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0036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docx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

实验1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沸点的意义。

2.掌握常量法(蒸馏法)测定沸点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液体物质被加热时,该物质的蒸气压达到与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通常是大气压力)时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沸点。

常压蒸馏就是将液体加热到沸腾变成蒸气,又将蒸气冷凝得到液体的过程。

每种纯液态的有机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均有固定的沸点。

利用蒸馏可将二种或两种以上沸点相差较大(>30℃)的液体混合物分开。

纯液体化合物的沸距一般为0.5~1℃,混合物的沸距则较长。

可以利用蒸馏来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沸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蒸馏烧瓶、直形冷凝管、接液管、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无水乙醇。

四、实验步骤

蒸馏实验装置主要包括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受器三部分。

仪器按从下往上,从左到右原则安置完毕,注意各磨口之间的连接。

根据被蒸液体量选60ml蒸馏瓶中,放置30ml无水乙醇。

加料时用玻璃漏斗将蒸馏液体小心倒入。

(温度计经套管插入蒸馏头中,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正好与蒸馏头支口的下端一致)。

放入1~2粒沸石,然后通冷凝水,开始加热并注意观察蒸馏瓶中的现象和温度计读数的变化。

当瓶内液体开始沸腾时,蒸气前沿逐渐上升,待达到温度计水银球时,温度计读数急剧上升,这时应适当调小火焰,以控制馏出的液滴以每秒钟1~2滴为宜⑤。

在蒸馏过程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被冷凝液滴包裹状态,此时温度计的读数就是馏出液的沸点。

当温度计读数上升至77℃时,换一个已称量过的干燥的锥形瓶作接受器⑥。

收集77~79℃的馏分。

当瓶内只剩下少量(约0.5~1mL)液体时,若维持原来的加热速度,温度计读数会突然下降,即可停止蒸馏,即使杂质很少,也不应将瓶内液体完全蒸干,以免发生意外。

称量所收集馏分的重量或量其体积,并计算回收率。

蒸馏结束,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水,拆卸仪器顺序与装配时相反。

注:

[1]加沸石可使液体平稳沸腾,防止液体过热产生暴沸;一旦停止加热后再蒸馏,应重新加沸石;若忘了加沸石,应停止加热,冷却后再补加。

[2]冷凝水从冷凝管支口的下端进,上端出。

[3]切勿蒸干,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五、问题讨论

1、沸石(即止暴剂或助沸剂)为什么能止暴?

如果加热后才发现没加沸石怎么办?

答:

沸石为多孔性物质,它在溶液中受热时会产生一股稳定而细小的空气泡流,这一泡流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湍动,能使液体中的大气泡破裂,成为液体分子的气化中心,从而使液体平稳地沸腾,防止了液体因过热而产生的暴沸。

如果加热后才发现没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待液体冷却后再补加,切忌在加热过程中补加,否则会引起剧烈的暴沸,甚至使部分液体冲出瓶外,有时会引起着火。

2、冷凝管通水方向是由下而上,反过来行吗?

为什么?

答:

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不行。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水,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

其一,气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二,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3.在蒸馏装置中,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不符合要求会带来什么结果?

答:

如果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口之上,蒸气还未达到温度计水银球就已从支管流出,测定沸点时,将使数值偏低。

若按规定的温度范围集取馏份,则按此温度计位置集取的馏份比规定的温度偏高,并且将有一定量的该收集的馏份误作为前馏份而损失,使收集量偏少。

如果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支管口之下或液面之上,测定沸点时,数值将偏高。

但若按规定的温度范围集取馏份时,则按此温度计位置集取的馏份比要求的温度偏低,并且将有一定量的该收集的馏份误认为后馏份而损失。

 

试验2重结晶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能熟练掌握用水、有机溶剂及混合溶剂重结晶纯化固体有机物质的各项具体

的操作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样品的溶解,突出用易燃的有机溶剂时溶解样品应采用仪器装置及安会注意事项。

(2)过滤及热过滤;菊花滤纸的折法。

(3)结晶及用活性炭脱色。

(4)抽滤:

布氏漏斗、抽滤瓶、安全瓶、循环水泵等的安装及使用。

(5)产品的干燥,包括风干(自然晾干)和烘干(使用烘箱、红外干燥)时仪器的使用

及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是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

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或者相反,从而达到分离、提纯之目的。

三、操作要点及说明

重结晶提纯法的一般过程为:

1、选择适宜的溶剂

在选择溶剂时应根据“相似相溶”的一般原理。

溶质往往溶于结构与其相似的溶剂中。

还可查阅有关的文献和手册,了解某化合物在各种溶剂中不同温度的溶解度。

也可通过实验

来确定化合物的溶解度。

即可取少量的重结晶物质在试管中,加入不同种类的溶剂进行预试。

适宜溶剂应符合的条件:

见曾绍琼书P61。

2、将待重结晶物质制成热的饱和溶液

制饱和溶液时,溶剂可分批加入,边加热边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多加2O%左

右(这样可避免热过滤时,晶体在漏斗上或漏斗颈中析出造成损失)。

切不可再多加溶剂,

否则冷后析不出晶体。

如需脱色,待溶液稍冷后,加入活性炭(用量为固体1-5%),煮沸5-10min(切不

可在沸腾的溶液中加入活性炭,那样会有暴沸的危险。

3、乘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乘热过滤时,先熟悉热水漏斗的构造,放入菊花滤纸(要使菊花滤纸向外突出的棱角,

紧贴于漏斗壁上),先用少量热的溶剂润湿滤纸(以免干滤纸吸收溶液中的溶剂,使结晶析

出而堵塞滤纸孔),将溶液沿玻棒倒入,过滤时,漏斗上可盖上表面皿(凹面向下)减少溶

剂的挥发,盛溶液的器皿一般用锥形瓶(只有水溶液才可收集在烧杯中)。

回流抽滤

实验装置

4、抽滤

抽滤前先熟悉布氏漏斗的构造及连接方式,将剪好的滤纸放入,滤纸的直径切不可大于

漏斗底边缘,否则滤纸会折过,滤液会从折边处流过造成损失,将滤纸润湿后,可先倒入部

分滤液(不要将溶液一次倒入)启动水循环泵,通过缓冲瓶(安全瓶)上二通活塞调节真空

度,开始真空度可低些,这样不致将滤纸抽破,待滤饼已结一层后,再将余下溶液倒入,此

时真空度可逐渐升高些,直至抽“干”为止。

停泵时,要先打开放空阀(二通活塞),再停泵,可避免倒吸。

5、结晶的洗涤和干燥

用溶剂冲洗结晶再抽滤,除去附着的母液。

抽滤和洗涤后的结晶,表面上吸附有少量溶

剂,因此尚需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干燥。

固体的干燥方法很多,可根据重结晶所用的溶剂及结

晶的性质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以卞几种:

空气晾干的;烘干(红外灯或烘彩);用滤纸吸

干;置于干燥器中干燥。

四、思考题

1、重结晶法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各步骤的主要目的如何?

答:

一般包括:

(1)选择适宜溶剂,制成热的饱和溶液。

(2)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包

括脱色)。

(3)抽滤、冷却结晶,除去母液。

(4)洗涤干燥,除去附着母液和溶剂。

2、重结晶时,溶剂的用量为什么不能过量太多,也不能过少?

正确的应该如何?

答:

过量太多,不能形成热饱和溶液,冷却时析不出结晶或结晶太少。

过少,有部分待结

晶的物质热溶时未溶解,热过滤时和不溶性杂质一起留在滤纸上,造成损失。

考虑到热过滤

时,有部分溶剂被蒸发损失掉,使部分晶体析出留在波纸上或漏斗颈中造成结晶损失,所以

适宜用量是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后,再多加20%左右。

3、用活性炭脱色为什单要待固体物质完全溶解后才加入?

为什么不能在溶液沸腾时加入?

答:

活性炭可吸附有色杂质、树脂状物质以及均匀分散的物质。

因为有色杂质虽可溶于沸

腾的溶剂中,但当冷却析出结晶体时,部分杂质又会被结晶吸附,使得产物带色。

所以用活

性炭脱色要待固体物质完全溶解后才加入,并煮沸5-10min。

要注意活性炭不能加入已沸

腾的溶液中,以一免溶液暴沸而从容器中冲出。

4、使用有机溶剂重结晶时,哪些操作容易着火?

怎样才能避免呢?

答:

有机溶剂往往不是易燃就是有一定的毒性,也有两者兼有的,操作时要熄灭邻近的一

切明火,最好在通风橱内操作。

常用三角烧瓶或圆底烧瓶作容器,因为它们瓶口较窄,溶剂

不易发,又便于摇动,促使固体物质溶解。

若使用的溶剂是低沸点易燃的,严禁在石棉网上

直接加热,必须装上回流冷凝管,并根据其沸点的高低,选用热浴,若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

解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问,也要装上回流冷凝管,以免溶剂损失。

5、用水重结晶乙酰苯胺,在溶解过程中有无油状物出现?

这是什么?

答:

在溶解过程中会出现油状物,此油状物不是杂质。

乙酰苯胺的熔点为114℃,但当乙

酰苯胺用水重结晶时,往往于83℃就熔化成液体,这时在水层有溶解的乙酰苯胺,在熔化

的乙酰苯胺层中含有水,故油状物为未溶于水而已熔化的乙酰苯胺,所以应继续加入溶剂,

直至完全溶解。

6、使用布氏漏斗过滤时,如果滤纸大于漏斗瓷孔面时,有什么不好?

答:

如果滤纸大于漏斗瓷孔面时,滤纸将会折边,那样滤液在抽滤时将会自滤纸边沿吸入

瓶中,而造成晶体损失。

所以不能大,只要盖住瓷孔即可。

7、停止抽滤前,如不先拔除橡皮管就关住水阀(泵)会有什么问题产生?

答:

如不先拔除橡皮管就关水泵,会发生水倒吸入抽滤瓶内,若需要的是滤液问题就大了。

8、某一有机化合物进行重结晶,最适合的溶剂应该具有哪些性质?

答:

(1)与被提纯的有机化合物不起化学反应。

(2)因对被提纯的有机物应具有热溶,冷

不溶性质。

(3)杂质和被提纯物质,应是一个热溶,一个热不溶。

(4)对要提纯的有机物能

在其中形成较整齐的晶体。

(5)溶剂的沸点,不宜太低(易损),也不宜太高(难除)。

(6)

价廉易得无毒。

9、将溶液进行热过滤时,为什么要尽可能减少溶剂的挥发?

如何减少其挥发?

答:

溶剂挥发多了,会有部分晶体热过滤时析出留在滤纸上和漏斗颈中,造成损失,若用

有机溶剂,挥发多了,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

为此,过滤时漏斗应盖上表面皿(凹面向下),可减少溶剂的挥发。

盛溶液的容器,一般

用锥形瓶(水溶液除外),也可减少溶剂的挥发。

10、在布氏漏斗中用溶剂洗涤固体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

用重结晶的同一溶剂进行洗涤,用量应尽量少,以减少溶解损失。

如重结晶的溶剂的

熔点较高,在用原溶剂至少洗涤一次后。

可用低沸点的溶剂洗涤,使最后的结晶产物易于干

燥,(要注意此溶剂必须能和第一种溶剂互溶而对晶体是不溶或微溶的__

3,正丁醚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醇分子间脱水制备醚的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2、学习使用分水器的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三、药品和仪器

药品:

正丁醇,浓硫酸,无水氯化钙,5%氢氧化钠,饱和氯化钙

仪器:

100ml三口瓶,球形冷凝管,分水器,温度计,分液漏斗,25ml蒸馏瓶。

 

四、实验装置(如图)

五、实验操作 

在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5.5ml正丁醇、2.5ml浓硫酸和几粒沸石,摇匀后,一口装上温度计,温度计插入液面以下,另一口装上分水器,分水器的上端接一回流冷凝管。

先在分水器内放置(V-1.7)ml水,另一口用塞子塞紧。

然后将三口瓶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至微沸,进行分水。

反应中产生的水经冷凝后收集在分水器的下层,上层有机相积至分水器支管时,即可返回烧瓶。

大约经1.5h后,三口瓶中反应液温度可达134一136℃。

当分水器全部被水充满时停止反应。

若继续加热,则反应液变黑并有较多副产物烯生成。

将反应液冷却到室温后倒人盛有25mI水的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静置后弃去下层液体。

上层粗产物依次用12ml水、8ml5%氢氧化钠溶液、8ml水和8ml饱和氮化钙溶液洗涤,用1g无水氯化钙干燥。

干燥后的产物滤入25ml蒸馏瓶中蒸馏,收集140—144οC馏分,产量3.5-4g。

纯正丁醚的沸点142.4οC,nD201.3992

   本实验需6h。

六、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根据理论计算失水体积为1.5ml,故分水器放满水后先放掉约1.7ml水。

2、制备正丁醚的较宜温度是130一140℃,但开始回流时,这个温度很难达到,因为正丁醚可与水形成共沸点物(沸点94.1℃含水33.4%);另外,正丁醚与水及正丁醇形成三元共沸物(沸点90.6℃,含水29.9%,正丁醇34.6%),正丁醇也可与水形成共沸物(沸点93℃,含水44.5%),故应在100—115℃之间反应半小时之后可达到130℃以上。

3、在碱洗过程中,不要太剧烈地摇动分液漏斗,否则生成乳浊液,分离困准。

4、正丁醇溶在饱和氯化钙溶液中,而正丁醚微溶。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醇分子间脱水制醚的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2.学习分水器的实验操作。

3.巩固分液漏斗的实验操作。

二、基本原理

反应式

四、实验步骤

在50mL两颈瓶中加入5.2mL正丁醇,0.8mL浓硫酸,两粒沸石,摇动混合均匀,安好装置。

分水器内加水至支管后放去0.5mL水即分水器内有(V—0.5)mL水。

开始小火加热,保持瓶内液体微沸,开始回流,温度控制在134~135℃,待分水器已全部被水充满时表示反应已基本完成(约需1小时),停止加热。

反应物冷却后,把混合物连同分水器里的水一起倒入内盛7mL水的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

静止后,分出产物粗制正丁醚,用50%H2SO4洗涤两次(3mL×2),再用5mL水洗涤一次。

分出有机层。

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产品。

将干燥后的粗产品倒入圆底烧瓶中蒸馏(注意不要把氯化钙倒入瓶中!

),收集139~142℃的馏分。

称量产品,计算产率,测定折光率及红外光谱。

五、实验装置

六、注意事项

1.加料时,正丁醇和浓硫酸如不充分摇动混匀,硫酸局部过浓,加热后易使反应溶液变黑。

2.按反应式计算,生成水的量约为0.8g左右,但是实际分出水的体积要略大于理论计算量,因为有单分子脱水的副产物生成。

3.本实验利用恒沸混合物蒸馏方法,采用分水器将反应生成的水层上面的有机层不断流回到反应瓶中,而将生成的水除去。

在反应液中,正丁醚和水形成恒沸物,沸点为94.1℃,含水33.4%。

正丁醇和水形成恒沸物,沸点为93℃,含水45.5%。

正丁醚和正丁醇形成二元恒沸物,沸点为117.6℃,含正丁醇82.5%。

此外正丁醚还能和正丁醇、水形成三元恒沸物,沸点为90.6℃,含正丁醇34.6%,含水29.9%。

这些含水的恒沸物冷凝后,在分水器中分层。

上层主要是正丁醇和正丁醚,下层主要是水。

利用分水器可以使分水器上层的有机物流回反应器中。

4.反应开始回流时,因为有恒沸物的存在,温度不可能马上达到135℃。

但随着水被蒸出,温度逐渐升高,最后达到135℃以上,即应停止加热。

如果温度升得太高,反应溶液会炭化变黑,并有大量副产物丁烯生成。

5.50%硫酸的配制方法:

20mL浓硫酸缓慢加入到34mL水中。

6.正丁醇能溶于50%硫酸,而正丁醚溶解很少。

七、思考题

1、如何得知反应已经比较完全?

   2、反应物冷却后为什么要倒入25ml税种?

各步的洗涤目的何在?

3、能否用本实验方法由乙醇和2-丁醇制备乙基仲丁基醚?

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实验四正溴丁烷的制备(〔06,11,05〕

【实验目的】

1.了解以正丁醇、溴化钠和浓硫酸为原料制备正溴丁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带有害气体吸收装置的加热回流操作。

3.进一步熟悉巩固洗涤、干燥和蒸馏操作。

【实验原理】

可能的副产物:

1-丁烯,正丁醚,未反应的原料正丁醇。

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其它物质和产物具有相近的沸点。

然而,所有三种可能的副产品都可以用浓硫酸提取而除去。

【仪器和药品】

仪器:

圆底烧瓶(50ml、100ml各1个);冷凝管(直形、球形各1支);温度计套管(1个);短径漏斗(1个);烧杯(800ml1个);蒸馏头(1个);接引管(1个);水银温度计(150℃1支);锥形瓶(2个);分液漏斗(1个)。

药品:

正丁醇5g6.2ml(0.068mol);溴化钠(无水)8.3g(0.08mol);浓硫酸(d=1.84)10ml(0.18mol);10%碳酸钠溶液、无水氯化钙。

【物理常数】

名称

分子量

性状

比重

(d)

熔点

(℃)

沸点

(℃)

折光率(n)

溶解度

乙醇

乙醚

正丁醇

74.12

0.810

-89.8

118.0

1.3991

915

正溴丁烷

137.03

1.275

-112.4

101.6

1.4396

0.0616

1-丁烯

56.10

0.5946

-185.4

-6.3

1.3777

不溶

易溶

易溶

正丁醚

130,22

0.773

-97.9

142.4

1.3992

<0.05

【实验装置图】

【仪器安装要点】

1.按教材安装仪器。

2.有害气体吸收装置的漏斗要靠近水面,但不能浸入水中,以免水倒吸。

【操作要点】

1.加料:

(1)溴化钠不要粘附在液面以上的烧瓶壁上。

(2)从冷凝管上口加入已充分稀释、冷却的硫酸时,每加一次都要充分振荡,混合均匀。

否则,因放出大量的热而使反应物氧化,颜色变深。

2.加热回流:

开始加热不要过猛,否则回流时反应液的颜色很快变成橙色或橙红色。

应小火加热至沸,并始终保持微沸状态。

反应时间约30min左右,反应时间太短,反应液中残留的正丁醇较多(即反应不完全);但反应时间过长,也不会因时间增长而增加产率。

本实验在操作正常的情况下,反应液中油层呈淡黄色,冷凝管顶端亦无溴化氢逸出。

3.粗蒸馏(即75°弯管蒸馏)终点的判断:

(1)看蒸馏烧瓶中正溴丁烷层(即油层)是否完全消失,若完全消失,说明蒸馏已达终点。

(2)看冷凝管的管壁是否透明,若透明则表明蒸馏已达终点。

(3)用盛有清水的试管检查馏出液,看是否有油珠下沉,若没有,表明蒸馏已达终点。

4.用浓硫酸洗涤粗产物时,一定先将油层与水层彻底分开,否则浓硫酸会被稀释而降低洗涤效果。

 【本实验的成败关键】

反应终点和粗蒸馏终点的判断;洗涤过程中正确判断产品在哪一层。

 【注意事项】

1.加料顺序不能调整,加硫酸时一定要分批加,且要摇匀。

2.回流应控制在气体在第二个球左右盘旋。

3.一定要等洗涤完成后才可将废液倒掉。

4.酸一定要洗干净,否则,蒸馏时将使产物炭化。

5.干燥时间要足,重蒸馏所用仪器要干净、干燥,接受瓶要称重。

6.产物上交时需按要求写标签。

思考题:

1.反应粗产物是怎样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的?

2.副产物有那些?

各副产物是怎样除去的?

3.反应装置中采取那些措施避免HBr的逸出而污染环境?

柱色谱

特别注意:

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

柱色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

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

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3、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

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

这个我分离的次数很少,一般都是通过紫外灯查看的。

4、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

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

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

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溶剂的选择。

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

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

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

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

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2.5L的塑料桶装的。

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当然比较忙的时候我是不回收的,太费事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

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

5、关于操作问题

5.1装柱。

柱子下面的活塞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

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

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

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

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

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

5.2加样。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