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4845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第九册步测和目测_五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内容:

步测和目测。

教学要求:

认识步测和目测的作用,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用步测和目测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试说一说测量的意义?

测量土地一般用哪些工具?

怎样测定一条直线?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土地的方法以及用工具测量距离。

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

(揭示课题:

步测和目测)

(一)、学习步测的方法。

 1、测定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必须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首先要测定一步的长度。

让一名学生在教室迈几步,然后讲清一步的长度指左(右)脚尖至右(左)脚尖的距离。

把学生的一步距离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即可量出一步的长度。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这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

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步数和就等于一步平均长度。

讲解例1。

(课本第87页)

例1:

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步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了80步。

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先学生试做,后教师讲解:

解法一:

一步平均长度=距离÷平均步数

   

(1)求一次平均步数。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厘米。

(79+82+81)÷3=80(步)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50÷80≈0.63(米)

答:

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

解法二:

一步平均长度=总距离÷总步数

 50×3÷(79+80+81)

=150÷240

»0.63(米)   答:

(略)

小结:

求一步一平均长度,即用所行的距离除以总步数。

3、求两地间的距离。

教师指出:

知道了一步的平均长度就可以用步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方法是:

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数一数所走的步数,用一步平均长度乘以步数得两地间距离。

例2:

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

这个操场大约多少米长?

距离=一步平均长度×步数

64×125=80(米)

答:

这个操场大约有80米。

问:

为什么这里用大约呢?

(步测的数据不精确)

4、练习。

 课本“做一做”

(二)、介绍目测的方法。

1、目测是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

练习目测时:

(1)先用测量工具量出一段距离,在每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看看10米、20米、30米……的距离各是多远,同时注意不同距离上标杆附近的人和其他物体的大小。

(2)然后去掉标杆,根据确定目标反复练习,目测自己和指定目标之间距离是多少,并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逐步提高目测的准确度。

 2、教师总结。

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用步测和目测。

学会步测和目测对目学生活很有帮助。

三、巩固练习。

一块地长60米,小强从地的一头走到加一头,第一次走100步,第二次走98步,第三次走99步,一步平均长度多少米?

小华平均一步长度是0.65米,他家到学校距离是1300米。

从学校到家需要走多少步?

(得数保留整数)。

四、作业。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0.45÷15 1.53-0.7 0.4×0.8 4.8×0.02 0.3÷1.5

  0.8-0.37 7.8+0.9 0.8×0.5 14-7.4 32+1.68

  2.口答.

  

(1)各表示什么意义?

  

(2)2个是几分之几?

5个是几分之几?

12个是几分之几?

  3.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师提问:

,表示什么?

(表示1与的和)

  二、探究新知.

  你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那你能把3和化成假分数吗?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5.

  1.例5.把1化成分母分别是2、3、4、5……的分数.

  出示图片:

  2.分别用分数表示出图中阴影部分.(板书)

  教师提问:

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

  3.分组讨论:

这说明了什么?

  1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分数的假分数.

  4.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6.

  1.例6.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2.学生分组讨论:

把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应怎样想?

  想:

1里面有3个;2里面有(3×2)个,即,所以

  3.学生试做:

把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教师提问:

怎样把2和5化成分母是其他数的假分数?

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

整数都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把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4.思考:

怎样把1、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归纳总结:

把一个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假分数的分子就是这个整数本身,所以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5.练习.

  

  (三)教学例7.

  1.例7.把化成假分数.

  出示图片

  2.分组讨论:

是由哪两部分合成的?

怎样把化成假分数?

  明确:

由整数部分2和分数部分合成.把化成假分数时,先把整数2化成分数,再把它和真分数部分合起来.是10个,是4个,合起来是14个,就是,所以.

  3.总结: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4.练习:

把下面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1○1○1 ○

  ○2○4○○

  五、布置作业.

  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六、板书设计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例5.把1化成分母分别是2,3,4,5,…的分数.

例6.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例7.把化成假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

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

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

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

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

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

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

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

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六、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大屏播放《盲人摸象》的动画故事。

  2、为什么这几个盲人回答的不同呢?

  师:

生活中,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能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也就是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观察物体。

(板书:

观察物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师:

今天老师给每组都请来了一位好朋友。

  师:

这个好朋友就是今天我们要观察的物体。

你坐在物体的哪一面?

坐在你的位置上,你观察到了物体的哪些特征?

  学生独立观察,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行间巡视。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汇报。

  师:

不过老师有点儿纳闷了,为什么每组的同学观察的是同样的物体,可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

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板书:

从不同的位置→形状不一样。

  2.换位观察

  师:

前面大家不仅观察得十分认真,而且还特别用心听别人的回答,你们可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

同学们想不想观察一下物体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呢?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交流观察方法:

小组内交换观察位置;把观察的物体在小组内转圈。

  师:

我觉得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最后我们找到了两种观察方法。

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合适呢?

用你喜欢的方法再次观察物体。

  师:

大家再次观察后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样)

  师: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大家想一想,那应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观察方法。

  师:

是啊!

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3、全面观察

  师:

今天小朋友们观察得认真又仔细,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们组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

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玩具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师:

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也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

  师:

我们要想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到一部分就早早的下结论。

  (引导学生知道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引导学生得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

  三、教学例

  1、教学例

  大家带了自己的礼物来,小亮和小红他们也带了礼物(课件出示):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是谁看到的吗?

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

第一幅图是小明看到的,因为小明在恐龙的旁边,看到恐龙的整个身体;第二幅图是……

  学生书上连线

  2.课件出示:

  师:

这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他们看到的车的样子都是怎样的呢?

  生:

(充分讨论交流后)连线。

  师: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老师这里有几本书,根据你看到的画面,你能知道老师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

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四、巩固练习

  

(1)连线游戏。

  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2)出示淘气系列题

  观察大熊猫,茶壶,汽车图,让学生判断淘气看到的是哪一幅图。

  (3)找朋友。

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

完成连线。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六、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观察和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

课件、不同位置拍摄的警车照片、相机一台。

学生4人一组围桌而坐。

  学具:

教材、玩具警车每组一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隆重地向你们推荐一位老朋友,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老师的背面照)。

请几个同学猜一猜。

究竟和小朋友想的是不是一样呢?

好,接下来咱们就来揭开谜底,一起数,1、2、3。

(李老师),老师向大家挥挥手,说同学们。

  师:

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

正面看得清。

  生2:

看后面不好辨认。

  师:

同是一个老师,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生:

我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

  师:

答得真棒!

掌声鼓励。

  师:

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老师的样子也就不同。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逐一出示了老师的背面、侧面以及正面的照片。

利用小朋友的好奇新和好胜新,让他们猜一猜,这个班上的同学是谁?

在游戏似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尽管是同一个人,但因为方位的不同,所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二、小组活动,观察学具

  

(一)本位观察

  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请来你们最喜欢的警车玩具,你们喜欢吗?

现在请每一组的小组长来拿警车。

让警车的车头对着黑板放好。

  师:

现在比一比哪组的同学坐得最好。

  2、好,现在请你轻轻地告诉警车里的警察叔叔,你坐在警车的哪个位置?

然后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

  请坐在警车前、后、左、右的同学依次举手、挥手与老师问好。

  你们喜欢照相吗?

(喜欢)那我们每人在自己的位置上给警车照一张相片吧。

请你们用手当相机把它拍下来。

  老师刚才把你们拍的照片放到了大屏幕。

现在请你们认真思考一下,你坐在警车的哪一边?

从你这个位置上看到的警车的什么部位,与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左、右边的同学要注意一下,车头在你的哪一边。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3、全班交流

  生:

我在警车的前面,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与图1是一样的

  师:

谁看到的和他一样?

向车里的警察叔波挥挥手,说:

“警察叔叔好”。

  这些同学都坐在警车的哪一面?

(前面)所以他们看到的是警车的正面。

(板书:

正面)一起读。

  生:

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

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生:

我看到的是右侧面。

……每次都让相同部位的同学挥手问好。

(提醒左、右侧面的同学车头向你的位置的哪个方向?

(依次板书侧面、背面,全班读一遍。

  思考:

同一辆车为什么4个人看到的却不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本位观察,即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警车玩具。

通过第一次观察尝试,想让学生学会仔细地观察,流利地表达,并向学生介绍正面、侧面和背面的知识。

  

(二)换位观察

  1、师:

刚才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分别观察到了警车的正面、侧面和背面,下面我们换换位置再观察好不好?

听老师口令,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小组的下一个位子上去。

老师可以一个小组为例进行示范。

  师:

看到第一张照片举起1个手指表示,每二张举2个手指表示……

  师:

你们刚才看到的警车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吗?

  反馈。

(不一样)

  2、师:

咦,你们每个小组观察的是不是原来的那辆警车呀?

警车没变,为什么你们看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在小组里说一说。

  因为我们换过位置了;因为我们观察的位置不同了;警车的前后不一样,左右一样;(左右一样,我们是怎么发现的,(换位了)……

  小结:

是啊,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的警车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师:

出示句子:

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换位观察,要求学生按顺时针变换座位,再次对玩具进行观察。

这次观察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看到玩具的哪个面,同时要思考,现在看到玩具的样子和刚才看到的是否一样?

为什么?

因为有了转换位置的活动,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是因为改变了方向的缘故。

这个环节是第一个环节的递进,让学生感知正确的、有序的观察方法。

  (三)做游戏

  师:

刚才大家都江学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媒体出示正面照、两张侧面照、背面照)老师这里有一些从不同位置拍摄的警车照片,()我任意选一张,你认为我是站在警车的哪边拍的,就快快站到警车的哪边,我们来比比看谁的反应快,好不好!

放完一张,就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然后再喊一、二、三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根据图片判断是在哪一个位置拍,加深对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理解。

在这一系列的观察动中,我让学生体验一个从静态到动态,从片面到全面的观察方法。

  三、应用拓展,激励创新

  1、观察恐龙。

  师:

刚才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瞧,这三位小朋友在观察什么呢?

想一想,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请拿出练习纸,把名字写在每幅图的下面。

(交流)

  师:

第一幅图是谁看到的?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第一幅图是小明看到的。

因为小明在恐龙的旁边,看到的是它的侧面。

  第二幅图是小亮看到的。

因为小亮在恐龙的前面,看到了恐龙的头,是它的正面。

  第三幅图是小红看到的。

因为小红在恐龙的后面,看到了恐龙的屁股和尾巴,

  是它的背面。

  2、连线练习。

(书本p67页的做一做。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

书本、铅笔盒等等,你有没有观察过呀?

瞧!

这几个小朋友把数学书叠在一起,组成了什么图形?

(长方体)那么他们分别看到了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呢?

请在练习纸上连一连!

(反馈)

  3、观察茶壶。

  师:

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

(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

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

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

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出示从上面和下面观察的茶壶图

  师:

这是谁观察的?

  师:

可以怎样观察?

  生:

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请个学生来观察。

  4、拍摄照片活动

  教师从正面、侧面、背面三个方向对学生进行拍照片。

  【设计意图】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安排了四个层次。

首先完成课本内容的连线,这是多方位的一种对应练习。

其次设计了观察一个长方体的活动,把小组中同学的书本合放在一起,判断形状。

第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位置与所见物体形状的关系,出示了同一茶壶不同方位的4幅图片,让学生猜测观察者是在杯子的哪个方向观察的,由此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最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了给学生拍照片的游戏。

通过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告诉学生,观察物体,须全面才能见其真面目。

  四、知识介绍,全课小结

  1、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你玩得开心吗?

那么,你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呢?

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

  (我知道观察物体要全面;我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观察的位置或者转动物体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结果;我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8页---40页。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药箱、圆柱、球、长方体实物若干、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 激发情趣

  1、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宋代诗人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吗?

让我们共同来朗诵这首诗。

(课件出示诗句和庐山不同景色)

  .师:

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

(板书:

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 探究新知

  

(一)观察长方体

  1、整体观察(出示长方体小药箱)

  

(1)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这个长方体的药箱,谁来说说这个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