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1526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docx

《醉翁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醉翁亭记.docx

醉翁亭记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首页

编写时间:

年月日学期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月日总第课时

课题

《醉翁亭记》1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者

付保林

八(4)

 

知识目标

朗读、背诵全文。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情感目标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

忧。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模式

参与式

主要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与教具

课型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轮教学设计

第二轮教学设计补充完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

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2、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

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备注:

每课时设计要写出必要的小结、课后记载、板书设计等内容。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

总第课时

二、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

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1)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2)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四、布置作业

翻译课文

第一轮审核:

年月日第二轮审核:

年月日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首页

编写时间:

年月日学期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月日总第课时

课题

《醉翁亭记》2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者

付保林

八(4)

 

知识目标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

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模式

参与式

主要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与教具

课型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轮教学设计

第二轮教学设计补充完善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二、师生梳理课文

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备注:

每课时设计要写出必要的小结、课后记载、板书设计等内容。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

总第课时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

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一轮审核:

年月日第二轮审核:

年月日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首页

编写时间:

年月日学期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月日总第课时

课题

《醉翁亭记》3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者

付保林

八(4)

 

知识目标

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

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

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

忧。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模式

参与式

主要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与教具

课型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轮教学设计

第二轮教学设计补充完善

第三课时

一、回顾课文

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二、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

“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

“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

“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

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

亭的自然环境。

(……醉翁亭也。

第二层:

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

(……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备注:

每课时设计要写出必要的小结、课后记载、板书设计等内容。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

总第课时

视觉角度:

俯——仰空间角度:

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

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先写“滁人游”?

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

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

第一轮审核:

年月日第二轮审核:

年月日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

总第课时

趣。

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

太守是太高兴了。

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

以醉写出他的快乐。

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

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

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

“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什么含义?

明确: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

第一轮审核:

年月日第二轮审核:

年月日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

总第课时

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

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二、探讨文章:

1.如何理解“醉翁”的含义?

明确:

作者自号“醉翁”。

“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

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明确:

“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写景表达情感,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第一轮审核:

年月日第二轮审核:

年月日

凉州区永昌镇永昌中学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续页

总第课时

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小石潭记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交代同游者

第一轮审核:

年月日第二轮审核: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