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5388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docx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

夏至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方

【篇一:

高中地理名师复习专题5-太阳高度角计算和应用】

专题5-太阳高度角计算和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图解

变化包括同一时间随纬度的变化和同一地点(纬度)在一年中随季节的变化。

由于这两种变化的直接原因都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1左),因此,要理解和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需要从太阳直射点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系来入手。

图2是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在球面上的状况,从中可以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一些基本规律(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下同)。

hd<hb<ha>hc>he表明:

从纬度分布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太阳直射点南北两侧的对称点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ha>hc>he,ha>hb>hd表明: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近时,正午太阳高度大,反之正午太阳高度小。

下面通过图解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直观掌握、理解其基本规律。

首先对图1左图进行转换,将图中经线圈的右半部“拉直”,可得到图1右图。

两图均表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以下简称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这里以图1右图为基础来深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分布规律。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这里我们分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假设p为满足条件的任意一地点,h1,h2,h3分别表示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时p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4为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某地p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1.赤道地区:

由图3可以看出,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

2.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由图4可以看出,h4大于h1和h2又大于h3,在夏至日前后p地各有一次直射,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h4),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h3)。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3.北回归线地区:

由图5可以看出,h1h2h3。

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

4.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由图6可以看出,h1h2h3。

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

同理,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即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在冬至日前后各一次,最小值在夏至日出现(如图7所示)。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值,如图8所示。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时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时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规律直接相关。

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以归纳如下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正是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再加上昼夜长短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四季。

同一季节,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五带,在此基础上导致全球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发生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纬度地带性。

一天中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和日影运动轨迹

一、太阳视运动轨迹与日影运动轨迹的关系

日影运动轨迹由太阳运动轨迹决定:

日影朝向与太阳的方位相反;日影长短与太阳高度成反比。

所以,我们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对太阳视运动轨迹的探讨上。

二、影响太阳视运动轨迹的若干因素

1、光源因素:

相对地球而言太阳是一个面光源而非点光源,所以,地球接受到的太阳光线是一组平行线。

2、地球上的方向因素:

经线指示南北,北极点为最北,其四周均为南方;南极点为最南,其四周均为北方。

纬线指示东西,东西方向为无限方向。

3、时间因素:

(1)因一年中不同日期,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位置不同,球面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也即太阳光线射入的角度也就不同,相对于地球上的方位也就会发生改变,存在着冬半年、夏半年、两分日等差异。

(2)加之一天中地球的自转运动,会造成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出现一个太阳的视运动轨迹4、空间因素:

除了因一年的时间和一天的时间不同而太阳升落方位不同外,还跟观察者的地理纬度有关系,存在着直射点纬度、直射点以北、直射点以南、极昼区、极昼区极点等差异。

三、以下按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组合来分析

(一)两分日

n

全球除极点外,

太阳光线与纬线平行

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s

1、北极点

太阳:

终日正南,高度不变,位于地平线日影:

影子正南(在夜半球,不可见)

(注:

图中内小弧箭头为日影运动轨迹,外大弧

2、直射点纬度以北

西

12∶00

东6∶00

太阳:

正东升→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落

日影:

正西→西北→正北→东北→正东箭头为一日太阳视运动轨迹。

下同。

18∶00

3、直射点纬度

西

18∶0012∶00

6∶00

太阳:

正东升→正中天→正西落

日影:

正西→无→正东

4、直射点纬度以南

西

18∶00

东6∶00

太阳:

正东升→东北→正北→西北→正西落

日影:

正西→西南→正南→东南→正东

12∶00南

5、南极点

(二)北半球夏半年

s

太阳:

终日正南,高度不变

日影:

终日正南

n

除极昼区外

全球均为

太阳:

终日正北,高度不变,位于地平线日影:

影子正北(在夜半球,不可见)

1、北极点

2、极昼区

3、直射点纬度以北

4、直射纬度18∶00后

南北12∶00

6∶00前

n

太阳:

正北升→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

西北→正北落(太阳高度最低时为日出、日落时,此时太阳光线从北极点方向射入)

日影:

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东北→正东→

东南→正南

太阳:

东北升→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落日影:

西南→正西→西北→正北→东北→正北→东南

太阳:

东北升→正中天→西北落

日影:

西南→无→东南

5、直射纬度以南

6、南极点、极夜区(三)北半球冬半年

12∶00

西

北半球18点后南半球18点前

北半球6点前南半球6点后

太阳:

东北升→正北→西北落

日影:

西南→正南→东南

无阳光照射,所以不可见太阳运动轨迹及日影

1、北极点、极夜区2、直射点纬度以北

西

12∶00

北半球18点前3、直射点纬度

西18∶00后

12∶00南

南半球18点后

除极昼区外

全球均为

无阳光照射,所以不可见太阳运动轨迹及日影

北半球6点后

太阳:

东南升→正南→西南落

日影:

西北→正北→东北

南北

南半球6点前

6∶00前

太阳:

东南升→正中天→西南落

日影:

西北→无→东北北

4、直射点纬度以南

5、南极点

太阳:

东南升→正东→东北→正北→西北→正西→西南落日影:

西北→正西→西南→正南→东南→正东→东北

太阳:

终日正北,高度不变

日影:

终日正北

【篇二: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地理月考一

一、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在不考虑地形起伏情况下,图示中各站点自转线速度大小排序正确的是a.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b.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c.泰山站>长城站>中山站d.长城站>泰山站>中山站2.一个月之前图示中各站点日出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a.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b.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c.泰山站长城站中山站d.长城站泰山站中山站

1.b不考虑地形海拔高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从图中的纬度位置即可判断。

2.a图示为南半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同纬度各地东边日出早,一月之前(即3月15日左右)太阳直射点靠近赤道,位于南半球,南极附近出现极昼,越往南昼越长,日出越早,所以泰山站昼最长,位置偏东,日出越早,其次是中山站,故选a选项。

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二分二至日旗杆的日影长短和朝向的日变化示意图(o点为旗杆处,虚线表示旗杆影子)据此完成3—4题。

3.该小组绘制的示意图中明显错误的是a.①b.②c.③d.④4.适宜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d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时,影子位于偏西方位,日落时影子位于偏东方位,所以④明显错误,故选d选项。

4.a北半球夏至日适宜北极科考,此时昼长夜短,太阳日出东北,影子朝向西南,日落西北,影子朝向东南,正午太阳高度大,正午影子较短。

故a项正确。

00

嫦娥三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在西昌(102e,28n)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2013年12月14日至26

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的八台有效

载荷在第一月昼期间陆续开机完成了探测或月面测试工作。

读某同学绘制了甲地、西昌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图,据此回答5—6题。

hh1

33

5.该同学绘画过程中忘记标注两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1,则甲地的纬度值和h1的值可能正确是()

6.从嫦娥三号飞船发射升空到第一月昼期间陆续开机完成了探测或月面测试工作这一时间段,其西昌和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在图中所在最可能的时段为()a.④-⑤b.③-④c.①-②d.②-③

5.c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纬度的计算。

由于西昌和甲地一个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33,同时

000

西昌所在纬度为28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夏至日时,西昌正午太阳高度为90-(28

0000

下图中n为北极点,p、q两点为北半球夏至日晨昏线与某纬线l的交点。

np、nq为经线,读图回答7—9题。

7.此时,北京时间为a.9时20分b.11时20分

c.21时20分

d.23时20分

8.假若图中纬线l度数变大,则此日图中

a.p、q两点均向东移动b.p点向西移动,q点向东移动c.p、q两点均向西移动d.p点向东移动,q点向西移动9.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则此日该纬线上由p点向西到q点之间的经度差将a.减小b.增大c.不变d.不确定

8.d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越往北昼弧越长,夜弧越短,即图示中的pq之间的经度差越小,故选d。

9.b该地为北半球,黄赤交角变大,昼夜相差越大,夏至日,昼越长夜越短,昼弧越长,夜弧越短,即图示中的夜弧pq之间的经度差越小,故选b选项。

2014年7月15日18时20分第9号台风“威马逊”在菲律宾中部沿海登陆,最大风速达40米/秒,据此回答10—11题

10.能代表台风“威马逊”天气系统的是

()

11.台风在菲律宾登录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b.北京的日出时间在6点钟前

c.东京的白昼比悉尼短d.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10.a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a为北半球的低压中心,b为北半球的高压中心,c为南半球的低压中心,d为南半球的高压中心。

11.b该日为7月1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靠近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京的日出时间在6点之前,直射北回归线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极递减的。

故选b选项。

读长三角某城市6月下旬天气预报资料,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此阶段最可能是什么天气系统控制()

a.气旋b.冷锋c.暖锋d.准静止锋

13.该天气系统结束后,该地区最可能迎来什么样的气象灾害()

a.寒潮b.伏旱c.泥石流d.台风

12.d从图表资料看,位于长江下游的这个城市一直有降水过程,结合时间6月下旬,可能是梅雨,即准静止锋。

13.b

长三角地区每年6、7月份有梅雨,7、8月份是伏旱,8、9月份有台风,梅雨过后最可能是伏旱,寒潮发生在冬半年,泥石流不是气象灾害。

下图为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下列关于甲处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背斜成山b.甲处向斜成谷c.甲处适合寻找地下水d.甲处背斜成谷15.该处矿床所在岩层的岩石最可能是

a.大理石b.玄武岩c.流纹岩d.页岩16.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a.石灰岩—大理石b.页岩—片麻岩c.花岗岩—板岩d.大理岩—花岗岩

14.d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其地势比两侧低,为谷地。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为储油构造。

16.a.岩浆岩只能有岩浆形成,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可以形成片麻岩,页岩经变质作用可以形成板岩,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可以形成大理岩。

下图为“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

读图完成17~18题。

17.甲地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b.南半球高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北半球低纬度18.甲地终年受该风带影响,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其中受甲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有

30mm)30150℃-15℃-30℃-45℃-60℃mm)

30150℃-15℃-30℃-45℃-60℃mm)

30150℃-15℃-30℃-45℃-60℃

mm)

150℃-15℃-30℃-45℃-60℃

①②③④

a.①b.②c.③d.④

17.a根据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该地盛行西南风,应该为北半球中纬西风带。

故选a选项。

18.b甲地常年在西风带控制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比较均匀,故选b选项。

读图回答19—20题。

19.若该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n点线速度为赤道一半,则p点的常年盛行风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a.南亚处于一年中的雨季b.我国南极中山站正值极夜期间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季节d.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

读图完成21~22题。

21.①~④四条洋流附近海域易形成渔场的是()a.①b.②c.③d.④

22.下图中可以正确表示④处洋流的是

【篇三: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归纳总结】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归纳总结

关于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的试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这类试题本不是很难,但学生经常出错,如果能够把常见情况熟悉并理解,做这类题应该轻而易举。

现把主要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总结归纳如下:

读图,首先应弄清横纵坐标具体表示什么:

t

(太阳高

度)

(地方时)

如左图纵坐标表示太阳高度,横坐标表示时间;而右图纵坐标表示时间,横坐标表示太阳高度。

其次、从图中找出三个特殊点:

日出点a、正午c、日

(落点b;并且能够读出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正午太

太阳阳高度;根据日落时间和日出时间推算出昼长(昼长=

高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根据昼长大于或者小于12小度

时,从而可以判断当地正处于夏半年或者冬半年。

从而判断出季节。

主要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当地处于冬半年,昼短夜长:

阳高

太(阳

太高

阳度

高)

h

h

⑶刚出现极昼处,昼长=24小时,最小太阳高度等于零。

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直射点纬度的2倍如右图:

直射点纬度=h1/2

⑷已经出现极昼地方,昼长=24小时,最小太阳高度大于零。

当地最小太阳高度与最大太阳高度之和为直射点纬度的2

倍。

h

h1

h(太阳高度)

h

h

如右图:

直射点纬度=(h1+h2)/2(

阳高

度)

极点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

太如图:

直射点纬度=h1

阳高

度)四、图中时间可能采用非地方时,比如:

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等等。

太⑴如图,为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图,试分析其地理

阳高坐标:

度0

根据直射北回归线,而正午太阳高度60来计算纬度。

)正午地方时应为

12点,而正午时北京时间从图上可知为15点来计算当地经度。

⑵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示意图

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太

000

0阳a、0,60wb、0,60e

0000

度c、90s,

120ed、90n,180

)②q点的数值为:

()

0000

A、5523’B、7058’C、6634’D、6346’

1824(北京时间)

例题1:

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线分别表示北半球夏半年某日四地的太阳高度变化过程,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h为一已知量)。

(1)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④表示的地点是。

(2)②表示的地点是。

该地夏半年太阳高度值h的变化范围是。

(3)四地中,发生极昼现象的是地。

③地正午太阳高度h=。

(4)四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④③①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例题2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h

h

hh

下图为夏至日和冬至日甲地太阳高度日变化,乙地是甲地关于地心的对称点。

读图12回答25~27题。

1.h的值是

a.y=12-nb.y=24-nc.y=36-nd.y=48-n3.夏至日乙地日出日落时北京时间分别为

a.y,xb.n,mc.12-x,12-yd.12-m,12-n

下图中l表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2~3题。

3.假设图示太阳高度角为该地一年中最大太阳高度角,则()a.地球上的温带范围将会缩小

b.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将会减小c.回归线将穿过我国的海南岛

d.夏至日北半球所有地点白昼时间都将变短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回答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当地的地理纬度

44

北京时间

例2.读a、b两地夏至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及a地夏至日、春秋分周日运行图。

回答以下问题:

(1)a、b两地的纬度分别是a,b。

(2)在子夜(0时)时,a地的太阳高度是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