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4100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

《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科学概论考点.docx

自然科学概论考点

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是太阳中心说向神学的挑战、血液循环学说对神学的打击和伽利略为近代自然科学开辟道路。

2.提出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和确定质量守恒定律的是法国化学家__拉瓦锡__。

3、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__大陆漂移___的假说。

4.英国的史密斯常被誉为“地层学之父”,提出“化石层序律”后,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编篡地球的历史。

1.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是(B)

A.牛顿B.伽利略C.哥白尼D.道尔顿

2.最早提出原子论的科学家是(B)

A.门捷列夫B.道尔顿C.拉瓦锡D.德谟克利特

3.应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有三个特点,下面各项中不在其内的是(B)

A.可以纯化研究对象B.可以使用实验仪器

C.可以强化实验对象D.可以模拟自然过程

4.地球的形状确切的是说是(C)

A.球形B.椭球体C.梨状体D.苹果形

5.一壶水烧开时,水蒸气会将壶盖冲开,这现象中水蒸气(B)

A.对壶盖做功,使壶盖热能增加B.对壶盖做功,使壶盖机械能增加

C.对壶盖热传递,使壶盖热能增加D.对壶盖热传递,使壶盖机械能增加

1.现代量子理论的创立者(BD)

A.普朗克B.海森堡C.爱因斯坦D.薛定谔

2、狭义相对论的结论(ACD)

A.时间膨胀B.时空弯曲C.尺缩效应D.同时的相对性

3、现代技术的三大技术体系(BCD)

A.网络技术B.能量转换技术C.物质变化技术D.信息控制技术

1、海森堡建立的矩阵力学与薛定谔建立的波动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T

2、中子是由【费米】于1932年发现的。

  F查德威克

3.多莉羊的培育主要采用了【细胞融合技术】。

T

4.被称为人类的第四环境的是【外层空间】。

T

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1] 。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

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

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犹太裔物理学家。

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1]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2]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

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1]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系统的性质-从简单到复杂-在自然界,社会,科学本身。

现场的目的是发展跨学科的基础是适用于各种领域,如工程,生物学,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

[1] 

系统科学涵盖的正式版,如复杂的系统,控制论,动力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并应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程,如控制论,运筹学,社会系统理论,系统生物学,系统领域动态,人为因素,系统生态学,系统工程和系统的心理。

主题通常强调在系统科学是:

(一)整体图,(b)系统及其嵌入的环境,以及(c)复杂(往往微妙互动的动态行为)的轨迹,有时是稳定的(并因此增强),而在不同的“边界条件”可以成为似地不稳定的(并因此破坏)。

有关地球生物圈的规模/岩石圈动力学的担忧是问题的性质,以及系统科学旨在促进有意义的洞察力的例子。

[1]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

只有运用对称的、五度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的对称经济学才有可能真正揭示知识经济的本质、结构、意义和功能,才能科学定位作为新的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才有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概念。

科学定位的作为新的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确实改变了经济规律。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KnowledgeBased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Periodiclaw),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系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什么说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

“科学的世纪”是指称近代科学全面繁荣的19世纪。

19世纪可续发展的规模和成熟远远超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热力学、光学、电磁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大都进入到理论综合的阶段,新学说、新理论如雨后春笋,使19世纪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世纪。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技术发明大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达到记录、分类,积累现象知识的目的。

在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19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云假说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

19世纪,由于自然科学不断揭示出自然过程的辨证性质,才最终在哲学领域敲响了形而上学的丧钟。

19世纪是科学时代的开始。

在天文学领域,科学家们开始论及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在地质学领域,英国的地质学家赖尔提出地质渐变理论。

在生物学领域,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相继被发现。

在化学领域,原子-分子论被科学肯定;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并成为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

十九世纪最重大的科学成就是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在19世纪之前,人们基本上认为电与磁是两种不同现象,但人们也发现两者之间可能会存在某种联系。

1820年7月,丹麦奥斯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与磁的相互作用,电磁学诞生了。

此后,法国的安培提出了电动力学理论。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于1865年根据库仑定律、安培力公式、电磁感应定律等经验规律,运用矢量分析的数学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电磁场方程。

以后,麦克斯韦又推导出电磁场的波动方程,并预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这就把电、磁、光统一起来了,这是继牛顿力学以后又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

利用赫兹的发现,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俄国的波波夫先后分别实现了无线电的传播和接受,使有线电报逐渐发展成为无线电通讯。

70年代,欧洲开始进入电力时代。

80年代还建成了中心发电站,并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继蒸汽机之后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磁学的发展为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19世纪,自然科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物理学中一切基本问题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决,科学家们把电磁现象归结为以太的机械运动,他们认为整个物理世界都可以归结为绝对不可分的原子和绝对禁止的以太这两种物质始原。

正当古典物理学达到顶峰,却出人意料发生了一系列震惊整个物理学界的重大事件。

古典物理学再次受到严重的挑战,第三次面临重大的危机。

十九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线。

不久,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居里夫妇受贝克勒尔启发,发现了钋、镭的放射性,并提炼出镭元素。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为量子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在对电磁效应和时空关系的研究中相对论产生了。

相对论将力学和电磁学理论以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联系了起来。

这是继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以后的又一次物理学史上的大综合。

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

2、简述STS科学教育。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

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

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STS研究和STS教育始于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幸福,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生态、人口、能源、资源等等)也随之不断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STS研究和STS教育应运而生。

可以说,STS研究和STS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引进了有关STS教育的理论,并对大、中、小学STS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3、生物工程主要包括那些?

它对人类有何意义?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

在这五大领域中,前两者作用是将常规菌(或动植物细胞株)作为特定遗传物质受体,使它们获得外来基因,成为能表达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

后三者的作用则是这一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新物种创造良好的生长与繁殖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医学生物技术方面。

基因工程作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基因重组技术制的核酸或蛋白质类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

同时,许多生物工程新药正准备推向市场,应用于临床,前景十分广阔。

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从开始临床试验至今已多年,其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目前有90%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在美国进行。

基因治疗在疾病的病种选择上,已从经典的、孟德尔遗传方式为主的基因隐性疾病扩展到复杂因子决定的疾病,估计以后,临床上能广泛应用生物技术治疗这些复杂疾病。

2.农业生物技术面。

在农业生物技术中,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最为突出。

近年来,抗除草剂的大豆、抗病毒病的甜椒、抗腐能力强、耐贮性高的番茄、具有高含量必须氨基酸的马铃薯等转基因植物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第一批成果;转基因的瘦肉型猪、高产奶的奶牛和能从奶中提取药物的转基因羊等也将进入实用化阶段。

未来农业的模式将是:

农业工厂化,产生质量稳定、供应稳定、价格稳定、营养丰富的农业产品;安全的转基因动、植物投放市场;具有营养保健、医疗功效的猪牛羊、蔬菜水果等转基因食品大批走向餐桌。

3. 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

近年来,由于全世界的捕捞活动急剧上升,捕捞量已达极限。

因此,海洋养殖业利用生物技术提高产量已具有重要意义,将决定生产周期短的基因转移到生产周期长的鱼、虾中,得到生产周期短的鱼、虾新品种,这样,年产量会大大提高。

又将鱼生长激素基因及抗冻蛋白基因转移到鱼中,培育出的新品系不仅生长快,且抗病能力强。

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但促进了海养殖业,也对保护海洋生物起到积极作用。

  利用生物技术提取及制造海洋生物中这些有益物质用于人类,已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

4. 在环境保护生物技术面。

 

  环境污染将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构成威胁。

如何处理这些工业废物及生活垃圾,就成了环保的重要课题。

环境生物技术是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又一热点领域。

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把它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高度。

21世纪我国环境生物技术的重点在于:

用工程生物处理原煤脱硫的工业化工艺;无污染、能大量生产的生物能源的开拓性研究;高效、多抗转基因微生物农药的研制;生物来源的可降解的透明膜材料等。

 

海洋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保护海洋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

因此,应用生物工程手段将能富集重金属和降解海洋石油的基因工程菌和基因工程藻类构建及培养出来,应用于海洋保护。

另外,海养殖业中遇到的病虫害,也需利用生物工程手段预防、治疗,这样,不但提高海产品产量,也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4、如何理解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句话?

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

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提醒人们:

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

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

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

5、简述相对论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6、试述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

(1)纯粹数学出现了一些重大突破。

如,连续统假设,大基数问题等;在数理逻辑中的“力迫法”,“模型论”,“广义函数论”;在拓扑学中的“怪球定理”,选择公理,决定性公理的讨论。

出现了数学的各种新思潮。

如,非标准分析,模糊数学、突变理论,结构数学,构造数学等等。

(2)数学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不仅自然科学),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实际上,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将研究对象定量化或数学化。

一门学科成熟的程度,甚至可以用定量描述的情况来确定。

例如过去生物学很少使用数学,现在却不同了,出现了生物数学,生物统计学,数理生物学等学科。

另一方面,应用数学的新科目,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如对策论、规划论、排队论、最优化方法(如优选法、统筹法等)管理科学、运筹学等。

还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综合学科相继产生与发展。

(3)集合论的观点逐渐地提高地位,公理化方法日趋完善。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以此概念为基础,使数学得以新的发展。

通过对公理化方法的完善,使人们深入研究了数学基础问题。

(4)电子计算机进入数学领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中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研究机器证明中,取得了可喜成果。

7、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曾指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

“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

“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要真正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必然要求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科学的必然;是否自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遂成为是否真正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重新认识科学技术,把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是要深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本质含义。

“第一”主要是指:

一、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它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

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

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

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

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

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技术从“间接的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说明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变化。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它揭示了近现代人类社会所以发生如此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在马克思的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在传统的工业产业上,如钢铁、铁路……而在今天,先进的生产力是指以高科技如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

现在关注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一般的生产力,特别要关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8、著名科学家傅鹰说过“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请结合科学史的意义,谈谈自己的体会。

科学是对人类探索世界的成果的一种体系总结,历史记录的是人与社会的发展历程。

从科学中学到的是固有的知识,但这些是建立在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之下的。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都会对该科学的建立产生影响。

孤立的看待一门科学所得到的仅仅是现有的成果。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也只是暂时的。

历史是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历史中看到的不仅是个别时间片断上的事物状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就科学而言,从历史中能够了解到该科学的建立、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中总结出发展规律,据此可以大致的推测出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这在科学的创新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中,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都能够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少走弯路。

总而言之,科学史就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科学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总结科学成果和科学方法,使我们对现有科学的来源有清楚的了解,并从中得到经验和启示。

9、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作为一种学科有何特点?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三门科学,是现代科学前沿的新兴“软”科学群,它们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内容,但它们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个问题而产生的,其手段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与其他基础科学不同,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观世界中哪一种结构,也不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态,而是从横向综合的角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揭示世界各种互不相同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性,三者各成体系,但都应用系统、控制、信息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互相交叉、互相借鉴,协同发展。

这些学科所提出的整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反馈原则,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方法,对各门科学技术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科学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这三个领域中许多现象的一致性,揭示了用机器模拟人的某些思维活动的可能性,从而更具体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意识现象有其物质基础,充实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同时,这些学科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哲学问题,深入研究这些学科并加以概括必能进一步揭示出相互作用与因果性、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有序与无序等方面的辩证内容,并使我们对现代技术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有更加具体的理解。

10、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得到了哪三项科学实验的验证?

1.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观测 

    在经典力学这座坚固的大厦中,牛顿力学犹如擎天大柱,已经经受住了两个世纪的考验。

把引力作为力的思想似乎根深蒂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牛顿力学的成功事例在不断地增多。

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建立后,史瓦西很快地找到了球对称引力场情况下的引力场方程解,后来被称为史瓦西解。

爱因斯坦认为太阳的引力场适用于史瓦西解,由此应该对水星的近日点进动作出解释。

他认为,水星应按史瓦西场中的自由粒子方式运动;其轨迹就是按史瓦西度规弯曲的空间中的测地线。

当把水星年折合为地球年以后,计算出水星近日点的近动角为43″/百年。

这一结果恰好与纽科姆的结果相符,它不但解决了牛顿引力理论多年的悬案,而且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成为验证广义相对论的三大有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