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1444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

《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 必修一第四章 第四节.docx

4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一氨

(一)氨的制取

氮是动植物生成不可或缺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空气是氮的最丰富的来源,但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吸收氮气,只有将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才能被生物吸收,目前工业上用H2和N2直接合成氨:

N2+3H2

2NH3

说明:

①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含氮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氮的固定,简称固氮,在雷雨天气,放电的条件下,N2转化为NO的过程称为自然固氮;工业上用H2和N2合成氨的过程称为人工固氮

②氨的合成是一个可逆反应

(二)氨的物理性质

(1)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NH3的密度为0.771g/L,密度比空气小

(3)易液化。

氨气容易液化,在常压下冷却至-33.5℃或在常温下加压至700~800kPa,气体氨就液化成无色液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4)易溶于水。

氨极易人能够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700体积的氨

说明:

①常见的易液化的气体:

NH3、SO2(101kPa的沸点为-10℃)、Cl2(101kPa的沸点为-34.6℃)

②收集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切不可用排水法

③将氨气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溶于水时,要如图①、②所示的装置,切不可用图③所示装置

(三)氨的化学性质

1.工业上合成氨(氮的固定):

N2+3H2

2NH3(人工固氮)

2.氨与水的反应

【实验4-8】氨与水作用的实验探究(喷泉实验)

实验步骤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胶头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

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按右图安装好装置。

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而烧杯内液体仍为无色

实验结论

氨极易溶于水,氨与水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且使溶液显碱性的物质。

氨水喷泉形成的本质原因是较大量的氨溶于较少量的水,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烧瓶外的大气压

说明:

(1)实验注意事项

①用圆底烧瓶而不用平地烧瓶,因为平地烧瓶的耐压能力不均匀,易被压破

②装置气密性良好。

若气密性较差,一般不会形成喷泉

③圆底烧瓶在充入氨气前必须是干燥的,否则不会形成喷泉

④圆底烧瓶内必须充满氨气,氨气的量过少往往不能形成喷泉

⑤玻璃导管插入酚酞溶液部分不能太少,以至喷泉中途停止

⑥圆底烧瓶口上的塞子要塞紧,既防装置漏气又防因液体压力而脱落

方法与技巧

喷泉实验的设计原理

(1)喷泉实验形成的本质原因:

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

(2)形成喷泉的条件:

烧瓶中的气体易溶于滴管中的液体

(3)形成喷泉的关键:

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气体的浓度较大、装置气密性良好

 

对氨与水反应的理解

①氨的溶解更主要的是反应

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一水合氨(NH3·H2O)。

NH3·H2O可以部分电离成NH4+和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

氨溶于水的过程中存在着下列可逆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NH3·H2O不稳定,受热时分解:

NH3·H2O

NH3↑+H2O

②氨水中有三种分子:

NH3、H2O、NH3·H2O;三种离子:

NH4+、OH-、H+。

除水分子外,含量最多的分子是NH3·H2O。

但在求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时,溶质习惯上仍看成是NH3

③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因为其中电离出的c(OH-)很小。

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如能使酚酞试液显红色,使红色石蕊试纸显蓝色,同时,氨气也是唯一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但与其他弱碱不同的是,NH3·H2O易溶于水、易分解、易挥发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同时电离出的阳离子(NH4+)为非金属元素原子团

说明:

氨气的检验: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证明该气体是氨气

④氨水的密度小于1g/mL,且氨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或浓度越大,溶液的密度则越小

⑤氨水对许多金属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一般情况下,氨水盛装在橡皮袋、陶瓷坛或内涂沥青的铁桶里。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且浓度越大、温度越高、越易挥发。

因此,氨水应密封保存,置于低温处

⑥书写时,不能把NH3·H2O写出NH4OH

方法与技巧

液氨和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分类

纯净物(非电解质)

混合物(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NH3分子

NH3、H2O、NH3·H2O

NH4+、OH-、H+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具有弱碱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3)氨气与酸反应

【实验·探究】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以下,然后使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但不接触,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当两根玻璃棒靠近时,产生大量白烟

实验结论

生成的白烟是氨水挥发出的NH3与盐酸挥发出的HCl化合生成的NH4Cl小晶体

其反应方程式为:

NH3+HCl===NH4Cl

说明:

氨不仅能跟盐酸反应,也能跟H2SO4、HNO3、CH3COOH、H2CO3等多种酸反应,反应的实质都是NH3与H+反应结合成NH4+:

2NH3+H2SO4===(NH4)2SO4或NH3+H2SO4===NH4HSO4

NH3+HNO3===NH4NO3

NH3+CH3COOH===CH3COONH4

2NH3+H2O+CO2===(NH4)2CO3或NH3+H2O+CO2===NH4HCO3

注意:

①只有浓硝酸、浓盐酸等挥发性酸遇NH3才会产生白烟,H2SO4、H3PO4等难挥发性酸遇NH3不产生白烟现象

②因为氨易跟酸反应生成盐,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做氨气的干燥剂,同理,氨气与氯化氢气体不能共存

(4)氨气与O2反应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氨能被氧气氧化生成NO、进而生成NO2,进而用于制取硝酸:

4NH3+5O2

4NO+6H2O(放热反应)

说明: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工业制硝酸中的关键一步

(四)铵盐

1.铵盐的定义:

由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铵盐,如NH4Cl、(NH4)2SO4、NH4HCO3等

2.铵盐的物理性质:

铵盐都是晶体,并且都易溶于水

3.铵盐的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分解

【实验·探究】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如图所示,将少量NH4Cl固体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加热后不久,在试管上端内壁有白色固体附着

实验结论

受热时NH4Cl会分解,生成NH3和HCl,冷却时NH3和HCl又重新结合,生成NH4Cl

其反应方程式为:

NH4Cl

NH3↑+HCl↑NH3+HCl===NH4Cl

另外,(NH4)2CO3和NH4HCO3受热时也会分解,生成NH3、H2O和CO2

NH4HCO3

NH3↑+H2O↑+CO2↑(NH4)2CO3

2NH3↑+H2O+CO2↑

说明:

由上面的反应可知,(NH4)2CO3和NH4HCO3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如:

5NH4NO3

4N2↑+2HNO3+9H2O

(2)铵盐与碱反应

【实验·探究】铵盐与浓碱反应的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NH4)2SO4固体和NH4NO3固体,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10%的NaOH溶液,加热,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加热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体产生,并闻到刺激性气味;同时还看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结论

实验中产生了氨气。

这说明(NH4)2SO4和NH4NO3都能与碱反应生成NH3

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NH4NO3+NaOH

NaNO3+NH3↑+H2O

说明:

①铵盐与碱反应的实质均为:

NH4++OH-

NH3↑+H2O

②铵盐与碱共热都能产生NH3,这是铵盐的共同性质,也是铵盐区别于其他盐的特性,可以利用该性质检验铵根离子(NH4+)的存在或制取少量的氨气

(1)化学原理:

铵盐与浓碱反应生成氨气

(2)检验方法

①NaOH溶液法

把NaOH溶液加到某物质的固体或溶液里,加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就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铵盐

②碱石灰法

把碱石灰与某物质的固体混合物在研钵里研磨,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就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铵盐

5.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探究】氨的实验室制法

化学原理

实验室利用铵盐与碱反应的性质制取氨气

化学药品

氯化铵晶体、熟石灰固体

实验步骤

①组装仪器,如图所示;②检验装置气密性

③装入药品,加热集气;④整理实验用品

收集方法

向下排空气法,如图所示

验满方法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放在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干燥方法

将气体通入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如图①、②所示

吸收方法

用稀硫酸吸收多余的氨气,如图试管口上的湿棉花

 

其反应方程式为: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5.氨的用途

(1)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

它是氮肥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纯碱等重要原料,在有机合成工业(如制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中,氨也是一种常见的原料

(2)氨可用作制冷

二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一)浓硫酸

1.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难挥发。

98%的硫酸称为浓硫酸,其密度为1.84g/mL,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浓硫酸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2.化学性质

(1)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实验4-9】浓硫酸强氧化性的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①按右图所示,将各仪器组装为一体,并检验装置气密性

②将各种化学药品加到试管中(浓硫酸取3mL),并重新将仪器组装好。

观察铜丝在浓硫酸中的现象

③点热能酒精灯对盛浓硫酸和铜丝的试管先预热后固定加热。

观察三个试管中的现象

④待三个试管中的现象都很明显后,抽动铜丝脱离浓硫酸,将连接a、b试管的导气管从橡皮管处拔出,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使试管a中的物质冷却至室温

⑤从试管a中取出铜丝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大试管中,将a试管中的液体也倒入大试管中少许,观察大试管中的现象

实验现象

①在加热之前,铜丝在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

②加热后,b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逐渐变为无色,c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逐渐变为红色,a试管中的液体变为蓝色

③最后一步实验中,大试管中的溶液呈蓝色

实验结论

①在常温下,铜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②在加热的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

 

 

其反应方程式为:

2H2SO4(浓)+Cu

CuSO4+SO2↑+2H2O

说明:

①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包括还原性很弱的银(Ag)在内的很多物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被浓硫酸氧化

②浓硫酸作氧化剂时,主要是+6价的硫原子得电子,并还原为含低价硫元素的物质,反应中,一般不会有+1价氢被还原,即一般不会生成H2

 

(2)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表现

①浓硫酸氧化金属单质

绝大多数金属(Au、Pt除外)都能被浓硫酸氧化(有些反应需要加热):

A.Cu、Hg、Ag被氧化

2H2SO4(浓)+Cu

CuSO4+SO2↑+2H2O

2H2SO4(浓)+Hg

HgSO4+SO2↑+2H2O

2H2SO4(浓)+2Ag

Ag2SO4+SO2↑+2H2O

注意:

①反应需要加热,否则反应不进行

②氧化产物是硫酸盐,金属显高价,还原产物一般为SO2,浓硫酸既显氧化性又显酸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变小,一旦变为稀硫酸,反应则停止

B.Al、Fe被氧化

常温下,浓硫酸使Al、Fe钝化;在加热的条件下,Al、Fe易被浓硫酸氧化,如:

6H2SO4(浓)+2Fe

Fe2(SO4)3+3SO2↑+6H2O

说明:

钝化是因为形成了致密、坚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金属与浓硫酸继续反应。

该氧化物薄膜是Al、Fe被浓硫酸氧化的产物,浓硫酸只显示氧化性,所以,常温下,可用铝槽车或铁槽车装运浓硫酸;不过一旦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则钝化失效

②浓硫酸氧化非金属单质

C(木炭)+2H2SO4(浓)

CO2↑+2SO2↑+2H2OS+2H2SO4(浓)

3SO2↑+2H2O

注意:

①反应需要加热,否则反应不进行

②氧化产物是非金属氧化物,还原产物一般为SO2,浓硫酸只显氧化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变小,一旦变为稀硫酸,反应则停止

③浓硫酸氧化含低价非金属的化合物

H2S+H2SO4(浓)===S↓+SO2↑+2H2O或H2S+3H2SO4(浓)

4SO2↑+4H2O

2HI+H2SO4(浓)===I2+SO2↑+2H2O

2HBr+H2SO4(浓)===Br2+SO2↑+2H2O

注意:

①常温下即可反应,加热时反应更快、氧化产物价态升高

②还原产物一般为SO2,浓硫酸只显氧化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变小,一旦变为稀硫酸,反应则停止

④浓硫酸氧化含低价金属(有可变化合价)的氧化物

4H2SO4(浓)+2FeO

Fe2(SO4)3+SO2↑+4H2O

注意:

①反应一般需要加热

②氧化产物是硫酸盐,还原产物一般为SO2,浓硫酸既显氧化性又显酸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变小,但稀硫酸还能继续发生反应

方法与技巧

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浓硫酸具有吸收水的性质,如能吸收气体中、液体中的水分子,还能吸收固体中的结晶水,原因是H2SO4分子与水分子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水合物,所以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

注意:

浓硫酸常用作气体干燥剂,但浓硫酸不能用于干燥碱性或还原性的气体,如NH3、H2S、HI等,均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2)脱水性

浓硫酸可将许多有机物(尤其是糖类,如纤维素、蔗糖等)脱水。

反应时,浓硫酸将有机物中的H、O原子按水的组成比(2∶1)脱去。

如浓硫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再变黑,是由于其具有强酸性和脱水性;在蔗糖中滴入浓硫酸,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是利用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氧化性,反应可表示为:

C12H22O11

12C+11H2O

C+2H2SO4(浓)

CO2↑+2SO2↑+2H2O

说明:

①浓硫酸可使许多有机物脱水而碳化

②浓硫酸对皮肤、衣服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不慎在皮肤、衣服上沾上浓硫酸,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水冲洗

 

【小结】有关硫酸的转化关系

 

(二)硝酸

1.物理性质

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9%,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硝酸极易挥发,称为“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硝酸的不稳定性:

4HNO3(浓)

4NO2↑+O2↑+2H2O

说明:

硝酸的保存:

浓HNO3要密封、避光保存在棕色瓶子中

(2)硝酸的氧化性

①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实验·探究】硝酸与金属铜反应的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①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无色透明的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系紧,观察现象

②将加有稀硝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反应开始后,两支试管都有气泡产生,使塑料袋膨胀。

②加浓硝酸的试管中反应剧烈,生成红棕色气体

③加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缓慢,生成无色气体,当空气进入已充有无色气体的塑料袋后,无色气体变成了红棕色。

两支试管中都生成了蓝色溶液

实验结论

浓硝酸和稀硝酸在常温下都与Cu发生了反应,浓硝酸与Cu反应后生成了NO2,稀硝酸与Cu反应后生成了NO,NO遇空气后又生成了NO2

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4H++2NO3-+Cu===Cu2++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2NO+O2===2NO2

8H++2NO3-+3Cu===3Cu2++2NO↑+4H2O

注意:

①硝酸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即浓硝酸比稀硝酸的氧化性要强

②浓硝酸与Cu反应时,若Cu过量,反应开始时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变稀,其还原产物将为NO,最终应得到NO2和NO的混合气体,可利用氧化还原过程中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的守恒规律求解有关Cu、HNO3和混合气体之间的量的关系。

③硝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Pt、Au等少数金属除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有些金属如Al、Fe等在冷的浓硝酸中会发生钝化现象(与浓硫酸类似),其原因是浓硝酸把Al、Fe的表面氧化成一层致密、坚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金属与浓硝酸继续反应,所以,常温下,可用铝槽车或铁槽车装运浓硝酸

④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强酸性,可由金属与酸反应的关系,求还原产物的化学式或物质的量

⑤硝酸的还原产物的问题较为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硝酸与金属反应时,主要是HNO3中+5价的氮得到电子,被还原成较低价的氮而形成氮的化合物。

稀硝酸主要生成NO,浓硝酸主要生成NO2,而不像盐酸与较活泼金属反应那样放出H2

变式

1.硝酸被称为“国防工业之母”是因为它是制取炸药的重要原料。

下列实验事实与硝酸性质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

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酸性和强氧化性

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强氧化性

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

D.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强氧化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氧酸的酸性越强,跟铁片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越快

B.铝热法炼铁过程中镁条和氯酸钾起催化作用

C.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可以减慢该反应的速率

D.人体内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水解都是由酶所催化的

3.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所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事实

结论

A

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NH3是电解质

B

SO2通入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BaSO3不溶于强酸

C

Ca(ClO)2溶液中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

酸性:

H2CO3>HClO

D

常温下白磷可自燃而氮气需要在放电时才与氧气反应

非金属性:

P>N

4.在实验室里可按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干燥和收集气体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来吸收,则R是(  )

A.HClB.Cl2

C.NO2D.NH3

5.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向Fe(NO3)2稀溶液中加入盐酸:

3Fe2++4H++NO

===3Fe3++NO↑+2H2O

B.铜片与浓HNO3:

Cu+NO

+4H+===Cu2++NO↑+2H2O

C.氯化铵浓溶液跟浓NaOH溶液混合后加热:

NH

+OH-

NH3·H2O

D.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后加热:

NH

+OH-

NH3↑+H2O

6.amolCu与含bmolHNO3的硝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  )

A.(b-2a)molB.

mol

C.

molD.2amol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以氯化铵和氢氧化钙为主要原料,设计了下列装置来制硝酸(三氧化二铬为催化剂,加热及夹持装置未画出),并探究氨的转化率。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A、C两装置均需加热,应先加热________装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装置中应填充的物质是________,该物质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G装置中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前,将5.35gNH4Cl与过量Ca(OH)2充分混合,设NH4Cl完全反应。

实验后,仍缓缓从B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测得F瓶质量增加了1.8g,则氨催化氧化的转化率为________;

(5)该组同学又取等量的药品,以铂合金网作催化剂,重复上述实验,测得F瓶质量增加了2.52g,则氨催化氧化的转化率为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与技巧

制取Cu(NO3)2的最佳方法探究

化学原理:

设计制取Cu(NO3)2的最佳方案,应考虑:

①原料易得;②化学反应容易控制;③原料的利用率高;④无污染等重要因素。

常见的生成Cu(NO3)2的化学反应较多,其中有:

①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②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③CuO+2HNO3(稀)===Cu(NO3)2+H2O

对比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①、②中硝酸的利用率低,生成了有毒的氮氧化物,反应③则完全符合上述因素中的所有要求。

若以Cu为起始原料之一制取Cu(NO3)2,其最佳化学反应途径,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①Cu+O2

2CuO

②CuO+2HNO3(稀)===Cu(NO3)2+H2O

②硝酸与非金属及某些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4HNO3(浓)+C

2H2O+4NO2↑+CO2↑

﹣2+4

③硝酸与具有较强还原性的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硝酸还能与FeO、Fe(NO3)2(Fe2+)、HBr(Br-)、HI(I-)、H2S(S)、SO2(S)等具有较强还原性的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不能用硝酸与有关的盐反应制取HI、HBr、H2S、SO2等气体

注意:

NO3-在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中的特殊性。

在水溶液中,NO3-本无氧化性,但当水溶液中有大量H+、NO3-存在的溶液中,则不能存在Fe2+、Br-、I-、SO32-、S2-等还原性离子

 

(三)硫酸和硝酸的用途

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化学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

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取化肥、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小结】氨、硝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变式

1.将下列溶液置于敞口容器中,溶液质量会增加的是(  )

    A.浓硫酸   B.稀硫酸   C.浓盐酸    D.浓硝酸

2.下列变化中,能证明硫酸是强酸的事实是(  )

    A.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B.能跟磷酸钙反应制磷酸

    C.能跟氯化钠反应制氯化氢

    D.能跟锌反应产生氢气 

5.下列各组气体中,在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有(  )

    A.SO2、O2、N2        B.HCl、Cl2、CO2

    C.CH4、H2、CO        D.SO2、Cl2、O2

6.检验氨气可选用(  )

    A.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B.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

    C.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D.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9.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烧瓶分别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