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梳理.docx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梳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梳理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知识梳理
鸦
片
战
争
走私鸦片
背景: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目的:
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危害:
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虎门销烟
背景: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
1939年3月
措施:
明察暗访,缉拿烟贩,强行收缴鸦片
结果:
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意义:
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鸦片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直接原因:
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时间:
1840年2月-1842年8月
结果:
清政府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时间:
1842年
内容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赔款2100万元
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关税商定: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
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虎门销烟。
掌握以下知识: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2)中英《南京条约》: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其内容包括“割地”“赔款”“通商”“关税”等四个方面,中国主权沦丧,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要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以及侵略者(英法联军)。
(2)列强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主要表现在: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
火烧圆明园体现了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
而沙俄割地行径由来已久,它采取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等手段,步步蚕食,割占我大好河山150多万平方千米。
八年级上册第3课 收复新疆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及收复新疆的重要性
左宗棠在军事上,“缓进急战”,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
然后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
当时俄强清弱,要收回伊犁,没有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
而伊犁是新疆的大门,没有收复伊犁等于没有收复新疆,国家安全仍然没有保障。
所以,伊犁比那块土地、那些赔款更为重要,所以说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
新疆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
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黄海大战:
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海战。
亦称甲午中日海战、大东沟海战。
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17日上午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时,突遭日本联合舰队袭击。
双方在黄海海域展开了激战。
战斗持续了约五小时,双方伤亡严重。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1894年,日本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由于清政府腐败,一味妥协退让,致使清军丧师失地:
先败于朝鲜,后败于辽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军全面溃败,京津危急。
面对这种形势清政府惊恐万状,决意乞和。
美国为扩大它的侵略利益,乘机“出面调停”,单独操纵中日之间的和谈,在美国的示意下,清政府于年底派遣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广岛议和。
日本方面认为张、邵两人官位太低,拒绝谈判,要求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去日本。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随员100多人,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订和约。
马关议和从3月24日正式开始,在谈判桌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李鸿章进行讹诈、恐吓,威逼李鸿章在一份早已拟好的条款上签字。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条约上画了押。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朝鲜完全“自主”,实际上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我国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义和团运动是中外矛盾激化的产物,“扶清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第6课 洋务运动
一、知识梳理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这些人都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较为开明的官员。
主张“师夷长技”,富国强兵,以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创办军事工业;二、创办民用工业;三、筹划海防;四、培养人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
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不愿触动封建制度。
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
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演示法。
首先向学生──展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和创立者,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创办的军事工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在学生认识了洋务派的主要人物和创办的军事工业后,可以设计问题“洋务派前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说明了洋务派是以什么为旗号?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些军事工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窘况。
然后可以根据这个窘况提问:
假如你是洋务派大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种问题?
过渡到洋务运动第二阶段的内容。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展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创建的海军图片。
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出洋务运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并探索不同时期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最后指出洋务派在后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工业说明洋务派的旗号发生了变化:
由“自强”发展为“自强和求富”并存。
关于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以先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教师可采取情景教学法、诱思导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三种教学法并用的方式来处理:
首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洋务运动影响的录像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从中获取有关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历史信息。
然后可以再设计问题:
“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假如你是一个资本家,面对洋务企业的刺激,你会采取什么行动?
你采取的行动会有什么作用?
”一步步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其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洋务运动的结果怎样?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应从这场运动中吸取什么教训?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及人类价值观念。
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一、知识梳理
戊戌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由于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次运动一共持续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运动的导火线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领导人是康有为、梁启超等。
序幕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教材中这一目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
……根据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
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本课的重点之二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例如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等等”;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
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难点是如何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第8课 辛亥革命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辛亥革命领导者及领导阶级、革命前的准备有哪几个方面、革命的经过、结果、历史功绩、最终结果
(1)领导人:
孙中山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2)革命前的准备活动:
a、组织上:
创建革命党兴中会和同盟会。
b、思想上: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c、军事上:
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
(3)时间、地点: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主力:
倾向革命的新军。
经过:
楚望台军械库-湖广总督衙门-武昌城-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独立。
(4)武昌起义的结果:
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5)历史功绩(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最终结果:
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2.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后又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民权主义即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政治纲领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它是纲领的经济思想的核心。
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坚持了要求民族独立和民族权利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方向。
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理解“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革命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4.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性质分析其留给后人的共同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是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三个历史事件的共同教训:
三次斗争都失败了,都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未能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
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只能由无产阶级来承担。
八年级上册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及性质
1915年到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称为新文化运动。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
1915~1917年,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复古思想。
后期:
1917~1919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方面转变,新文化运动开始转为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运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五四爱国运动后,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基本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
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3.新文化运动斗争锋芒为何是孔教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
他妄图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
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
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
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其杰出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第二,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参加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第三,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
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指导运动的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2)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这是因为: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第四,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即:
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11课 北伐战争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国共合作实现后,开始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创办,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却公开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至此,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最终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南昌起义
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斗争。
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尤、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起义总指挥部设在江西大旅社。
8月2日南昌起义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
8月3日起,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准备南下,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在广州建立根据地。
革命军在途中遭到失败,之后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保存起义军约800人,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
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1933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建军节。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部队主要有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安源工人武装和浏阳、平江的农军,起义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5000余人。
毛泽东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
9月9日开始,起义军先后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向长沙进攻。
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受挫。
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决定改变原来直取浏阳,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
9月29日,起义部队约1000人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改编。
经过改编,起义军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党在部队中建立了各级组织,特别是把支部建在了连上,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尔后,起义部队兵分两路,经湖南转至江西,10月抵达井冈山。
从此,这支起义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使中国革命终于有了可靠的落脚点和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
八年级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中央红军的长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