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8525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docx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docx

教案

8.花未眠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主旨:

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

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人说鲁迅的文学如青铜器,张爱玲的是细致珠宝,沈从文的如明月流水,亨利·米勒的似香槟开瓶,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呢?

有人说如青花素瓦,有人说像磨砂玻璃,透明而又迷蒙。

读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只觉得素雅恬静。

二、简介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

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

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

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

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

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

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

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发现花未眠”,“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②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悟的?

④作者感悟到的这几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

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

①因为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

②作者由此感悟到: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需要反复陶冶的。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艺术美与自然美可以彼此融和,相得益彰。

③凝视插花,观赏画中花(当然不限于画花的画)。

狗的形象,京都的晚霞引发的联想,发现岚山的美等方面不断强化作者的这种发现美的机缘。

④不是。

a、b、c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节)交代作者对美的认识,这种新发现的机缘。

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3-5节)具体写作者的感悟。

作者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需要反复陶冶的。

第三部分(6-10节)从多角度、多方面审美体验来不断强化作者的感悟。

第四部分(11节)点题,照应开头。

简约的语句包含丰富的意义。

四、深入揣摩

1、“花在夜间是不眠的。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说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种“哀伤”?

明确:

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

要活下去!

”这话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

①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过程。

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就能不断发现美。

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3、“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话怎么理解。

明确:

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

所以,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

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4、作者在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

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

“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5、第五节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美(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一句和本节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一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6、第7节“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

”第8节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

这些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

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7、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8、作者发现岚山的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明确:

美是亲近所得。

9、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

因为这是“邂逅所得”,作者又没有别的事来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

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六、布置作业

附:

板书设计:

花未眠

 

努力亲近

美感受美

努力发现美

要仔细观察

 

描写真切的自然

反映真实的社会和生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

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

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

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

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

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

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

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

“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

“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

(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

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

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

板书设计

一、悼念

(1)--伟人的逝世--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伟大的贡献--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敌人的忌恨--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鉴赏课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学习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

2、共同鉴赏,讨论交流,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演讲的要求。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要点,写出每段大意;

2、查找有关马丁•路德•金的生平资料及本次演讲的背景;

3、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500左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千两百多年前亚圣孟子曾经说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而在此两千年后的1963年在美国也有一个人高喊出“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他就是人类良知的代表,黑人世界的明星——马丁•路德•金。

请同学介绍马丁•路德•金。

(多媒体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二、基础——我们今天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稿,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作为一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下面请一位同学讲一下你对他的梦想的理解?

明确:

1、梦想是什么:

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拥有正义和自由;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

(概括:

用非暴力手段争取自由、民主、平等)

2、为什么要实现: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社会将出现动荡。

3、怎样实现:

采用非暴力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坚决、毫不退缩、彻底。

三、赏读——演讲一定要煽情,一定要让听众与自己产生共鸣,作为一位黑人政治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一定是充满激情而又极富感召力的(多媒体播放一段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原声录音),虽然他讲的是英文,我们也听不大清楚,但仍能受到他的激情的感染,请大家散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文中哪些地方最有感染力,为什么?

应该怎样朗读?

(多媒体显示问题)

散读、讨论、交流、朗读(个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第2、3自然段——明确:

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

本段中前边有三个相连的“今天”,这三个“今天”在读时既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都比前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已”、“故土家园”。

第三自然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和缓一点,但重点词语依然要注意,如:

“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权利”。

第5、7、8段——明确:

经过3、4两自然段的平缓之后,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

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者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式“现在是……时候”,一方面这是情感发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地突出了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至于7、8自然段,因其内容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它的语调是平和的。

是理智的,是语重心长的。

10到14自然段——明确:

针对“热心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这里边有潜台词:

贪得无厌;你们就不该提这样的要求等等)。

面对黑人的现状,面对此公的质问,作者定会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只要……就……)排比句,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云。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这一段正义逼人,豪气冲天的誓言,无疑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但同时又不失理智,这一点我们要十分注意:

情感的放纵,决不是无限制的。

因为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是按了一定的顺序的,即由生存到政治权利。

好演讲一定要煽情,但要把握好一个度。

第18段到第25段——明确:

本段快要接近演讲的尾声,从内容上讲是对末来的展望与描绘,和前边一段相比,应舒缓一些。

作者驰骋想像。

放纵而又不失中心;舒缓而又富于感召,设喻精巧,令人向往;深情贯注,给人光明,无限的憧憬,美好的末来,无不在作者的演讲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他想黑人之所想,说黑人之所说,但这还不够,他想黑人之所未想,说黑人之未说,这正是他作为黑人政治领袖的杰出之处,也是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原因。

教师小结——这就是马丁•路德•金,一个杰出的黑人政治领袖,他就是这样一次次把演讲推向高潮,也一次次恰到好处地调动着听众的情绪,他是用心在演讲,他是用生命在呼唤。

四、拓展——从他的演讲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深情,他的憧憬,其实作为学生,我相信每一位同学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课前我请大家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过一篇作文,下面请几位同学也以演讲的形式来跟大家分享他的梦想。

五、课后作业——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写的《我有一个梦想》修改成演讲稿,整理在随笔本上.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一、继承“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学习北大人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确立“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读书”的抱负。

二、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文意,体会文中寄寓的深情。

三、理解演说辞的特点,学写讲演稿。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为庆祝北大百年华诞而作,同时更发表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时刻,故并非一篇应时之作。

只有努力探究思路的拓展,理解它的开合自如,才能较好理解本文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这可以指导学生在划分结构、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完成。

此外,理解“讲话”还建立在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这样教师可针对学生情况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这堂课可开展网络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利用网络提供信息自主阅读,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整体思路。

第二课时,理清局部思路,体会演说辞的特点,加深理解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通过对结构层次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二、明确理清总体思路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人课文

1998年5月4日,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的北大,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

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中共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北大历任校长和校友代表八千多人欢聚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出席大会。

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这篇热情洋溢的讲话。

“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这不仅是总书记对北大学生的殷切寄语,更是对青年一代的无限期望。

今天,让我们重读“讲话”,走近北大,感受这座世纪学府的精神魅力,走近江总书记,去聆听一代领导人的深情嘱托。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

三、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阅读,获得总体认识,基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1.自主阅读,教师作个别指导。

2.集体讨论,整体感知。

从时间上看,这篇讲话发表于庆祝北大建校百年的大会上,是篇贺辞,但从内容上看,它绝不仅是限于一校一地的讲演,而是面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知识界和全国青年的一篇讲话。

它高屋建瓴,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从中国革命历史谈到北大百年历程,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高等院校所担负的责任,从五四精神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历史发展到今天,面对着翩翩而来的新世纪,面对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的青年该怎样继承、发扬五四爱国传统,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使我们的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无限美好的未来,这是每一位处在世纪之交的爱国青年应做的思考。

特别是在5月4日,这个爱国运动的纪念日,这个中国青年的节日里,江总书记以这样一篇热情的讲演,表达了对青年的殷殷期望,引起了我们对历史责任的深深思索,意义深远,给人以激励和鼓舞。

学习此文,一定要结合背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特殊意义,准确把握文意,体味其中寄寓的深情。

四、梳理结构,理清文章总体思路

1.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全文,摘录文中词、句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2.划分结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

3.全班于网上交流,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能够领会到作者的思路是有所拓展——由北大及于全国,由北大人及于全国各界青年,同时又逐层深入——由回顾历史,到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由事实的揭示升华到历史经验的总结。

(附:

教师分析)

本文共18个自然段,大体上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

对北大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对出席庆祝大会的各界人士表示欢迎。

第二部分:

(2~6段)

回顾百年历史,揭示光荣传统。

1.揭示北大诞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1)历史背景:

①列强人侵,民族危亡

②发生了戊戌变法

③一批爱国志士喊出“兴学图强”的口号

(2)北大(和其它一些高等学府)创建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

②标志着中国人民寻求新知识、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2.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概括回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和巨变”

①本世纪上半叶:

建立新中国

②本世纪下半叶:

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③展望前景(下个世纪):

中华民族全面振兴

3.对北大历史作用及地位的高度评价:

“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

”(综合评价)

(1)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①“中心”、“策源地”、“最早传播”

②英才辈出:

中共主要创始人、早期著名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进步学者

(2)是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

4.总结优良传统,号召发扬光大

引用鲁迅先生的评价,揭示北大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阐明其价值(意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使北大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

最后号召全体要“发扬光大”。

5.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千万珍惜”大学时代。

由个人大学岁月的回顾,引申归纳出当时广大进步爱国青年的优良传统,由赞许五十多年前的进步青年,再引申出对当代学子的希望。

以上各段,思路是逐步拓展,又层层深入。

从北大百年历史回顾扩展到祖国世纪沧桑,又自全国复归于对北大的评价,思路开合自如,“小大由之”;自事实的揭示升华到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白对学校的高度评价及对学子的殷切期望。

思路在步步展开中得到升华、提高。

第三部分:

(7~10段)

阐述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这一战略的任务要求。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宏伟目标,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

2.从当今世界形势看我国当今任务,从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开发到“战略”的实践,从而得出“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的结论。

3.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4.大学建设的任务与要求

如果说第二部分是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期望,那么这第三部分则是分析现实,明确任务。

由国际形势看国内形势,由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体事业看科教领域的任务要求,进而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由宏观到微观,思路仍是层层深入,递进,要求也更为明确而具体。

第四部分:

(11~16段)

向青年提出希望:

1.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

2.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

3.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

4.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

第五部分:

(17、18段)

展望未来,寄托希望,这是全篇的概括、总结,又是主题的升华、提高。

纵观全篇,从中国革命历史谈到北大百年历程,从五四光荣传统到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从世界的迅猛发展谈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对教育的任务要求。

最后由“北大同学”及于“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再及于“全国各界青年”,表明这不是一篇仅限于北大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