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9841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x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最终定稿

《民族团结》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民族团结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理论课

授课依据:

《民族团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内蒙古自治区规划教材

课程设置:

18周;36学时;2学分

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我国的民族概况、民族理论和政策,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及成就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民族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等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大纲是以自治区教改统编规划教材(2011年版)为基础,适应大中专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时数,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而编写的。

绪论

教学目标:

从整体上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民族团结》对于做好民族工作,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增强对本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本课的意义。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手段:

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研究对象

   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国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现状。

   二、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

   

(2)我国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各民族在伟大祖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三、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及意义

 四、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学习、树立、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者对民族概念、民族问题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1、民族的概念。

2、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3、民族问题的含义及特点。

4、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5、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

教学难点:

1、民族六个基本特征的理解。

2、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

3、民族问题的特点。

4、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革命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5、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手段:

讲授、多媒体课件、录像、讨论、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的民族观

一、民族的概念

(一)“民族”概念的演变及其界定

1、古希腊的学者最早使用"民族"一词,在中国,19世纪初汉文中出现“民族”一词,在此以前广泛使用的是“族”、“民”,或直接称,某一民族的名称。

2、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介绍的一些外国学者的民族概念,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1、斯大林在吸取和发展马、恩、列有关民族特征论述的基础上,分析当时欧洲和俄国民族实际情况,批判了唯心主义民族定义,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

2、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3、中国的民族定义

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一)民族形成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不足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逐渐向民族的地绿关系过渡为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的民族的形成起了政治纽带的作用。

4、原始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初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至文明时代的低级阶段。

(二)民族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

民族从产生到发展,消亡,总的一般性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序列相一致的。

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情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殊道路。

民族发展的一般条件

1、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2、此外,自然因素、民族因素、社会环境、人口状况、宗教信仰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也都影响民族的发展。

(三)民族的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1、民族消亡及其途径和一般规律

(1)民族消亡不是指个别民族的消失,而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特征和差别的最终消失,民族融合的实现。

(2)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实现的结果。

(3)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渐进的历史过程。

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暴力的方式去实现。

是在各民族密切联系交往中,不断增加共同性,减少差别性,最终趋于一致。

(4)民族消亡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才是民族的消亡,这是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2、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1)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按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的现象。

是对部分民族消失而言的。

民族同化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

强制同化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是反动的。

自然同化是不同民族整体或部分成员之间,经历的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接受和自然适应过程,有利于民族的交往和接近。

(2)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各民族融为一体,它的前提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交往联系的至为密切。

这是一个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进步,共同繁荣时期。

(3)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有本质的区别,社会历史条件,内容、实现的方式和造成的后果均不相同。

3、民族消亡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1)民族消亡是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实现的事情。

(2)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是各民族心理素质差别的消失和全人类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各民族语言差别的消失和全人类共同语言的形成。

(四)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时期

 第二节民族问题的含义及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民族问题的含义

1、民族问题即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表现为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有:

一是民族差异的存在;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制度。

2、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一部分,必然随着社会总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民族问题反作用于社会总问题,对社会总问题的发展变化产生直接影响。

3、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

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二、民族问题的特点:

1、普遍性

2、长期性

3、复杂性

4、国际性

5、重要性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革命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和任务是由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总问题决定的,只有在社会革命总问题中,民族问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任务:

推翻三座大山→  民族问题的任务:

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取得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一律平等

2、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历史任务:

①引导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各族人民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②通过改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一、民族平等的内容

二、民族团结的内容

三、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容

第四节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工程。

他们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思想:

1、坚持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各少数民族均有参加人民解放军及组织地方人民公安部队的权利

4、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立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着眼于实现全面的民族发展,着重于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手于实现民族大团结,归宿于最终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三、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民族问题内涵和内容的新概括;

2、关于对民族问题五大特征的归纳;

3、在“两个离不开”基础上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4、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深刻阐明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6、突出强调了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新一届党中央,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包括12个方面:

(2005年5月27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基本表彰大会在京召开)

第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第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第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第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第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第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第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第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第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第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

第二章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明确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和谐繁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经历,掌握我国民族概况及现代民族关系,明确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是兄弟,彼此是密不可分的。

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华民族大家庭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学难点: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教学课时:

14课时

教学手段:

讲授、多媒体课件、观录像、查资料、演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以历史事实说明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由各民族共同努力实现的。

论述从远古时代开始,我国就是多民族的国家。

1、秦朝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候割据局面,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将淮水流域的东夷各族,长江流域的南蛮各族,长江、珠江流域的百越各族及西方诸戎族、西南各族地区,都统一在秦国的版图之内,标志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形成。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壮大时期。

3、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确立、巩固时期。

二、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团结战斗的优良传统。

到了近现代,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基础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三座大山的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凝聚力。

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族几经危难而犹存,并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三、共同开拓和捍卫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以大量的史实说明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西藏地区、

西南地区、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分别是由我国各族及其祖先共同开拓发展起来的。

   四、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各民族都以自己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优势促进了祖国的发展。

在经济上:

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各自发展及相互交流。

在科技、医药、建筑、语言文字、历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明创造及相互吸引、丰富。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还出现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对祖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第二节中华民族大家庭

一、我国的民族:

1、各民族人口状况及占全国总人口百分比;

2、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情况;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①特点:

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而逐渐形成的。

②形成原因:

主要有各民族之间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和友好交往;朝代的更替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历代王朝实行的屯田、驻防、戍边和开荒等政策,导致各民族人口相互迁徙;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民族压迫与民族内、外部的斗争而使力量较弱的民族为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等。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1、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2、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3、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三、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介绍:

55个

第三节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

1、概念

2、民族关系的表现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

①“现在我国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1、民族平等

2、民族团结

3、民族互助

4、民族和谐

第四节 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一、内蒙古的民族概况:

55个少数民族

主要:

8个——蒙古、汉、满、回、达斡尔、朝鲜、鄂温克、鄂伦春

内蒙古的地貌、地况

四个主要的民族——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的具体状况及分布

二、内蒙古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自治区

第三章民族团结的基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定义、特点、实质和类型,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情况及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行使权利的情况,使学生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我们一定要坚持、完善它。

同时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明确民族区域自治的定义、特点、实质和类型。

 

2、讲清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情况及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行使权利的情况

3、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辉煌成就。

教学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的定义、特点、实质

2、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

教学课时:

8课时

教学手段:

讲授、多媒体、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历史依据。

   2、近代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基础。

   3、各民族分布的特殊状况,各地区资源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现实条件。

 第二节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一、自治机关的性质:

双重性质

二、自治机关的组成

三、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内容

1.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变通执行的权力。

2.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3.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

4.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

5.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

四、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1、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

2、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宗旨:

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3、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主要内容:

健全法制、保障权益、促进发展

第三节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60年

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三、生态建设成绩斐然

        

第四章民族团结的保障——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目标

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使学生明确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背景和目的,认识到民族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自身,有利于搞好民族关系,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从而明白维护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内容及落实。

教学难点:

如何调整民族政策以适应社会发展。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手段:

讲授、多媒体、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族干部、民族经济和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政策

一、民族干部政策

二、民族经济政策

1、财政照顾。

2、税收减免。

3、对口支援。

4、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政策

1、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事业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

3、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

4、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第二节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政策

 一、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1、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2、继承、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

3、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2、尊重少数民族的服饰习惯

3、尊重少数民族的年节习俗

4、尊重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

5、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三、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

1、宗教的概念

2、对宗教的正确理解、认识,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

四、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1、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2、宗教在各少数民族中的影响

3、介绍我国的主要宗教,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情况。

五、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

2、按照宗教本身的客观规律来对待教徒的宗教信仰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5、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思想上的差异是次要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6、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矛盾。

7、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8、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

第三节内蒙古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取得的成就

 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人才

三、促进经济发展

四、加强蒙古语言文字规范使用

五、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六、民族职业教育有法可依

 

课程学时分配及教学环节安排表

授课章次

学时

备注

绪论

2

 

第一章

6

 

第二章

14

 

第三章

8

 

第四章

6

 

合计

 36

 

 参考书目: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乌力吉主编

2、《少数民族风情》

3、《内蒙古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