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8793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

《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docx

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

(6)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云南白药创始人

情系彝山风雨一生——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

本报记者张东风

通讯员王敏在我国西南边陲,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一位被人们誉为“草药大王”的著名彝族医药专家,他就是张之道。

1983年我国第一部《彝药志》问世。

这部填补了我国彝族医药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空白的著作收集彝药103种,其中张之道除参加编写外,提供的原始品种药就有50种,书中收录了36种。

1989年〜1999年,张之道研制的彝药“香藤戒毒胶囊”(又称“六•二六”戒毒胶囊在昆明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治疗海洛因吸毒病人5万多例,并被列人国家公安部的重点科研课题。

联合国禁毒组织官员考察后认为:

“此胶囊具有脱瘾快、康复快、戒毒率高的特点,值得推广。

1998年张之道研制的“彝心康胶囊”、“果依咳喘颗粒”、

“茯蚁神酿”三个彝族新药品种经云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

说起张之道的从医生涯,可谓是——经历坎坷始成医

今年70岁的张之道,生于彝汉结合的家庭。

父亲是大姚县博学多才的儒生和著名的进步人士。

出身于世代书香门弟的张之道,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四书》、《五经》。

父亲对张之道灌输最多的思想是: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1949年,15岁的张之道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加入“民青”组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禄丰县委秘书科工作。

就在踌躇满志的他正欲在事业上大展鸿图时,灾难降临了,1958年他被错划为了“右派”。

从一个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一夜之间变成了“右派分子”,他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百思不得其解。

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张之道苦苦思索着……

被遣送到禄丰县小窝村监督劳动的张之道,那时才24岁。

在劳动改造期间,他看到小窝村缺医少药,山区农民群众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想起了儿时父亲“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教诲,萌生了学医的想法。

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为彝区广大农民群众解除痛苦。

然而,对一个头戴“右派”帽子、被监督劳动的人来说,到正规学校或正规医院去学习中医或西医,那是不可能的。

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张之道选择了向民间医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方法,艰难地走上了自学的道路。

那时,在小窝村及附近的村寨,凡是认识药物的或懂得一些简单治疗方法的人,都是他登门拜访的老师。

从制作药物标本、识别药性到采集加工方法,他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了搞清一味药与另一味药主治功效的区别,他曾连夜跑山路去请教老师;为了验证药物有毒还是无毒,他要亲口尝尝;为了采集药物,他常常攀上岩崖,也曾失足跌得晕死过去,险些葬身山壑,但他无怨无悔。

他还节衣缩食买回了《本草纲目》、《伤寒论语译》、《神农本草经》、《内经知要》、《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滇南本草》等大量医学书籍,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

每天劳动收工时,别人回家,他上山识药;别人休息聊天,他走村串户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

他的真诚,感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们为他学医创造了力所能及的条件。

四十余年里,张之道先后拜访过彝、苗、壮、瑶、白、傣等民族医师六十余人,虚

心求教。

1966年禄丰县干海资成立了大队合作医疗站,张之道带领着13名“赤脚医生”自采、自制药物为当地群众看病,并向群众传授民族药的简单用法及采集加工方法。

那时大队合作医疗站能自制丸药、散剂、针剂、冲剂、片剂等各种药物品种,张之道在干海资出了名。

楚雄州组织全州农村合作医疗站参观张之道中草药野生变家种、以及民族药自采、自种、自制、自用方法。

省、州、县政府都对他进行了表彰。

1978年,张之道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先后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楚雄州中医院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

据州中医院院志记载:

从1985年到1987年底,民族医药研究科医药人员共4人,诊治病人12586人次,上山自采药物400多公斤、65个品种,制作蜡叶标本125种250份,自制民族药黄龙散、金黄散、润肤膏、复方重楼酊、雪花散等11个品种,开展了用民族药物治疗鼻渊癌、肺癌等病种的科研临床观察。

治疗风湿痹痛、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湿疹等疗效显著,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在民族药用药规律方面摸索出了新的治疗途径。

除此之外,凝结着张之道一生心血和四十多年风雨的“彝

心康”,还向我们进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三代名医传名药

1918年,云南土匪魁首吴学显接受云南省督军唐继尧招安后,为报彝医曲焕章治伤救命之恩,特邀曲焕章到省府昆明开业。

当时在唐继尧部下当通讯兵的17岁彝族青年张树林,纯朴踏实又勤于动脑,还懂一些治病的草药,被唐继尧介绍到曲焕章药堂做学徒。

张树林是彝族人,曲焕章是彝汉结合的后裔,俩人因此有了比别人更多的语言交流。

无论是上山采挖药草,还是治病救人,张树林都不离曲焕章左右,曲焕章还把自己掌握的部分医术秘方传授给了他。

60年代,张之道在禄丰县干海资当“赤脚医生”时,60多岁的彝医张树林在禄丰县仁兴乡用彝药治病已远近闻名。

张之道主动拜张树林为师,张树林也悉心传教。

—次他们在酷热中上山采药,张之道突然腹痛如刀绞,汗珠如注,疼痛得在地上呼叫不止。

这时张树林从身背的布包中拿出一小块红木树根样的药物,用刀刮下少许木屑,又打开一个小瓶倒出一点药粉,用冷水调配后给张之道服下。

大约5分钟后,张之道腹痛就缓解了,再过一会儿竟疼痛全无。

张之道大为惊奇,急问张树林是什么“神药”如此有效?

张树林笑着说:

“我过去给曲焕章当学徒时,也患过类似的急性腹痛,所不同的是,还伴有胸闷心慌等症状,曲焕章就是用这两种药物治好了我的病。

从此每当我外出采药都要随身带着此药,我把它称为“救命药”。

据曲焕章说,此秘方是他在江川行医时“滇南神医”姚连钧传授给他的。

这小块红木树根彝医叫“四替字”,为一种植物的根,彝族民间把它视为“千年不朽的香药”。

如果行走远路引起脚肿,只要这种植物的叶与五加皮、仙茅、薄荷、见肿消、香附等药物配伍,用鲜品混合捣烂,加白酒适量调匀敷于患处,第二天脚肿就可消失。

小瓶子里装的药粉彝医叫“米么慌”,意为治疗心慌胸闷的药。

几十年来,张树林对这两种药情有独钟,他有意识地对这两种药物进行临床验证研究,并发现,对胸闷心慌伴有腹部明显疼痛(胃肠道疾病)的病人,用“四替字”和“米么慌”配伍,患者症状改善很显著;如果只有胸闷心慌而不伴有腹部疼痛的病人,单用“米么慌”就有效果,而且此药具有中医所说的鼓动心阳、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软坚散结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多得的一味好药。

所以彝族同胞又称“米么慌”为“心慌药”。

张树林把“米么慌”传给了张之道,希望他进一步发掘其效果,治疗更多的病人。

张之道也把验证彝族先辈留传下来的彝药和秘方,并扩大其功效和主治范围作为了自己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

从1961年到现在,张之道以“米么慌”为主药,加入松树寄生、鸡血藤等地道彝药,治疗了500多例心脏病患者。

此期间,由于生活的艰辛、超负荷的劳动和工作、常年的日晒雨淋、餐风露宿,张之道患上了冠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和心脏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疾病,他就是用这个配方治好了自己的冠心病。

经四十余年的临床验证,张之道深切地认识到:

此配方具有现代医学所说的溶栓、降脂、抗凝、消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疏通心脑血管的作用。

他经过无数次反复改进和临床疗效观察,终于使这一古老的配方日趋完善和成熟。

由于配方的药物全部来自纯天然的野生彝药,改进配方又都是以听取民间老彝医意见为主,故当制成胶囊和进行新药审批时,张之道就把它定名为“彝心康胶囊”,意为用彝族药治疗冠心病能使之康复。

如今,在医疗市场上,彝心康以其独特的配方、显著的疗效赢得了众多冠心病患者的交口称赞,成为云南省彝药治疗冠心病的品牌之一。

张之道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冒险的道路,然而——

功夫没负有心人

张之道认为:

彝族药有别于汉药,彝族信仰、彝族感情、为了扩大视野,吸取各少数民族的用药经验,使彝药造福于彝州各族人民,张之道曾二次翻越乌蒙山、三次跋涉哀牢山,滇西的

爱尼山、白竹山、昙华山、五台山、百草岭,滇中的大青山,滇东北的龙山等彝族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所走过的崎岖山路达6万多里;云南省各地州现在保存的600多种民族药标本,记载了他为发掘、采集、整理彝族医药奋斗不止的坎坷历程。

在云南,无论什么药,只要张之道拔起来看一看,或放在口中尝一尝,就能识别出它的科属、形态、性味、功效、主治范围、有毒或无毒。

多年来张之道不仅精研医药书籍,还借鉴从老彝医那里学到的经验,在实际当中不断创新,使彝药有所发展。

很多彝药与中药是异名同物。

楚雄州禄丰县境内有一种彝药名叫“石刀”,属茜草科红大戟属植物,中医文献记载:

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主治水肿腹胀、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疾病,性味平淡,有小毒,并注明内服在5克以内。

张之道在彝区拜访彝族老人梓谷显时得知:

此药呈赤色,煎液后为血红色,有健脾生血、气血双补的作用,而且可以大剂量使用,无毒副作用,彝医用于治疗劳伤、贫血、营养不良、四肢无力等。

张之道在实践中验证发现,此药果然有此作用,而且疗效显著。

彝药“处徐”属蔷薇科悬勾子属植物黄果悬勾子。

中医文献记载:

清湿热、杀虫、止血。

主治湿热痢疾、鼻衄、黄水疮、疥癣。

而彝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则认为,该药有清热和下死胎的作用。

清热主要用于肺炎和高热喘咳;对妊娠2个月以内的死胎,单味煎服或配伍其它药物,就能使死胎自下。

张之道认为,这些都充分说明,彝医用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是值得汉医所借鉴的,它具有很高的科研开发价值。

1987年,张之道因健康状况提前离休。

离休后他从未休息过一天,为规范彝族药药材品种标准,他带领州药检所药技人员上山采集彝族药标本;到邱北县为省林业厅从事林药结合试点工作;到成都军区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从事民族药研究;到戒毒所从事彝族药戒毒研究,并在此后十年间研制出彝药“香藤戒毒胶囊”……

如今年已七旬的张之道虽然两鬓斑白,身体清瘦,但他为云南和彝州民族医药仍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开发民族药新药,弘扬我国优秀的彝族医药宝库,培养一大批民族医药专家、学者,为彝州培育新的经济产业支柱,让彝族医药走出彝州、走向世界,更是他晚年惟一追求的奋斗目标。

在今年

2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中国彝族医药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之际,张之道喜收州中医院王敏和省彝族医药研究

所张勇进(张之道之女)为徒,为自己的人生历程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

曲焕章(1880〜1938)字星阶,“云南白药”创始人。

出生在江

川县后卫赵官村,后迁居通海、昆明。

曲焕章7岁丧父,9岁丧母,和12岁的三姐相依为命。

1892年,到姐夫袁槐家学伤科。

后自己配制白宝丹和其他伤科药方,开始行医。

1898年,就医病人日益增加,曲焕章自采药材,与妻加工配制白药和其他伤科用药。

1914年,经反复试制和实践,终于集大成始创“白药”。

成为江川、玉溪、华宁等地有名的伤科医生。

1916年,经云南省政府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白药列为优等,允许公开出售。

1923年,曲焕章任东陆医院滇医部主任,唐继尧赠“药冠南滇”匾额。

1930年至1931年,曲焕章请曲靖清末举人周松年代笔,编著了《曲焕章草木篇》一

书。

1931年,在昆明金碧路扩建"曲焕章大药房"。

1932年至1933年,又编著《曲焕章救生录》一书,并以曲焕章大药房的名誉出版。

1935年5月,蒋介石在云南省省政府接见了曲焕章,曲赠送了500瓶“白药”给蒋,蒋亲自为曲题书了“功效十全”的匾额。

1937年9月,云南各族人民欢送国民党六十军抗日将士奔赴前线,曲焕章出自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爱国之心,自愿为抗日贡献一份力量,慷慨地拿出三万瓶“百宝丹”赠送给六十军全体官兵。

1933年至1937年,“百宝丹”在省内外、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和国外设有分销店或代销点,远销港、澳、东南亚各地。

1938年,曲焕章被国民党中央派人接往重庆,因不愿为国民党政府所用,拒绝传授药方,于同年8月在重庆被害身亡,终年58岁。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云南虽为大后方,但也同样感受到了战争的硝烟1938年的一天,一辆小车在昆明金碧路曲焕章的百宝丹大药房前停住,车上走下两名宪兵和一少尉军官。

他们带来了重庆政府的特别使命:

任命云南白药发明者为后方医院的院长,并受国民党高等法院院长焦易堂的邀请,去重庆共商大业。

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能为抗战尽匹夫之责,曲焕章不禁喜出

望外,当天下午就辞别妻儿,启程上路。

哪料想,这一切都是重庆政府要他交出“百宝丹”秘方的诱饵,并且自从到了公馆就被软禁起来,不交秘方就别想活着回昆明。

已是花甲之年的曲焕章,又气又愤,他抱定主意至死也不交出秘方。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曲焕章强坐起来,颤抖的手从怀中掏出那专门用在谨访假冒百宝丹仿单上的印章,一根接一根地划亮火柴点烧自己的印章。

火光一闪一灭,仿佛映照出曲焕章

创制云南白药走过的风风雨雨

曲焕章是云南江川人,清光绪年间生在一个农民家里,读过几年书。

10多岁时,遇连年饥荒、瘟疫流行,父母相继去世,他投亲靠友,帮做农活度日。

不知不觉,曲焕章长大成人。

为闯一条生路,他先后为通海酱油商做过零担卖户,将江川、通海的汉家布卖给哀牢山一带少数民族的卖布人。

然而卖布不久,曲焕章身染重病。

一天,他只身来到滇南建水县城,突然人事不省,昏死街头。

这时他刚16岁。

正当曲焕章举目无亲,坐以待毙的时候,一位民间草药医生

正好路过,立即解囊相救,这偶然的相逢成了曲焕章一生中

的转折。

病愈之后,他深深体会到无知与疾病的痛苦,立志学医,遂拜老人为师。

老草医常年奔走于山野岭谷之间,对各种草药的性能了如指掌,还总结了许多秘剂。

曲焕章虚心学,敬师父如同自己的亲生父亲。

20岁时,曲焕章便拜别师父,回到江川独立行医滇南地势险恶,多高山祟岭,成群结队的马帮旅客终年来往于原始莽林小道之上,极易被猛兽伤害,留下终身残疾。

为了解除受害者的疾苦,曲焕章开始了止血活络,接骨生肌的药物研究和探索,立志要配出一种收效神速,用法简便的良药来。

在一位百岁老人的指引下,曲焕章找到一种专治刀伤口的草药。

这种草药山间稀有,开着美丽的白花,生长在高高的悬岩之上。

一次,曲焕章看到一只山融衔些草根茎和入水边的粘土中,然后涂在断腿上,如此往返于湖畔和草丛间,直到完全“敷好石膏”为止。

动物的“自我医疗”本领,使年轻的曲焕章意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奥秘,而药材的广阔天地就在这无穷无尽的神奇自然之中!

一次采药中,他见到两条大蛇撕咬搏斗,一条斗败,温体鳞伤,钻入草丛中,不久便止住血。

曲焕章到那草地上认真鉴别,发现了一种创伤良药。

又一次到野牛山采药,见猎人为一只被兽夹打伤腿流血不止的小老虎上药,药到血止,效果神奇。

曲焕章拱手请教,猎人爽快地告诉他用的药叫“独钉子”,说完就在屁股底下的草丛中拔出两颗给他,他兴奋地连声说:

“奇药,宝贝!

”曲焕章还仿效传说中的“神农氏遍尝百草”。

一次,他服用“迷草”,曾被麻醉了一天一夜才醒来。

经过整整10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1908年,他30岁的时候,正式配制出《曲焕章白药》。

这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名言:

“三十而立”。

白药的问世,给穷苦百姓带来了治病救人的福音。

有一回,曲焕章挖药路经彝寨,见一7岁的男孩从高房上摔下,家人认为小孩已死,放声悲哭。

曲焕章立即解下药囊,把白药一点一点地灌到孩子的嘴里,然后,又为其按摩接骨。

半个时辰后,孩子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3天后,更大的奇迹出现了:

小孩不仅完全康复,而且又能爬到房上去玩!

消息传开,人们都把白药视为"神药"。

成名以后的曲焕章,生活依旧十分清苦,在外出治病时,他总是在破庙里栖身。

他相信只要有心行善,定会得到神灵保佑。

1923年,云南军阀在滇南打仗,通海住满伤兵。

当时,军医治疗枪伤用纱布塞填,换药时要把纱布拉出来,伤员痛苦不堪,叫声异常凄惨。

曲焕章的治法一点也不痛苦,只将伤口洗净,撤上白药,一个月便好。

如有子弹在里面,便使用撑骨散,过上些日子,弹头会自己滑出来。

伤员们纷纷要求用白药医治。

从此,曲焕章名声大振,许多将士身上都常备白药。

就在这一年,白药传人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省。

曲焕章的事业开始顺利发展,为增加白药的神奇色彩,他给白药另起一新名“百宝丹”,意思是如太上老君炼丹那样九转百炼而成。

1930年,四川瘟疫流行,百宝丹输入四川后大显神威,在全国声威大振。

连蒋介石也题词“功效十全”的匾额。

曲焕章的资本也渐渐雄厚起来,1931年,他用40万滇币在昆明金碧路盖起有5个铺面的三层大楼药房,专心经营百宝丹。

白药生产达到顶峰,年销40万瓶之多,香港、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地也开设了代售店。

并且,这白药还与长征中的红军有一段小小的插曲呢。

遵义会议后的中国红军节节胜利,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州,吓得蒋介石慌忙调动滇军前往贵阳保驾。

1935年4月,红军趁虚进军昆明。

红军似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云南境内,龙云惊慌万状,一面向蒋介石急电报告,一面急令各地驻军增援昆明。

在贵州堵截红军的“前敌总指挥”薛岳派副官向龙云索取云南军用地图以便配合行动,并带了满满一汽车火腿和白药。

汽车开到曲靖遇上红军。

红军缴获到的那张云南军用地图对红军抢渡金沙江作出了巨大贡献。

火腿成了红军的“慰劳品”,而白药,对医疗条件困难的红军来说,更是雪中送炭!

红军指战员收到总部首长送来的白药,激动得热泪盈眶。

抗日战争中,白药更成了滇军将土的军需品。

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六十军将土负伤,外敷内服白药后继续拼杀。

日本报纸惊呼:

“自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

就在这时,因曲焕章不愿把辛劳一生的白药秘方交出,变成官僚买办的摇钱树,而数次入狱,最终还是中计,含很死去。

所幸的是,在他最后一次赴重庆之前,他让妻子对佛像起誓:

“百宝丹秘方绝不传他人!

”而后将秘方内容一一告诉妻子。

自曲焕章死后,市场上假药充斥泛滥,真正的云南白药却卖不出去,“百宝丹”面临生死抉择。

而随着1949年12月云南的解放,云南白药迎来了新的复苏。

1951年,百宝丹在西南工业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1955年,百宝丹月产1万瓶。

面对政府对民众百姓医疗事业的热沈扶持,使曲焕章"普济生民"愿望得以真正实现,于是,曲焕章的妻子缪兰英决定将曲焕章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秘方交给人民。

当年的《云南日报》刊登了献方受奖的照片,并追述了曲焕章先生悲欢离合的一生。

周恩来总理生前十分关心白药的生产,曾作过3点指示:

建立云南白药专厂;设立研究机构;白药原料要由野生变成家种。

1971年,云南白药厂正式建成。

1978年,白药产量已达1956年156.8倍,云南白药每年为国家换回数百万美元的外汇。

l979年,云南白药荣获中国优质产品奖。

为方便使用,云南白药还增加了囊剂和片剂。

研究表明:

白药不仅能治各种出血症和胃病、妇科病,并在医治癌症、脉管炎、风湿关节炎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云南白药是祖国丰富药学宝库中的一株绚丽夺目的山茶花,它诞生于中国的西南边疆,却造福于全人类

age=2

曲焕章与云南白药

曲焕章(1882-1938),彝族,云南省江川县赵官村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医药学家,以发明研制“云南白药”著称于世。

曲焕章少年时,家境贫寒,10多岁便离家,在贩货的马

帮中以烧饭打杂为生。

一天,他出去办事,忽然腹部剧痛,幸而得到四川道人姚连钧及其弟子杜文远的救助,才得以脱险。

于是,曲焕章便拜姚连钧为师,跟从他周游四方,踏上行医道路。

他们主要在滇东北、滇西北、四川、贵州一带游历。

这些地方山多林深,盛产草药。

他们采制的草药多用来防治练武中的跌打损伤、伤骨淤血等,主要是外用。

数年后,曲焕章的师父姚连钧被武林仇人所害致死。

师兄杜文远赴西藏采药,也一去不返。

曲焕章只好独身一人返回江川、通海一带,开始独立行医,用自己的医疗知识为人治病。

他不仅继承了姚连钧的医药知识,还博采众长,吸收其他人的医疗知识,还学习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兰茂的《滇南本草》等中医药经典著作,在医疗的理论知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已经可以识别和采集数百种草药,配制几十种草药验方。

在漫游各地行医的实践中,曲焕章非常注意一些古书未记载的民间草药及民间应用这些草药的宝贵经验,并亲自尝试,探索各种草药配合之后的变化与用途。

云南彝族有着悠久的医学传统,对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同时,他发现彝人疾病多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生活方式有关。

因为当地的人多以狩猎为生,故虫蛇咬伤、跌打骨伤和毒伤烟瘴为多。

他借鉴古人经验,又通过自己亲身实验,制作出不少疗效显著的丹、散、酒、膏等各类药品。

如虎力散、撑骨散、保身药酒、跌打药酒、止血药、万应华洋膏及最负盛名的百宝丹等等。

百宝丹即是现在享誉海内外的云南白药。

是一种白色药粉,由三七、重楼、独宅子、麝香等配制而成,因药色洁白,故称之为“白药”。

它内外兼治、疗效显著、收效神速、用法简捷、用量少、无毒副作用。

即使是在医疗技术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仍是一种治疗内外伤的理想药品,备受欢迎。

当时曲焕章生活的云南,盗匪横行,连年战争,兵荒马乱,外伤疾病非常多。

由于白药的疗效神速,救治了不少人,名声很大。

1924年,曲焕章离开通海,来到昆明开设药铺。

因治愈了云南军阀唐继尧部下吴学显的断腿而更加闻名遐迩。

吴学显在云南昆明热情宣传曲氏白药,使得昆明掀起一股抢购白药的高潮。

曲焕章不久亦被唐继尧聘为东陵医院滇医部主任。

唐继尧还为他题字“药冠南滇”,尊称他为“国手”。

1931年,曲焕章取得昆明市公安局的“药商执照”。

1934年,又取得云南省公安局的“药商执照”。

从此,白药的制作、销售获得了当局认可的合法地位。

并被正式命名为“曲焕章万应百宝丹”,简称“百宝丹”。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其种类发展到三种:

普通百宝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

它们的功用一致,只是效力不同。

每种百宝丹有大、中、小瓶三种

包装,品种齐全,向国内许多省份销售

1938年,曲焕章投资40万元兴建了“云南曲焕章大药房”,以此为中心向各地销售百宝丹等药品。

白药的年销售量高达40万瓶。

这一时期无论是事业还是财富曲焕章都获得空前的成功,是他一生的巅峰期。

但因百宝丹的信誉高,销路好,不少人为牟取不义之财,便制作假白药出售。

为维护白药的声誉,对顾客负责,曲焕章钻研出一种独特的方法:

用1-2粒特制的药片附加在瓶口的药粉中,既是曲氏的特殊标志,又是药力很强的药,专门用于危重病人,还可以保护药品经久不变,有“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