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5655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docx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课程报告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

学号:

**********

慧民

班级:

研四·B3班

专业:

地质工程

学院: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指导老师:

秀荣

提交日期:

2016.10.24

摘要

本文讨论的是中国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主要时间段为新中国成立至今。

以中国地质发展史为出发点,综合各时期的地质文化,探讨中国地质精神的形成,论述地质精神在不同年代的具体涵,阐明当下地质精神的具体容和作用,并提出对如何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

关键词:

地质发展史地质文化地质精神形成传承弘扬

 

 

引言

地质精神被称为“地质之魂”,是地质找矿工作的制胜法宝,是地质人使命和理想的指路明灯。

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时期,国家经济体制在改革,地质行业也面临着倒逼转型的新局面,地质工作者除了要坚持地质精神的指引,继续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还要充分利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地质精神,坚守献身地质的责任和荣耀,坚定找矿立功的使命和理想,用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认同并加入到新时期的地质工作中来。

一、中国地质发展简史

中国的现代地质科学完全是由西方引进,而非根植于国。

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

当时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翻译书籍。

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地质文献最早的是周树人(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年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潮》月刊。

他还同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1906年在出版。

但这些文章主要是出于当时爱国的热忱和对振兴实业的期望,而不是地质研究的成果。

中国地质事业的真正开始是1912年民国成立,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

此后数年,章鸿剑、丁文江、翁文颧这三位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革路兰缕,艰难创业。

于1913-1916年创办地质研究所,自己培育地质人才;于1916年建立地质调查所,开发矿产调查和地质填图工作;陆续建成图书馆、实验室和列馆,出版各种专报;于1922年开始出版《中国古生物志》,短期间即饮誉中外。

地质调查所成立后短期即能全面发展,取得国际上的普遍重视,是中国地质界的幸运和骄傲。

1920年四光和美国学者利普到大学地质系任教,大大加强了地质教育;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出现了20年代中国地质界第一个繁荣期。

在四光、丁文江、翁文颧等的全面领导和规划下,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四光于1926年代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和1929年发表于英国《地质学杂志》上的有关东亚和全球构造的文章,可能是第三世界地质学者涉及全球问题的第一人,说明当时中国地质研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1937—1949年,在民族苦难的战争年代,地质工作相对局限于中国西南和西部的大后方,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而在地质学人的艰苦努力下,地质研究和地质教育却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特别是在地质研究的总结和系统编图方面,尤为引人注目。

四光于1939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地质》既奠定了地质力学的基础和雏型,又包含了大量地层和区域构造的资料。

黄汲清于1945年出版的《中国主要构造形式》是运用当时的先进构造理论概念对中国构造史所作的全面分析,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这两本英文著述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和重视。

在这一阶段后期,在黄汲清领导下,编出和重编了14幅10万分之一地质图,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的东部。

这些图幅虽然在解放后出版,但却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大规模发展,按照联模式,全面规划和大力开发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机构和地质教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明显的效益是大量资料数据的获得,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使得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的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发展。

在基础地质方面,有大规模的20万分之一地质填图和1加万分之一和30万分之一各种专业图件的编制。

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后,于60年代前期出版的地层和古生物两个系列专著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总结。

50年代联构造理论的引人使中国构造地质界思想活跃。

除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和黄汲清的多旋回综合构造理论外,还出现了一些构造学派。

应用地质方面石油地质学和煤地质学的发展提高了沉积和古地理的研究水平。

为规划工作服务的全国性油、煤、矿产以及水文等图件的编制使基础和应用有了更好的联系。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地质勘查工作与整个国民经济一样,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1970年6月,地质部被撤销,并入国家计委,更名为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

最初几年,地质勘查处于无政府和半无政府状态,地质管理机构瘫痪,指挥中断,直到1978年,地质工作才得以恢复与发展。

1980年我国开始南极考察活动。

从1984年首次组织考察队起,至2000年完成了18个航次科学考察活动,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站”;完成了“南极大陆和陆架盆地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以及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研究”,编制了1:

500万南极地质图。

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模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首次总结提出了“以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为地质工作形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业文化指明了方向。

多年来,“三光荣”精神,激发着地质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兢兢业业,以及在艰苦条件和生存困境中不气馁、不妥协、不放弃的信心和勇气。

1986年9月,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科学调查船在南海中央海盆首次发现锰结核。

1990年10月,“海洋四号”首航南设得兰群岛、南极半岛北部及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德雷克海峡,对南极南大洋进行科学考察和调查,并采集到含铁岩石等,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1994年,地矿部提出地质工作应该分公益性和商业性两部分。

然而,地矿部门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尽管在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地勘单位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完成国家地质工作计划任务之外,走上社会开展工程勘察和施工、矿产开发和其他多种经营活动,但他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期”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阶段,地质队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每况愈下,地质事业处境艰难,人才流失严重,固体矿产地质工作逐步滑向低谷。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隆重召开,全面展示了我国地质研究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地质工作进入大国行列。

1998年开始,中国的地质行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从2002进入“黄金十年”,直到2012年,地质行业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进入低缓阶段,到目前为止,地质行业已进入低谷期,面对着即是机遇又是挑战的新时期。

 

二、各时期的地质文化

(电影《年轻的一代》、《山楂树之恋》、《生死罗布泊》、话剧《之光》)

1953年12月22日,《勘探队之歌》刊于《中国青年报》第4版;1954年1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广播教唱这首歌曲。

1963年,地质学院文工团演出了耘、徐景贤编的话剧《年青的一代》,后来话剧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勘探队之歌》作为主题歌传唱大江南北。

该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并被选定为中国地质大学校歌。

一部《年青的一代》和一首《勘探队员之歌》,曾沸腾了新中国成千上万有志儿女的热血,唱响了几代地质工作者的豪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都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

就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1953年,这首《勘探队之歌》问世,可谓恰逢其时。

这是时代的声音,这是人民的心声。

很快,这支具有感召力的歌曲,如同一颗时代的火种,让“火一般的热情”燃烧在新中国的苍茫上。

20世纪50年代,《勘探队之歌》在地质工作者和青年学生中广为流行;20世纪60年代,它又在石油工人中激昂唱响,21世纪,它依然激励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

原地质矿产部在《授予晓河同志荣誉地质勘探队员称号的决定》中写道:

“《勘探队之歌》在我国地质工作者中间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断引导有志青年投身地质事业。

”这带着时代烙印的《勘探队之歌》,已经成为地质工作“三光荣”精神的代表,追随着地质工作的脚步,澎湃着穿越历史,奔向未来。

《生死罗布泊》:

国反映地质工作者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而地质工作者却并不是一个小的群体。

上世纪70年代,反映地质队员工作生活的电影《年轻的一代》,在地质界曾产生巨大的影响。

然而,时过境迁,无论是电影的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已经和我们的这个时代产生遥远的距离。

2010年,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其男主人公“老三”虽说是地质队员,可该片的落脚点却是纯美的爱情。

《生死罗布泊》以罗布泊钾盐开发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我国几代地质勘探工作者勇于担当、不畏艰险,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历经艰辛、排除万难,最终为国家寻找到了罗布泊钾盐储藏地,从而填补了我国钾盐资源匮乏的故事。

这部电影作为一部主流题材电影,同时也作为一部有行业特色的电影,不论从剧本创作还是摄影艺术角度看,都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首先的感觉就是真实。

影片没有矫揉造作的对白,更没有那种不靠谱的离奇情节。

地质工作者的工作是平凡的,更是艰苦的,他们不会巧言令色,都是直肠子。

通过这部影片,可以看出导演为了创作这部影片做了大量的“功课”,若不是深入观察地质队员的工作和生活,若不是深入体味地质队员丰富的心情感,电影不会有如此感人深刻的艺术效果。

  从整个社会职业来看,地质工作者距离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最远,和广袤的大自然最近。

地质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要么是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要么是被人所瞧不起。

地质勘探和其他工作不一样,既要有良好的体质,又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挑战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

《生死罗布泊》是为中国所有地质工作者“画像”,也是通过声音与画面来传递着一种地质工作者身上独有的精神魅力。

  影片中,反映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勘探的故事我并不陌生。

笔者是地质专业学生,每年暑假都要去野外实习,对照周围的地质人和《生死罗布泊》当中的地质人,彼此身上的那种质朴与豪情惊人地相似。

也许是地质工作者长期在野外工作的经历,我们形成了一种包容与敦厚的品格,尤其是对祖国的大好山河,充满深深的热爱。

野外勘探是科学活动,求真务实的品格格外重要。

电影《生死罗布泊》是对地质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艺术本。

虽然,当前多数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认真,对专业前景抱有希望,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思想的危害,对专业缺乏兴趣,不愿吃苦,总是梦想一步登天。

那么,这部电影中地质工作者坚强的性格、无畏困难的勇气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必将鼓舞大学生献身地质事业的决心。

《之光》:

由中国地质大学()师生精心创作的大型话剧《之光》,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这部100分钟的大型话剧,以著名地质学家四光真实的历史故事为原型、用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四光秉承科学报国的梦想、为了国家建设发展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感人事迹,同时,该剧也从另一侧面再现了广大普通地质工作者的工作风貌和精神追求。

话剧在塑造四光这一人物形象时,摒弃了“高、大、全”的惯性创作模式,用丰富的情节、细节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四光。

本剧中,着力歌颂并刻画了四光及其他地质工作者“爱国奉献、追求真理、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品质。

这种精神品质,也是对地质精神凝炼与大胆探索。

笔者认为:

爱国奉献、追求真理、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中,爱国奉献是灵魂,追求真理是根本,勇于担当是基础,淡薄名利是美德。

这种精神品质历久而弥新,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三、地质精神的形成

地质精神,是指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从事地质工作的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地质建设中,所形成的优秀的精神品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地质工作要先行,称地质工作队是“地下资源的侦察兵”,周恩来把铁路运输比作“先行官”,说比铁路还要先行的是地质工作。

地质工作者把地质工作的行业精神,提炼和归纳为“先行精神”,先行精神,是一种肯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是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是一种实事、勇于践行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地质工作的涵和几代地质人实践的结晶。

先行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肯于奉献、甘于牺牲地质工作者把自己从事的地质工作同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为投身地质事业而献身,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地质工作者对从事地质事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的体现。

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地质工作者把这一作风作为地质行业最有特色的光荣传统,发扬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即使装备有所改善、技术有所更新,野外工作仍是主要工作方式这一情况不会改变,脑力劳动伴随较强体力劳动这一特点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所以,吃苦耐劳始终是地质职工艰苦奋斗的一个显著表现。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地质工作者形成了服从国家需要,哪里需要就服务哪里的战斗作风。

三、实事、勇于践行地质资料是地质研究和进一步勘探的科学依据,地质资料的获取都要依靠地质工作者的实践获得。

面对新中国成立前留下的稀少资料,地质工作者不但要整理,还需要进行甄别,而甄别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野外勘探,实事、勇于践行的工作态度就是地质工作者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

 

四、地质精神的传承

20世纪60年代,地质工作处于艰辛的创业阶段。

大光提出了“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艰苦为荣”的口号,极激励着地质工作者攻坚克难,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1983年,时值地质工作飞速发展,大批先进典型涌现。

当年3月,全国地质系统模政治工作表彰大会适时召开,并正式提出了要在全国地质系统开展“三光荣”教育活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正式载入地质事业的史册。

1991年,同志又把“三光荣”精神高度概括为“光荣在于奉献”,并为地质工作者题词:

“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

为弘扬“三光荣”精神,地质系统经常性开展“三光荣”思想教育,定期表彰先进,“三光荣”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有机结合,并不断建章立制。

在我国地质工作跌入低谷的年代,“三光荣”精神的历史地位得以稳固,并持续发挥着动力支撑作用。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要求大力弘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地质工作中再创辉煌。

这为在新的历史发展期持续开展“三光荣”精神教育注入了新的涵和活力。

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克强同志针对全国模地质队地质七队先进事迹作出指示,“要弘扬地质工作者牢记使命、献身事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立足国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树立了新时期地质工作的精神标杆。

 

五、新时期的地质精神及其作用

以找矿立功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是“三光荣”的最高要求,是一切光荣的落脚点,是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

地质人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就是找矿,取得找矿突破,获得重大找矿成果是所有地质人的梦想。

目前我国地质工作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重要矿产资源的需要;不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矿业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面对“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历史使命,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寻找矿产资源已不仅仅是地质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更是地质人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

矿产之于工业,就如粮食之于人类,在工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如果短缺了资源的供给,世界都可能会瘫痪。

百业繁荣,地质先行,如此强大的压力和动力,也正是地质人献身地质事业的初衷,更是地质人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找矿立功便成了每个地质人心中所想,梦中所盼。

多找矿、找好矿、找富矿、找大矿,是地勘单位的神圣职责,也是衡量地勘工作贡献大小的主要尺度,在现在这个新时期里,地质找矿工作仍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期的困扰新时期,地勘产业结构势必在改革的浪潮中发生重大变革,新型人才、高能人才将成为行业的新生力量。

可是,随着现今人类社会文明成度的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且不断地更新换代,人们对物质条件、工作条件都有了高的要求。

现如今,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正是“80后”、“90后”,他们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优越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在面对择业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倾向于舒适的工作类别。

而地勘行业这一经受“山谷的风”“狂暴的雨”洗礼的职业特征,由“天上的星”“林中的鸟”指引的工作环境以及苦、累、脏、险的工作容,不能够吸引年轻一代。

没有了执着的选择,也谈不上在职者始终如一的坚守了。

可是,在地勘工作的各方面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观的情况下,人们对地勘行业的看法还停留在以前:

地质找矿事业跟“寂寞”与“孤独”,跟“聚少离多”,跟“艰苦朴素”等等这些词语息息相关;却忘记了,地勘行业跟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是休戚与共的。

“三光荣”这个曾经鼓舞无数地质人的行业基石,曾被社会推崇和赞誉的择业理念正逐渐被物质生活冲淡,变得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地勘单位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现在的年轻人都会更青睐银行、商贸、从政等环境优、待遇高、福利高行业,而地勘单位部也时常有“改行”、“跳槽”的情况发生。

如此一来,地勘行业将面临两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是国家不断发展与强大,资源不断紧缺,伴随着经济转型,对地质行业的科技水平与人才质量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年轻一代对地质找矿工作渐渐冷漠,对这一艰苦行业的热情也慢慢减弱。

这也正在促使地勘行业必须多方面改革,完善制度,塑造地勘从业新形象,以期打动新老工作者,共同完成地质找矿的艰巨任务。

新时期的地勘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地勘行业也迎来了科技的春天。

地勘行业所应用的设备软件也开始走上舞台并更新换代,甚至出现了很多地勘行业专用的软件,比如比较成熟、应用较为广泛的有:

MAPGIS、ARCGIS、MICROMINE等,还有各行业普适的CAD、CORELDRAW等,这些软件减轻了以往地质人地质地形图绘制只能手绘的落后局面,还能用更加简单、快捷、准确的方法对区域面积、矿石储量等进行估算。

地勘精神是大形势下行业的思想保证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资源经济日益趋向于国际化,在国家“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号召下,资源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找矿工作的成败直接左右着世界矿产需求格局。

而此时的地勘行业正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加快地矿产业的发展,稳定世界矿产格局。

继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大力倡导自强奋进、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百折不回、拼搏向上的顽强意志,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的务实品质,实事、严谨不怠的科学态度和艰苦创业、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进一步加强地勘队伍的责任心和战斗力。

地质人的职责地勘行业仍然处在大有可为的春天,作为继往开来的新一代地质人,必然要发挥自己所有的光和热,为地勘事业添砖加瓦。

在“四个全面”政令的指引下,地质工作者不仅要积极投身地质找矿事业之中,还要深刻体会“三光荣”精神涵与其时代意义,深化、充实“地勘精神”的革命意义,以自己身为地质人为荣,以能为地勘事业贡献力量为荣。

同时,地质人还要大力发扬“四特别”精神,利用高新科技,钻研工作新方法,发扬奋斗不息的工作热情,展现创意无限的思维活力,弘扬开拓进取的职业豪情。

地勘单位也要积极投身改革,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职工福利现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认同并加人到新时期的地勘工作中来,从而解决招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境地。

在新时期里,地质人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为地质人寻觅更好的跻身位置和更高的职业价值,以赢取全社会认同和支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地勘事业,地勘事业的春天也将更加繁荣昌盛。

 

六、对如何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

恶劣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限制了解放前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

但是,地质工作者在逆境中前进,脚踏实地的工作,在地质学不少领域中仍然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

这一切成果的取得,与科学精神的支撑是分不开的。

早期的地质调查所在这一方面非常出色,他们不仅仅取得了许多学术上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地质行业一种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

这种精神影响并伴随着老一辈地质人,为新中国整个地质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老一辈地质学家怀揣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梦想,在自己的工作中敬业奉献、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是值得现在所有人学习的地方。

如何在新的时代下继续发扬早期地质调查所传承下来的科学精神,将是我们应当长久研究的课题。

现在的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电子信息和自动化的发展让整个地质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成倍增长,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是社会普遍弥漫的浮躁气息,无论是在社会还是研究所和校园,这种风气的影响对大大冲击了人们对科学文化精神的追求,并不断扭曲着年轻人的价值观。

这种状况在每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的国家都可能出现,我们国家和社会也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的建设,我们的行业也适时掀起一股对精神文化的探讨之风。

国家的建设在未来,未来的建设在青年,青年的建设在校园,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建设,为青年的地质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科学文化精神的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良好精神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挥,避免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误入歧途,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精神文化建设做出积极地响应。

七、结束语

地质行业到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种情况下,地质行业应该发扬光荣传统,把握机遇,为国分忧,增强历史使命感,增强现实紧迫感,满怀信心迎接挑战。

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人才培养是关键,应重点加强高等院校对地质人才培养的力度。

然而地质工作非常艰苦,许多工作必须在崇山峻岭间完成。

目前在校地质专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加强培养地质专业学生的地质精神为祖国输送大量的优秀地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圆圆.中国公益性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史[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邓艳萍.对如何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5,20:

186+182.

[3]韦磊.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地质精神[J].学理论,2012,01:

77-78.

[4]小燕.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展中国地质事业的思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5]华文.探索地质精神追逐地质梦想[N].中国矿业报,2013-05-28B03.

[6]福宏.弘扬“三光荣”精神促进地质工作不断发展[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03:

68-71.

[7]徐文.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培养学生吃苦品德[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02:

16-17+20.

[8]先余,熙琳,尚宇.弘扬“三光荣”精神推动地质事业创新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0:

18-20.

[9]江海,曾阳,秀金.论新时期地勘精神的作用[A].省地质学会.纪念地质学家朱庭祜先生诞辰120周年——省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省地质学会:

2015: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