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母亲湖滇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1079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 母亲湖滇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 母亲湖滇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 母亲湖滇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 母亲湖滇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 母亲湖滇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 母亲湖滇池.docx

《论 母亲湖滇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 母亲湖滇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 母亲湖滇池.docx

论母亲湖滇池

摘要:

滇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和经济命脉。

近二三十年来,昆明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大量污水直接排人滇池,使久负盛名的滇池富营养化。

通过深入分析滇池污染的现状和形成原因,提出滇池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寻求新的治理思路和措施,通过改变水流方向和出水口、设立重污染软隔离带、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恢复流域生态系统等生物、工程措施和经济、政策、法律措施综合协调运用,以实现滇池污染的根本性治理。

关键词:

滇池;污染特征;水环境;污染防治;滇池治理

正文:

一、滇池污染特征

滇池是云贵高原水面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北临昆明市城区,呈南北向分布,面积300km2总容水量15×lOsm3,有20余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构成了滇池水系。

滇池北部修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草海)、外湖(外海,面积占全湖的97%),分别由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分流草海出水)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分流外海出水)出流经螳螂川、普渡河汇人金沙江。

滇池流域面积2920km2,全流域均在昆明市辖区内,是昆明市人口最密集、人类活动最活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主要功能是旅游观光、气候调节、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从滇池的形成到现在,约有340万年的历史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滇池水位逐年下降,湖水由深变浅,在过去的200年内水面面积由500km2缩小为300km2。

滇池曾是昆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但由于滇池地处昆明市区下游,不幸而成为城市生活污水、沿湖地区工业废水及地表径流的最终纳污水体。

滇池水质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0年1月至10月监测结果表明,滇池13个监测断面均为劣五类水质,水质污染已十分严重。

草海主要呈异常富营养化和局部沼泽化特征,外海表现为严重富营养化状况。

由于滇池北部和西部分别为昆明市区和工业集中区,从1997年4月一1998年5月的11个水样检测点的氮、磷含量⋯采样分析(表1)可以进一步看出,滇池北部、西部污染最为严重,而东部与中部相对较轻。

目前,滇池已基本失去自我净化的能力,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水质污染导致严重的生态失衡,大量物种消亡,外海每年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几乎丧失了作为水的各种使用功能,直接影响了昆明的用水安全和环湖1.782×104hm2农田的灌溉,给昆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各级政府实施了60余个治理项目,投资了几十亿,但现在滇池污染总体上仍然呈恶化趋势。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研究所在海埂的基地测量,2000年1月滇池北部的水质透明度为1.2m,两年后已下降到0.4m。

从滇池历年主要营养物含量及营养程度滇池水质恶化仍在继续。

二、滇池污染原因分析

水资源缺乏与人口大幅度增长

滇池是一个半封闭宽浅型湖泊,年蒸发量4.44×108m3,没有大江大河补给水源,主要靠降水补给,是一个典型的贫水区_4(表3)。

滇池流域年径流深为全世界平均值的49.1%,是云南平均值的30.4%;人均径流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是云南平均值的0.41%。

滇池流域雨季集中在每年6—10月份,而且常为大雨和暴雨,每一场暴雨将流域内的污水、污物全部带人滇池,加重滇池的污染。

滇池在昆明城区下游,流域所有的污水都汇人滇池。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到云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增多;伴随着昆明市的发展进程,大量省内外人士到昆明定居、工作,昆明人口增长迅猛。

昆明外来人口已达110万,滇池流域已有常住人口300多万,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流人滇池的污水逐年增加,给滇池治理带来更大的压力。

从表5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滇池水质恶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与昆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相吻合。

污染类型多元化

滇池污染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与内源污染3个方面。

滇池流域污染源负荷以点源为主,包括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点发生源排人滇池的污水量虽然只占进入滇池总污水量的32%,但TN、11P、BOD和COD的负荷量却分别占了滇池相应纳污总量的68%、55.1%、90.1%和88.3%。

滇池的面源污染最严重的是农村可利用固体废物和农田化肥流失产生的污染。

由于滇池沿岸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一部分农作物吸收不了的化肥进入滇池,再加之城郊结合部、滇池沿岸的农村生活垃圾、农作物秸杆、人畜粪便形成固体废弃物倒入滇池以及水土流失等因素,面源污染对滇池水污染的分担率每年都在增加。

流域污染还有来自水体底部污泥的内源污染,这种污染是在水体还清以后,多年沉积在水体底部污泥中的污染物,又会释放出来,再次污染水体。

由于滇池水流缓慢,出水口在其西南部海El,而滇池重污水在北部,北部污水流到出水El需3—4年时间,如此缓慢的时间,使得大量有害物质沉积到湖底,再次污染滇池。

从表7的l6个水样检测点的数据可以看出静置80天后,水质大大改观,清澈透明无色,藻类完全沉淀,污染物沉积到水底。

滇池已有大量沉积物沉积到湖底,1998年5月起,滇池草海经过近1年的疏挖,清除底泥约400×l04舶n3L8J,并占用大片土地来堆放挖出的底泥,附近村民将它晒干后做燃料使用。

生态环境退化。

水土流失加剧

解放初期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曾达55%左右,由于人为的破坏,流域森林植被锐减,森林覆盖率下降,而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36.8%。

乡镇企业污染未得到应有控制

滇池流域内共有7000多家乡镇企业。

由于乡镇企业资金不足,技术设备陈旧落后,一般均无“三废”防治措施,排放的废水和废渣多积蓄在村落乡间环境中,一经暴雨,便以面源形式污染周围环境,并对滇池水体构成污染威胁。

广大群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待加强

目前,在滇池流域的广大农村,耕种时使用化肥农药谁都会感到天经地义,而市场上尚无少污染生物农药供应以作为替代品。

在调查时还发现,滇池周围村寨的垃圾随便倒在滇池边低洼处,一遇下雨这些垃圾就被冲进滇池,造成污染;再者,许多人置政府法规于不顾,仍在滇池中设网箱捕捞鱼虾,并在沿岸大量修建违章建筑,对滇池水质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滇池治理对策和建议

改变滇池出水口。

让滇池水倒流

针对滇池污染特征,云南大学资环学院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彭永岸研究员提出治理滇池新思路,即改变滇池出水口,让滇池水倒流,并作为云南省“十五”攻关项目进行研究。

总体思路是:

滇池以北约16km的陡坡天生桥有一个洼地,海拔比滇池低47nl,利用此落差,从草海到天生桥,开挖一条新河道,改变滇池出水口,使滇池水从北部流走,形成滇池水倒流。

滇池水“倒流”后,可使北部重污水快速进入新开挖河道进行处理,阻止其污染整个滇池。

在大塘子建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经盘龙江引回滇池,在滇池北部形成水循环,加快北部的水流速度,可改善滇池北部水质。

在滇池北部重污染区和南部磷矿区设立软隔离带

将流人滇池北部的重污水拦截在软隔离带内,防止其南侵污染滇池,让软隔离带内的污水快速进入新开河道。

同时在滇池南部晋宁磷矿区设立软隔离带防止其扩散污染滇池。

在软隔离带区域开展生态治理,通过有序发展种植水面植物等多种手段,吸取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净化滇池水体。

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实现农业生态长期良性循环

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生产,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减少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多施用农家肥,推广高效、低毒、少残留、可降解农药,采取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

不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和杀虫剂,发展绿色食品。

充分调动滇池

沿岸广大农民参与治理滇池的积极性,保证参与治理的农民获得经济效益,才有希望减少面源污染负荷量。

调整滇池流域内的产业结构。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了治理滇池污染,应适当考虑调整流域内的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滇池流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滇池流域内污染较大的乡镇企业,逐步淘汰或搬迁,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步”,且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恢复和建立良好的滇池流域生态环境

解放初期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曾达55%左右,由于人为的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0%左右。

20世纪80年代以后,昆明市划定了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开展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活动,使滇池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到40.7%。

今后应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流域森林覆盖率。

建立湖滨带。

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环湖自然湿地不仅对入湖前的污水起到净化作用,对湖内水生植被的恢复也具有重要作用。

应尽量减少滇池周边人类活动,在滇池周围一定范围内实行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建立沿岸湖滨带,种植易吸收氮和磷的植物,恢复自然湿地,用湖滨带和自然湿地取缔防浪堤促进滇池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云南作为旅游大省,湖滨带可成为旅游观光的亮点。

完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条例。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明确有关机构职责,加强经济、行政、法律处罚的内容,使<滇池保护条例》能更好地为今后保护滇池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加大执法力度,巩固治理成果,加强流域内达标排放企业的监督检查。

要在全流域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保护滇池、综合治理滇池的重要意义,宣传<条例》和有关政策法规,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为治理滇池献计献策,形成保护滇池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加强流域管理。

建立滇池治理决策支持系统

在2001年11月召开的“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湖泊管理昆明国际讨论会”上,与会各国专家一致建议,应进行流域水资源分配的系统工程设计,包括工业、农业发展计划,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与区域水资源协调,以使水资源的需求得到最经济的满足。

滇池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使治理更具科学性,利用RS、GIS等高新技术,建立包括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规划实施项目及工程项目的管理,集滇池水质及各类污染源人湖污染物数量的动态变化等为一体的滇池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对滇池污染治理

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支持。

四、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成效及经验

从1980年至1990年.滇池治理以工业污染源治理为主,同时;blg_g,滇池保护治理的法制建设。

1988年制定并布了《滇池保护条例》和《滇池污染综合整治大纲》。

1990年以来,滇池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省政府确定了滇池治理”分流截污、防洪调蓄、优水优用:

疏浚清淤、减污增容,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水济昆、开辟水源”的指导方针。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确定了“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资源调配、监督管理、科技示范”的工作方针。

对滇池流域内工业污染、城市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控制和滇池生态修复的工作不断加强。

滇池水污染防治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云南省政府成立了滇池水污染防治协调领导组。

由省长任组长,省各有关部门参加。

昆明市成立以市长为主任、市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滇池保护委员会,每年与流域各县区政府、市属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

分解细化目标任务。

层层落实到部门和基层,并实行了领导风险抵押金制度。

各级各部门发挥职能优势,相互职能优势,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机制。

为加强领导,昆明市增加一位副市长专门负责滇池治理工作。

同时,省市政府建立了滇池治理联席会议制度,重要规划、重大事宜、重大决策由联席会议商议审定。

点源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1999年开展了滇池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滇池流域内249家工业企业实现达标排放。

2000年,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列入省、市重点考核的399家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治理任务。

2000年以来通过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施污水达标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推进清洁生产等措施对1630户重点污染企业实施监控对削减滇池污染负荷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九五、“十五”期间共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

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8.5万DE/日;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干管590公里,片区污水收集率达63.8%:

通过截污和生态建设。

逐步改变污水处理厂从河道取水的情况。

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实施了世行贷款农村环境卫生示范项目以及国家863”、“973”重大科技攻关滇池科技示范项目开展了滇池面源污染控制、分散污水处理、农村生态卫生旱厕建设等示范工程,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力度。

为推进滇池污染治理作了有益探索。

”九五”、十五”期间在滇池面山绿化和植树造林14.3万亩,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50.8%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坡改梯和小型水保等措施“十五”期间开展水土流失整治325.5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湿地和种植生态林各21O0亩,退塘还湖3.3平方公里。

内源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在滇池草海实施污染底泥疏浚工程。

疏挖污染底泥633万立方米。

机械清除富藻水780万立方米,打捞水葫芦53万吨,在滇池水面禁止燃油机动船、取缔网箱养鱼,有效削减了内源污染。

工程治理成效明显建成西园隧洞工程。

实现外海和草海水体分隔,减轻了外海污染负荷。

实施松滇螳联合调水大河、柴河引水济昆等工程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的压力。

投资42亿元.历经10年完成了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

2007年4月正式供水。

完成盘龙江上段截污及大观河、采莲河、枧槽河、明通河下段(大清河)等河道截污整治。

积极推行污水再生利用。

建成中水回用站80座。

处理能力2.51万立方米/日。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日供20万立方米作为河道和公园景观用水。

不断加强监督执法滇池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先后制定1O余个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规章。

组建了滇池管理局,成立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在流域县区和沿湖乡镇设立滇管局和滇管所。

强化滇池治理保护执法工作。

设立水体保护界桩,界定水体保护范围,严厉查处侵占滇池水体的违法行为.取缔水体保护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关闭滇池面山采石采砂场。

在滇池流域内禁止销售和限制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对控制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至2007年底,滇池水污染治理累计完成投资62.32亿元其中,中央补助和国债资金13.26亿元,云南省安排8.14亿元,昆明市安排29.92亿元。

其他投资11亿元。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滇池综合治理的方向正确。

措施有力,工作积极,成效明显。

在经过滇池污染治理的10年艰辛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的治滇新战略体现了空前浓厚的环保意识,把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综合治理,铁腕治污。

五、滇池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滇池治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污染控制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物总量也在增加,污染治理的压力增大,任务艰巨。

滇池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管网盖率较低。

污水收集管网仍不配套。

污水厂处理效率不高。

污水处理能力总体不足,仍有未经处理的大量污水和雨污混合水进入滇池。

节水与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大量污水处理厂出水没有得到很好的资源化利用。

入湖河道水质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缺乏全面推广应用的成熟技术和可行办法。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导致滇池水体生物多样性几近丧失,湖滨生态带消失殆尽,生态系统脆弱。

功能严重退化,加之滇池水体交换缓慢及其他条件的制约,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已刻不容缓。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滇池治理资金投入量巨大,客观上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经济欠发达.财政实力较弱:

昆明市为省会城市。

其经济实力不强、可用财力有限,虽然每年省、市财政都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滇池,但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除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以外,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不够。

动员社会资源参与滇池治理广开融资渠道、多元化筹集治理资金等方面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

流域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2005年底。

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门0,全省的1/25。

流域需水量远远超过水资源量。

一半以上的供水水质不达标,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用水被严重挤占,加大了滇池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难度。

为此建设节水型城市,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大节水和再生水开发利用力度势在必行。

六、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创新思路.树立滇池治理的长远思想采取重大措施推进滇池治理求真实.继续贯彻“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资源调配、监督管的防治方针,以削减污染物为核心以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针对突出的水环境问题,重点采取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外流域引水六大措施,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与滇池流域的污染控制结合起来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先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重点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滇池污染治理事关云南省、昆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事关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成败。

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深化对滇池污染治理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科学认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让“高原明珠”早日重放光彩。

滇池污染主要是由污水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补给水源不足三大原因引起的。

因此滇池污染治理必须围绕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恢复三大问题,进行环境工程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

因此,治理滇池不是哪一个单项措施所能见效的,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只有把滇池治理作为系统工程,经济的、工程的、法律的、行政的、生态的以及教育宣传等各项措施结合,滇池水质才能根本改观。

通过政府、群众以及环保、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相信总有一天,滇池这颗高原明珠会重放璀璨迷人的光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滇池调查论文

 

题目:

论母亲湖滇池

 

学校:

昆明学院

院系:

信息技术学院

年级:

2011级

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班级:

2011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班

姓名:

钱永仙

学号:

201111020137

指导老师:

杨力力

时间:

2013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