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1725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6)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它们的身体产生了白色的定向变异

B.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前肢和颈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前肢和颈都很长

【解析】A、B、D项都强调环境变化引起生物产生适应环境的定向变异,这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中心论点。

而C项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野兔使自身与周围环境逐渐趋于一致而免遭捕食,而鹰逐渐形成锐利的目光来搜寻并发现猎物,两者经过长期的相互选择,发展了各自的适应性特征。

【答案】C

2.科学家发现某地某种蝴蝶在1863年和1963年不同体色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

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C.蝴蝶深、浅体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

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解析】解读数据可知,1963年与1863年相比,中间体色的蝴蝶比例增加,说明它们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得以保留,应该是适应环境的类型。

【答案】B

3.(xx届·海口模拟)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中的曲线所示(纵坐标为个体数目,横坐标为翅的长度)。

后来该小岛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调查情况的曲线是下图中的()

【解析】当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时,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因为该小岛经常刮大风,所以能生活在空中的昆虫的翅非常发达,能生活在地面的昆虫的翅很不发达。

因此,介于两者之间的昆虫被淘汰了。

【答案】D

4.(xx届·淄博质检)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变异的方向与环境没有因果关系,但环境能诱发突变,因而能提高变异的频率,并对变异起选择作用。

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共同进化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发展和进化。

【答案】B

5.(xx届·安庆调研)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

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解析】甲种群的基因频率:

A的频率=24%+(1-24%-4%)×1/2=0.6,a的频率=1-0.6=0.4;乙种群的基因频率:

A的频率=48%×1/2+(1-48%-16%)=0.6,a的频率=1-0.6=0.4。

故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同。

【答案】D

6.(xx届·厦门外国语学校月考)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

“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

”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解析】“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选择并去掉不好的个体;“分数缸饲养”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

【答案】B[]

7.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从1900年到1970年间的遗传学测量数据。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B基因的基因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b基因的基因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下列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中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

B.1900年该种群杂合子比例为0.99%

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

D.基因型为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解析】从1900年到1970年,B基因的基因频率在逐渐下降,说明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基因型为bb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1900年时,基因型为Bb的个体比例应为0.99×0.01×2=0.0198,即1.98%,B项错误。

【答案】B

8.(xx届·福州模拟)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解析】a表示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A项错误。

d表示地理隔离,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必须经过地理隔离,B项错误。

c是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C项正确。

【答案】C

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进化,A项错误;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C项错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不同,D项错误。

【答案】B

10.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表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这样一来,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越来越多,而aa和Aa的个体都会越来越少,C项错误。

【答案】C

11.(xx届·厦门质检)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

D.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

【解析】本题考查对进化的理解。

进化的原材料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提供,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故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历地理隔离,A、C、D项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正确。

【答案】B

12.随着xx年台湾政府的换届,两岸关系开始解冻,台湾游热了起来。

宝岛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变异是形成其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这种变异不可能是()

A.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

B.不同性状的蝴蝶杂交引起的后代变异

C.基因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B项为基因重组,C项为基因突变,D项为染色体变异,C、D两项统称为突变。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3.(xx·海南)(14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不发生、不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和;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解析】

(1)AA=0.3、Aa=0.4、aa=0.3,所以a=0.4×1/2+0.3=0.5。

(2)由a=0.5,可以计算出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0.5)2=0.25,且该基因型的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该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

(3)AA=0.3、Aa=0.4、aa=0.3,题中叙述的情况下相当于植物的自交,结果如下:

0.3AA×AA得到0.3AA,0.4Aa×Aa得到0.1AA、0.2Aa、0.1aa,0.3aa×aa得到0.3aa,所以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后代中AA=0.3+0.1=0.4、Aa=0.2、aa=0.3+0.1=0.4,同理可以计算该代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后代中AA=0.45、Aa=0.1、aa=0.45,所以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答案】

(1)0.5

(2)足够大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0.25不会

(3)0.40.20.4会

14.(16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

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其产生的方向是,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

(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个体为35只,Aa(灰身)个体为60只,aa(黑身)个体为5只,请问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4)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5)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的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

(6)通常经过长期的隔离可达到隔离。

(7)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可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1)基因库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变异不定向的原材料

(2)2×106

(3)65%35%

(4)2%

(5)果蝇的残翅是不利性状,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断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地理生殖

(7)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

15.(xx·天津理综)(10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

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

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原因是。

【解析】

(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R的基因频率为R/(R+S)=(4+2×95)/200=97%。

(3)1967年中期停用了杀虫剂,到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幼虫几近消失,说明在不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RR基因型的幼虫比SS基因型的幼虫适应能力差。

(4)由于RR基因型的幼虫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当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

【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低

(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27)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xx届·三明模拟)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就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和重组

B.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变异

C.基因突变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D.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主要看该突变对于生物生存的影响

【解析】基因突变不含碱基对的重组,A项错误。

基因突变虽然引起遗传密码的改变,但所代表的还可能是相同氨基酸;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B项错误。

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不仅真核细胞中可以发生,原核细胞中也可以发生,C项错误。

【答案】D

2.(xx届·蚌埠模拟)几种氨基酸可能的密码子如下:

甘氨酸:

GGU、GGC、GGA、GGG;缬氨酸:

GUU、GUC、GUA、GUG;甲硫氨酸:

AUG。

经研究发现,在某基因的某位点上发生了一个碱基替换,导致对应位置上的密码子改变,使甘氨酸变为缬氨酸;接着由于另一个碱基的替换,该位置上的氨基酸又由缬氨酸变为甲硫氨酸。

则该基因未突变时的甘氨酸的密码子应该是()

A.GGGB.GGCC.GGAD.GGU

【解析】由题意可知,甲硫氨酸的密码子为AUG,可推知第一次突变后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为GUG,进而可推知突变前的甘氨酸为GGG。

【答案】A

3.(xx届·聊城质检)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B.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能遗传给后代

C.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性状

D.染色体变异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解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是唯一能产生新基因的变异方式,体细胞中的变异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形成新表现型,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是不唯一的,染色体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的数量和种类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答案】D

4.在一只鼠的精巢中,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上所携带的全部基因本应全部相同,但实际上却有不相同的,其原因可能是()

A.复制时发生了差错

B.联会时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D.该鼠不是纯合子

【解析】无论该鼠是否是纯合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所携带的全部基因应该相同,存在等位基因的现象有可能是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也有可能是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两种可能都存在。

【答案】C

5.2008年9月25日晚21时,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

若在该飞船上搭载以下几种生物,其中比较容易发生变异的是()

A.小麦种子B.大肠杆菌

C.噬菌体D.艾滋病病毒

【解析】A、B、C三项中的生物均是以双链的DNA为遗传物质,D项中的生物是以单链的RNA为遗传物质,相比之下,单链RNA的结构不如双链的DNA稳定,更容易在太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答案】D

6.(xx届·江门调研)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①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

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C

7.(xx届·雅礼中学月考)如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

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的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细胞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解析】根据题干,图中细胞是同一个体的细胞。

则乙图为有丝分裂,乙图表示的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分别含A和a两种基因,其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项错误。

丙细胞正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后期。

【答案】B

8.下面是有关果蝇的培养记录,通过本实验说明()

海拔高度

温度

突变率(每一百万个个体中)

5000m

19℃

0.23

5000m

25℃

0.63

3000m

19℃

0.21

1000m

25℃

0.63

A.果蝇的突变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引起的

B.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高度有关

C.果蝇在25℃时突变率最高

D.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

【解析】在相同海拔高度不同温度条件下,突变率差异显著。

在同一温度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突变率差异不显著,说明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而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高度无关。

【答案】D

9.科研人员测得一多肽链片段为“—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其密码子分别为:

甲硫氨酸(AUG)、脯氨酸(CCU、CCC、CCA)、苏氨酸(ACU、ACC、ACA)、甘氨酸(GGU、GGA、GGG)、缬氨酸(GUU、GUC、GUA、GUG)。

控制该多肽链合成的相应DNA片段为: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解旋酶作用于②处,使氢键断裂形成核糖核苷酸单链

B.基因突变只能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因为DNA解旋形成的单链结构不稳定

C.若该DNA片段最右侧碱基对被替换,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D.一般来说基因插入三个碱基对要比插入一个碱基对更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解析】DNA解旋形成的单链应该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A项错误;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生命中的任何时期,只是细胞分裂间期DNA解旋形成单链结构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项错误;碱基对替换后,相应mRNA的密码子由GUA变为GUC,这两种密码子对应一种氨基酸,C项正确;一般来说,基因的编码区插入三个碱基对会使mRNA的密码子增加一个,对应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也增加一个。

如果插入一个碱基对,对应mRNA中插入一个碱基,此后的密码子都要发生改变,则蛋白质中对应的氨基酸可能都要改变,D项错误。

【答案】C

10.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突变不一定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B项错误。

【答案】B

11.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

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A.胸腺嘧啶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D.胞嘧啶

【解析】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分子经过两次复制后,突变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U—A,A—T碱基对,而另一条正常,正常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G—C、C—G碱基对,因此被替换的可能是G,也可能是C。

【答案】D

12.反兴奋剂工作在xx年山东全运会上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其中基因兴奋剂的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基因兴奋剂是注入运动员体内新的基因,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从变异角度分析此方式属于()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细胞癌变D.染色体变异

【解析】基因兴奋剂是给运动员注入新基因以改变基因的方式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属于导入外源基因,是一种基因重组,而非其他变异。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3.(10分)胰岛素生产小组利用青霉素增产的方法对重组大肠杆菌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实验操作:

①将适量大肠杆菌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编号为A、B、C、D。

②对四组按下表操作36h。

(请在需要操作的相应表格中画“√”)

③统计四组胰岛素产量,产量低于A组的被淘汰,高于A组的继续重复实验。

(2)实验分析:

①设置实验组数为多组的原因是。

②A组的作用是。

③实验原理是,其在育种方面的优点是。

【答案】

(1)②

(2)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表现出的性状具有多样性

②作为对照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③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性状,且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14.(xx届·苏州质检)(14分)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的重要途径。

(1)基因通过基因突变产生其,它们之间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2)人类的正常血红蛋白(HbA)β链第63位氨基酸是组氨酸(密码子为CAU或CAC),当它被精氨酸(密码子为CGU或CGC)替代,将产生异常血红蛋白(HbZ)而引起一种贫血症,其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β链合成的基因发生了怎样的结构变化?

(3)在基因突变中,有时候若只发生一个碱基对的改变是不能够改变生物性状的,原因是。

(4)鸽子细胞中有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包括BA:

灰红色,B:

蓝色,b:

巧克力色,呈完全显性。

基因型Zb的雄鸽是灰红色的,可是有时在它们的某些羽毛上出现了巧克力色斑点,请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方面说明可能存在的原因。

(5)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大豆进行处理,从经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

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基因突变的知识,包括基因突变的实质、特点和基因突变的原因等。

【答案】

(1)等位基因重组

(2)控制β链第63位组氨酸的碱基对中,T/A碱基对被C/G碱基对替代了

(3)基因中一个碱基的改变可能产生的是相同的氨基酸(或一个氨基酸可对应不同的密码子/密码子有简并现象)

(4)染色体结构方面:

带有BA基因的染色体区段缺失了,使b基因得以表达;基因突变方面:

BA基因突变为b,使部分羽毛细胞的基因型为ZbZb。

(5)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15.(16分)比德尔是一位遗传学家,他选用红色面包霉作为材料。

他对6万个孢子进行放射性辐射后,用基本培养基培养。

绝大部分孢子都能正常生长,但是有少数孢子不能正常生长,后者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突变,其中有的可能与精氨酸有关。

因为精氨酸是红色面包霉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经过多种组合的实验,再根据突变性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