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0430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

《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docx

高中化学烷烃说课稿共8篇

篇一:

高中化学人教版《烷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707号考生xxx,是xx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我报考的科目是高中化学。

我认为,教师是个光荣神圣的职业,同时,也是背负重任,需要耐心、爱心和责任心的职业。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烷烃》,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首先,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这节课安排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之后,在前一课时对甲烷的学习后,进一步介绍烷烃的结构及其性质与应用,是对前一课时内容的巩固,也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深化。

本节课是有机化学的入门,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新起点。

2.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3)能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难点:

烷烃的结构特点。

其次,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问题探究为主,再结合分析、归纳总结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思考,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维,运用已学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紧接着,说学法

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一探究分析一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地学习。

接下来,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甲烷结构,在草稿纸上写出甲烷的结构式,复习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从而引出烷烃的定义。

2.讲授新课

(1)由新课的导入,介绍烷烃的定义

(板书)烷烃——这些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一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

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

(2)问学生该如何命名,从而引出烷烃命名的两个原则。

碳原子数在10以内的命名原则,碳原子数大于10的命名原则。

(3)带学生一起命名并写结构式,提示学生,碳数多的烷烃结构式过于繁琐,需要简化,为结构简式的出现做铺垫。

(4)在列举的烷烃的分子式中找规律,推出烷烃的通式。

(5)由结构简式中的规律,引出同系物的概念。

(6)甲烷中的四个氢原子都可以被其他原子取代,而之前写的结构式中还存在没有被取代的氢原子,让学生写出丁烷碳原子数不变,只改变被取代的氢原子的结构。

从而引出同分异构现象。

在此基础上说明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3.小结

看着板书,以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4.布置作业

作业由课后习题和补充习题两部分组成。

我的讲解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篇二:

烷烃说课稿

第三章第一节甲烷说课稿(第二课时)

李晓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章主要选取典型有机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结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高考的难点内容。

第一节从初中学过,且生活中熟悉的甲烷出发,介绍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主要化学性质,继而讨论烷烃的性质和结构,通过典型到一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第一节甲烷的第二框烷烃,安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烷烃的结构通式,性质,以及习惯命名法和同系物第二课时介绍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以及系统命名法。

本节课是烷烃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中的共同点。

②使学生认识烷烃物理性质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目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以及化学性质。

③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习惯命名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甲烷性质推到到烷烃的性质总结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类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由典型代表物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烷烃的同系物和化学性质

二、教法、学法分析

“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方式,通过模型,比较,总结,从甲烷性质推到到烷烃的性质总结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类有

机物性质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

引入:

复习甲烷分子结构特征,指出与甲烷相似的有机物还有很多,教师展示乙烷、丙烷、丁烷的球棍模型,请学生归纳它们的分子结构特点。

推进新课:

1.烷烃的概念:

由结构特点总结。

2.由甲乙丙丁烷分子式,推导出烷烃的通式cnh2n+2

3.同系物的概念:

强调“符合同一通式”“结构相似”“相差至少一个ch2”

4.烷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由表3-1,总结烷烃的状态,熔沸点,相对密度随碳原子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2)化学性质:

由甲烷的类推烷烃的化学性质。

5.烷烃习惯命名法:

请学生由表3-1中名称,归纳习惯命名法的方法,教师补充。

①碳原子在10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数在十以上,以碳原子数的汉字,其后加“烷”。

请同学看图3-5,两种结构不同的丁烷,但分子式相同,该如何命名呢?

②当碳原子数相同,结构不同时,再加“正”、“异”、“新”等字以示区别。

碳数越多,结构越复杂,习惯命名法不能准确命名,需要用系统命名法来命名。

6.当堂达标

四、教学反思

篇三:

《烷烃》说课[1]

《烷烃》说课

吴迅中学苏笑辉

一、说教材:

我的这节公开课内容是——高二年级化学,第十章《有机化合物》中第二节《烷烃》的第一课时。

《有机化合物》是高二化学的最后一章,它是单独介绍有机化合物的一章内容,因此对于刚接触有机化学同学们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新鲜的。

在第十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中,同学们已经研究了甲烷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甲烷是烷烃中的一种代表性的物质)。

那么第二节《烷烃》就主要是在已有甲烷知识的基础上,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推理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烷烃这一类物质的概念、命名、通式,进而得出同系物的概念和特点,再运用同系物的知识,总结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规律和方法,为以后学习烯烃、炔烃、环烃、或脂类、酸类等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理解归纳出烷烃的概念,探寻出烷烃合适的习惯命名方法,讨论推导

出烷烃的通式。

(2)能在研究烷烃的基础上,总结出同系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特点。

(3)能根据同系物的性质特点,再反过来推断出烷烃同系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搭建烷烃球棍模型的学生实验,通过对比总结烷烃分子结构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分别得出烷烃和同系物的概念。

(2)利用多学科知识资源,通过查询课外知识资料库,了解中国古代用天干

来纪年的习惯,为烷烃的习惯命名做下铺垫。

(3)利用课本烷烃知识图表,通过对比归纳,得出烷烃的状态随碳原子个数

递增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从而深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学

科思想。

(2)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理解多学科知识是互相渗透的,应该学好

各门功课。

(二)教学重点:

1.烷烃的概念、命名和通式、结构简式

2.同系物的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同系物的概念

三、说教法和教具:

教法:

启发引导式等

教具:

球棍模型教具、ppt课件(资料库、图片、课本图表相片等)

四、说学法:

学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演绎推理法、对比归纳法等

五、说教学程序:

六、说创新点:

1.在研究烷烃的习惯命名法时,我采用“资料库”的方式引入,为学生建立最近的知识基础,比较符合我们学生的基本水平,也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

2.在分析课本上的重要图表时,我用数码相机把图表拍了下来,放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时,看起来既清晰又明了,效果应该很不错。

这也算是在教材如何充分有效利用方面,一点小小的探索和创新吧。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四:

《烷烃的命名》说课稿

《烷烃的命名》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第一课时《烷烃的命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中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堂课的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

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一课时《烷烃的命名》,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初步应用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的烷烃类化合物进行命名。

2、所处地位

该部分内容是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进行其它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很多有机知识点都必须以此为基础。

所以是学好本门课的重要前提。

学生必须加深了解并牢固掌握。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

学生基础比较差,虽说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碳原子的结构特征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知道了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原因;但是掌握的不彻底,不扎实。

2、学习方法方面:

学生不太会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分析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

2、能根据结构式写出名称并能根据命名写出结构式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多讨论、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2、通过烷烃命名的训练,掌握烷烃命名的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练习书写烷烃的命名,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点: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2、教学难点:

命名与结构式间的关系,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长、多、近、简、小等)。

突破方法为:

练习——讲解——纠正——练习

五、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烷烃的系统命名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个的有机物的命名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尤其要注意抓住学生命名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如选错主链等,以改错的形式使学生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

六、分析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提问、观察法、发现法、讲述、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多讨论、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听老师讲解后,积极参与讨论,课堂练习,并抓住易错点进行多次训练强化。

感知从模糊到了解到清晰最后到熟练。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以实例进行讲解后,组织学生多讨论、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具体步骤为:

1.引入课题

2.讲解

(1)找主链-----练习

(2)编号位-----练习(3)写名称-------练习

3.归纳总结:

名称组成,数字意义

4.烷烃的系统命名遵守的原则

5.作业布置

八、学习评价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纸笔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训练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是过程表现性评价,看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能当场理解。

纸笔评价是通过提问练习测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能力与方法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而过程表现性评价则是

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过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上两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评价。

九、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尝试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改错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并能灵活运用。

十、板书设计

一、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1)定主链。

(2)编号位。

(3)写名称。

3、原则

长、多、近、简、小

十一、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预想:

1.学生基础差,讲授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

2.准备的练习太少,学生没能及时巩固;

3.学生认知能力差,感觉课堂内容偏多

以上是我的说课,由于经验不足,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篇五:

芳香烃说课稿

芳香烃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芳香烃》。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芳香烃》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第2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本节内容是对化学必修2中已经介绍的苯的化学性质的提升,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之后有机合成和有机推断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的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

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并从中了解研究事物所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苯和苯的同系物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苯的同系物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下。

四、说教法

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考、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化学本身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但又鉴于实验存在的一些危险,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①实验探究:

苯的化学性质。

②观察实验:

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

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

③阅读与交流:

煤、石油的综合利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思考交流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归纳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课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新课导入:

(2—3分钟)

在烃类化合物中,有很多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这样的化合物属于芳香烃。

我们已学习过最简单、最基本的芳香烃——苯。

因为学生已经在必修2学过了苯的有关知识,我会引导学生们回顾苯的结构、物理性质、主要化学性质。

提出第一个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让学生回忆思考已经学过的知识,为今天的新课做铺垫。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之前我会想学生提供书上有关的资料:

现代科学对苯分子结构的研究:

(1)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

-10

(2)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为40×10m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

在展示资料之后,我又播放了苯与液溴以及混酸反应已经苯与氢气加成反应的视频,让学生更深一步加深对苯化学性质的印象和理解,实验演示:

(1)苯与液溴在铁粉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

c6h6+br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c6h5br+hbr。

(2)苯在特殊条件下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

c6h6+3h2c6h12。

(3)

对实验进行解释:

苯的分子组成为c6h6,从其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大的不饱和性,应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

但实验表明苯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由此可知,苯在化学性质上与烯烃和炔烃明显不同。

更深层次的讲解:

大量的研究表明,苯为平面形分子,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碳碳键长完全相等,而且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

或均可。

对于苯的结构和性质清楚之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下列任务:

[思考与交流]1.烃均可以燃烧,但不同的烃燃烧现象不同。

乙烯和乙炔燃烧时的火焰比甲烷的要明亮,并伴黑烟;而苯燃烧时的黑烟更多。

请你分析产生不同燃烧现象的原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通过交流能给出相对满意的答案。

这一任务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汇报]

1、含碳量不同,含碳量:

乙烷>乙烯>乙炔=苯,含碳量越高,燃烧越明亮,黑烟越多。

2、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3、

装置特点:

⑴导管较长;导管口在液面上;不加热;⑵现象(略);⑶兼起冷凝器的作用;⑷防倒吸;⑸白雾是hbr遇水蒸气产生的。

可用agno3试剂检验(现象:

出现浅黄色沉淀)。

装置特点:

①要用水浴加热,以便于控制反应的温度,温度计一般应置于水浴之中;②为防止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蒸发损失,要在反应器上加一冷凝回流装置。

对于同学们之前的思考与讨论,我通过下面的练习题给予了知识点的深化。

[投影]练习:

1、根据本节课所学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一定比例浓h2so4与浓hno3的混合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_。

(2)为了使反应在50—60℃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粗硝基苯可依次用蒸馏水和5%naoh溶液洗涤,最后用蒸馏水洗涤。

其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粗产品用5%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

(4)将用无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纯硝基苯是无色、密度比水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气味的油状液体。

2、根据实验室制取溴苯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烧瓶中加入苯,再加纯溴其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再加入铁屑,现象是_____________。

(3)写出烧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烧瓶中连接一个长导管,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5)插入锥形瓶的导管不伸入液面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6)反应完毕,把烧瓶里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现象是___________,溴苯是

_______________的液体。

我之后又用投影向同学们展示了科学视野-苯的结构:

苯分子里6个碳原子都以sp2杂化方式分别与2个碳原子形成碳碳σ键、与1个氢原子形成碳氢σ键。

由于碳原于是sp2杂化,所以键角是120°,并且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如图2—13)。

另外,苯环上6个碳原予各有一个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它们垂直于环的平面,相互平行重叠形成大π键(如图2—14)。

每个碳碳键的键长相等,其数值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

由于大π键的存在,使苯的结构稳定,难于发生加成和氧化反应,易于发生取代反应。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这一内容的设置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

学习了最简单芳香烃——苯的性质,下面我门继续学习芳香烃中最简单的一类物质——苯的同系物。

我首先用多媒体[投影]出三个讨论题:

1.什么是芳香烃?

2.什么是苯的同系物?

3.苯的同系物的通式是什么?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导入]苯的同系物有什么性质呢?

通过[展示样品]甲苯、二甲苯[探究]物理性质,并得出二者都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通过观察、思考、对比后,得出:

①苯的同系物不溶于水,并比水轻。

②苯的同系物溶于酒精。

③同苯一样,不能使溴水褪色,但能发生萃取。

④苯的同系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根据苯的同系物的性质,我紧接着向学生抛出了如何区别苯和甲苯?

的问题。

学生会根据前面的知识答:

分别取少量待测物后,再加少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能褪色的为甲苯,不能褪色的是苯。

我会对苯与苯的同系物的异同进行[讲解]苯的同系物的性质与苯相似,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但由于烷基侧链受苯环的影响,苯的同系物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所以可以用来区别苯和苯的同系物。

由上面的实验事实可以知道烷基侧链会受苯环的影响,表现出与苯不同的性质,我紧接着又问学生“那么,侧链对苯环有没有影响呢?

”引出下面的的内容。

陈述甲苯跟硝酸、硫酸的混合酸发生硝化反应,可制得三硝基甲苯,又叫tnt。

的事实化学方程式为: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由此证明苯的同系物的侧链对苯环也有很大的影响,它能使苯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在此对侧链与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做了小结。

[小结特性]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之影响;的取代反应比更容易,且邻,对位取代更容易,表明了侧链(-ch3)对苯环更易发生,表明苯环对侧链(-ch3)的影响(使-ch3的h的氧化反应比

活性增大)。

[设疑]tnt能否写为下式,原因是什么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

[强调]①tnt中取代基的位置。

②tnt的色态和用途。

淡黄色固体;烈性炸药。

[讲述]自从1845年人们从煤焦油内发现苯及其他芳香烃后,很长时间里煤是一切芳香烃的主要来源。

但是,从一吨煤中,仅可以取得1kg苯和2.5g其他芳香烃。

由于芳香烃的需要在不断增长,仅从煤中提炼芳香烃远不能满足化学工业生产的需要。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通过石油化学工业中的催化重整等工艺可以获得芳香烃。

一些简单的芳香烃,如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可用于合成炸药、染料、药品、农药、合成材料等。

2.稠环芳香烃。

[简介]有些稠环芳香烃有致癌作用,又称致癌芳香烃。

a.萘c10h8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4、5、8为α位,2、3、6、7为β位

b.蒽c10h141、4、5、8为α位,2、3、6、7为β位,9、10为γ位

c.菲c14h10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

第二节芳香烃

一、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1、结构:

苯为平面正六边行结构,键角120°,碳碳键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完全相等。

2、化学性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二、苯的同系物

(1)苯的同系物的苯环易发生取代反应。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苯的同系物的侧链易氧化: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3)苯的同系物能发生加成反应。

三、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1、来源及其应用

2.稠环芳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