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7286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docx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年)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德国毁约扩军的具体表现,轴心国集团的建立;了解绥靖政策的背景、《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析和相应史料的解读,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全局思考问题,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对二战前的国际形势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深刻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了解在国际关系中采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是不可取的。

正是这种极端的民族利已主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回顾这一教训,对当今调整地区冲突和反恐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冲突

(2)英、法绥靖政策的背景

2、难点:

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929年经济危机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道路总体上分两条,一条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另一条是德、日、意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阴云再次笼罩在人类的上空。

今天我们讲第九单元

问题:

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哪些内容?

(1)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2)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其中第30课是”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英、法绥靖政策与法、苏“集体安全”体系都是应对德、日、意法西斯主义的措施,很可惜没有成功,阻止不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步伐。

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年)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破题——

1、何谓“绥靖”?

参见教材p137

2、何谓绥靖政策?

(1)定义: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2)表现:

参见教材p137

1937年前,绥靖政策表现为听任法西斯国家毁约扩军,之后则表现为纵容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

(3)实质:

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

(4)最大后果:

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以及后来的美苏“冷战”

(5)直接后果:

A、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B、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

C、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3、何谓“集体安全”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结束后,人们纷纷寻求维护世界和平的途径,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于是,集体安全政策成为各国政治家、外交家追求的目标。

一次大战后,集体安全体系有两种:

国际联盟和法、苏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

但是,过于理想化的国际联盟,随着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七·七事变”,特别是二次大战的爆发而宣告破产;法、苏倡导的集体安全也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而寿终正寝。

这两种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促进了二次大战的爆发。

一、德国毁约扩军

1、冲击凡尔赛体系:

纳粹政权建立后,对内实施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1)1933年:

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2)1935年:

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撕毁《凡尔赛和约》

(3)1936年:

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2、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构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日本扩大侵华

(2)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与德国构建轴心国战争体系

(3)德、日、意三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1937年)

问题:

从上面德国毁约扩军和《反共产国际协定》缔结的史实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两个结论?

一是当时国际形势呈现为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冲突。

德国要突破,一战的战胜国要维护。

二是德国的毁约扩军按照希特勒的设想是顺着铸造神剑和寻觅朋友的两步走方针。

1933-1936年是铸造神剑的过程,一共有三步:

第一步是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摆脱国际条约的束缚;第二步是重建空军,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第三步是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在完成这三步的过程中,希特勒用了一些手腕:

第一,寻求英国的同情,比如指责法国不能按照裁军要求完成任务,所以德国就不得不退出裁军会议;第二,利用时间空档,如周六,这一时期至少有两次是在周六行动的,一个是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另一个是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这个时间正好碰上英法政治家到乡间度假,反应时间不够。

在这一过程中,寻觅盟友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德意之间还存在奥地利的问题,所以1935年,意大利才会同意与法国和英国签订斯特莱莎协议,包围德国;德日之间也有矛盾,冲突在中国。

直到1936年西班牙战争爆发、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德国表示支持,拉近了两国的距离,两国又在西班牙战争中紧密合作,才形成了德意联合的局面。

随后日本以反共产国际的名义同德国结盟,一年之后,意大利加入这个联盟,形成了轴心国。

二、英、法绥靖政策

1、背景

(1)“和平主义”思潮:

“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各个国家损失惨重,由此惧怕战争的出现。

因此,战后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2)30年代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3)英法政治地位削弱:

英法虽为“一战”的战胜国,但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4)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视;

(5)希特勒制造的假象:

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法西斯国家则投其所好,竭力造成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法西斯的敌人的假象。

这一切均是促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因素

2、原因

(1)根本原因:

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谋求大国的妥协,获得和平,来维护本国利益;

(2)直接原因:

法国构建欧洲集体安全政策的失败,绥靖政策在英、法兴盛起来。

面对纳粹德国的步步进逼,法国寻求与东欧国家结盟,并把联合苏联作为保障欧洲安全的重要砝码,试图通过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压制德国的扩张势头。

然而,这一外交方针以失败告终。

3、核心内容:

通过妥协退让以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

(1)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2)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4、典型:

《慕尼黑协定》

(1)时间:

1938年

(2)地点:

德国慕尼黑

(3)人物:

英国绥靖派首领张伯伦、法国达拉第、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

(4)内容:

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以便保住“五十年的和平”。

(5)影响:

英、法帝国主义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更加助长了纳粹德国的侵略气焰,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兴高采烈地回到英国,喜气洋洋地向国人宣布欧洲人“五十年的和平”时代来到了,但是老天跟他开了个玩笑,11个月后,他的脸上布满阴霾,一片愁容。

因为——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原因

A、英法的绥靖政策使苏联寻求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希望破灭

a苏联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

1934年加入国联(1920年1月成立,30年代后期名存实亡);1935年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定

b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使苏联大失所望;

B、《慕尼黑协定》让斯大林警惕西欧国家“祸水东引”的图谋,把维护本国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重点;

C、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同意与苏联谈判。

(2)、内容

A、双方互不侵犯;

B、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

C、条约有效期为10年;

D划定了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3)、影响

(1)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为苏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18个月)来加强备战,也打破了德日两国的反苏同盟,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但从二战整体来看,这也使希特勒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其发动世界大战的野心。

另外,苏德无视小国利益,参与分割东欧,给世界和平带来很大危害。

2、20世纪30年代外交

(1)三种可能性

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

第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

这种结局最符合历史的潮流,对世界人民也最为有利。

第二种是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

苏联政府认为在慕尼黑会议前后,这种可能性已经部分地成为现实。

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30年代后期的现实历史,就是实现了这种可能性。

这种结局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最为得利的是法西斯国家,只有在第一种可能性无法实现,而第二种可能性迫在眉睫时,才可采纳。

(2)结果:

欧洲国家不能构建有效的集体安全体系.

“集体安全”失败的原因:

英、法和苏联之间缺乏信任,使得纳粹德国在这场外交战场上取得胜利,以致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人类社会再次滑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四、小结:

讨论如下问题

探索与争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苏、德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外交领域的斗争,你认为最大的赢家是谁?

最大的输家是谁?

为什么?

参考要点:

最大的赢家是德国,最大的输家是英、法。

英、法对弱小国家存有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本能的仇视,轻信希特勒宣传的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使得他们一直采取了姑息退步的外交策略,使得德国侵略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到了战前的充分扩张和发动战争的足够准备。

正是英法等国狭隘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不仅没有换来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而且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五、作业

1、练习与测评P139

2、探索与争鸣P139

3、预习第31课: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P140—144

六、参考资料: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由于前苏联的解体,绝密档案材料的披露,那些蒙尘已久鲜为知的内幕和真相得以呈现在世面前。

历史物将要重新评价,历史也不得不据此改写。

  20世纪30年代,东西方形成了两大战争策源地,这就是东京和柏林。

斯大林对外政策的核心一直是防御德日法西斯主义可能对苏联发动的进攻。

为了防止日本帝国主义北上侵苏,斯大林对蒋介石政府一直采取合作的态度。

  谁也没有想到,历来高唱反法西斯的苏联,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对德、法西斯同仇敌忾之时,于1939年8月23,竟和德政府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为了激化英法和德意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厮杀,目的是巩固自己的西部防线,才与一向视为“战争贩子”的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鼓励德把战争矛头指向英法两。

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与此同时,还和德签订了秘密议定书,划分了双方在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各的势力范围。

  苏联同德的妥协,无异是放弃了反法西斯主义的旗帜,而且影响到共产际和各共产党的政策。

这一条约的签订,全世界为之震惊!

首当其冲的是波兰。

可以这样说,苏联签约出卖波兰以求自保。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一个星期,德军队便大举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纳粹德国75万大军、2400辆坦克、2300架飞机,分三路扑向波兰,装备底劣的波军奋起反抗,斯拉夫骑兵挥舞着马刀、长枪向德装甲部队发起冲锋,但哪里抵挡得住现代化装备的新一代条顿骑士。

半个月后,德军兵临华沙城下。

  9月17日凌晨,斯大林召见德驻苏大使舒伦堡,递交了一份照会,宣称“德波战争已使波兰家崩溃……”,“波兰局势已对苏联构严重威胁”,告知德军“苏军将对波进行解放讨伐”。

4个小时之后,苏军越过边界,迅速占领了按秘密协定划给苏联的东部领土总共20万平方公里,1300万口。

之后,分别并入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9月28日,德外交部长理宾特洛甫来到莫斯科,与莫洛托夫签署了《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并通过新的补充秘密协定,对彼此的“利益范围”进行了调整。

心满意足的苏德,面对已摆在餐桌上的羔羊,“友好”地分而食之。

双方确认了“苏德间的最终边界”,这一条“苏德边界”的两侧,都是主权家波兰的领土。

  德和苏联分别向波兰出兵两天后,英、法政府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骤然爆发。

  苏联悍然和法西斯德一起分割英法两的盟波兰,已是赤地把自己置于同民主家对立的地位。

12月14日,苏联被国际联盟公开指责为侵略者,随之就被开除出国联。

  列宁关于战争引起革命的观点是几乎所有共产党都铭记在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一个社会主义的苏联,并促了包括中在内的许多家的革命潮。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呢?

大战刚一开始,莫斯科就明确肯定这是一场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非正义战争。

按照莫斯科的逻辑思维,中和本宣战也属于非正义战争范畴,而不是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

所以当斯大林把刚刚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说是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的战争时,毛泽东毫不含糊地声称:

“变帝主义战争为革命的内战争,建立反帝主义战争的民统一战线!

”类似这样的宣传,一直到战火明显将烧到苏联的时候,斯大林才由联德转为联合英法,才将这场大战的质界定为反法西斯家与法西斯家之间的一次战争。

  斯大林是根据社会主义苏联的利益需要而随时改变他的策略方针,由此看来,他和德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了。

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德顺利地占领了差不多整个欧洲,苏联还根据协定向德提供大量用来侵略欧洲各的战略物资。

另一方面,各的共产党却因此而不知所措,出现了思想危机,大批共产党员怀着轻蔑的心离开了共产党,一些家的党组织陷于瘫痪。

据资料统计,法共党员数减少了3/4,英共则减少了1/3,西欧情况也大致相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欧洲共产党之间遇到许多的疑虑甚至反对,但令斯大林宽慰的是,他在延安遇到了知音,那个一直未与他谋面的毛泽东完全赞同条约的签订。

  1939年9月1日,毛泽东发表关于际新形势的讲话,这样评价这个条约:

“苏德协定打破了张伯伦、达拉第等际反动资产阶级挑动苏德战争的谋,打破了德意反共集团对于苏联的包围,巩固了苏德两间的和平,保障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东方,打击了本,也就援助了中。

这就是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全部政治意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苏联在欧洲由单纯防御转入攻势防御,也使得毛泽东再度对斯大林干预中局势和帮助中革命寄于厚望。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密切了与毛泽东的关系,却恶化了与蒋介石的关系。

在蒋介石看来,德意毕竟是法西斯联盟,斯大林与希特勒关系的改善,必然导致与东京关系的升温,想指望斯大林援助中抗难以实现,便转向伦敦和华盛顿,大大密切了与英美的关系。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牺牲欧洲国家主权的侵略条约。

  以上是西方话语体系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解释,下面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

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

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综合考察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原因,既有苏联主观意识上的大国沙文主义因素的作用,也有国内外不利的客观条件的影响,同时也不能排除对德国骗术的轻信。

  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了。

矛盾发展到19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同时在东欧地区利益问题上与德国冲突又日益尖锐。

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由东欧的通道。

对苏联而言,英法是所谓“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直接危及苏联的国防安全。

故此,英法、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

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英法等国一味退让,不做抗击德国的准备,希望德国会停止扩张,这就是绥靖政策。

为此,英法还与德国签定了《慕尼黑协定》,希望把祸水东引。

  当时,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弃与英法共同抗德,反而与德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德国在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达成闪电战军事效果,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故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签约过程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

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1、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

  2、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

  3、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

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的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的建议。

  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苏,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得知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

  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苏联有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

  1939年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

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相当不满,遂答应了这一请求。

  1939年8月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

  1939年8月3日,里宾特洛甫向苏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声称:

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

  1939年8月17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再次会见莫洛托夫,表示愿与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

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XX百科词条

七、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突破狭隘的个人、国家观,反对战争,制止战争,在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做一个有爱心的国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