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9973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docx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

【篇一: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

道德模范申报材料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

“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

知道她的人都说:

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好媳妇,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00年,25岁的**走进了这个家庭,一直和公婆居住在一起,12年来他们家的生活一直都很和睦,这和她的为人处世是分不开的。

她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

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气好,比啥都重要。

公婆说:

“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她平时遵纪守法,积极响应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公益事业,在村里不论哪个村民家中有什么困难,她都会去帮忙。

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在平时的集体活动中,她积极肯干,不断要求上进,从不马虎,并能很好的以身作则,她的这一切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2000年至今,她的家一直被县妇联评选为“文明家庭”。

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

儿子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

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

每次买了儿子最喜欢吃的东西,儿子总是先拿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不吃就硬往他们嘴里填;以回报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疼爱之情。

老人年纪大了,总喜欢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她深知老人的渴盼,每逢节假日、寒暑假,她总是主动邀请姐姐、弟弟的孩子来玩,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地照料着饮食起居。

家里的小孩多起来自然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但每次她总是诚心地挽留,以增加老人与孙子、外孙接触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婆婆是看在眼里,喜在眉梢。

平时她对公婆也是尊敬、关心,有个头疼脑热总是尽心照料,直到痊愈。

逢年过节就张罗着为老人买件新衣服,买点好吃的等孝敬她们。

她和婆婆总有着说不完的贴心话,逗着婆婆开心,难怪公婆是逢人便夸自家有个好儿媳,喜爱之情言溢与表!

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是她搞好家庭和睦团结邻里和睦的重要因素。

她和妯娌关系和亲姐妹一样,由于弟弟,弟媳常年工作在外,每次回家

探亲,为他们回来能住的舒服,她总是提前把弟弟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被子都拿出来让太阳晒过,晚上会帮他们把被子铺好,和妯娌说说家乡的变化,孩子们的调皮事,让他们感觉家的温暖,她对弟弟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还好,有孩子们喜欢吃的让弟弟的孩子先吃。

还常给弟弟的孩子添置新衣服。

让弟弟、弟媳在外安心上班,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婆婆洗澡时她就帮着搓背、洗头,下地干活回来抢着做饭、洗衣,天气好就会把婆婆的被褥拿出来凉在院子里,有时公婆到弟弟家住些时候,她就会时常带些老人需要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替公婆孝敬姥姥,姥爷。

由于她的精心照顾公婆身体一直很好,她总说老人身体好才是我们做小辈的福气。

她在家并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生活就是由无数的小事串起来的,能坚持把小事做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她勤劳踏实,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热情助人,就像浩瀚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星星,虽没有那么璀璨的光芒,却一直默默地放着光和热,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资料来源:

【篇二:

道德模范个人先进事迹】

道德模范推荐表

敬业奉献模范:

朱广芳

工作单位:

拜城县第二中学

敬业奉献模范个人先进事迹

朱广芳

本人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教学工作,现任八年级(10)班班主任及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初中数学教研组长。

自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出满勤,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旷课,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校为家,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团结同志,关心集体,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任教10年来,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迹,也赢得了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现将本人简介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用科学发展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教育教学方面

对教学工作,从不马虎,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人民的教育事业负责,坚持认真备课,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布臵和批改作业,注重个别学生的辅导,注重分层次教学。

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件责任大,事繁琐的工作。

对学困生,我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

工作,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多次进行反复教育,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对优等生,对他们精益求精,逐步培养他们的抗挫折的能力,做好学生的楷模。

我深知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跟班主任的勤奋有直接关系。

因此我每天早出晚归,到教室检查学生到校及纪律、卫生打扫情况,没来的学生要及时给家长打电话,违反纪律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曾有多次,为了辅导学生,为了对一部分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自己忍累挨饿,心力交瘁,但心里还是很充实的。

也经常为了学生,我不顾自己的身体,也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及家人。

作为一名母亲,我觉得亏欠孩子的太多、太多!

但也总觉得自己在干一项神圣的职责,是领导、家长及学生的信任使我背负责任,是强烈的责任心使我激流勇进。

总之,希望能以广大教职工的肯定和支持为鞭策,以领导的关心为动力,不断完善自己,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德模范推荐表

助人为乐模范:

刘敏

工作单位:

拜城县第二中学

助人为乐模范个人先进事迹

刘敏

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是最重要的。

教师要有高洁的自尊心,以身示范;有强烈的责任心,爱生如子;有坚定的事业心,始终如一;有迫切的进取心,精耕细作。

做教师首先是做人,做真诚的人,做正直的人。

不管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不管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在同事面前,都要注重自身的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人、感染人。

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以身作责,为人师表

人们常说: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我深深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凡是不让学生做的事,自己先带头遵守。

在班级管理中,我把自己当成是班级的一员,以实际行动影响学生。

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班级的办法,师生共同参与监督,这便激发了学生管理班级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言而有信,从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向学生许诺的,就一定兑现,以此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多年的工作中,从不为教师工作的艰辛而懈怠。

始终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不徇私情,不谋私利。

始终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

【篇三:

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汇总(整理版)】

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汇总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

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

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

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

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

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

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

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

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

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

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

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

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

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

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

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

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

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

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

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

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

“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

也就安心了!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

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

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

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

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

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

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

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

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

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

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

“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

”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

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

何玥对父亲说:

“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

”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

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

?

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

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

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

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

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

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

尽管何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

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

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

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0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

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

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

“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

?

”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

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

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

罗玮无偿捐肝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她康复期间,各界人士为她捐款10多万元。

除治病和营养开销外还剩3万余元,她又通过募捐,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等困难。

2007年以来,她又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在广元市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场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

她还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3年内让全市所有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置。

2008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

2009-2012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夫人。

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

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

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

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

2003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

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

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

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

“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

”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2011年,琴亭镇组建“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搭建起一个对党员

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

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

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甘将军离世后,她曾在县幸福院度过了5年。

期间她从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打扫卫生、照顾他人,并拿出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

龚全珍荣获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王结

王结,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盲协主席,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13岁时的一场飞来横祸,让王结双目失明。

面对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借助盲文和录音自学考取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自己事业有成时,大力帮助其他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王结原本在西吉县医院上班,有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为了帮助更多盲人走出一条生存之路,他下决心创办盲人按摩培训班,他带领几十名从没出过门的山村盲人,来到县城接受培训,寻求光明之路。

按摩技艺需要大量实践,王结就让学员们在自己身体上练习。

为了让学员们尽快就业,王结放弃固定工作,带领盲人兄弟姐妹去银川创业。

他联系有关部门,搞调研,选店址,为了节省费用,有时晚上就睡在银川市中医院走廊的长条椅上。

1999年9月,“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在银川亮相;2001年7月,王结创办的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诞生。

这是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吸引了各地渴望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前来学习。

学校以保健按摩培训为主,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工艺品制作、siyb创业培训及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培训项目。

学校开办12年来,王结共培训残疾人等各类人员7000余人。

帮助4000多人实现了就业梦想,300多名学员成功创业。

王结热心公益事业,虽然家庭并不富裕,至今还与妻子住在出租房,但他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及各类爱心捐款达50余万元。

2003年非典肆虐,他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3万元的医疗按摩卡;汶川、玉树、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他先后为灾区捐款4万多元。

他经常带领师生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困难家庭、孤寡人员义务查病、治病。

2003年,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员工金芳明查出患先天性心脏病,拿不出2万多元的手术费。

王结知道后马上带头捐款5000元,其他按摩师也纷纷解囊,帮助金芳明顺利地做了手术。

宁夏南部山区的盲人马世清、银川市民谢宝华,均在王结的无私帮助下,开办起自己的保健按摩所,脱贫致富,创业成功。

王结的事迹被写入宁夏党史和地方中学课本,一位著名诗人称赞王结道:

“不怨苍天不低头,潜研科技写风流。

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九州。

王结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解黎明

解黎明,女,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

解黎明作为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15年间,将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共捐资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

她已将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1985年,离休以后的解老,本该享受平静的离休生活,可和老伴儿总想再为党的事业做点贡献。

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和临汾供电公司党委写了一封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

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两位老人离开人世。

2002年6月,与她相濡以沫58年的老伴儿因病去世。

7月1日那天,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手中。

老伴去世之后,解老的捐助更加频繁。

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台电视、一台热水器捐给了贫困山区,到临汾市妇联认领了5名失学女童,帮助她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

2006年,解老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山西省内贫困县的大学生。

2011年,解老再次承诺:

每年再拿出1万元,资助十户贫困家庭。

今年3月,88岁的解老参加完山西省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在返回的途中,路过家乡平遥县香乐乡大羌村,带头捐资1万元,用于家乡水源建设,美化家乡生态环境。

38载青春献岗位,27年夕阳红似火。

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失学儿童;原本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富足,她却为贫困家庭倾注了满腔热情。

解黎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黎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孙茂芳

孙茂芳,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

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所在的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活动,从此开始了助人为乐、敬老爱老历程。

他先后赡养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

他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送终。

老人脾气古怪,对人有戒心,少有好话和笑脸,但孙茂芳始终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耐心。

当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3年半,为她洗脚、端屎端尿。

老人终于感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价值上千万的四合院和十几万存款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婉言拒绝。

他对老人说:

“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无权利要您一根草。

”一位名叫高志云的孤老,儿去世后孤苦无依,孙茂芳得知后,承诺做老人的儿子,每天陪老人看2个小时电视,节假日用轮椅推老人外出观光。

老人牙口不好,孙茂芳让老伴每天做些软饭软菜送到老人家中,连续送了11年。

老人去世后,孙茂芳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孩子去给老人扫墓,至今已经20年。

在医院工作,孙茂芳还接触到很多病困家庭,促使他开始扶贫帮困公益行动。

1998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