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1187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

《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docx

七年级语文《论语八则》学习要点

《论语八则》学习要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每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3.掌握文中实词的意义,初步了解虚词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关资料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

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

’”

 

(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

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字注音

 

 2.辨析下列形近字

 

 3.多音字组词

 

 4.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子曰:

孔子说。

子,先生,指孔子。

《论语》中的“子”都是指孔子。

 学而时习之: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

时,按时。

 不亦说乎:

不也很高兴吗?

亦,也。

说,通“悦”,高兴、愉快。

 愠:

恼恨。

 温故而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诲女知之乎:

教导你的东西你懂得了吗?

诲,教诲,教导。

女,同“汝”,你。

 是知也:

这才是聪明啊。

知,同“智”,智慧。

 学而不思则罔: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

罔,迷惘而无所得。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见贤思齐:

看见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

 内自省:

内心反省自己。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耻,以……为羞耻。

 默而识之:

默默地记住它,识,记住。

之,指学到的东西。

 学而不厌:

学习不感到满足。

厌,满足。

 从:

跟随,引申为学习。

课文学习

 1.归纳文章主旨

 分析:

课文所选的《论语》八则,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看法,同时还提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

 2.分析课文层次

 分析:

《论语》八则,每则独立成为一部分。

 第一则:

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还提到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二则:

讲学习的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第三则:

关于学习态度的。

说明对待知与不知,应取诚信老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欺人,不自欺,虚心进取。

 第四则:

讲的是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

讲学习态度。

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第六则:

也是讲学习态度。

孔子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第七则:

这是孔子的自述。

谈的有学习方法,有学习态度,及教学态度。

 第八则:

讲学习态度。

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强调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积极性。

 3.这八则语录,哪些是说明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说明学习方法的,哪些还涉及个人修养?

   分析:

第一则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

第三则讲学习态度。

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

第七则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第八则讲学习态度。

另外,一、三、五、六、七、八则中都涉及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

 4.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加红字的意思

 

(1)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

 (3)思而不学则殆

 (4)见不贤而内心自省也

 (5)敏而好学

 (6)默而识之

 分析:

(1)说:

通“悦”,高兴,愉快

 

(2)罔:

迷惘而无所得

 (3)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省:

反省

 (5)敏:

勤奋,努力

 (6)识:

记住

 5.结合自己学习实践,谈谈你对哪一则语录感受最深。

在学习上,你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体会,不妨也有语录的形式写下来。

 分析:

 6.背诵课文

 分析:

 7.分析下列的特殊句式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分析:

“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

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

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

其中“亦”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

 分析:

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

可,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

全句的意思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分析:

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

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

“何有”即“有何”。

“于”,介词,对于。

“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

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

“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

译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呢?

 8.下列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B)(D)

 A.《论语》《孟子》是儒家著作;《庄子》是道家著作;《荀子》是法家著作;《吕氏春秋》是杂家著作。

 B.《论语》《孟子》——儒家;《荀子》——儒家,但已有一些法家思想;《庄子》——道家。

 C.《论语》是孔丘的弟子及再传记录弟子言行的书;《孟子》是孟轲及弟子所著;《庄子》是庄周及弟子所著;《荀子》则大部分为荀况所著,少部分为弟子所著;《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而成的。

 D.孔子、孟子、荀子属儒家学派,主性善说。

庄子是道家,主性恶说。

 E.孟子主性善说,荀子主性恶说,但都强调后天的教育作用;庄子主张顺乎自然,依乎天理,返朴归真,反对儒家的“仁政”。

 F.孟子主性善,强调仁政、教化,是儒家观点;荀子主性恶,所以强调法治,代表法家观点;庄子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代表道家观点。

深入探究

 1.找出文中的一些现已成为成语的词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2.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归类

 ①(有关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②(有关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③(有关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可以为师矣。

 分析: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分析:

只读书而不去动脑筋去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收获。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分析:

我见到好人就向你看齐,见到不好的人我就在内心中检查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④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于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应该注意改正。

 4.分析第三则的深刻含义

 第三则是关于学习态度的。

说明对待知与不知,应取诚信老实的态度,实事求事的精神,不欺人,不自欺,虚心进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什么“不知为不知”也是聪明人的态度呢?

从发展上看,对“不知”采取老老实实的承认态度,是由“不知”向“知”转化的开始。

相反,对“不知”采取回避、讳忌的态度,“不知”将永远是“不知”。

可见,孔子的真知灼见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芒。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分析:

《论语》八则的艺术风格是:

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

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

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另一些名句,有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

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字里行间,使人感受了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

中考解析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各组中加红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一男附书至

 B.度已失期                        关山度若飞

 C.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宾客大宴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何间焉

 2.下列加红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楚人怜之

 B.吴广以为然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尝与人佣耕

 3.对这段文字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的意思是:

“或者认为死了,或者认为灭亡了”。

 B.陈胜借扶苏、项燕的名义,目的是利用他们的声望来号召天下百姓起义。

 C.“等死,死国可乎?

”表现了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本文段的内容是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4.选文能表现陈胜所说的“鸿鹄之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陈胜、吴广举行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而起义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参考答案】

 1.C

 2.C

 3.B

 4.举大计(或“死国”)

 5.天下苦秦久矣;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课外拓展

(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________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________

 2.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

童仆)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红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__________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__________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

“获羊乎?

”(      )曰:

“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①特别爱好   ②到,往

 2.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

 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

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