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8686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docx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16课

第13课太阳系

教学内容:

太阳系。

主备人:

李红群

教材简析:

教材共分为“认识太阳系”和“建立太阳系模型”两个部分。

 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运动之后,学生们的兴趣会继续扩展到别的星球上,扩展到对太阳系的认识上。

虽然学生们可能听说过太阳系中一些其他行星的名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直接观察到,因此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太阳系不是有效的途径。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们认识太阳系,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参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主动地交流对太阳系的看法和认识,然后根据有关的数据和事实建立太阳系的模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理解力,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们可能听说过太阳系中一些其他行星的名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直接观察到,因此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太阳系不是有效的途径。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们认识太阳系,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学生们收集到有关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资料会有许多,教师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学生们的资料共享。

在讨论会上充分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民主和谐、自主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对太阳系浅显而生动有趣的认识过程。

建立模型的活动,可以先在教室里进行,再到操场上进行,来体验太阳系的浩大以及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运行特征。

 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的情况进行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处理,让学生们经历一次有趣而有价值的建模活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学习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用具: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入题预习

1、提问:

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

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

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展示交流,点拨解惑

1、谈话:

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

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

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

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三、巩固练习,学会运用

1、谈话:

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3、提问: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4、学生自由提问。

5、谈话:

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6、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7、谈话: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四、总结归纳,建构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入题预习

1、谈话:

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

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二、展示交流,点拨解惑

1、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2、谈话:

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3、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

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

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三、巩固练习,学会运用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

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四、总结归纳,建构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3太阳系

1、人们把以(太阳)为中心,包括环绕太阳运动的(八颗行星)、(卫星)、(矮行星)以及太阳系(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2、按照距离太阳远近,8颗行星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作业设计:

科学长江作业第13课太阳系

1、必做:

一----------三题。

2、选做:

第四题。

 

第14课做太阳系模型

教学内容:

做太阳系模型。

主备人:

李红群

教材简析:

本节课能够让学生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知道了有八颗行星,知道了有八颗行星围绕太阳在不停地运动。

制作太阳系模型,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知道了有八颗行星,知道了有八颗行星围绕太阳在不停地运动。

制作太阳系模型,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学习难点:

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学用具: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入题预习

谈话:

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二、展示交流,点拨解惑

1、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2、提问:

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3、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

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5、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

(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

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

(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

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

为什么?

(如果兼顾

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

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

(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

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

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

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

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

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

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

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三、巩固练习,学会运用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

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

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四、总结归纳,建构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入题预习

1、谈话:

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2、讲解游戏方法:

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

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

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

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

(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展示交流,点拨解惑

1、提问: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

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

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学会运用

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四、总结归纳,建构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4、做太阳系模型

1、太阳系八颗行星

2、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

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作业设计:

科学长江作业:

第14课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

1、必做:

第题。

2、选做:

第题。

 

第15课天上有条“河”

教学内容:

天上有条“河”。

主备人:

李红群

教材简析:

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等。

学情分析:

“河”就是银河。

学生或多或少的听到一些关于银河的事情,但是银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学生了解得并不多,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

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

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学习难点: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

教学用具: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

硬纸板、沙、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入题预习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

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

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

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展示交流,点拨解惑

1、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

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

(5)教师谈话:

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

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

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

哪些不对?

3、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

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

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

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

银河大约包含2000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

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

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

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

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

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

(8)谈话:

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4、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教师提问:

银河系到底有多大?

如何让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银河系的大小?

什么是光年?

5、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

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

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

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6、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1)谈话:

我们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银河系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呢,中间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学生计算。

(3)汇报计算结果。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谈话: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学会运用

1、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

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2、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

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

(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

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

四、总结归纳,建构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5天上有条河

1、银河看上去像一条银色的(光带),大约包含(2000)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这一由众多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2、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漩涡状)状星系;直径约为(8万)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1.2万)光年。

光年是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路程,光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0万千米,1光年等于(30万×365×24×60×60)万千米。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作业设计:

科学长江作业:

第15课天上有条河

1、必做:

第题。

2、选做:

第题。

 

第16课艰辛的探索

教学内容:

艰辛的探索。

主备人:

李红群

教材简析:

本课分为四部分:

1、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2、学习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3、结合搜集的资料和交流的情况说一说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经历。

4、把大家的资料集中起来按要求办一期主题为“艰辛的探索”的墙报。

学情分析:

 本课以艰辛的探索为主题,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些情况学生可能了解的不多,在课堂上采取探索手段恐怕很难,更不可能采取实验等常规科学学习的方式,只有通过查资料来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过程,特别是几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

3、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

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过程,特别是几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学习难点:

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用具:

1、教师、学生均要搜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

2、学生:

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  剪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入题预习

1、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上有条河”,谁来说说银河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光年?

2、谈话: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人们对宇宙探索的艰辛的历程。

(板书课题)

二、展示交流,点拨解惑

1、了解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情况”的了解。

(1)谈话:

大家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事件?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1)小组内汇报自己所搜集的资料

(2)组长做好纪录,相同的归纳在一起。

凡搜集两条的就可得一个优,以此类推,看谁得

的优多。

(3)组长先汇报本小组得优的情况,再汇报本小组搜集的资料。

(4)教师作好记载,注意将相同的资料归类。

(5)教师谈话:

刚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说明大家花了很多功夫,也很有收获。

3、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资料。

(2)学生自学课本上的资料,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

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可以分为几类?

(5)教师谈话:

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两类资料,一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功事例,包括1961

年4月11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开创了人

类历史上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另外的事件是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

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

还有2005年10月17

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并顺利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续写了辉煌。

另外一类是失败的例子,主要有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发生爆

炸,航天员全部遇难。

还有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降落时

(6)问:

看到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法?

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再请同学们汇报。

(7)教师谈话:

通过这段资料的学习,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大家认为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付

出了艰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