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9952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

《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docx

上海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

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学校发展规划

(2014年-2018年)

一、学校概况

陆家宅小学现有教职员工35名,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6人。

学校在经历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大量流入,学生生源的结构发生巨变的适应、融合、发展的三个阶段后,现正进入稳步提升时期。

学校连续六届被评为区文明单位;连续数年被评为区科技特色学校、区体教结合先进校;2013年被命名为区行为规范三星校,经过多方面努力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学校在2013年4月成功结题上海市2009年规划课题《“两为主”政策背景下,构建城市公办小学新学生文化的实践研究》。

1、初步形成了“让每一个学生收获幸福生活”的核心价值体系。

学校根据近几年学校发展的需求,对原先办学校理念得到进一步调整。

新的办学理念是:

让每一个学生收获幸福生活,将办学理念的内涵汇聚于学生的幸福发展和快乐成长;学校精神是:

悦纳、明责、砺志、笃行;学校育人目标:

育三心、塑三性;学校还积极构建《幸福生活》课程的建设。

学校文化内核的形成,办学思想的提升与发展,课程的支撑成为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铺垫。

2、教师队伍建设初显“阶梯状”发展模式。

现有教师职称序列3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9人;本科学历25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3人)、大专学历7人、中师1人;市优青工程培养对象1人、区高级指导教师2人、区教育教学能手、新秀4人、学校骨干教师3人。

教师队伍不断形成的优势发挥使学校的教育张力逐步扩大。

3、办学成果初步显现。

学校保持普陀区文明单位、普陀区科技特色学校等荣誉,在近几年办学中,学校相继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SD项目的示范校、普陀区行为规范星级校、上海市优秀家庭教育基地等,为未来学校发展奠基新的起点高度。

二、存在问题

1、课程方案的进一步落实

学校已初步形成《幸福成长》课程方案,如何将课程方案的理念及核心思想落实在全面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构建全面的课程体系为育人作保障。

2、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学校虽然在过去的几年发展中,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勤奋敬业、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也培养出了区高级指导教师、区教育教学能手,但整支专任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为提升学生生活品质提供人才支持。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校在2012年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报告中,学生的高层次学习能力指数低于区平均水平。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与分析,这和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以学定教的理念虽然老师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从理念到课堂上的具体践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是制约陆小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所在。

三、办学理念与目标

(一)办学理念

1、办学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收获幸福生活

2、内涵界定:

幸福生活:

有自信地生活;负责任地生活;有能力地生活;有乐趣地生活;感恩地生活。

收获幸福生活:

围绕幸福生活的五个方面,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提供学生丰富多彩的、高品质的课程,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拥有自信地生活、负责任地生活、有乐趣地生活、有能力地生活、感恩生活。

让每一个学生收获幸福生活:

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个体。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健康快乐的校园幸福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态度、勇气和能力。

(二)学校发展目标

坚持“让每一个学生收获幸福生活”的办学理念,依托课程建设,精心育人,打造师资,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把学校办成社区居民满意的优质、特色学校。

(三)学生培养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拥有“三心”、“三性”的幸福少年。

2、内涵界定:

三心:

爱心、信心、责任心

爱心:

爱自己、爱师长、爱同学,能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信心:

自尊、自信、自强不息。

责任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合理安排学习与休闲生活,对集体和他人委托的任务按时认真完成。

三性:

乐善的品性、良好的习性、阳光的个性

乐善的品性:

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

良好的习性: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阳光的个性:

胜不骄败不馁,乐观向上,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四)教师培养目标

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促进教师转型,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正确的教育理念、显著教学成效、体现教学价值的教师队伍。

四、实验项目

(一)项目名称

构建校本化“幸福生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背景

1、基于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纲要》还在各教育领域强调了生活的价值,强调从生活中挖掘教育的内容。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形成幸福生活的能力,进而收获自己幸福的人生是我校朴素的办学理想和追求。

《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

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2、基于生活教育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

如今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已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在学生与生活的互相作用中,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同化、顺应的过程,让其不断获得、提升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让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不只是为了教育的成效和课程的成效,更是为了学生生命的成长。

3、基于课程实施的多元化

学校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同时,它也是学生能否在“生活世界”中健康快乐生活的保证。

每一名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这里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有民族、习惯的不同,有社会、环境的特点,所以每所学校的“生活课程”都应该有所不同。

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给我们校本化“幸福生活课程”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只有将学校的教育真正与家庭、社区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才能构建我们所需要的校本化“幸福生活课程”。

4、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校以构建校本化“幸福生活课程”作为切入口,认真分析各类课程模式的特点,在总结以往课程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统合教育,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研究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校本化“幸福生活课程”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的或创设的真实生活的情景中获得、巩固和提升经验,使课程追随学生的经验与生活,让学生在快乐的生活实践中积极探索、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使学校课程适合并服务于学生品德的养成、人格的健全、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能主动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并为未来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我校本着这样的教育追求,前期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首先,以“快乐学习,畅享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获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

其次,学校在课程结构与设置上进行了相关设计,从品德个性教育、生活技能教育、自主学习教育三个维度实施生活课程,并开设了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课程科目。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上,我校提出了将课程与真实生活紧密相连,将课本知识还原到真实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到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真实客观世界;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创造美的生活的能力,引领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生活—教学—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社会活动及本地区社会文化特色、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实际情况和三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积累经验,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促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1、探索学校“幸福生活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方式和途径,有效地选择生活中的内容,构建开放、整合的校本化“生活课程”。

2、善于挖掘、选用、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教学活动回归生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化“幸福生活课程”的评价途径。

(四)研究内容

1、校本化“幸福生活课程”组织形式的研究

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

让学生融入到生活大环境中,深入家庭、走向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挖掘身边的资源。

通过参观、访谈、调查等活动,增进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的理解,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同时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开展角色游戏,让学生的社会知识经验在交往和冲突中得到提高,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促进学生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发展。

2、校本化“幸福生活课程”评价途径的研究

学校教学活动既是教育的途径,也是评价的途径。

衡量学生发展的依据,最核心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教师努力营造平等、信任、和谐的人际氛围,与学生同玩、同乐、同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交互活动中,观察记录学生在现实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分析判断其学习和发展的状况,探索适合我校的“幸福生活课程”评价途径。

(五)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查阅、搜集相关理论,了解国内外学校对“生活课程”研究的现状;

(3)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制定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

成立各子课题组,制定各自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总课题组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1)分年级段按计划实施;

(2)对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3)定期组织研究交流、阶段成果汇报和观摩活动;

(4)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各子课题的研究总结。

(2)形成本课题研究优秀论文集、案例集及优秀活动声像资料集。

(3)总结相关研究经验,汇总课题研究成果,接受结题评估鉴定。

五、实施项目与措施

(一)德育建设

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完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德育课程框架。

完善“三位一体”,健全家长志愿者服务机制。

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提高育人水平。

具体措施:

1、整体构建“爱·生活”德育框架,形成全面育人氛围。

德育工作的途径和载体是丰富多彩的,结合我校育人目标,通过梳理、整合,规划形成我校整体德育工作架构,并以此架构为指导,使我校德育工作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2、加强班主任专业化研究,提升班主任专业修养。

班主任工作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班主任工作必须由“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

(1)通过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加强理论学习,引导班主任加深对专业素养的理解,提升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结合温馨教室创建,鼓励班主任在班集体特色建设中勇于实践,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3)拓宽班主任互动交流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初步形成班主任工作交流网。

3、继续深化德育校本课程《爱·生活》的开发,分年级形成完整序列,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程活动中,实现学校育人目标。

4、结合“普陀大学堂”社会实践区级资源、校本德育教材《爱·生活》考察地点以及学校原有社会实践基地,形成富有我校特色的较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序列。

并开发校本德育活动指南(学生家庭用)、指导手册(教师用)以及记录手册(学生用)。

5、建立家长志愿者机制,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环境。

通过发放志愿者招募登记表,家长个人自愿提出申请,说明可以参加活动的时间、方式、服务内容,整合家长中的人力资源参与学校管理,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的学习实践渠道,积极倡导“关爱孩子、传递爱心、发挥专长、共建和谐”的校园文明风尚。

(二)课程建设

工作目标:

通过基础型、拓展型及探究型三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希望,以积极主动地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和各项任务。

面对失败不气馁,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向着更高目标努力进取。

2、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

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遵守诺言,言行一致。

对集体负责任,主动承担班集体任务,并努力完成。

3、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愉悦的学习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4、掌握基础的愉悦身心的文娱爱好与健身项目,体验生活的乐趣,创造生活的乐趣,形成健康乐活的生活态度。

5、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观。

孝敬父母,能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幸福与甘苦。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懂得向帮助自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努力为他人提供帮助,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具体措施:

1、建立务实的课程实施网络,提高管理实效

构建学校课程管理网络:

 

 

校长室:

统筹学校课程实施工作;做好方案,组织实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整合资源,协调管理;改善条件,提供保障;健全制度,制定政策。

教导处:

提出实施幸福学堂、幸福活动的具体措施;组织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实施教学常规管理;调控、反馈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科研室:

为课程实施搞好课题研究和提供科研资讯服务;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教研组:

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本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开展实践与反思活动,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

2、以幸福生活课程理念为核心,开展岗位培训

(1)集中的通识培训

即通过集体培训打造“让每一个学生收获幸福生活的教育理念,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产生思想、观念、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投身实践的积极性。

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培训对象的全员性和培训内容的系统性。

(2)经常性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要有计划地引导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研究,不断反思自己、促进教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化,积累课程资源,构建具有明显特征的幸福学堂。

3、开展幸福生活课程要素的研究,不断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开展幸福学堂和幸福活动“幸福”要素的研究。

着力研究幸福师生关系、幸福学习方式和幸福学习体验,促使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以研究推动工作,把研究成果落实在工作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幸福的校园学习生活,切实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

4、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幸福学堂

(1)在师生关系上,着力建立安全、值得信赖的师生关系。

牢固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意识。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从旁帮助和引导,促成学生学业的发展。

(2)在学习内容上,根据学科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客观世界的运作,理解学习的意义。

(3)在学习环节上,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导入部分要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景要,在社会生活中导入。

新授部分的重难点要尽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提高认知世界的能力。

复习巩固要与生活建立联系,活学活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作业设计上,体现趣味性、针对性、生活化的原则,严格控制作业量,避免不必要的机械性抄写作业,不以过难过重的作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在学习方式上,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有效学堂,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同时注重整合网络资源,利用数字化媒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

(5)在学习体验上,教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信心的能量供给站。

使学生有愉悦感、有成就感、自由感。

(三)队伍建设

工作目标:

积极营造教师自我发展的良好氛围,完善发展机制。

形成一支稳定、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依托区教师发展指导团队的平台,搭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使区级骨干教师数量有所提升。

具体措施:

1、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陆小正能量”的评选表彰制度,提升“正能量”教师的辐射作用。

2、依据教师教龄、职称、学科、个性特长等差异具体分析教师个体成长需求,建立个性化教师发展群。

通过个人规划制定,关注每一个教师的发展过程。

3、借力“普陀区教育系统十二个行动计划中的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以教育科研为手段,大力培养区校级骨干教师,形成学校高水平教师群体,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4、通过行动学习法,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教师团队为单位,以真实案例为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四)教育科研

工作目标:

坚持走“科研兴校”的道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踏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

以学校实验项目《构建校本化“幸福生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为推进载体,形成教师人人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培养科研骨干队伍,注重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有效推动实验项目的研究。

具体措施: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取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将课题研究与教研、德研一体化,切实做到教育科研结合,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四个强化”:

(1)强化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鼓励教师人人都能成为科研的主体,每一个课堂、每一次活动都能成为研究的基地。

(2)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以课题组为单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理论学习活动,以此拓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素养;另一方面优化课题组管理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充分发挥课题组在教学改革研究中的主体作用。

(3)强化个体研究与集体研究的有机统一。

课题组的活动要系列化,各研究小组成员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通过集体酝酿开展研究课或主题活动的实践。

(4)强化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实验项目的推进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语、数、英、音、体、美等各学科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各类学科相互渗透,协同作战。

2、引导教师抓准问题,做实研究,在提高研究实效的基础上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以科研促质量,用科研促效能,同步前进。

3、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五个一”活动,即每学期精读一篇教育理论文章,参与一项子课题研究(或主持一项个人课题),编写一份研究课教案(或活动方案),上好一节课题研究课(或组织一次活动),45岁以下的教师撰写一篇教育科研专题论文(或研修心语)。

4、以科研室、教导处为主导,以教研组和课题组为主体开展研究实践,立足于“问题就是课题”的理念,从个人课题研究(或研究专题)入手,做到人人参与,全员提高。

5、广泛地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参与研讨的机会。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教育教学行为,继而再指导实践。

6、以校本研修为途径,逐步规范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科研园地的建设,形成发布信息及时,科研资源共享,教师互动展示的网络管理机制。

(五)学校管理

工作目标:

落实“让每一个学生收获幸福生活”的办学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制定学校章程,创新有效管理方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良性运转,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具体措施:

1、将办学理念渗透于学校管理过程中,注入学校文化管理的活力因素,使学校管理体现“服务、开放、敬业、务实”的新内涵。

2、成立学校章程项目组,具体负责学校章程的梳理和修工作,形成包括德育教育、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学校信息、总务后勤等系列规章制度,为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3、坚持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原则,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优化管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1、建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为了保障学校五年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地实施,学校成立“陆家宅小学五年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2、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小组

成立“陆家宅小学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小组”,由学校领导、家长委员会代表、教代会代表、校外专家、社区领导五部分人员构成。

通过监督、评估规划的执行程度,加强规划的过程管理,注重规划的年度推进和管理,及时检查和反馈,及时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控和修订。

每年将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自评,将自评情况向评估小组汇报,主动接受监督,依据评估情况及时反思并解决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规划落实到位。

(二)舆论保障

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制定的内容体现的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学校发展愿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悦纳、明责、砺志、笃行”为特征的文化氛围。

(三)基础保障

1、师生安全保障。

通过岗位安全责任制、教师护导执勤制、专职保安制、社区联防制等学校安全一系列制度的严格执行,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

2、经费保障。

加强预算管理,合理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科研、资源建设、学生个性培养等工作项目顺利推进。

3、环境保障。

利用学校每一块场地,发挥其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科学配置,高效运用。

4、资源保障。

积极开发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合理整合,高效运作。

潜心挖掘学校各类教育资源,尤其是发挥学校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的作用,形成团队奋斗合力。

 

2014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