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8033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docx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2课时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选材特点、细节描写以及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人生境界。

二.走近人物

⑴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⑵人物格言: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三、速度文章,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说说课文每个部分表现了袁隆平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2.生字菽()馑()埂()穗()蔸()蕊()籼()粳()蘖()

3.积累词语

刻骨铭心: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

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饥馑:

饥饿,饥荒。

4.脉胳梳理: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第二课时

四.再读文章,局部探究

1、第一部分——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①这一节是怎样来写袁隆平的,怎样表现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

 

肖像、动作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②袁隆平是发现真理的过程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说明了袁隆平怎样的精神?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

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表现袁隆平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2.第二部分——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困难: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

杂交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

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

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解决办法:

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3.第三部分——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抱怎样的态度的?

明确:

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地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4.第四部分——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这一部分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的?

⑴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⑵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⑶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五、小结拓展探究

学习人物通讯,我们应该知道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为什么写”,培养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三个角度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要点: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2.“怎么写的”: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要点一:

细节描写

例1“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例2: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细节描写。

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要点二:

具体、典型的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3.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要点一:

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

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要点二:

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4.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七律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5.“为什么写”

要点:

全面地记叙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号召我们学习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五、课堂拓展练习

1.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

从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点: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

请说说理由。

要点:

是“中国的脊梁”。

理由是:

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六、课堂练笔

1.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要点: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2.是不是只有政治家、科学家等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提示:

不是。

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3.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很多平凡人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课堂上写出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课后完成全文。

七、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饥馑(jǐn)捍卫(hàn)稻菽(jiāo)刻骨铭心(mínɡ)

B.挽起(wǎn)茎秆(jīnɡ)屏(pǐnɡ)气无与伦(lún)比

C.掖着(yè)分蘖(niè)一蔸(dōu)如鲠在喉(ɡěnɡ)

D.田埂(ɡěnɡ)缅怀(miǎn)花蕊(xīn)罄竹难书(qìnɡ)

解析:

A项,“菽”应读shū;B项,“屏”应读bǐnɡ;D项,“蕊”应读ruǐ。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摇篮漫山遍野遴选遐思迩想B.闭塞计日程功料峭轻手摄脚

C.丰姿孽根祸种稗益功亏一篑D.消受精疲力尽凛冽娇揉造作

解析:

B项,轻手摄脚-轻手蹑脚;C项,稗益-裨益;D项,娇揉造作-矫揉造作。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科学家是真理的________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②2009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________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③________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________,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捍卫埋伏既然/那么B.捍卫笼罩既然/那么

C.保卫笼罩只有/那么D.保卫埋伏只有/那么

解析:

(1)捍卫:

保卫;防御,常与“真理”“尊严”“主权”等比较抽象的名词搭配。

保卫:

保护使不受侵犯,如“保卫领土”“保卫祖国”等。

(2)埋伏:

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秘密布置兵力,伺机出击;潜伏。

笼罩:

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3)“既然”用在上半句话中,与“那么”连用,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只有……那么”关联词搭配不当。

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字。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B.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C.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解析:

D项,“流传”缺少宾语,可在“民以食为天”后加“的说法”。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惜。

B.有些人虽想靠“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这有点像沙里淘金,是得不偿失的。

C.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力挽狂澜。

D.如果政府的官员对普通民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这样的官员要他何用?

解析:

A项,“在所不惜”决不吝惜。

与语意不符。

B项,“沙里淘金”比喻好东西不易得。

也比喻做事费力大而收效少。

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选择精华。

C项,“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D项,“视而不见”指不重视不注意。

答案:

A

6.下面是报纸或网站上的新闻标题,其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禁止取缔以名人、专家名义做药品广告

B.近八成人同意取消黄金周是阴谋

C.大陆3月1日起恢复禁止对台天然砂出口措施

D.日本遭美国强烈抗议取消我军参观宙斯盾舰

解析:

解析:

A项,不合逻辑产生歧义,应删去“取缔”;B项,有歧义,是“‘近八成人同意取消黄金周’是阴谋”,还是“近八成人同意‘取消黄金周是阴谋’”表意不明。

C项,“恢复禁止”导致语意不明。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中央信托局任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

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

“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

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

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

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

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

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XX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

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

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7.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

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报警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

8.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

“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

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都组织悼念活动。

9.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了辉煌的顶峰;④率领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