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560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docx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

战天京湘军的大战略和小九九

  克复南京是天下第一大功,当时诸人没有不知道的。

李鸿章诗云: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无疑是当事诸人的心声。

克复南京,可以名垂青史;倘若躬逢其盛,谁不攘臂而争,谁能袖手而让?

于是,南京攻防战,不但是敌我之间的战争,也是清军内部的博弈,既有浴血坚城的壮举,也有兄弟阋墙的机心。

  曾国荃对老哥说不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十五日,回湘度假三月的曾国荃,率新募六千湘军至安庆,即日奉旨补授江苏布政使。

整军十日后,曾国荃领兵沿长江北岸,连克巢县、和州。

四月二十日渡江,次日,夺金柱关。

此前,在江南作战的曾贞?

忠芽宋吆?

,两人会师入江苏境,又连克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诸垒,而彭玉麟率水师夺江心洲与蒲包洲,泊南京护城河。

五月初四日,在水师配合下,曾国荃直逼南京城下,在雨花台扎营。

同时,水师控制了头关与下关之间的江面,曾贞?

衷诮?

东桥傍水设垒,保护后勤通道。

其时,金陵已被太平天国更名为天京。

曾国荃之师,合水陆不足两万人,围住金陵的南面与西面,是为湘军战天京之始。

  然而,九?

?

洲未得手,不能防南渡敌军,不能保证粮道畅通;常州与苏州被太平军控制,既让天京留有一条通路,也让湘军时刻担心东来的强袭。

因此,时在安庆湘军大营的统帅曾国藩,并不赞成其弟曾国荃在外围未能肃清的情况下,贸然“长扎雨花台”。

他说,即使南京以外的太平军不来骚扰,围城湘军因兵力太单,火力不猛,并未完全阻断南京与外界的交通,则不可能发动攻城,无非是“终岁清闲,全无一事”的局面;而一旦太平军内外夹击,攻打围师,这支孤寄的湘军很有可能遭致“归路全断,一蚁溃堤”的惨败。

  果然,闰八月十九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自苏州率领大军来攻国荃,“号称六十万众”(实数或在二十万左右),九月初三日,侍王李世贤率十万大军自浙江来,“旗帜如林,层层排列”,将湘军围了个密不透风。

太平军先以大炮与地道,继以肉搏,向湘军发起猛攻。

幸亏曾国荃谨守“扎硬砦”的心法,墙高且厚,壕深且宽,兼之将士用命,严防死守,在敌军人数、火力俱占优势的情况下,战至十月初五日,总算保住了阵地。

只是代价不小。

太平军来攻之前,湘军营中发生疫病,“死者山积”,太平军既来之后,伤亡枕藉,事后点名,竟然减员五千人,曾国荃自己也受了枪伤,所谓“军兴来未有如此之苦战”也。

  兄弟受到重创,曾国藩既揪心,更后怕。

若非天气转凉,太平军未备秋衣,此役结局如何,还真不好说。

于是,他写信给曾国荃,劝他“莫为浮言所惑,谓金陵指日可下”,不要利令智昏,“而昧于死活之势”,当前的上策,应该是暂时撤围,转战太湖西岸一带,肃清外围以后,再来攻打南京。

然而,曾国荃的回答很干脆,不。

  当然,他有理由。

南京是“长毛老巢”,湘军起兵,最终任务就是占领南京。

现在从安庆到南京,水陆俱已打通,固应驻扎一支部队在南京城下,起到威慑作用,同时,还可以牵制苏、常、杭、嘉的太平军,令其在回救南京与扩张势力(例如进攻上海、福建与江西)之间难以取舍。

如果遵从“阿兄”的建议,解围南京,转战东南,倘若事机顺利,固如曾国藩所说“不过数月间事”,可以快去快回,继续围困南京。

但是,事机不顺的话,就有可能被太平军纠缠,而南京也能趁机与其他太平军取得联络,那么,再想回来围困南京,恐难如愿。

这是他对大战略的理解。

他也有小九九。

扬州、镇江分别为都兴阿、冯子材镇守,此二人都不属于湘军系统;如果湘军撤围,此二人奉到圣旨或自作主张,前来围攻南京,届时湘军只能作为“会剿”之师参与围城,主客易位,事权旁落。

所以,这个“茅坑”,不论便意之有无,他都得死死占住,不肯轻言撤离。

  对此,曾国藩也无话可说,只能骂一声“呆子”,继续做好统帅的本职工作――对外,争取中央的支持,对内,协调各军的关系。

  过分热情的李泰国

  中央对湘军的支持,可以“李泰国舰队事件”为例。

咸丰十一年五月间,恭亲王奕?

D奏请购买英国军舰用于“剿贼”,奉旨谕允,并令湖广、两江、两广督抚妥筹。

两江总督曾国藩复奏,谓“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但是,他这么讲,却不是说只要购买了外洋船炮,就能在军事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想表达另一种意思:

“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忽于所习见、震于所罕见者,亦世之常情也。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也就是说,对这些洋人“夸其所独有”的“奇技淫巧”,咱们不妨聊备一格,作为摆设,及至日久天长,积少成多,君臣国人“见惯而不惊”,洋人也就“渐失其所恃”了。

近代史所谓“中体西用”的思想,颇为后来全盘西化者诟病,曾国藩此时的态度则顽固到“用”一下也不情愿,买来看看就够了。

  这种表面同意、骨子里不以为然的态度,中央诸公自然看得出来,加之湘军旋即克复安庆,军情稍缓,于是,对购买船炮之事“迟之又久,未敢率行骤办”。

直到传来太平军欲购美国军舰的谍报,迫于军备竞争的压力,总署才重开谈判,签订合同。

合同主要内容为:

筹拨沪粤各地关税,作为购船款,合同签订即预付一半,交验后付清余款。

英舰驶至中国,由中国总兵官“总统”,兵弁从湖南、山东、满洲招聘,酌情聘用一些外国(不限于英国)人作为舵手、炮手。

合同从同治元年正月开始生效。

  同治二年四月,自称“大清国唯一海军大臣”的李泰国(HoratioNelsonLay)抵达北京,为交接军舰作准备。

由于对建设清国海军抱有过分的热情,他全盘否定了原合同除付款方式外的所有条款。

他任命阿思本(SherrardOsborne)为舰队“总统”,随船带来六百多名外国官兵,清一色“海龟”,根本没有放土鳖上船的意思。

总理衙门“不胜诧异”,迅即“严词驳斥”,“相持几至一月”。

李泰国做了让步,同意设立“汉总统”,将阿思本降格为“帮总统”,二人“均听所在用兵地方督抚节制调遣”,共赴国难,协剿金陵。

原订条款与此相悖者,尽行废除。

不过,总署在谈判上取得了“巨大胜利”,具体操作尚需曾氏兄弟、李鸿章诸人负责,故总理衙门咨发各处,妥议妥筹。

  如何排除洋人争功

  曾国藩机敏,发现新合同明确了李泰国舰队“协剿金陵”的任务。

若然,将来岂非要与湘军同分克复南京之功?

当然不能同意。

可是,仅自不愿分功立言,格调未免太低,让人笑话。

且看国藩如何寸土必争却又不失风度的反驳。

  他先重复一年前与中央形成共识的原则:

“购买洋船之议,国藩叹为救时第一要务,盖不重在剿办发逆,而重在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然后,谴责李泰国的毁约之举,说他巧立名目,搞什么“帮总统”,不过是排挤中国军人,而让外国人实际掌控舰队,若真如了他的愿,则“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又逼处可怯之地”,结果则是中国花巨资购买轮船,却仍然“不得为轮船之主矣”。

对此,曾国藩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首先,我方应“虚与委蛇”,在对方“仪文不甚倨傲,情意不甚隔阂”的情况下,“汉总统”率清军驻于我方习用的长龙与舢板,“帮总统”则率洋人驻于铁甲轮船,分船同泊,“徐讲统辖之方”。

但是,对方若“意气凌厉”,“视汉总统如堂下之厮役”,则应施行B计划,那就是“既不与之同泊,亦不复言统辖”,干脆“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

你不是仗着几吨铜铁,夸奇炫独吗?

我不是买定离手,不能撤注吗?

那好,我先照单全收,不伤和气;然后移赠友邦,另结交情。

东南大势已定,固不必借重其力协攻南京,有什么脾气,有什么骄气,我让你发不到我身上。

唯一的损失,“区区一百七十万之船价,每年九十四万之用款”而已,“以中国之大,视之直如秋毫,了不介意”。

  初一看,此番言论或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是丧心病狂的官僚作派,但是,要认识到曾国藩这么说的前提,是默认李泰国公然毁约为既成事实,不得不曲为弥缝。

而曾国藩所以大发怪论,更是因为看透了事件的本质:

总署实是屈服于李泰国个人的强嚣,而非迫于英国政府的压力。

李泰国当时的身份是受雇于清廷的总税务司,他如此深地介入军购事宜,在其个人,固有思出其位之嫌,在其职守,必被越俎代庖之责。

可以断定,李泰国此次改约,并非政府授意,而是个人即兴。

然而,曾国藩在给总理衙门的回信里,对这个判断没说一个字。

因为他真能体会中央的苦衷:

精通明断如奕?

D、文祥者,岂不自知?

而所以忍辱含羞如此,则在于他们并未掌握决策所需的足够信息。

所以,他们要向封疆大吏咨商,探听下情,了解军方实力是否足以支撑总署作出更改成议的决定。

曾国藩用荒诞派手法忽略掉总署诸公的尴尬,暗示可以决裂的信心,既保存对方颜面,又提供解决方案,这种智慧,实在令人佩服。

  十月,在“博采众论”后,又经未来的总税务司赫德(RobertHart)居中斡旋,清廷乃痛下决心,在新一轮谈判中采取强硬姿态,将英国军舰、兵勇全部退回,英国且须归还预付款;已经发生的薪酬、差旅等费用,则由中方支付;奖赏阿思本一万两银子;撤销李泰国总税务司之职。

实事求是地说,取得这种成果,实在是中国近代史上少见的外交胜利。

  没有大炮,只好挖地道

  曾国藩的另一项工作,协调各军关系,则集中体现在淮军是否助攻南京一事。

同治元年三月,经曾国藩密保,李鸿章授江苏巡抚,来到上海,组练淮军。

此后,连克青浦、嘉定、常熟、太仓、昆山、江阴诸城,并于同治二年十月,克复苏州,三年四月,克复常州。

三年二月,左宗棠率老湘营收复杭州,进规湖州。

至此,天京东面的屏障不复存在。

湘军方面,二年五月,水师克九?

?

洲,肃清长江,八月,陆军攻下南京东、南面十处坚垒,三年正月,攻克太平军在钟山之巅修筑的“天保城”,并分守洪山、北固山等处,正式宣告合围。

而周边的军事要地,如镇江、东坝、溧水、宜兴、溧阳等处,也都处于湘、淮军的控制。

南京已成孤城,“外援将绝,粮米无多”,这才真正拉开战天京这出大戏的幕布。

  曾国荃在南京城下围了两年,清廷还是有些着急的,三年三月,开始催他,谕云:

“金陵城大而坚,围攻不易。

诚恐各营将士号令不一,心志难齐,曾国藩能否亲往督办?

”一个字都没提到曾国荃,但每个字都是一记耳光。

前此,九江、安庆自合围至攻克,费时都在一年以上,南京之险固,甚于二城,比照前事,似不应过于催促。

但是,李鸿章收复苏州,只需三月,左宗棠克杭州,不过半年,然则今时不同往日,又未可拖延过久。

曾国荃率兵从安庆打到南京,其部下始终跟随,并不存在“号令不一,心志难齐”的问题,朝廷未尝不知道;但偏要以此为借口,让曾国藩亲临督战,用意即在于此。

曾国荃是前敌指挥,曾国藩为全局统帅,朝廷不直接催促曾国荃,而向曾国藩委婉示意,就是在不破坏行政指挥架构的情况下,暗示曾国荃应该力图进取,不事苟安,要以李、左为榜样,而不要援照九江、安庆的成例,尽早克复南京。

故曰,这道圣旨的每个字都是一记耳光,扇得曾国荃头晕眼花,恼羞成怒,不顾一切,发动猛攻。

  但是,湘军与李、左二军相较,在攻城装备方面,有一处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没有大型火炮(“炸炮”)。

李鸿章有常胜军,左宗棠有常捷军,两支部队的猛烈火力,能在攻城时发挥巨大作用。

戈登在常胜军解散后,曾赴南京参观国荃的围师,就说湘军“营垒坚固,号令严肃”,令人佩服,美中不足的则是没有“好炮”。

然而,国荃这会儿急眼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没有大炮,那就只好挖地道了。

  二年八月间,曾国荃就已择地开挖,进行前期准备,三年正月合围后,更是全面开挖,路路并进。

但是,地道攻城,实在不是上策。

首先,炸药用量太大,难以为继,后勤部长曾国藩就屡屡抱怨,至云“无药可解,特此飞告,请弟莫再轰地洞”,“勿谓兄言之不早也”。

其次,在挖地道的过程中,艰险万状,往往损兵折将,徒劳无功。

地道是用来装药轰城的,挖得太深,爆破效果不好,但是入地太浅,则会伤损草根,草枯则渐作黄色,必异于周边草色。

李秀成登高一望,见城下黄绿相间,晰然可辨,而地道所在,了然于心矣,遂令太平军自城内“穿隧以迎”,“薰以毒烟,灌以沸汤”,而湘军工兵因此“须臾殒命者,率常数十百人”,此外,不慎火烛,发生误炸,工兵“纵横聚葬于其中”,也不罕见。

就这么挖啊挖,一直挖了大半年,炸药费去十数万斤,工兵死了一两千,南京城还是完好无损。

曾国荃愤懑异常,却无计可施,加之肝病复发,身心俱坏,乃“逢人辄怒,遇事辄忧”。

  曾、李师徒相声说得很默契

  三年四月初,淮军克常州,清廷旋即下旨,有“会攻(南京)之说”。

淮军刚刚经历大战,士卒须稍作休息,未便即刻拔队西向,故谕旨仅示咨询之意,尚未敦促。

然而,李鸿章十分机智,立即向曾国藩,尤其向曾国荃表明立场。

他说,中央虽有“令敝军会攻之说”,但是,“沅丈(谓曾国荃)劳苦累年,经营此城,一篑未竟,不但洋将常胜军不可分彼功利,即苏军(即淮军)亦须缓议”。

除非湘军实在没辙,非请淮军炮队往助不可,届时,“只要吾师与沅丈一纸书”,淮军一定帮忙。

  甚至为了情理上说得过去,李鸿章不惜得罪左宗棠,命淮军主力去“会攻”湖州。

湖州在浙江境内,左宗棠是浙江巡抚,克复湖州是本分。

李鸿章是江苏巡抚,去打湖州就是捞过界了。

曾国荃不愿他人分功,左宗棠何尝没这个意思?

怪不得左宗棠听说淮军助攻湖州,便责备李鸿章忙于“越界立功”,对本省尚未平复的宜兴、溧阳置之不顾,“不可谓谋国之忠也”。

  当然,淮军助剿之议,决不会因此中止。

一个月过去,南京军情依然如故。

朝廷只问成效,而不问功自孰成,因此,五月八日,降下一道谕旨:

“李鸿章所部兵勇攻城夺隘,所向有功,炮队尤为得力。

著即迅调劲旅数千及得力炮队前赴金陵,会合曾国荃围师,相机进取,速奏?

w公。

著该抚酌度情形,一面奏闻,一面迅速办理。

曾国藩身为统帅,全局在胸,尤当督同李鸿章、曾国荃、彭玉麟,和衷共济,速竟全功,扫穴擒渠,同膺懋赏。

总以大局为重,不可少存畛域之见。

”这段圣旨,总结起来就是两个意思:

一,李鸿章别废话,赶紧去南京;二,曾国藩别废话,管好你弟。

  曾国藩当然听懂了中央的不耐烦。

现在,老哥俩已经没有拒绝援剿的借口,唯一可指望的,就看李鸿章是否言行合一,实践他前此表明的立场。

李鸿章真是曾国藩的好学生,复奏先说淮军因养伤、接防、会剿等原因,暂时无法组织兵力去南京助攻,其次,本人须与“英酋”就近讨论防务,暂时也不能亲率援军,最后,还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即谓湘军现在不缺兵而缺饷,且又新开了十几处地道,至六月间可完工,“如能及早轰开,自必无须协助”。

虽然不过是拖字诀,但要承认,这样拖法还是很有水平,更有“良心”。

  当然,曾国藩也要复奏表态,不愧为李鸿章之师,他的水平就更高了。

他说,前接李鸿章来函,谓淮军将士太辛苦,应做休整,且正在会剿湖州的太平军,须待克复湖州后,再派遣将领来南京助攻。

对此,曾国藩大义凛然,进行批判,说李鸿章称只派属将前来,“其知者,以为怜该抚之过劳,信苏将之可恃;不知者,以为臣弟贪独得之美名,忌同列之分功”,显然这是将我兄弟架在火上烤,“犹非臣兄弟平日报国区区之意”。

为了避嫌也好,为了军务也好,曾氏兄弟都不能接受这样暧昧的决定,为此,“吁恳天恩,饬催李鸿章速赴金陵,不必待七月暑退以后,亦不必待攻克湖州之时”。

这招反客为主一出,皮球就滚回了中央,请慈禧太后与军机处各位大佬想想办法,到底该怎么办理才好。

  而且,紧随曾国藩的复奏,李鸿章再上一折,列出一条更有趣味的理由:

“现在天气炎热,洋枪连放三四次即红,多则炸裂,开花炮放至十数出后,即不能著手。

昨攻长兴,各项炮具俱已震损,亟须回苏修整。

以后节交三伏,战事颇难”云云。

于是,从目前形势看,曾国藩不断咨催,李鸿章则有各种“实在情形”,二人确系“不分畛域,不避嫌怨”,谁也没有“推诿”。

清廷再要紧催,确系无从下口,于是,六月八日的谕旨,口气就缓和多了:

“本日览李鸿章所奏,知该督、抚等志切同仇,毫无成见,为之欣慰,更需勉益加勉,和衷共济。

有厚望焉。

”显而易见,在中央工作的同志很无奈,既然你俩相声说得这么默契,说等秋天才能打枪放炮,那这事就秋天再说吧。

  天京陷落

  不过,早在四月廿夜,曾国藩给曾国荃写过一封密函(未收入《曾文正公全集》,民国间才从曾国荃后人处流出),早已确定了对待援军的态度,云:

“弟愿请少荃(李鸿章)来共事否?

弟若情愿一人苦挣苦支,不愿外人来搅乱局面,则飞速复函。

余不得弟复信,断不轻奏先报。

”我们看不到曾国荃的复函,然可想而知,他的答案还会是一个不字,正如两年前孤军深入驻扎雨花台时的态度。

这个不字,恰能表出曾国荃之志。

从表面看,无非是贪恋功名,究其本质,却又可说艰苦卓绝,较诸全无实际,沽名钓誉者,二者不啻霄壤。

正因为这份理解,曾国藩才不得不尊重曾国荃的意见。

此时此地,尊重曾国荃的意见,就是尊重五万湘军将士的意愿,更是尊重虽九死而未悔、历百折而不挠的精神。

最早披露此信的黄?

F,提醒读者,要正确理解“不得弟复信,断不轻奏先报”这句话。

这绝不是仅仅照顾家门之内的兄弟私情。

倘若当日战天京者不是曾国荃,而是其他湘军将领,曾国藩也会如此表态,也只能如此表态。

  而在写这信之后的第六天,天王洪秀全在天王府病殁,天京城的根基已经动摇。

再过两个月,六月十六日午后,一条填装三万斤火药的地道被点燃,“但闻地中隐隐若雷声,约一点钟之久”,然后听到“霹雳砰訇,如天崩地坼之声”,然后看到“城垣二十余丈随烟直上”,“耸入云霄”。

  烟雾弥漫中,李臣典(一说朱洪章)率队冲入缺口,天京陷落。

黄昏,李秀成护卫幼天王洪天贵福冲出,旋即分散。

十九日,李秀成被捕,七月六日,凌迟处死。

洪天贵福逃往广德,三月后被捕,凌迟处死。

  湘军大队入城后,搜杀焚掠三日。

令人意外的是,风传天京城内“金银如海,百货充盈”,而除了缴获洪秀全在长沙南门外所刻玉玺、金印外,湘军竟一无所获。

奏闻,中枢本着“逆掳金银,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的高姿态,不再询问。

舆论则称“江宁资货尽入(曾国荃)军中”;而争议洪天贵福下落及逃出太平军的实际数目,又引发沈葆桢与左宗棠攻击曾氏兄弟;宿将功臣如彭玉麟、鲍超,纷纷告退,“人辄疑与国荃不和”。

故《湘军志》作者王?

]运说:

“大功虽成,然军气愤郁惨沮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