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4696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

《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docx

9上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

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

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建议:

2~3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情感目标:

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说唱俑》

1.基本信息:

东汉,四川成都出土,高55厘米。

2.造型特征:

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眉飞眼笑、手舞足蹈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形象。

造型生动,动作夸张,神态惟妙惟肖。

3.制作工艺:

汉俑的头部多采用模印,身体部分多为桶状长裙,男俑身体多为模印,马俑、盔甲俑也多为模印,动物也有模印,在组合造型之后以生动的姿势再创作一次。

面部表情都是即兴之作。

4.历史价值:

这是我国汉代人物俑的代表作品。

因随葬物品的特殊要求,工匠们(雕塑家)的创作生动活泼,从生活出发表现生活。

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也很充分。

■《铜奔马》

1.基本信息:

又名“马超龙雀”“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2.造型特征:

作品构思巧妙,工艺精湛;造型写实,重在传神。

骏马体态矫健,正撒开四蹄飞奔,它三足腾空,而右后足却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背上。

作者以无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马与飞燕在这惊心动魄一刹那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3.历史价值:

在中国人心目中,骏马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

天马行空、所向无敌、无拘无束的“马踏飞燕”,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第八奇迹

示例作品:

《军阵图》《跪射俑》《立射俑》《特写图》

1.基本信息: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也是最大的,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2.造型特征:

围绕同一主题展现,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排列成各种阵势。

兵马俑的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各有差异:

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3.制作工艺:

秦俑的做法基本都是用模子印出来的,分不同类型的头部、身体、四肢等印出各零件之后,再根据人物性格、身份所需的装饰把局部组合起来,然后进一步刻画形象、神态、表情……等级身份不同服饰也不一样,在头型上也有民族不同,形象不同,但在总体上是统一于一个集团军中。

秦马也是先由模具印出局部之后,再经过组装修整。

这是集体流水作业的大规模生产,有些像作坊式的生产。

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最后烧制而成。

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4.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第八大奇迹。

它以磅礴的气势、雄浑的美,向后人展示了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

■陵墓雕刻

示例作品1:

《霍去病陵墓雕刻》

1.基本信息:

立马,汉代,霍去病墓前石刻。

2.造型特征:

霍去病的陵墓被建成一座小山模样,以象征他生前战斗过的祁连山;用花岗岩雕刻成马、伏虎、卧牛、野猪、象等动物形象,隐现在山形墓地上,从而体现这一墓地所需的特殊环境。

3.制作工艺:

石雕,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造型,手法简练,采用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有详有略地做写意性的雕刻,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神态与动感。

4.历史价值:

在众多的陵墓雕刻中,汉代霍去病墓的雕刻艺术在中国古代陵墓雕刻中独树一帜。

示例作品2:

《六朝陵墓雕刻》

1.基本信息:

出现在帝王贵族陵墓前的大型护墓石兽。

2.造型特征:

六朝陵墓雕刻分为帝王陵和王公贵族墓两类,都有石兽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只是帝王陵的石兽是天禄和麒麟,而王公贵族墓的石兽是辟邪。

3.制作工艺:

这些石兽往往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威武异常。

古代人相信,唯有如此,才能使死去的帝王贵族永保平安。

4.历史价值:

因其造型特别突出,因而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尤其是陵墓雕刻艺术史上,其成就可与西汉霍墓石雕同列并美。

■宗教塑像

示例作品: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四川乐山大佛》

1.基本信息:

保存于寺庙、石窟内或开凿于山崖之上,以佛教为主要宗教内容的雕塑作品。

2.造型特征:

云冈石窟的第20窟《露天大佛》像高13.7米,既庄重威严又面带慈祥。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总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长1.9米,面部丰腴饱满,眼睛半睁半合,仿佛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角微翘,微露笑意,显现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四川《乐山大佛》背靠凌云山西壁,足抵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的滔滔江水,高71米,直接在山崖上雕凿而成。

3.历史价值:

佛像是人们精神的寓所,佛像的塑造寄托着人们企盼安宁的心愿。

故宗教雕塑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乐山大佛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寄托思念

示例作品1:

《艰苦岁月》

1.基本信息:

作者潘鹤(1925年出生)。

该作品是中国现代雕塑的代表作品。

2.造型特点:

它生动地塑造了一老一小两位革命战士在战斗的间隙,老战士吹笛,小战士聆听遐想的情态。

3.历史价值:

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在战争的艰苦年代里,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摧毁他们对和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给人无限联想和强烈感染,极富教育意义。

示例作品2:

《人民英雄纪念碑》

1.基本信息:

最早修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于20世纪50年代建造,主体由梁思成等人设计,现坐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2.造型特点:

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高37.94米。

上层座呈方形,下层座为海棠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8个花环,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8幅大型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

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3.材质肌理:

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

4.历史作用: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美化生活

示例作品1:

《五月的风》

1.基本信息:

位于青岛五四广场,高30米,直径27米。

2.造型特点:

该雕塑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3.材质肌理:

钢质城市雕塑。

4.历史价值:

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示例作品2:

《五羊雕像》

1.基本信息:

上世纪50年代,著名雕塑家尹积昌等根据“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五羊传说创作而成。

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越秀公园,高11米。

2.造型特点:

五只羊大小不一,主羊头部高高抬起,口中衔穗,回眸微笑;其余四只羊环绕其身,或戏耍,或吃草,还有羊羔在吸吮母羊的乳汁。

五羊姿态各异,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3.材质肌理:

共用130余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体积约53立方米。

4.历史价值:

五羊雕塑因其所承载的美丽传说以及所蕴含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而成为广州市的标志和象征。

参考案例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为使学生可以更加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如何直接反映在雕塑艺术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穿梭时空,探索中国雕塑之起源,按时代检视中国雕塑的发展概况,以及从雕塑艺术看中国历史文明。

中国艺术精神最本质的特征是着重神韵,强调意境的表现,中国雕塑也以此特色闻名于世。

从“解构中国雕塑的内涵”“透视中国雕塑的美学”两部分详细剖析中国雕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以及中国人的内敛精神如何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教师可利用这两个部分所挑选的不同类型及经典作品为例,向同学分析中国雕塑的内涵和审美标准。

教师在教授中国雕塑艺术之余,也可同时介绍中国的艺术精神。

为了引起学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看不同时代的雕塑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然后请学生选出他们最喜欢的雕塑,并说明原因。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个别雕塑作品的印象,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教师在课前可与学生一起收集有关南京古代及现代的雕塑艺术资料,课堂上整理和设计出一条“南京雕塑艺术”文物之旅。

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可一起循着自己设计的文物之旅,一边欣赏六朝古都南京的文化遗产,一边了解南京雕塑艺术的发展。

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的认识,教师可以设立游戏“中国古代雕塑知多少”。

在游戏中学生可尝试筹备一个有关中国古代雕塑的展览,把一批中国古代雕塑按时代分别放到所属的展柜中。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

 

资料库

一、潘鹤与《艰苦岁月》

潘鹤,广州美院雕塑系教授。

1956年,潘鹤应邀画一幅关于海南琼崖斗争的油画,选取素材时,潘鹤的构思落在游击队退守母瑞山的那一段历史。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牺牲较大,被困后仅幸存25人,他们在树林里吃野菜、穿树皮,过着原始人一样的生活。

为使作品真实,潘鹤采访了幸存者冯白驹将军,又根据材料,了解到其中有位领导爱讲故事、爱说笑。

慢慢地,作品主要人物由讲故事虚构成吹笛子,20多人变成两个人,由油画创作改成了雕塑创作,最终完成了雕塑作品《艰苦岁月》。

二、网络资源

国内主要博物馆、美术馆都建有网站,提供他们收藏的艺术作品的图像和内容介绍,如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院,这些网站的网址是:

故宫博物院:

中国美术馆:

http:

//www.namoc.org

上海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三、活动建议

1.到博物馆、美术馆去看看,近距离欣赏馆藏的优秀中国雕塑作品,做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2.调查和了解你所在的家乡有哪些雕塑作品,做一个寻访记录。

3.尝试做一件雕塑作品,可进行不同材质的体验与创造。

4.将中国雕塑作品与西方雕塑作品做一个对比赏析,与同学一起探讨两者的艺术特点。

四、拓展图片

六朝石刻——陈霸先万安陵

天水麦积山石窟

四川乐山大佛

云冈石窟北魏

云冈石窟北魏

埃及金字塔

亚历山大港灯塔

 

附注:

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式的总称,它以各种可塑的(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中国物质和精神的发展,又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

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等等,都直接反映在雕塑艺术上。

中国雕塑艺术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

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

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中国雕塑艺术的意蕴。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从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代表作品入手,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第二课时,理解中国雕塑的艺术特点,通过学生对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代表作品的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中国雕塑艺术的兴趣。

第三课时,赏析中国现代雕塑艺术作品。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初步掌握欣赏中国雕塑艺术的方法。

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雕塑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中国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

中国雕塑艺术相关图片若干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查找相关文字、图片材料(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查阅有关中国雕塑艺术的资料)。

教学过程和方法

■陪葬雕塑

示范作品:

《说唱俑》

1.基本信息:

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以泥质灰陶制成,高55cm,是我国汉朝人物俑的代表作品。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造型特点:

人物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

俑人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

3.艺术特点:

说唱俑以生动的造型、夸张的动作、惟妙惟肖的神态,表现出眉飞眼笑、手舞足蹈的民间说唱艺人豪放、乐观的性格。

4.教法建议:

让学生模仿说唱艺人的动作,激发学生对说唱俑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模仿动作中分析说唱俑的表现手法,领悟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示范作品:

《马踏飞燕》

1.基本信息: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2.造型特点:

这匹骏马体态矫健,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

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

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惊愕回首。

3.艺术特点:

“马踏飞燕”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作者以无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马与飞燕在这惊心动魄的一刹那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体现出汉朝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示范作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

1.基本信息: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内,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修建。

至2012年已发现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

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磅礴的气势、雄浑的美,向后人展示了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

2.造型特点:

秦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可划分为四个级别:

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服饰冠带上:

军吏俑整体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

将军俑铠甲的形制基本相同,前身甲较长,下摆呈等腰的尖角形,下缘及腹下。

后身较短,下缘平直,仅及腰际。

铠甲似整片皮革作成,前身在胸部之下,身后在腰际嵌缀鱼鳞状的小型甲片。

前胸和后背部分没有缀甲片,上面绘彩,并有几朵用彩带绾结的花结。

甲衣的周围留有宽边,宽边上绘有精致的几何图案花纹,有的双肩有披膊,披膊上没有嵌缀甲片,有的双肩无披膊。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

3.艺术特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但注重整体艺术的渲染,而且更加注重个体形象的艺术刻画,注重写实艺术。

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陶俑外部的形体特征和内在气度融为一体,个个体魄健壮,容貌、性格、神态各具特色,把秦军威严的气势和勇武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4.艺术价值:

在世界艺术史上,数量如此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绝无仅有的。

秦代艺术家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秦国军队的强大实力,而且还证明了中国的雕塑艺术早在两千二百多年以前就已经成熟。

5.教法建议:

将兵马俑的作品与著名的明星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兵马俑的关注,感受兵马俑的写实艺术手法,领悟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陵墓雕刻

示范作品:

《立马》

1.基本信息:

霍去病墓前石刻是一组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石刻群,存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系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优秀石刻匠师所雕造。

陵墓的设计者将霍去病的陵墓建成一座小山模样,以象征他生前战斗过的祁连山;用花岗岩雕刻成立马、伏虎、卧牛、野猪、象等动物形象,隐现在山形墓地上,从而体现这一墓地所需的特殊环境。

这座立马雕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艺术杰作。

2.历史史实: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18岁就随大将军卫青投入抗击匈奴的战争,屡建奇功,曾经以六战六捷的战绩,打败了匈奴军。

只可惜这位勇猛战将因病英年早逝,年仅24岁。

为了表达对这位功臣的恩泽,汉武帝赐予霍去病陪葬自己陵寝的特殊待遇。

3.造型特点:

这组石刻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展示凝重、庄严的刚毅气概。

作品上下两部分动静对比鲜明。

4.艺术特点:

这匹战马形象被赋予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威武有力的人格象征,透过造型的表达,使观者感到振奋、壮美。

作品表现了被制降者倒而未宁的帖服前一刹间状态,就特别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感染力。

5.艺术价值:

在众多的陵墓雕刻中,汉代霍去病墓的雕刻艺术,在中国古代陵墓雕刻中独树一帜。

采用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6.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活动,将霍去病墓前石刻作品还原成石头,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将石头雕刻成一件作品。

通过游戏进一步领悟汉代雕塑艺术表现手法。

示范作品:

《萧景墓石辟邪》

1.基本信息:

六朝陵墓是指六朝时期在建康(今南京)建造的帝王陵墓和王公贵族墓园。

六朝陵墓雕刻分为帝王陵和王公贵族墓两类,都有石兽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只是帝王陵的石兽是天禄和麒麟,而王公贵族墓的石兽是辟邪。

萧景墓辟邪是其中一件代表作品,身长约3.80米,高约3.50米,体围约3.98米。

2.造型特点:

辟邪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威武异常,昂首张口,长舌垂胸,右腿前迈。

头有鬣毛,腹侧双翼,翼前部饰6根翎毛。

胸前几缕勾云纹,仿佛长髯飘拂。

3.艺术特点:

整个辟邪体态肥硕,雄俊壮美,显示出气势与力度。

4.教法建议:

通过与《立马》作品的比较,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宗教塑像

示范作品:

《释迦摩尼像》

1.基本信息:

云冈石窟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其中第20窟露天大佛释迦摩尼像是云冈石窟开凿最早的佛像之一,佛像高13.7米。

2.造型特点:

佛像造型古朴硕大,两肩宽厚,袈裟右袒,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

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展现北魏佛像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型风格。

3.艺术特点: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释迦摩尼佛像是其早期作品,继承发展了汉朝的优秀传统,吸收融合了古印度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示范作品:

《卢舍那大佛像》

1.基本信息: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堪称中国佛教雕塑的顶峰。

大佛总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长1.9米。

2.造型特点:

佛像的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眼睛半睁半合,目光慈祥,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3.艺术特点: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

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佛像明丽秀雅、雍容高贵的气势,使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身心震撼和灵魂激荡。

4.教法建议:

与云冈石窟释迦摩尼像进行对比,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发展。

示范作品:

《菩萨像》

1.基本信息:

敦煌石窟中最著名的要数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的鸣沙山崖壁上。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

第159窟为胁侍菩萨。

2.造型特点:

菩萨全身着衣,内外几层表现得非常清楚,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

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

3.艺术特点:

古代的工匠先根据拟塑人物的动态,用木制成骨架。

然后抹以粗泥,捏塑胚胎,再以捏、塑、贴、压、削、刻等技法,塑出简洁明快的具体形象,用棉花或麻筋、细沙、胶泥合成的泥膏塑造表面的细致部分。

经过修整,涂以胶质泥合白垩的地色,然后用点、染、刷、涂描等绘画技法敷彩,画出细部,在手、足、颜面和肌肤露出的部分,涂以颜料润饰皮肤,使之色泽鲜亮,并呈现柔软和韧性,从而达到“神彩具足,栩栩如生”的效果。

线条的直曲,体积的起伏,角度的转折,斜度的动势,光暗的变化都富于节奏感,刚柔相济,虚实相应。

衣纹的深、浅、浮、实是根据内在体积运动而成形,透过衣纹能体察人体肌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