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0824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docx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

1.填空题15分

2.多项选择题5题共20分

3.简答题2题共16分

4.材料分析题2题共24分

5.论述题1题共25分

绪论部分海外华文文学概论

1、海外华文文学生成原因

海外华文文学的作家绝大多数是从中国移居海外的华人,在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时,他们体验着异域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他们在异域生存面临种种挑战,于是他们提起笔进行文学创作,

他们采取文学创作的方式目的:

(1)思乡抒怀:

如《野生植物》、《春天,遂想起》

(2)记录生存现状:

如《野生植物》、《春天,遂想起》

(3)感受异国文化:

如《伦敦爱情故事》

逐渐地,创作作家越来越多,作品也越来越多,进而成为一定的文学现象,故而生成了海外华文文学。

2、海外华文文学定义

海外华文文学,是指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地区用汉语写作的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与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相遇、交汇开出的文学奇葩。

3、海外华文文学主要特征

(1)故土性(故乡性):

展现中国经验与世界性的结合

回望故土,失根漂泊,回归的渴望:

余光中《乡愁》云鹤《野生植物》

文本中体现对中华传统的固守:

《龙子》《齐人老康》

(2)融合性,沟通中外文化

异族交往、生存困境等题材的写作

语言的混杂性“出世仔”、番仔婆

艺术技巧上的学习欧美华文文学

(3)本土性:

融入异域文化

对当地景观、民族风俗、价值观、审美观、语言、服饰等方面的表现。

语言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德士、巴士、波立(警察)、沙越哩(你好)、娘惹(侨生女子)等。

4、中国意识指什么,有何具体表现

(1)海外华人的“中国意识”

“中国意识”涵盖所谓的“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祖国”、“传统”、“炎黄文化”等词语群所包含的意义。

身份批评:

来源于外界的压力,首先是西方的入侵导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拯救中华的理想由此生发。

移民海外更敏感于自己的民族身份;二战后各国或地区逐渐经历华侨到华人的身份变动;华侨更多民族意识,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华人则更多趋向落地生根,与居住国紧密关联。

在海外用汉语写作也是一种中国意识的体现。

(2)文学中“中国意识”的表述

1 对乡土中国的书写:

思乡、故土回忆、家园记忆、童年忆往等。

个人性的“故乡图景”:

有的是作家记忆中真实的故土,有的则是父辈祖上口述流传的故乡图景。

大量的人文景观:

出现乡土中国的符号书写,比如长江、黄河、长城、江南、唐山等。

2 对现实中国的关切:

体现海外华人作家的知识分子责任感,对中国的变乱、前途表现出关注和焦虑。

欧美华文文学偏重这一类型,东南亚则较少,战后几乎完全没有。

作家将自己视为中国人,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现状和社会问题,体现出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

作家:

聂华苓、於梨华、白先勇、陈若曦、张系国、严歌苓等。

题材:

1949年之后的两岸分裂,文革内耗

情感:

家国感未能泯灭,无法为国家分忧而自责,去留抉择成为叙事的主要线索,牵动人物行为。

3 对“文化中国”或“美学中国”的渴求与向往

这是一种美学乡愁,抽象的精神追求。

要回到永恒的古典审美情趣中,或者说永驻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

与政治“爱国主义”并非完全一致,不能决定作家价值。

美学风格:

感伤、悲剧、回忆、焦虑

5、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

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整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拓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港澳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是“缺席”的,因而这个文学史的版图是不完整的。

近二十多年来,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引桥”的台港澳文学的研究成果,已不同程度地被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中,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了完整的形态。

此外,海外华文文学的早期发展,受到了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和激发,有些国家海外华文文学的拓荒者就是移居海外的中国现代作家,所以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常常有一些共同或相似的命题、话语和主题。

在其早期,甚至有彼此呼应和同步的现象。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崛起,在新的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学母题的演进、更新,艺术模式的多样化,文学中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等,体现出自己鲜明的文学特点。

近20多年来,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已通过有效的学术研究,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外传及其影响;同时,还吸取不同语境下不同国家华文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经验,互动互惠,拓展了自身的研究视野,为营造该学科新的学术语境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第二章东南亚和东北亚华文文学

6、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支柱有哪些?

(1)华文教育的兴办:

兴办华校,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

(2)华文报纸副刊的推动:

作家们的精神劳动产品最终得以面世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

(3)华文文艺社团的发展:

有效地聚集和维系同仁之间对华文文艺的向心力

7、二战后东南亚华文文学有哪些变化?

(1)二战结束后,中国战胜国的身份提升了海外华人华侨的地位。

各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对华侨华人较为友善。

(2)各国华文学校、华文报纸得以复办,创作也进入相对稳定和繁荣期。

(3)这一时期的创作大都聚焦本土,关注当下人的生存。

较少回忆性的唐山故事。

实现了从“侨民文学”到“华文文学”的蜕变

新马对华文文学本土化的讨论有过几个阶段,1928年有关“南洋色彩”、“地方作家”的论争,1947-1948年关于“马华文艺独特性”的讨论。

马华的政治形势也加速了马华文学本土化的倾向。

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取消双重国籍;冷战对华人华侨的影响;“此时此地”要与“面向祖国”结合起来。

从此以后,真正意义上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得以确立。

8、主要的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

(1)方北方《娘惹与峇峇》,原名方作斌,祖籍广东惠来,马来亚人。

娘惹与峇峇或称土生华人是数百年居住在马来西亚、印尼或新加坡的当地华人,这些华人都在文化上受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影响的华人,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在《娘惹与峇峇》小说里,作者显然对峇峇采取批判的态度,不满其抛弃华人传统的做法。

林娘惹(第二代侨民):

受英文教育但儒家思想仍然能主导其行为。

林峇峇则因为从小受英式教育,远离华人传统,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林峇峇(第三代):

从小看不起自己的继父,导致继父郁郁而终。

后在外挥霍钱财,气死母亲。

日军来后,逼迫妻子勾结日本军官获取肥差。

日本投降,他人财两空,躺在病榻。

林细峇(第四代):

在亲戚支持下接受华文教育,回归传统。

作品通过对比手法彰显作者用意,表现比较幼稚,但触及焦点问题,即痛斥一些华人数典忘祖,如何保存传统又能够与当地文化结合的问题。

其他作品:

《马来亚三部曲》:

《树大根深》、《枝荣叶茂》(《头家门下》)、《花飘果堕》

以大树作为比喻,象征马来西亚华族发展的历史。

《树大根深》马来西亚华人创业史,也是一曲拓荒者之歌。

以华仁创建仁义胶园及其一生作为主线,展示华人先辈艰苦创业的悲壮场景。

华仁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起自己的胶园,规模不断扩大,远近闻名。

战后因政治事件的牵连,华仁被捕入狱,最终身亡妻丧。

但后继有人,小儿子华国强锐意进取,预示将来必有发展。

《头家门下》是“表现华人经济的成长和教育挂钩的情形,从而促成华社的觉悟而关心母语教育的发展”。

大头家史德林具有第一代华人资本家的典型性格:

克勤克俭,埋头苦干,为人悭吝。

发家史不够光彩,临终却将一半财产捐赠给华文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

三儿子史放荣,热心华文教育事业。

第三部以“花飘果堕”来象征马来西亚华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小说以纪实性和政论性开创了小说的新格局。

作者对华人内部龙争虎斗,整个华社分崩离析的现实极为忧心,作者试图引起华人社会的警醒。

长篇特点:

史诗意识,使得小说气度恢宏,雄浑壮美。

注重白描手法。

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小说中还嵌进不少英语和马来语词汇,一些加工过的潮汕方言。

构成了小说浓郁的南洋色彩。

(2)姚紫《窝浪拉里》,原名郑梦周,祖籍福建泉州,新加坡人。

梗概:

太平洋战事爆发,“我”躲避在苏岛西北一个偏僻乡村。

印尼村长收留了我。

兰娜,荷兰殖民者后裔,抓到日营后逃跑出来偷东西度日,被我发现后收留。

两人产生感情,兰娜在化妆品的诱惑下跟村里的麦沙鲁交易,被我发现,痛打麦沙鲁。

麦沙鲁向日军告密,兰娜被抓,我逃亡。

多年后又见兰娜,她已经回归荷兰人的队伍,又成为这里的高等人种。

我大声叫她,她却拒绝认我,“我不认识你,滚开!

讨厌的中国人!

写出了种族间的隔阂,卑微民族间的相互友爱。

姚紫小说的特色:

①构思新颖,情节曲折,可读性强②人物性格复杂,与情节的单纯形成鲜明对照,善写女性形象③语言清新俊逸

(3)商晚筠《七色花水》,原名黄莉莉,祖籍广东普宁,“马华文坛才女”之誉。

我:

高二女生,与姐姐相依为命,妹妹最终理解姐姐。

姐姐:

裁缝①能干、善良,温顺然而遭遇情感挫折,被陈顺年骗财骗色②信奉佛教,依然期待着那个男人的归来。

最后听了化缘和尚的话,注定她是孤独命,放弃了以前的等待,希望时来运转。

并且将项链坠子里的那一半换成了妹妹。

作者笔调清新,语言细腻,叙述简洁含蓄,颇有韵味。

七色花水是一种祈福的仪式,希望时来运转,希望青春年华永驻,也希望自己能够嫁人。

“流掉就流掉算了!

”对青春年华逝去的无奈。

P67:

《七色花水》中姐妹俩挤在一个木盆中洗佛诞七色花水,那些飘浮与木盆中而最终又慢慢溢出澡盆外的菊花、牵牛花、芍药、秋海棠、胡姬花等各色花瓣,恰恰象征着女人如花的青春年华的流逝,正如作品中姐姐的那声轻轻的喟叹:

“流掉就流掉算了。

”小说在清幽温婉的女性叙事中,展现了一种糅合东西方艺术的极致。

(4)梁放《龙吐珠》:

马来土著与华人结婚后的悲剧。

内容梗概:

我是个混血,拉仔种,父亲从小就看不起我,在唐山有妻儿,这里的女人不过是个陪宿。

吃饭我和印代从来不能上桌。

二十五年后父亲撇下这里的家回了唐山。

我出去华人学校上学,看不起母亲,担心被同学歧视。

上学工作后再也没有回去看过母亲。

婚后有了孩子才想起母亲,回来已经晚了,母亲去世。

小说中凸显了华人的大种族主义,华人对其他土著的种族歧视。

即使是父子之间都不可避免。

作为混血的我处境尴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伊班身份。

婚后生子才得以回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细节:

阿爸一向就处处显得比我和印代优越。

吃饭时,他一个人在桌上开饭。

我和印代却坐在桌子脚边的草席上,匍匐着匋着铁盘内的食物。

我不止一次要上那桌子,阿爸却一再把我喝住:

“下去,下去,跟你印代吃去,弄得一桌子饭粒,脏死了。

中学期间,打篮球摔断手臂,印代得知赶了两天的路来看我。

我居然不愿意她在宿舍多呆一分钟,也不愿承认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她属于异族。

然而在父亲离开后,所有的生活费用都由母亲负担,母亲善良的心全部寄托于我。

(5)李永平《拉子妇》,生于马来西亚,现居台湾

《拉子妇》(1968成稿,1972年出版)原名《土妇的血》,是李永平在台湾文坛初试啼声之作。

选择马来西亚砂捞越地区的达雅族妇女作为表现对象,小说背景的书写也让台湾文坛感受马来亚的异域热带风景画。

拉子:

是东马华人对达雅族人的称呼,充满了轻蔑与歧视。

小说内容:

一个异族女子如何在华人家庭中失语并度过一生的故事。

叙述人“我”的三叔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娶了拉子妇回来。

在充满嘲谑的眼光与气氛下强行将她拉入家庭结构中,在中国色彩浓厚的传统家庭中,拉子妇受尽侮辱与歧视。

而后三叔另娶唐人女子,将拉子妇及其所生的三个子女送回森林长屋中,拉子妇委顿而死。

小说的关键:

①高贵的华人家庭对待拉子妇的态度②三叔的改变③“我”与二妹对拉子婶感到的同情与愧疚

异族通婚中最大的焦虑是对“种”的纯正性的维护

在马来西亚的现实情境中,族群“身份”与族群“认同”总是联系在一起,这与血统纯正与文化纯正的意识纠缠在一起,异族他者要获得族群内部的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许文荣,2001)

拉子婶在进入唐人家庭之后,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

虽然能讲唐人话,却掩饰不了其种族带来的地位差异。

行为举止小心翼翼、慌慌张张、红着脸回答、低声回答等表现。

“拉子婶也跟大家急促地笑着,但她的笑容难看极了,倒像是哭丧着脸一般”

拉子婶这个角色代表着一种怯羞、卑微、哑静、被动、消极的特质。

而华人家庭在接纳拉子婶时表现十分粗暴。

刚从中国来到砂捞越的祖父暴怒,要赶走儿子。

“听说三叔娶了一个土女,赫然震怒,认为三叔沾辱了我们李家门风。

我还约略记得祖父坐在客厅拍桌子、瞪眼睛,大骂三叔是‘畜牲’的情景。

”妯娌之间的轻视;喂奶、吃饭;吃呀就大大口的扒着吃,塞饱了,抹抹嘴就走人,从没见过这样子当人家媳妇的,拉子妇摆什麽架势......

文化冲突在拉子妇敬茶的那一幕表现得最为激烈

对外族文化入侵的焦虑,同时也因为需要顽强抵抗和拒绝外来人的“闯入”而采取的行为。

老祖父泼茶的举动呈现出华族文化内部对维持根性传统的强大内蕴。

第二天早上,祖父出来了。

他板着脸坐在大椅子里,闷声不响。

大人都坐在一旁,一点声息也没有。

拉子婶站在妈身边,头垂得很低,两只臂膀也下垂着。

……她的脸色好苍白,拉子婶慢慢地走向茶几,两只腿隐隐地颤抖着。

她举起手──手也在颤抖着──很困难地倒了一杯茶,用盘子托着,端到祖父的跟前,好象说了一句话(现在想起来,那句话应该是:

“阿爸,请用茶”),祖父脸色突然一变,一手将茶盘拍翻,把茶泼了拉子婶一脸.祖父骂了几句,站起来,大步走回房间去.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作声;只有拉子婶怔怔地站在大厅中央。

……多年後听妈妈说,当时祖父发脾气是因为三婶敬茶时没有跪下去。

作者李永平对拉子妇表达了同情和怜悯,于是通过两个家族的年轻一代“我”和二妹来呈现这种情感。

二妹在信中很激动地说:

“二哥,我现在什都明白了。

那晚家中得到拉子婶的死讯,大家都保持缄默,只有妈说了一句话:

‘三婶是个好人,不该死得那麽惨。

’二哥,只有一句怜悯的话啊!

大家为什麽不开腔?

为什麽不说一些哀悼的话?

我现在明白了。

没有什麽庄严伟大的原因,只因为拉子婶是一个拉子,一个微不足道的拉子!

对一个死去的拉子妇表示过分的哀悼,有失高贵的中国人的身份啊!

在砂劳越,我们都唤土人“拉子”。

一直到懂事,我才体会到这两个字所带来的轻蔑的意味。

但是已经喊上口了,总是改过不来;并且,倘若我不喊拉子,而用另外一个好听点、友善点名词代替它,中国人会感到很别扭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伙对小时候的胡闹都感到一点歉意。

尤其是二妹……我和其他的男孩子又何尝不是有同样的想法,只是身为男人,不好说出口罢了。

我和二妹已经见到了梦寐以求的三婶。

我看看二妹,我明白她的心意。

她恨不得立刻便去向三婶说,我们对不起她,我们爱护她。

可是我们之间到头来谁也没有开口。

可怜的二妹,每一次她总是说:

“这回我一定要说了,不然会憋死我的。

”可是每一次她总是说不出口…...我们何止不知怎样开口,我们后来还怕见到三婶的身影。

那一个笼罩着我们两兄妹心头的阴影日渐扩大,迫使我们呐喊……我和二妹却没有这个勇气,而且连呐喊的力气也没有。

二妹哭着说:

“她那麽爱我,我却一直没有对她说我爱她。

“谁叫她是个拉子呢?

”我冲口说出这句不该说的话,它伤了二妹的心。

但是,这是一句最实在的话:

谁叫她是个拉子呢?

同情和愧疚并无济于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种族隔绝和歧视没有任何的改变。

拉子和唐人之间的距离遥远而真实。

三叔起先执意与拉子妇成亲,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然而为何他会改变?

或因拉子妇因生育而色衰?

或者因为三叔年纪越大种族成见逐渐复活?

还是因为“拉子妇天生贱种,怎好做一世老婆?

”甚至连自己的三个孩子都不要“蠢东西”、“半唐半拉的杂种子,人家看了就吐口水”,送他们一起回了森林长屋。

期间所体现出来的纯种/野种、城镇/森林、野蛮/高贵的对立。

“纯粹中国性”的本质恐怕离不开“种”的血缘坚持,不论是宗族的“种”或民族的“种”。

因而异族通婚,尤其与“森林”的“野种”的结合,就是对中国性的伦理体系最大的挑战。

……拉子的“天生贱种”源於大中国情结的视野。

尽管海外华人都已身处异域,但中国性的坚守,始终有着强烈的排他性。

故而,拉子最终的出路只能遣返森林。

作者通过一个拉子妇的故事,来展现马来西亚各式复杂的族群关系:

种族歧视与迫害。

作者并不仅仅是要指出华族对达雅族人的歧视,同时也要思考作为弱势群体的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处境。

在艺术手法上该小说显得一般,语言浅白,但在当时他写出了南洋风光,较有特色。

●《龙吐珠》和《拉子妇》共同的主题:

汉族对异族的俯视态度;第二代华人对自我的反思

形象学:

对异国形象或描述的研究,就是形象学。

这是一种跨学科的反思。

由法国比较文学家让·玛丽·卡雷首先倡导后来被法朗索瓦·基亚重新提出。

与人种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工作相交汇的一门学科。

文学形象就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

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

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大出版社2001年。

萨义德《东方学》绪论。

东方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大部分的时间里,theorient(东方)是与“the,occident”(西方)相对而言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即以二者之间这一本体论与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的。

正是由于东方学,东方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一个思想与行动的自由主体。

东方学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6)黎紫书《烟花季节》原名林宝玲,马来西亚人。

周笑津与安德鲁,相识于英国,亲近感却是超越了说汉语的人。

同样来自热带雨林,虽然一个是马来人一个是华人,但他们相爱了。

面临回国,两人在机场分开,从此陌路。

安德鲁成了政客,笑津成了家庭主妇。

笑津离家出走,去看那一场似乎为她而举办的全民烟花表演。

爱情的凄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马来亚种族隔绝的现状。

马来亚华人文化认同的特殊和复杂。

笑津、父亲与丈夫的认同各自不同。

记忆与现实的穿插、意识流、断裂的叙述语言。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种族、宗教的隔离而被迫分开。

在英国两人是乔和安德鲁;回到马来西亚是周笑津和阿卜杜奥玛。

一个出走的故事。

小说的开始,笑津作为一个女人再次出走。

高中会考后,考得不理想不想回家,独自乘火车离家出走,在两年前与同学曾到过的海滨旅舍躲了一晚。

离家去英国留学是一种出走,虽然害怕那里的气候,最后却不舍得回国,因为爱情。

她与安德鲁的30天出走。

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她再次坐火车旅行,是为了看烟花表演,因为那个人剥橙子的手法唤醒了内在没有消失的爱。

因此,小说情节在时空中转换,随着数次旅行渐次清晰笑津和安德鲁的爱情,笑津的性格。

小说的叙述也是如此不稳定,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充满断裂却又如此持续地缝合她个人的历史。

黎紫书:

尽量在文字、风格、题材上切近马来西亚,与留台作家区别。

(7)亚蓝的《英治吾妻》,菲律宾

培叔,英治(唐山原配),宾娜(黑番婆)

培叔来到菲律宾30年没有回去过,在菲律宾辛苦奋斗,经历悲惨。

但仍不忘家人,每年寄钱回家。

菲律宾入境放宽,英治要来看培叔。

培叔一再反对。

一方面舍不得钱,另一方面也不愿意两个妻子见面。

英治在大陆独自抚养儿子,赡养老人,含辛茹苦,等待丈夫,未老先衰。

强行到菲,遭到老公的责骂。

看到培叔对黑番婆好,内心不平不甘,最后凄然离开。

宾娜当地人,在培叔艰难时嫁给他,同甘共苦,现在境况转好,自然不愿与人分享。

小说写出了出洋打工者培叔、留守家园的英治和当地黑番婆宾娜各自的苦楚,突出了早期华人移民在异国奋斗的艰辛。

作者并不刻意批判某人,只是将此状态呈现出来。

小人物的悲哀。

表达作者对为生活和现实所苦,分离几十年的“番客”夫妻相逢时的尴尬痛苦深表同情。

(8)黄锦树《死在南方》《流泪的树》《鱼骸》

(9)钟怡雯《小女生》《垂钓睡眠》,广东梅县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

《垂钓睡眠》以细致、感性的语言呈现一个失眠者对睡眠的渴望,面对安眠药的诱惑,对失眠者群体的同情与领悟。

具有知性散文和女性散文的共同特点: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灵性且带有温情。

《小女生》写猫伙伴,感情细腻,动人。

具有知性散文和女性散文的共同特点: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灵性且带有温情。

●东南亚化文文学的文化母题:

(1)“望乡”:

乡愁主题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常见;回唐山,对故土对中国的留恋

(2)异族交往:

俯视歧视;和谐沟通

第三章北美华文文学

9、北美华文文学的主要特征P140

(1)移植性:

台湾留学生赴美,本质上是移植的文学。

其一,从发生学角度,这一文学的出现在北美没有太多的传统积累,是中国台湾、大陆向北美的进发而移植到北美大陆的;其二,从这一文学发展过程看,文学的移植在代代留学生和移民中延续。

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作家几乎都是第一代移民而极少波及第二代移民。

(2)跨国度存在:

作家虽然身在北美从事创作,但他们的作品却主要发表在台湾(80年代后还包括大陆),他们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活动参与了中国大陆文学和台湾地区的历史进程。

(3)“双重性”与“流动性”:

“双重性”指许多作家在没有去北美之前已经颇有成就,到了北美后继续创作,有大量作品问世。

他们的作品既曾经属于中国台湾文学(或大陆文学),后又位列于北美华文文学.“流动性”是指作家的生活地点在北美及世界上其他地区之间变更流动,因此他们的作品对北美华文文学的介入和参与不可能自始至终,而具有“流失性”和“回流性”同在的“流动性”。

(4)表现“文化冲突”:

留学生萌在留学时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在这些留学生作家的笔下得到充分而又持久的表现。

留学生内心的文化大战。

(5)“中”、“西”融汇:

中国文学传统为核心基础,吸收采纳西洋文学的思想、观念和手法。

对中西文学的双重接纳和有机融汇终使其成为海外华文文学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北美华文文学典型主题:

①“故国回望”主题②“生存困境”主题③“异族交往”主题④“同胞互看”主题

10、美国排华法案加拿大人头税

(1)1882年美国颁布排华法案,禁止华人移民入境。

背景:

该法案是针对大量华人因中国的内部动荡和有机会得到铁路建设工作而迁入美国西部所作出的反应。

它是在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

时间:

1882年发布(后经修正强化)

内容:

禁止华人移民入境、它要求每一个华人居民登记和获得居住证明,没有证明的华人将遭到驱逐。

影响:

华人四处逃散出加州,前往偏僻地带垦荒、捕鱼,从事最艰苦的洗衣、餐馆业。

唐人街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以烟馆、妓院作为消遣之地。

白人暴徒多次围攻各地唐人街,烧杀抢掠,要将华人赶走。

到处散发“黄祸论”。

(2)加拿大增加人头税时期1885-1923

铁路完工后不需要华工,开始对华工增收50加元每人的人头税

1900年100加元,1903年增至500加元。

1885-1923年间,华人付给加拿大政府的人头税共达2600万加元。

此时华人开始转向洗衣业、餐馆、工厂、从事农业等。

11、美华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严歌苓、陈若曦、张翎、李彦等。

白先勇(《游园惊梦》《谪仙记》《谪仙怨》《芝加哥之死》《台北人》《孽子》)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考验》《傅家的儿女们》)

聂华苓(《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

严歌苓(《少女小渔》《栗色头发》《扶桑》《第九个寡妇》)

陈若曦(《二胡》《纸婚》)

张翎(《金山》)

李彦(《红浮萍》《雪百合》)

(1)白先勇:

《芝加哥之死》、《安乐乡的一日》、《谪仙记》、《谪仙怨》、《火岛之行》。

P113:

白先勇在《芝加哥之死》和《安乐乡的一日》中表现海外中国人的处境和命运时,挖掘更深,思考更广,更艺术地把握了海外中国人的社会处境和历史命运。

白先勇还以“他者”身份回望过去,反思历史。

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的《台北人》,艺术地再现了“忧患重重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