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8177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2.docx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导案

【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分析和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

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重点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解。

【法指导】

(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的关系。

【习过程】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①重新确立了;②抛弃了;

③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④确定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

(2)意义①我国从此拉开序幕。

②是新中国历史上。

③成为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全国普遍实行;

(2)城市:

①中心环节:

②具体措施管体制,;

b所有制,;c分配方式,。

③意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国内:

②国际:

(2)过程:

①,邓小平,提出要搞好。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⑤到21世纪初,。

【知识链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

在农业合作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方式不同: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

而合作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合作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现代。

而合作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形式、实质及其认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1.原因

(1)历史原因:

我国长期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2)现实原因:

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建设。

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建设的根本条件。

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2.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

具体形式有。

(1)包干到户。

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

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

(2)包产到户。

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3.实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4.认识

优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具体表现在:

第一,就全国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二,原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民评工记分年终分配)对每个人的劳动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必然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第三,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动物、植物等生命体,劳动对象的这种特性要求劳动者有更强的责任心,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有助于这种要求的实现。

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

【基础达标1】

1、央视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B《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D《我是公社小社员》

2.观察右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

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

联:

1974年:

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

我也过年。

1980年:

过年储

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

欢度春节。

出现这种显著变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探索有了中国

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者是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始终注意反“左”倾错误思想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5.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

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

上述政策的变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③中国逐渐由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①②④D.①③④

6.邓小平指出:

“真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

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

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标准的讨论带的最

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7.“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主

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D.是几千年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8.下文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

“我们分田

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契约签订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9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

仍然有足够的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0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

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松绑”主要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情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况。

这时期是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1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

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

这从根本上

表明这种责任制

A.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B.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基本相适应

.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D.是实现农业现代的唯一途径

14、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基础达标2】

1、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B、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实事求是的精神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文大革命”结束后,生产责任制首先出现在:

A、山东省和安徽省B、安徽省和四川省

、四川省和山东省D、安徽省和江苏省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变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②经营管的方法③生产经营的权力④产品分配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③④D、①②④

4、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②经营管方法③生产经营的权利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①③④D、②③④

5、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史上,每个时期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位领导人在农村问题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强调公有程度B、提高农民的收入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D、从农村开始进行新的道路的探索

6、国企改革是城市改革的重点,其改革: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是开始

B、最初以增强活力为主,逐渐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国企改革的股份制改造使国企资产转变为私有经济

D、改革中,部分国企地方形成乡镇企业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

①改革单一集中的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实行所有制形式经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②③④D、①②

8、邓小平同志有一段著名的论断:

“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对这一论断最准确的解是:

A、对外开放就是要全面习西方的一切成果,能促进经济发展就行

B、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能够发展经济就是改革的目标

、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只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D、发展经济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9、1985年邓小平说: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体制

10、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

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

这些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11、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资配置方式的转变B、分配方式的转变

、经济所有制形式的转变D、经济结构的转变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控制④市场对资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③D、①②④

13、以下属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企不分②使用粮票、布票等③建立内资企业所得税④将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节市场价并轨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③④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2: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大革命”中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3: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问:

(1)材料1现象出现的根是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2所描述的现象?

 

(3)实现从材料2到材料3的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这个转变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凤阳地区“十年倒有九年荒”是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是是封建剥削制度的产物。

(2)“文革”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全国动乱。

材料2是动乱扩展到凤阳地区所造成的农业方面的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说明了必须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5、阅读下列材料:

表一: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

年份

1978

1989

1997

2001

第一产业

(亿元)

产值

4228

14211

14610

比重(%)

281

25

19

153

第二产业

(亿元)

产值

7278

37223

49069

比重(%)

482

43

50

511

第三产业

(亿元)

产值

5403

23029

32254

比重(%)

237

32

31

336

表二:

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

年份

1978

1997

产值

结构(%)

产值

结构(%)

公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595

991

56676

758

非公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0

09

18096

242

合计(亿元)

3624

100

74772

100

表三:

西、中、东部地区GDP在全国所占的份额(%)

年份

1978

2001

1979~2001年平均

西部比重

168

136

143

中部比重

307

269

279

东部比重

525

595

578

(以上材料自: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制图时间2002年11月7日)

问:

(1)读表一,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

变原因是什么?

 

(2)读表二,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

这种变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3)读表一~三,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有哪些不合的地方?

就此你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变:

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长幅度明显,第三产业也有增长。

原因:

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原因;政府鼓励和农业改革使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变:

非公有制的产值及所占比重捃有所增长。

原因:

党的十四大确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不合的地方表现在:

首先,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这与世界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不一致;其次,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始终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值的主导地位,这种布局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注意:

鼓励知识密集型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发展,注意西部的开发与发展,使东西协调发展。

 

【拓展提升】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

内容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果

任务

第一次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

 

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供求关系变的经济体制。

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

主要是:

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经济管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实现,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越显露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经济活动市场,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的风险。

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经济模式根本不同。

2.企业经营自主,市场对资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了各种市场,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由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进行资配置根本不同。

3.政府调节间接,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非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

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管经济根本不同。

4.经济运行法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

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准则。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

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更好地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