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docx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
第1次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
第一单元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是生活的向导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重点】
(一)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
(二)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针对性更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得更近,强调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好地体现了德育课育人的性质。
(四)由二维评价标准转变为三维(知识、觉悟和能力)评价标准。
【难点】
哲学基础知识;人生哲学基础知识的运用。
【授课内容】
一、说课(30分钟)
1.说课程设置
2.说课程目标
3.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
4.课程主要内容与结构体系
5.说教学方法
6.学好这门课的方法
7.课程考核与评价
二、课程内容
(一)导入(20分钟)
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提示: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二)新课讲授(50分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课堂探究:
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
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结论: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3、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课堂探究:
(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
(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
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世界观的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课堂探究: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
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
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5、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2)二者的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 都是整个世界。
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第一单元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课堂探究: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
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书P8)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
为什么?
探究提示: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诞生薮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恩格斯说: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
A。
解析:
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的本义是指( )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答案:
D 。
解析:
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3、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答案:
B。
解析: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只是自然界,A项排除。
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C项可排除。
世界观人人都有,D项排除。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答案:
A。
解析:
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
B、C、D三项都从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选
讨论、思考题、作业:
学生分析自己的人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_20____分钟,授新课__50_分钟,安排讨论__15___分钟,布置作业__5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示教□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
第2次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第一节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1.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能认识到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授课内容】
一、导入(20分钟)
1、有一首歌《山不转水在转》,有哪位同学唱一下。
提示:
“山不转水在转”的寓意是什么?
引: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
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2)“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多少不如人意,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的。
2、三国吕蒙的故事。
吕蒙,自小不读书,大家都看不起他,称“吴下阿蒙”。
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
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如不读书,如何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呢!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引: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的,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2)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二、本类课程课堂要求(50分钟)
<新课讲授>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物质在运动中存在有三个结论要掌握: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绝对的,大家应该都知道。
案例1: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个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有些事物运动是明显的。
如:
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飘动的云彩,划破夜空的流星等。
有些事物的变化是缓慢的。
俗话说:
稳如泰山。
泰山也在变化。
“现在”的概念是什么呢?
说“现在”,已经不是现在了。
案例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
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
案例3:
“刻舟求剑”的故事,错误在哪里?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球绕着太阳转。
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请一位同学诵读第15页故事:
“圣神皇帝”的无奈。
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
武大悦,下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开放。
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
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
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花花世界。
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放。
武大怒,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
所以,洛阳就成了牡丹的世界的。
这则神话故事,说明什么?
——武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有三个结论要掌握:
1、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
2、人生行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1、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
马克思说: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那就是,他在建房之前,已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说明什么?
人生运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活动。
2、人生行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案例:
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家。
一有空就练,但拉得实在太差了。
一天,去请教一位老琴师。
老琴师说;“孩子,你为什么想成为小提琴家呢?
”,他说:
“我想成功,想为出众的小提琴家。
”,老人又问:
“你拉琴快乐吗?
”他回答:
“非常快乐”
老人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
“孩子,现在你非常快乐,说明你成功了,对不对?
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在阳光下开放,这就够了。
”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
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我们人人都想成为姚明(年收入1.4个亿,排名第一),但中国只有一个,我们要看看自身的条件。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岳飞与秦桧,说明物质力量与内在精神的问题。
运动员,物质力量强,精神:
不畏强手,勇于拼搏,超越自我,才能取胜。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一连串的行动构成的。
我们每一位同学,每天都在行动,你是如何行动的,最后就构成了每一位同学的人生。
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1、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如上面说的岳飞与秦桧。
以正确意识支配、遵循客观规律的(社会道德),才能成功。
受错误的意识支配、违背客观规律的行动,会葬送自己的人生。
如:
李俊----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2006年“熊猫烧香”
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说明我们在学校要如何行动?
(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要如何行动?
(遵守课堂纪律,努力学习)
2、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
为什么说,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
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画家要拿起画笔,科学家要走进实验室,人生不是睡觉,人生,由行动组成。
你爱睡觉是吧!
曾经有一位天使拿着一个魔棒来到你身边,说:
。
。
。
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
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
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财富。
劳动改造了人类,也促进了人类体力、智力等的发展,得到良性循环,推动人类的进步。
有一个故事大家一定听说:
有一对夫妇,老年得子,非常宠爱,抓在手上怕掉,含在嘴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做,一天外出,做个大饼挂在脖子上,而回来后。
。
。
夸张些。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成功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行动的结果,不积极行动,不想行动,不愿意付出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人生不仅需要理想,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敢。
行动中的勇敢是:
选择决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之勇。
书中第17页的汤姆,有说出了五个“马上行动”,台湾销售大师陈安之的关于“成功”演讲的视频,大家可以去网上听听,非常好,都离不开“马上行动”。
很难做到,做到就成功了。
故事:
林肯的一封信。
写给一对老夫妻的。
30年前,捡煤屑的,乞求上帝赐予一双鞋子。
但得到一双袜子,和一番话。
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
而30年后,他找到他的鞋子----当上了美国第一位共和党总结,他就是林肯。
故事:
愚公移山。
也获得了成功。
给我们的启示是:
成功离不开行动,离不开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
2、不怕失败。
有行动,就有失败。
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危险时,常常凭着本能和个人的经验,不用思考就做出了选择。
例如,你不会把手伸进火里,不会自己站立在摇晃不稳的石头上。
为什么呢?
因为你经历过痛苦,有过教训。
可能小时候,被告炙热的烫伤过,从高高不稳的石头上摔下来过。
人人都是如此,烫过手,就不会再次把手伸进火里,而且在同样的地方再次跌倒的情况也很少出现。
失败让你变得聪明,让你得到了各种经验,是人生中一种宝贵的经历。
3、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学说。
给我们的启示?
(行动时,要遵循客观规律)
案例2:
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听不下饭,睡不着觉。
说明:
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人对客观规律认识,有局限性。
三、讨论练习(15分钟)
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
四、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
学会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看待世界,把哲学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中找到生活的智慧。
讨论、思考题、作业:
每人准备一个励志故事,课堂讲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_20___分钟,授新课__50__分钟,安排讨论__15___分钟,布置作业__5__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
讲授讨论□示教□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案
第3次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第二节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1.能理解积极行动才能实现人生发展
2.能够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2.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3.运用课本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进行思考,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与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授课内容】
一、导入(20分钟)
吴士宏事迹的讨论。
“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
人生处处有选择。
如:
下课,去东街口,就是选择,有了方向。
二、本类课程课堂要求(50分钟)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大家应该学了很多了,我就学过好几遍,首要的问题是:
物质与意识的问题。
是哲学首先要分清的问题。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家。
物质决定意识。
就要讲求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王强踢足球”的故事,首先考虑的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
遗传、教育与环境。
再看,“张仲景诊病”的故事,得出以下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再看“存奶请客”的故事,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象兔子会跑,但不会爬树。
鱼儿会游泳,但不会走。
猴子会爬树,但不会飞。
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想问题。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黄莺与秃鹰”的故事。
。
。
秃鹰说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试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就象秃鹰一样呢?
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
得出:
1、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还要注意对象的实际,与自身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还有不同的实际。
如:
购买衣服,考虑的实际有:
1、客观实际:
流动什么?
适合不适合,男女、高矮、胖瘦。
钱。
2、主观:
自己的喜好。
客观实际在变,人在变(身高、器官、知识、才能都在变),想法也在变,所以人生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实际,也有不同的选择。
分槽喂马,合槽喂猪的故事吗?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德国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与国王谈论哲学。
1、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树叶、沙子、手掌
2、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
(任何东西也有其相同点)
概括起来,世界上事物和现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又有物质的统一性。
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有规律性的。
第29页“小龙”的故事,讨论书中的两个问题。
选择是多样性的,自由性的,上课可以迟到吗?
(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得出结论: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注意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前一段很流行一句话: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现在基本不用了。
这样有好高骛远的感觉,不切实际,我们应实事求是进行我们的自己的定位。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31页小孩卖枣的故事,说明:
1、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兴趣
2、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国家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选择中专、中职校是否是错误的呢?
对照以上三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故事:
有一位中职生,要缀学回家做生意,觉得自己的同学很多都赚钱了。
哥哥带他回家,村里,汽车跑不过单车,而到城里呢?
。
。
。
后来,他继续留下来学习了。
我们的实际又是什么呢?
选择了,就不要再犹豫了,就要勇敢地付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