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5088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同步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知识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为宫室之美:

(4)一箪食:

(5)蹴尔而与之:

(6)乞人不屑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4.辨析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③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6.主旨归纳。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通过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7.拓展延伸。

1.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2.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

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

“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3.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

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

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

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

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参考答案

1.故不为苟(gǒu)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xiè)也

2.

(1)做

(2)厌恶

(3)因为

(4)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5)踢着

(6)认为值得做

3.①“辟”通“避”,躲避

②“辩”通“辨”,辨别

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④“乡”通“向”,从前

4.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③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5.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重点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

简要概括大意。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又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4.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5.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运用了道理论证。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

②运用了事例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③运用了比喻论证。

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

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6.“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7.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示例一:

这个说法有道理。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所以,“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示例二:

这个说法没有道理。

第一段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第二段则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

先讲道理,再摆事实,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道理和事实分做两段,比较合适。

8.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①运用了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②运用了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③运用了排比。

课文通篇皆是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9.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本心。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变法维新失败后,不肯逃亡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基础训练[来

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名,字,是时的家、家、家。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人名)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有之称。

其思想核心是,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一箪食(dān)苟得(gǒu)所恶(wù)

B.蹴尔(cù)弗得(fé)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不辟(bì)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得兼(jiān)威武不能屈(qū)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

(3)万钟于我何加焉()

(4)贤者能勿丧耳()

(5)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5.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该加点词的成语。

(1)乞人不屑也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

6.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并简述理由。

(标题不超过15个字)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期间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李克强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李章军提问时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生受益。

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道德力量。

 

能力测试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来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

(3)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

B.《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

[

D.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

“善,陈孺子之为宰!

”平曰: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

“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曰:

“不知。

”问:

“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

”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

“有主者。

”上曰:

“主者谓谁?

”平曰:

“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平谢曰: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

“君独不素教我对!

”陈平笑曰:

“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

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

”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句子与例句“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怅恨久之

C.亲戚畔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下列句子与“善,陈孺子之为宰!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甚矣,汝之不惠!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句子。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4.简要分析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1)孟子轲子舆战国思想教育散文孔子儒家孔孟亚圣“仁”“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理解性默写。

文学常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加强积累,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应对自如。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在默背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加以理解和记忆,这样才能准确默写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

2.A

【解析】B项,“弗”读fú。

C项,“贱”读jiàn。

D项,“屑”读xiè。

3.

(1)同时得到

(2)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益处

(4)丢掉

(5)天性,天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学生应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的含义。

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本题中均为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不难作答。

4.C

【解析】A项,“辟”通“避”;B项,“辩”通“辨”;D项,“乡”通“向”。

5.

(1)不屑一顾

(2)为非作歹

(3)患难与共

(4)欺人太甚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学生在课下要加强常见成语的积累。

本题中加点的词语都很常见,不难写出相关成语。

6.标题:

总理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氛围(或:

李克强总理非常重视全民阅读)

理由:

它强调了总理对读书阅读的高度重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新闻标题。

通读新闻,筛选出新闻内容中的主要语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即可。

注意理由的陈述要围绕概括出的标题进行。

1.

(1)躲避,避免。

(2)分辨。

(3)停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注意“辟”通“避”,躲避;“辩”通“辨”,分辨。

2.

(1)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不丧失罢了。

(2)(对于)高位厚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万钟”,高位厚禄;“加”,好处;“辩”通“辨”,分辨。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C项表述错误,应为: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1.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居顷之”中的“之”是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A项,“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之”是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C项,“之”是代词,他;D项,“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

故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

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本题“善,陈孺子之为宰!

”和“甚矣,汝之不惠!

”都是主谓倒装句。

故答案为B。

3.如果每件事都有负责人,那么,您负责什么事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苟、主、者、何”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勤奋好学,公正无私,胸有大志,精明能干。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时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可结合文本中的“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等语句和与孝文帝之间的对话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

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

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

陈伯平常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

父老乡亲们说:

“陈家的孩子做主持很好啊!

”陈平说:

“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