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2833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

《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docx

部编八上文言文练习

八上文言文练习古诗文阅读(1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11分)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

自我总结。

②庶几:

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

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译文: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至12题。

(1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

“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

劝说,说服②少:

轻视,贬低。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饿其体肤()⑵衡于虑()⑶出游数岁()⑷期年,以出揣摩()

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⑶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3分)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

(12分)

【甲】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2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2存:

抚恤。

3耽:

沉溺。

4九重:

深宫之内。

5存意:

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必先苦其心志()

(2)行弗乱其所为()

犹割股以啖腹()(4)若耽嗜滋味()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

(3分)

13、【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

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

(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

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

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

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

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文言文阅读(13分,11——1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举用,被选拔。

B.饿其体肤饿:

饥饿。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

责任,担子。

D.曾益其所不能曾:

同“增”增加。

1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每韵为一帖

B.管夷吾举于士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做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D.入则无法家拂士则久已病矣

13.下列对文本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2·1·c·n·j·y

B.第②段“故”字领起,表明由前面六个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C.第③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1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

(2分)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分)

15.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15~18题。

(14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②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

指唐太宗②守成:

保持成就。

③草昧:

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

不注意,不重视。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

(3)创业与守成孰难孰:

(4)征与吾共安天下安:

1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译文:

17.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

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2分)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分)

文言文阅读(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

“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

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

俛|遽自放纵,病复作,

【注】①上:

指唐太宗。

②傥:

倘若。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管夷吾举于士()

(2)困于心衡于虑()

(3)病虽愈()(4〉四夷俱服()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译文:

1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4分)

答:

1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4分)

答: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5分)【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1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

C惧其不已D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1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2分)

1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

1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

1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16~20题。

(共12分)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列子》)

(二)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

①发鸠(jiū)之山:

山名。

②柘(zhè)木:

柘树。

③文首:

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詨(xiào):

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

小女儿。

⑥堙(yīn):

填塞,堵塞。

(节选自《山海经》)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其妻献疑(4)始龀

1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有鸟焉B.以君之力以为妙绝

C.出入之迂也惧其不已也D.甚矣,汝之不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用“/”给选文

(二)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19.翻译选文

(一)画线句子。

(2分) 

20.请从人物形象和主题上说说这两则选文的共同点。

(2分)  

文言文阅读(14分)【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

乙翁曰:

“向吾远游冀﹑雍③,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

”甲翁曰:

“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

“差矣,汝之言!

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甲翁曰:

“甚善!

”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

“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

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

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

以往、过去。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

(3)是山余亦未登

(4)向吾远游冀﹑雍

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16.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题3分,共9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

“叟能如是乎?

”叟曰:

“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

“老奴能受我打乎?

打死勿怨!

”叟笑曰: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

“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

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

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叩头曰:

“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

开始)

C.观者如堵(堵:

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

放开)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选段,完成6—10题。

(17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4分)

(1)年且九十()

(2)杂然相许()

(3)汝之不惠()(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以其妻献疑其如土石何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翻译。

(6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9、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支持的两条根据。

(2分)

10、文章采用神话色彩的结尾有何作用?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6分细柳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