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整册说课稿.docx
《本科毕业设计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整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整册说课稿.docx(2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设计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整册说课稿
四上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
“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井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
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
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⑴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⑵ 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
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
还在于学生的学。
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
今天让我们随看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士什么?
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
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
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
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
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
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
⑴ 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你是怎样知道的?
⑵ 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⑶ 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
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
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
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
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
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略)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
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
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作者抓住“天下奇观”这一中心词,运用生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的壮观景象,逼真地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就本课来说,课文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这部分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生动、形象,突出了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
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难点分析:
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
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大潮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引导。
4、教具准备:
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资料。
5、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学会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记叙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交流课外拓展成果。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带到—个钱塘汀:
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学法:
采用“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宋引导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
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
2.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件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目的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
3.学习第二段。
首先教师设疑: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感受潮来前江面的平静,并抓住“人山人海”和“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来体会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那么,潮来时究竟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段钱塘江大潮的实况录像,领略一下这天下奇观到底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提出要求:
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
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这样把学生带入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
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抓住本节教学重点,而且为突破难点打下了基础。
4。
学习第三、四段。
①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进行引导:
让我们回到文本,看看作者是怎样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阅读3、4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a.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
你是怎样知道的?
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
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读、划、议,从“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等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
学生观看录像后,再回到文本品析,很容易陶醉在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壮观神奇,激发学习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②引导学生美读3、4段。
指导学生“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等词语要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作者所达的思想感情来。
通过教师范读、导读,学生试读、练读、齐读等对学生进行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以达到与文本高度融合的目的。
③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结合,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情感熏陶的教育无痕的境界。
5.学习第五段。
读一读,想一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抓住“霎时、奔腾”体会潮水势头之猛,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体会余波的磅礴气势,抓住“过了好久、涨了两丈来高”体会潮水的势头之大。
让学生从水量之大体会江潮的壮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把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交流)。
7.课外拓展作业
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和录像为依托,融进自己的感悟“现场直播”,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解说词可以按照“江面平静——潮水涌动头西去”的顺序讲述,要烘托出大潮的奇特之处。
说板书设计:
22、观潮
天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人山人海)
下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奇潮来时:
观形状: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1.《观潮》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
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
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
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
你会怎么做?
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
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
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
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又会说些什么呢?
“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说教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
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
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
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故事、准确无误的数字、恰到好处的用词,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
本年级学生是第二批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
尤其在朗诵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因此学习本文时,抓住学生这一能力,注重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
运用电教手段,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风景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他们对自然之景的赞美之情,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
本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且书中有些景物是学生很感兴趣,如:
神奇的大拐弯,谷底谷内的截然不同的景色。
他们很喜欢上网查阅资料,因此我就想通过自学,这样和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分别制定以下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段落1、2、3幻灯片;《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片断)
二、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
这是一篇风景优美的课文,文中有许多好词佳句,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以“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落在读、悟上,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使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能与作者、作品、教师产生共鸣,读出文章包含的韵味,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励全体学生在朗读时努力投入感情,并且都能发挥特长,以优美大方的动作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2、读写结合
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
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并适时引导学生采取读、思、划、议的方法等学习方法品析教材。
三、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提到西藏,你会想到什么?
2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魅力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初步印象?
其次,用文中的词来概括你对雅鲁藏布的总体感受。
三、全班交流自学感受
本着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学生读熟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从词语句子中感受文字的美,抓住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带入对课文的朗读中去,读出感情,读出喜欢的语气,在读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提示自学要求:
1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2-5自然段。
2划:
划出体现雅鲁藏布大峡谷“奇”的句子。
3悟:
体会“奇”之,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互相交流。
五、拓展。
通过让学生查找的资料在班上交流,更能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激发了学生这中自学的潜在意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六、全文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张扬个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用语文的空间。
九、说板书
以提纲式为主,展现课文主旨,简洁,明了
雅鲁藏布大峡谷 (西藏)
神奇的大拐弯 “惊叹不已”
奇观 世界峡谷之最 “不可思议”
瑰丽的自然博物馆 “鬼斧神工”
“地球最后一块秘境” “无与伦比”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之三
作者:
佚名 转贴自:
转载 点击数:
858
作者:
覃冬雯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