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设计方案.docx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设计方案.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1.5建设规模.........................................................................
2.1规划建设范围及效果
2.3文物建筑现状分析.........................................................6
5.2改造后效果...................................................................
5.4设计图纸.......................................................................14
一、项目概况
1.1前言
汕头小公园,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小公园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以小公园亭为核心,向升平、国平、安平路五向辐射,居平、永平、商平等道路环形连接,构成了完整系统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坐落在市区民族路的胡文虎大楼建于1927年,它曾是汕头老市区一座地标性建筑,曾是汕头第一高楼,以中西合璧的新颖造型和恢宏壮观的独特气势,成为当时汕头一大建筑景观。
片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为解放前汕头第二高楼,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
汕头小公园因年久失修和自然因素影响,现片区内个建筑建筑构建、灰塑艺术构件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不同种类的病害。
为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对其按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修复,以求恢复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并逐一排查并更换不利于建筑延续的损坏构件。
1.2历史概述
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1858年(咸丰八年)4月,已经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进逼大沽口,美国驻华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联袂到达大沽外,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
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清政府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
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
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
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
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
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 。
汕头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小公园。
小公园是汕头旧城繁华商业区的中心,是指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五向道路交接的街心广场,也泛指由国平、升平、安平、居平、永平等放射加环形商业街道组成的传统街区。
小公园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它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以及多元复合的潮汕地缘文化等三个主要特征,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形象和地方特色,是富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和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
1929年国平路、安平路相继拆建后,当时在镇邦街营业的百货商南生公司抓住机遇于1932年在小公园中心位置建成了南生公司新址,其后不少资本家便围绕这一中心买地建商店,1934年12月在小公园的空地上建成了中山纪念亭,这里便逐渐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区。
小公园能够在20年代末到抗战前夕全面建成,汕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背景因素,而侨资在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总投资的2/3,建侨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这是保证小公园能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从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小小的汕头商埠共有19条街道崛起清一色的骑楼建筑。
沿街骑楼建筑层数多为3~4层,构成了整齐划一的天际轮廓线,骑楼开间多为4~5米,进深2~2.5米,形成了不间断、全天候的骑楼街。
连续不断的骑楼空间尤以小公园的安平路、国平路、居平路以及永泰路、商平路一带较为典型。
骑楼建筑是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与汕头地区气候及当时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将潮汕传统工艺特点与“洋楼”形式揉合为一体的多元复合骑楼。
当时骑楼的设计突出了商住合一、遮阳挡雨、保护店面的功能,为各商家所广泛接受,得到迅速发展。
这种中西合璧式骑楼,以其覆盖面广、装饰细腻、保护完整而称著于岭南,已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见证和建筑文化特色。
图1-1项目拟建地点图
百货大楼建成于1932年,是汕头老城核心地带最为重要的建筑。
南生百货商号由梅州籍华侨李柏恒创建于1911年。
1932年,由李柏桓、李耀宗、李远波、李镜泉等梅州籍华侨集资50万大洋,在今小公园西侧安平路头,建成一座7层高的洋楼,商号称为“南生公司”。
其中,第一至二层经营苏广洋杂百货,第三至四层为中央酒楼,第五至七层为中央旅社。
员工达300多人,曾兴盛一时,但因管理不善,开业仅10个月便宣告倒闭。
1935年,经理李柏桓将南生“承赔”给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堂弟李海烈,留下中央旅社自己经营。
李海烈重新组合同乡李锦元、李洪、李镜泉等10人为股东,整顿经营管理,生意日旺,成为当时汕头市首屈一指的百货公司。
而曾在南洋经商的李柏桓很有生意头脑,当年,南生贸易公司率先在汕头实行“股份制”、“承包制”经营模式。
上世纪30年代,汕头埠便有电梯,这部“汕头第一梯”就是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南生公司,且使用了60年之久。
1956年,南生贸易公司与汕头市国营百货公司合营,改名为百货大楼。
1958年5月29日,汕头百货大楼在“南生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并隆重开业。
图1-2百货公司现状图
坐落在民族路的胡文虎大楼建于1927年,距今有-91年历史,曾是汕头老市区一座地标性建筑,以中西合璧的新颖造型和恢宏壮观的独特气势,成为当时汕头一大建筑景观。
建筑风格独特,是汕头早期建筑物的代表,同时,它还是南洋著名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热爱祖国的见证,承载着汕头百载商埠的深厚文化底蕴,留存着汕头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是华侨爱国爱乡的感情产物。
图1-4胡文虎大楼图
胡氏兄弟祖籍福建龙岩,父亲是侨居缅甸仰光的中医。
上世纪二十年代,胡氏兄弟决定到大陆来发展,把汕头定为创业的基地。
1927年在洄澜新溪南岸选址兴建了“永安堂制药厂”,建成了汕头市开埠初期第一座欧式高楼——胡文虎大楼。
这是胡氏开创的第一家制药厂,建筑有6层,是当时全市的最高建筑物。
胡文虎大楼的建筑造型独特,底层临街处形成骑楼,环状三层楼,三楼上是天面,天面中部突兀一筒形小楼,分成三层,汕头市民称之为“楼叠楼”。
胡文虎大楼是汕头市区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欧陆式建筑风格骑楼,其窗棂、屋沿、望楼外壁等部位皆饰以浮雕图案,细腻精美,以其中西合璧式的新颖造型和恢宏气势。
图1-4胡文虎和胡文豹两大楼位置图
胡文豹大楼位于民权路2号,是一座扇形的欧式骑楼,原星华日报社的旧址,楼、角楼。
胡文虎大楼和胡文豹大楼是迄今为止汕头旧城区为数不多的幸存旧建筑中的兄弟楼,它们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造型和恢弘壮观的气势,成为旧汕头埠的标志性建筑物。
其中,胡文豹大楼可以说是汕头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新闻事业发达的鲜活见证。
1860年汕头开埠,欧美等西方文化也随之传入,中西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使汕头成为一个思想活跃、舆论多元的社会,新闻事业也发达起来。
在广东,就报业而言,汕头报业的发达程度仅次于广州。
至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为汕头报业大盛之时,小小的汕头埠就有报纸20余家。
1931年7月10日,南洋著名爱国华侨胡文虎在汕头独资创办《星华日报》,这也是胡文虎著名星系报纸在国内创办的首家报纸。
《星华日报》创办时,社址设于万安街44号,之后搬至新马路(即现民族路149号)永安堂总部,1935年才迁至韩堤路专为报社建造的新楼(该楼现编为民权路2号,即俗称的胡文豹大楼),《星华日报》的报头由时任民国立法院院长的胡汉民题写。
《星华日报》创刊不久,正遇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星华日报》,一方面不断宣传我抗日军民不畏强敌,英勇抗战,另一方面则以笔代枪,不断揭露日寇的狼子野心。
1939年6月,日军侵占汕头,《星华日报》被迫停刊并迁至大埔县,社址被日军占据并改办《粤东报》。
1945年10月29日,《星华日报》复刊,至解放后,《星华日报》同胡文虎的关系断绝,1951年春,《星华日报》申请停刊。
胡文豹大楼与《星华日报》经历了汕头历史的各个时期,有着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胡文豹大楼的《星华日报》社旧址现为汕头印刷厂,在印刷厂政策性破产之后成为一处闲置空间。
图1-5胡文豹大楼图
胡文虎大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文豹大楼,其实是胡文虎大楼的“兄弟楼”。
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情深,携手共同创业,家产并没有分割,两座建筑各自得名为“胡文虎”和“胡文豹”,是因为两座大楼上各有一只虎和一只豹的雕塑,交相辉映,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造型和恢弘壮观的气势,建筑物设计风格独特,是汕头市开埠后第一座最高洋楼,建筑物的型制基本得到保存。
对于研究汕头开埠史、建筑史、工业史和历史名人,胡文虎大楼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3气候水文
一、地理人文
汕头位于东经116°14′至117°19′,北纬23°02′至23°38′之间,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饶平,北邻潮州潮安,西邻揭阳、普宁,西南接揭阳惠来,东南濒临南海。
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独特的地理人文。
一、汕头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
小公园的建设与海外华侨息息相关,潮汕人的出洋史、奋斗史、名人轶事、红头船漂游、潮人会馆等内容都可在小公园找到痕迹,产生了一种归属氛围,成为全球潮籍侨胞永久的向往。
二、汕头于1860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
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三、潮汕话、潮剧、潮乐、潮州菜和工夫茶独特的文化的传承。
饮食在小公园店铺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合埕牛肉丸、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声名在外,与制式考究的潮汕工夫茶、色香味具全的潮州菜构成了人间美食天堂。
四、潮汕宗教民俗化,建于1813年前后,1992年修复开光的升平路头老妈宫和关帝庙是我国沿海“以庙带市”民间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实例,成为汕头一个最重要的宗教旅游点。
潮梅人士出洋先到妈宫拜别,老妈宫(含关帝庙)寄托着出洋华侨的乡土情结,也是民间诸神崇拜重要的朝拜地。
小公园是城市历史的缩影,在此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潮汕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工艺文化、音乐文化、华侨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特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
图1-6小公园街景图
二、气候特征
汕头境内大部分属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
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
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
全市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
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
年平均气温18℃~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5℃~38℃,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
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1.4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汕头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小公园。
小公园是汕头旧城繁华商业区的中心,是指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五向道路交接的街心广场,也泛指由国平、升平、安平、居平、永平等放射加环形商业街道组成的传统街区。
小公园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它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以及多元复合的潮汕地缘文化等三个主要特征,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形象和地方特色,是富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和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艺术价值
小公园沿街的骑楼多数是梁柱式骑楼,基本式样为三跨,中间跨较宽,左右跨较窄,立面处理大致为三段式,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窗与外墙面,顶层部分有拱券式凹阳台,上段为女儿墙和山花。
下段的骑楼列柱是以简化的欧洲古典柱式为主要特点,另外小部分为形态简洁的方柱。
柱式的一般采取式样多变的爱奥尼柱头,而柱身为圆形,上细下粗,无凹槽,柱础为二级,薄圆盘加大方块。
列柱高约3.5米,与骑楼建筑的进深2.5米的高宽比接近√2,比例恰当,尺度宜人。
列柱与骑楼进深所围合成的灰色地带给室内外一个中介过渡的空间,一街、两面、底层架空的骑楼形式增添了街道的层次感。
中段是骑楼第二、三层(少数有四层以上)的外墙面。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这一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立面上我们可以找到西方建筑风格中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主义的烙印,也可以找到中国古典图案情调的修饰风韵。
墙面的分割以竖向的方形壁柱和横向的凹纹饰线为主,同时配以既是变化多端、又是和谐统一的各种窗饰,并强调中央轴线的对称形式,富有韵律感。
墙面基本采用一跨一窗形式,在骑楼转角等处,一跨两窗也较为常见,而一跨多窗比较少见。
跨与跨之间和底层骑楼列柱相对应一般有薄壁柱分隔,层与层之间多数采用植物母题重复组合的饰线作过渡。
上段的女儿墙与山花是建筑轮廓线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十分强调女儿墙的装饰性突出物,以拱形为主,其处理华丽考究,常见的是以植物为母题的大幅浅浮雕,也有以动物、人像、传说、山水作装饰,颇具特色,这类建筑广泛分布在靠近西堤的各条街道。
另一种较为简洁朴素,基本以方形为单一母题,主要采用分段的镂空栏杆与多重线脚组成,重复创造出节奏感,靠近小公园中山亭的建筑较多采取这一种方式。
临街的窗户装饰独具特色,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线脚简洁的窗框配以色彩丰富的玻璃镜片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冷暖色调相互间隔、对比强烈,并与贝灰砂结构为主的“灰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照,成为小公园传统街区骑楼的特色之一。
另一种类型的窗式主要突出窗框的装饰以及与墙面构成的比例关系,在玻璃窗外框的窗套、窗眉、窗台和窗下处,布置各式各样的花卉、动植物或古典卷草图案为题材的浅浮雕,这些浮雕美轮美奂、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在比例和尺度上都与墙面的整体设计相协调,是小公园窗式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小公园建筑立面装饰的精华所在。
内街道建筑以住宅为主,以邻近西堤路的永安街、永兴街、吉安街、德里街和邻近中山亭的延寿直街、永和街这些内街建筑最具特色,体现的是潮汕民居建筑艺术与西洋建筑风格的统一,尤其在门套、窗户和凹阳台拱券的装饰上更显精致。
内街建筑多数采用梁柱与拱券相结合的形式,基本式样为三跨,中间跨一二层为内凹式拱券门套,顶层多数为连续的券柱式拱廊,其余为装饰考究的梁柱式外墙面,上段为女儿墙与山花。
图1-7街景图
1.5建设规模
根据《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和《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改造工程、风貌建筑修复改造工程和文物级建筑修缮工程三部分,修复改造规模如下:
文物建筑修缮工程
胡文虎大楼主附楼、胡文豹大楼主附楼进行加固修缮。
2、风貌建筑修复改造工程
(1)风貌建筑修复改造工程
项目风貌建筑修复改造工程包括国平路段(升平路至镇平路段)、同平路段、安平路段(居平路至国平路)、安平路段(永平路至居平路)及居平路段(安平路至至平路)建筑修复改造工程,以三类建筑为主,部分为破旧、倒坍建筑,包括拆除房屋约243.32m²,主要为拆除残破建筑及临时大棚等;房屋修复改造约27097.09m²,主要为旧建筑清理、正面结构保护,立面装饰装修等。
房屋修复改造包括正面结构保护,立面装饰装修、门窗工程等。
(2)其它配套工程
增加4个警务联系室,每个约20㎡,利用现有建筑物装修。
增加1处游客服务中心,利用原有建筑物3-4层,建筑面积约为400㎡
图1-8本项目建筑总平面修复改造规划范围
2.1风貌建筑工程改造范围
(1)项目风貌建筑修复改造工程包括国平路段(升平路至镇平路段)、同平路段、安平路段(居平路至国平路)、安平路段(永平路至居平路)及居平路段(安平路至至平路)建筑修复改造工程,以三类建筑为主,部分为破旧、倒坍建筑,包括拆除房屋约243.32m²,主要为拆除残破建筑及临时大棚等;房屋修复改造27097.09m²,主要为旧建筑清理、正面结构保护,立面装饰装修等。
房屋修复改造包括正面结构保护,立面装饰装修、门窗工程等。
(2)其它配套工程
增加4个警务联系室,每个约20㎡,利用现有建筑物装修。
增加1处游客服务中心,利用原有建筑物3-4层,建筑面积约为400㎡。
2.2风貌建筑现状概况
汕头小公园建筑形态融合多种复杂的建筑基因,如传统岭东建筑基因,欧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洛可可基因、潮汕民居建筑基因、岭南建筑基因等。
二期区域工程范围内建筑质量较差且与历史风貌不统一,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一、建筑质量概况
根据现状建筑的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和建筑环境状况,将现状建筑质量分为以下四类:
1 一类建筑:
建筑主体结构完好,维护部分完整,市政设施基本配套齐全;建筑结构以混凝土结构为主。
2 二类建筑:
建筑主体结构一般,维护部分一般,市政设施基本配套不齐全;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
3 三类建筑:
建筑主体结构很差,维护部分很差,市政设施基本配套不齐全;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
4 破旧建筑:
建筑主体结构基本被破坏,没有得到维护。
本次项目风貌修复改造工程主要是以三类建筑为主,部位为破旧倒塌建筑,整体建筑质量较差,同时拆除残破建筑及临时大棚。
二、连续骑楼现状概况
骑楼建筑是汕头旧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是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与汕头地区气候及当时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将潮汕传统工艺特点与“洋楼”形式揉合为一体的多元复合骑楼。
是汕头开埠贸易中西融合的产物,见证了汕头百载商埠、万商云集的历史。
是汕头开埠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形式。
从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小小的汕头商埠共有19条街道崛起清一色的骑楼建筑。
沿街骑楼建筑层数多为3~4层,构成了整齐划一的天际轮廊线,骑楼开间多为4~5米,进深2~2.5米,形成了不间断、全天候的骑楼街。
连续不断的骑楼空间尤以小公园的安平路、国平路、居平路一带较为典型。
现状遗存较为完整的连续沿街骑楼主要集中分布在东西两大区域,东侧主要集中分布在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周边区域的国平路、安平路、居平路、至平路两侧区域。
西侧主要集中分布在永泰路、安平路、镇邦路、德兴路、商平路、海平路两侧区域。
外围零星保存较好的连续骑楼为北侧五福路两侧的骑楼,以及杉排路一小段骑楼。
现存的连续骑楼均建筑质量一般,要完整保护无论城经济和技术上均有一定的难度,保护规划需要根据具体的位置确定部分特色骑楼街道进行重点恢复与保护。
骑楼现状图
三、临街建筑现状概况
1.国平路段(升平路至镇平路)现状
本次同平路建设包括两段,分别为五福路至金山直街和升平路至旧公园前路段。
两旁建筑现状如下:
1 结构部分:
现状建筑结构部分尚好,部分建筑已风化破损严重;
2 外立面:
建筑墙面风化破损严重;部分装饰灰塑由于年久风化失修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灰塑脱落、残缺、破损。
3 门窗:
建筑各部位存留的门、窗大部分都风化褪色、缺损等现象明显。
4 现状升平路至旧公园前路段骑楼建筑保存较好,但大部分已属于危楼。
图2-1(五福路至金山直街)
2.同平路段现状
1 结构部分:
现状建筑结构部分尚好,部分建筑已风化破损或倒塌;
2 外立面:
建筑墙面风化破损严重;部分装饰灰塑由于年久风化失修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灰塑脱落、残缺、破损。
3 门窗:
基本不含门,建筑各部位存留的窗大部分都风化褪色、缺损等现象明显。
图2-1同平路街景图
3.安平路段(居平路至居平路)现状
1 结构部分:
现状建筑结构部分尚好,部分建筑已风化破损或倒塌;
2 外立面:
建筑墙面风化破损严重;部分装饰灰塑由于年久风化失修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灰塑脱落、残缺、破损。
3 门窗(不含门):
建筑各部位存留的窗大部分都风化褪色、缺损等现象明显。
4 现状有3栋建筑已由业主自行重新建造。
图2-3居平路至居平路街景图
4.安平路段(永平路至国平路)现状
安平路段(永平路至国平路)两旁建筑现状如下:
1 结构部分:
现状建筑结构部分尚好,部分建筑已风化破损;
2 外立面:
建筑墙面风化破损严重;部分装饰灰塑由于年久风化失修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灰塑脱落、残缺、破损。
3 门窗:
建筑各部位存留的门、窗大部分都风化褪色、缺损等现象明显。
图2-4安平路街景图
5.居平路段(安平路至至平路段)现状
居平路(安平路至至平路)两旁建筑现状如下:
1 结构部分:
现状建筑结构部分尚好,部分建筑已风化破损;
2 外立面:
建筑墙面风化破损严重;部分装饰灰塑由于年久风化失修和人为破坏,大部分灰塑脱落、残缺、破损。
3 门窗(不含门):
建筑各部位存留的窗大部分都风化褪色、缺损等现象明显。
图2-5居平路段(安平路至至平路段)街景图
2.3风貌建筑改造修复设计综述
一、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2004年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2014年;
◆《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17修改)》;
◆《广东省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2016年);
◆《汕头历史文化保护区详细城市设计》;
◆《民用建筑修缮工程勘察与设计规程》(JGJ117-98);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6-2005);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二、设计原则
1、不改变原状原则
以“不改变原状”为基本准则,最大限度保存原有建筑的历史信息。
补配和复原必须在足够依据的前提下进行。
建筑原样修复应当遵循“五原”原则,即是原工艺、原材料、原样子、原结构、原环境,同时保证新添加的部件在细部上与原构件保持一定的区别,具有可识别性。
2、最小干预原则
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以保存原有建筑的完整性及稳定性为目标进行最小限度的修复,尽最大可能维系其历史建筑特征要素。
3、整体性保护及区别对待原则
整体性保护是既在内容上保持和恢复原有城市肌理和街巷系统,还要保护其历史文化内涵,如传统经营特色、民俗文化等;空间上不仅要保护小公园片区本身,还应保护与小公园片区相互依存的自然山水环境和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
区别对待即是在综合分析骑楼街的保护价值和改造条件基础上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保护或改造措施,科学分类的同时做到突出重点,以确保不同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建筑均能得到合理利用,严格控制拆除和新建部分。
4、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应该反映市民不断增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以证实其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
对公共设施进行完善设计,在条件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