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8457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docx

《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docx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图示:

诗歌鉴赏

一、鉴赏古诗歌的形象

【形象类】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明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答题步骤:

步骤一:

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点(两三个词)+身份

步骤二:

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

融入表达技巧。

(可以翻译诗意)

步骤三:

明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三)例题引路:

1、阅读下面这首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简析:

①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

首句中的“逐”,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次句中的“立”,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画面。

②抓住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

如果说一、二句侧重“外在”形象刻画,那么三、四句则是侧重“内在”心理描写。

“最爱”直抒胸臆,陶醉于自然美景的悠闲心境,跃然纸上。

规范答题(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步骤二)通过动作与心理描写了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步骤三)表达了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简析:

此词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规范答题:

步骤一: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

步骤二:

通过拟人修辞、环境烘托描写了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步骤三:

充分揭示了主人公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3: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背景介绍: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他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北方的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陆游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规范答题:

步骤一: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二:

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沧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三: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考点强化

1、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释]玉阶怨:

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

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谢眺的《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本诗刻画了一个愁苦幽怨(思妇)形象.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静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2、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

答: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

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是可信。

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3、读下面的诗,分析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诗人登上幽州台,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王,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阶级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4、读下面的诗,分析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长干曲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答:

本诗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又不失娇羞的少女形象。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既想结识对方,又怕露骨的心态描绘了出来。

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

5、阅读杜甫的《月夜》,回答。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

现陕西省富县。

②云鬟:

妇女的鬓发。

③清辉:

指月光。

④虚幌:

薄而透明的帷帐。

⑤双照:

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

诗人在哪里?

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

(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答案】

(1)安史之乱;诗人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2)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

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

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不从自己角度写思念对方,而从对方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反向表达思念之苦,全诗侧面虚写(化实为虚)。

(五)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自我形象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王维)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陆游)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辛弃疾)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王维)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王昌龄、杜甫)

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

2、刻画的人物形象

辛勤劳作的农夫形象(李绅《悯农二首》《卖炭翁》)

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

独居无眠的思妇形象

【意境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哀伤”。

(三)例题引路:

1、下面诗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案: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

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2、作者在下面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案: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四)常见意象特定含义的把握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五)考点强化

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翻译:

我家画中小池边的梅花,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去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

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答:

高洁、淡雅、朴素。

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二、鉴赏诗歌语言

【语言特色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例题引路:

请分析下面古诗的语言特色。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炼字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有什么作用?

或与其它某字比较的优劣。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例题引路: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案: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翻译:

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第二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一个“忽”字。

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到了丈夫,不禁伤感。

“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关键词语型】

(一)提问方式:

某词在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三)例题引路:

见课本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四)小结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2、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韩孟诗派”奇崛险怪

(五)考点强化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

黄鹂一两声。

【注】此词是此人受旧党打击,晚年罢相后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

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

这首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

答案:

通篇围绕“闲”展开,临水的数间茅屋是闲,垂杨下轻衫短帽的形象是闲,黄鹂三两声中醒来晚的午醉生活是闲。

通过居住环境、服饰、日常生活等方面描写了词人的闲居生活。

(翻译:

住在靠近水边的几间茅屋里,时常穿着平民穿的窄衫、戴着平民戴的短帽漫步在垂杨丛中。

近日一夜春风吹开百花,花还是和去年一样的红。

午间畅饮而醉,醒来时见到的已是倾斜的新月挂在一株又一株树梢上的夜景。

什么事物最使自己关心呢?

只有那黄鹂的啼叫声。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

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对朋友那种朴素真挚情感。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三、鉴赏表达方式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二)答题步骤1、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

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三)例题引路:

谈谈下面这首诗表达技巧的妙处。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楼兰:

西汉时的一个王国,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死。

诗中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译文】五月的祁连山仍有积雪,看不见鲜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答案: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家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四)考点强化

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翻译:

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

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叙:

本文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析:

作者在文中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评:

通过衬托、对比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二)答题步骤:

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三)例题引路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

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

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

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

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四)考点强化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译文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2、阅读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

朱床余平日深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

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

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意对即可)

2、“比”的手法。

如:

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翻译:

昨夜新婚,洞房里还放着红红的蜡烛,静待天亮在堂前拜见公公和婆婆。

  精心梳妆好,再轻声问丈夫:

我画的眉毛颜色深浅,与现时流行的式样合不合?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诗的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章写得好,但还不够自信。

“越女新妆出镜心”,越地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

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

第二句“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

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齐纨未足人间贵”,“齐纨”,齐地产的白色细绢,异常精美,自古有名。

这句表面是说,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

“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

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

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敌万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