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7345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

《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docx

中国民族史上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国民族史》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适用对象:

文物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三年级计划课时:

36课时学分:

2学分任课教师:

刘瑞俊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主要以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强盛的历史过程为主线,主要讲述历史上不同时期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使中华民族的内涵不断扩大、统一多民族的共同体的认同不断增强。

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正确总结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借鉴。

同时简要讲述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各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演进的沿革及特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包括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

以及简要介绍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意义

通过中国民族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增进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并不断巩固的历史过程的认识,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通过对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认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家爱民族的深厚情感。

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加以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正确总结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借鉴,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并通过对各民族历史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同时,对于文化遗产各专业来说,所面对的最基本的研究资料,不论是物质的文化遗存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上各个民族群体所创造的,所以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化遗产,学好专业知识。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在历史上,每一次分裂割据时期,也是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这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为其后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而每一次新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兴盛。

据此,我们把中国民族史划分为以下五个大的时期:

1.中华民族起源形成时期(传说时代到夏商周);2.中华民族的形成——从华夏到汉族(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3.各民族的交融与重组——中华民族发展与强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4.各民族的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兴盛(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明清时期);5.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晚清到民国)。

在此分期基础上,将整个课程分成十部分,包括:

导论;第一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传说时代);第二章,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的出现(夏商周时期);第三章,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第四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汉民族的形成(秦汉时期);第五章,南北各民族的融合(秦汉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第六章,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隋唐时期);第七章,各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宋辽金时期);第八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兴盛(元明清时期);第九章,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晚清到民国)。

鉴于课时所限,把全部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本学期讲授《中国民族史》(上),内容包括导论和前五章。

导论

计划课时:

4学时

主要内容: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民族定义,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理论等重要概念和理论问题;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史略;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民族史与王朝体系问题;中国民族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学习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了解学习研究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2)熟悉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主要概念和重要理论问题。

(3)掌握中国民族史的分期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纲目:

第一节学习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二、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对象与主要内容

三、中国民族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主要概念和理论问题

一、民族定义和民族形成问题

二、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

三、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理论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民族凝聚力说

3.“历史发展整体性”

四、民族战争与民族英雄

第三节民族史研究的发展史略

一、古老的传说和记录

二、历史文献

三、二十世纪的民族史撰著

第四节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一、王朝史与中国史、民族史的关系

二、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三、各期主要特点

本章思考题:

民族定义,民族同化,民族融合。

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如何看待民族英雄。

简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及你的观点。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民族史与王朝体系问题。

中华民族与中国各民族间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理论有哪些?

你的观点是什么?

简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理论要点。

学习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第一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传说时代)

计划课时:

4学时

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起源的本土特点和多元特点;中华民族起源的时代;神话传说资料反映的各部落集团及其早期活动,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等。

基本要求:

(1)了解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

(2)熟悉神话传说资料反映的各部落集团及其早期活动,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

(3)掌握氏族、部落发展为民族的理论。

本章内容主要纲目:

第一节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

一、关于中华民族起源

二、中华民族起源的本土特点

1.中华古人类各进化阶段的发现

2.中华古人类化石与蒙古人种

三、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特点

1.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与区系的萌芽

2.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起源与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第二节中华民族起源的时代

一、原始群与原始氏族社会

二、原始社会瓦解及向国家民族的过渡

第三节神话传说反映的各部落集团

一、史料问题及父权制以前的史影

二、父权制时代各部落集团

三、各部落集团间的关系

四、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本章思考题:

黄帝集团,炎帝集团,东夷集团、九黎集团,三苗集团。

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先民的起源及早期活动。

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

试从考古资料与传说资料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群或部落集团。

传说时代各部落集团间的关系。

第二章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的出现(夏商周时期)

计划课时:

6学时

主要内容: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夏商周三族的融合、认同与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

基本要求:

(1)了解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的概况;了解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及其与夏商周的关系。

(2)熟悉夏商周三代国家制度的因革与发展,夏商周三代开拓华夏民族的共同地域,华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

(3)掌握华夏

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的形成。

深入探讨民族形成理论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本章内容主要纲目:

第一节华夏的主要来源: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

一、夏人的起源与兴起

二、商人的起源与兴起

三、周人的起源与兴起

第二节夏商周三族的融合、认同与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

、三代国家制度的因革与发展二、夏商周三代开拓华夏民族的共同地域

三、华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

四、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

五、华夏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第三节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

一、东夷

(一)东夷的起源与分布

(二)东夷与夏商周的关系

二、西戎

(一)氐羌西戎的起源

(二)夏商时期的氐羌

本章思考题:

禹迹,区夏;东夷、西戎。

夏、商、周的兴衰。

试论夏商周三族的融合与华夏民族雏形的出现(夏商周三族的认同与融合)东夷与夏商周的关系。

夏商时期的氐羌。

第三章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计划课时:

6学时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民族矛盾激化与诸夏攘夷争霸,诸夏争霸与民族间的斗争融合;战国时期的七雄兼并与诸夏大认同,秦人、楚人由戎狄、蛮夷而认同于华夏;华夏民族大认同与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周边各族及其华化的进程。

基本要求:

(1)了解华夏、四夷与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华夏与四夷的关系,了解各族群的分布及活动范围。

(2)熟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华夏民族意识的增强与华夷之辨,熟悉秦人、楚人以及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各族与诸夏的抗衡及其华夏化的进程。

(3)掌握华夏民族大认同与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

本章内容主要纲目:

第一节民族矛盾激化与诸夏攘夷争霸

一、“四夷交侵,中国背叛”

二、戎狄内迁及华夷杂处

三、诸夏争霸与民族间的斗争融合

第二节七雄兼并与诸夏大认同

一、秦人由戎狄而认同于华夏

二、楚人由蛮夷而认同于华夏

三、华夏民族大认同

第三节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

一、诸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诸夏的改革浪潮

三、华夏民族意识的强化与五方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周边各族

一、东夷的华化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各族

三、春秋时期的西戎

四、北狄

(一)北狄的起源

(二)春秋时期北狄三大支派及其分布

(三)赤狄强盛时期与诸夏的抗衡

(四)北狄联盟的瓦解与诸狄的华化

本章思考题:

尊王攘夷;“华夷之辨”、“夷夏之防”;华夷五方格局;北狄。

华夏民族大认同与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

华夷五方格局与大一统的思潮。

简述华夏的来源及其形成。

简评“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

简述华夏民族形成初期的民族意识。

简述秦人由戎狄而认同于华夏。

简述楚人由蛮夷而认同于华夏。

南蛮的分布及活动范围。

戎、狄的概念的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东夷的华化及东夷族群的消失。

第四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汉民族的形成(秦汉时期)计划课时:

4学时

主要内容:

秦汉王朝的建立与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汉民族的形成;中央王朝的民族政策与对民族地区管辖制度的奠定。

基本要求:

(1)了解汉民族形成的标志—族称的变化与确定。

(2)熟悉统一的民族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3)掌握秦汉时期民族政策与对民族地区管辖制度;汉民族的文化特点。

本章内容主要纲目:

第一节统一的民族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一、分布地域的统一与分布格局的变化

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三、文化的统一与发展

第二节统一多民族中国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形成

一、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发端

(一)中国疆域基础的奠定

(二)民族政策与对民族地区管辖制度的奠定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最高统治者称号的发展

二、汉民族形成的标志—族称的变化与确定

三、汉民族的文化特点

本章思考题:

汉民族族称的变化与确定。

秦汉时期民族政策与对民族地区管辖制度。

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试论汉民族的形成。

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最高统治者称号的发展。

第五章南北各民族的融合(秦汉南北朝时期各民族)

计划课时:

12学时主要内容: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兴衰历史、文化特点;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各民族的冲突、迁徙、变革与交融;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理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重组。

基本要求:

(1)了解各民族的起源、发展、兴盛、衰亡的历史;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了解各民族的分布、迁徙、文化变迁。

(2)熟悉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的发展变化;熟悉民族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熟悉中央王朝的主要民族政策以及管理民族地区的制度举措和机构设置。

(3)掌握各民族的冲突、迁徙、变革与交融;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理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重

组的历史进程。

本章内容主要纲目:

第一节夫余、高句丽与挹娄

一、夫余与高句骊

(一)濊貊与夫余、高句骊的源流关系

(二)夫余族的兴衰

(三)高句骊国的建立与发展

二、挹娄

(一)族源与分布

(二)社会经济与社会组织

(三)与中原王朝及邻近各民族的关系

第二节乌桓与鲜卑

一、乌桓

(一)乌桓的名称和起源

(二)乌桓的内迁及与匈奴、汉魏之关系

(三)魏晋以后的乌桓

(四)乌桓社会经济及风俗习惯

鲜卑族源分布及社会状况

(一)族称族源及迁徙

(二)早期鲜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文化习俗

三、东部鲜卑的兴起及建国

(一)檀石槐军事联盟的兴衰

(二)轲比能统一漠南及与曹魏之关系

(三)慕容氏兴起及诸燕的建立

(四)段部鲜卑的兴衰

(五)宇文氏的兴衰

四、拓跋鲜卑的兴起及建国

(一)拓跋鲜卑的发源地及迁徒

(二)代国兴亡及北魏的建立

(三)道武帝、孝文帝等的改革

(四)北魏末年各民族大起义和东西魏、北齐、北周的更替

五、西部鲜卑

(一)河西秃发鲜卑

(二)陇西乞伏鲜卑

(三)吐谷浑

1.吐谷浑的族称、迁徒和建国

2.吐谷浑的发展及与周邻诸民族之关系

3.隋唐及其以后的吐谷浑

4.吐谷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

第三节匈奴

一、匈奴的来源与兴起

二、匈奴的鼎盛及衰落

三、匈奴国家的分裂和衰亡

四、4至5世纪的匈奴

(一)汉—前赵

(二)北凉

(三)大夏五、匈奴的经济和文化

第四节西域诸族与柔然

一、西域诸族

(一)月氏西迁

(二)塞种南下

(三)乌孙与汉的亲密关系

(四)西域诸国

(五)西域诸族与汉族的密切联系

二、柔然

(一)柔然的族源、称号

(二)柔然兴起及与北魏等关系

(三)柔然的衰亡

(四)柔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生活习俗第五节氐与羌

一氐族

(一)名称与族源

(二)氐族的分布及迁徒

(三)氐族社会经济、风俗习惯

(四)西晋至南北朝时期的氐族政权二、羌人的兴起与发展

(一)汉代羌人

1.河湟羌及其与西汉的关系

2.东汉时羌人的起义

3.西域、西南等地诸羌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羌人

1.三国、西晋时的羌人

2.姚氏建立的后秦

3.宕昌羌、邓至羌

4.羌人与它族之融合

(三)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

第六节西南夷与百越一、西南夷

(一)西南夷的分布和族属

(二)秦汉王朝对西南夷的开拓

(三)西南夷各族社会发展状况

(四)南中“大姓”、“夷帅”的兴起

二、百越

(一)秦征百越和中原人民向百越地区的迁徙

(二)南越国的建立和两汉对百越各民族的施政措施

(三)乌浒、俚、僚、濮

(四)百越的共同特征

(五)百越与秦汉的关系

本章思考题:

西域都护,护乌丸校尉,羁縻制度,吐谷浑,呼韩邪单于,鲜卑石室,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六镇起义,南中“大姓”、“夷帅”,昭君出塞,解忧公主,宁胡阏氏,月氏西迁,塞种五尺道,灵渠。

两汉羁縻政策与羁縻制度,羁縻政策的本质和历史作用。

和亲政策评述。

简述和亲的由来、发展、本质及作用。

拓跋鲜卑的迁徙与发展。

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柔然与北魏的关系。

匈奴与秦汉王朝的关系;4至5世纪的匈奴建立的割据政权。

高句骊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乌桓的内迁及与匈奴、汉魏之关系。

羌与两汉王朝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羌人。

乌孙与汉王朝的关系。

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西南夷与秦汉王朝的关系。

秦汉王朝对西南夷的开拓。

简述西南夷的族类、分布及经济文化。

南越国的建立和两汉对百越各民族的施政措施。

六、主要参考教材

王钟翰主编:

《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

王锺翰:

《中国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

翁独健主编: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

马大正主编:

《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2000年<江应樑主编:

《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北京,1990年。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历史文献资料和民族史方面的经典著作,在把握历史事实和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对课堂讲授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和学术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研读原始资料、经典著作,撰写读书报告;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写出学期、学年小论文,师生共同讲评。

利用本课程的网上资源,在线学习、交流、研讨

教学进度安排

课程

次序

教学内容

教学

方式

备注

1

导论一节

庁;意义;二节:

主要概念和理论问题

讲授

针对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和热点问题,

随堂穿插讨论。

专题讨论安排在课堂教学课时外

2

二节:

民族史研究的发展史略;四节: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讲授

3

—1

一早一节

,起源的特点;二节:

中华民族起源的时代

讲授

4

三节:

神话传说反映的各部落集团

讲授

5

二章一节:

华夏的主要来源

讲授

6

二节:

夏商周三族的融合、认同与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

讲授

7

三节:

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

讲授

8

'—1

三早一节

卩:

民族矛盾激化与诸夏攘夷争霸;二节

讲授

9

二节:

七雄兼并与诸夏大认冋;三节:

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

讲授

10

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周边各族

讲授

11

四章一节

,统一的民族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讲授

12

二节:

汉民族的形成

讲授

13

—J—*—1

五早——

,夫余、高句丽与挹娄

讲授

14

一节:

乌桓与鲜卑

讲授

15

二节:

匈奴

讲授

16

四节:

西域诸族与柔然

讲授

17

五节:

氐与羌

讲授

18

六节:

西南夷与白越

讲授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

占比20%主要依据学生平时学习纪律、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参与课堂讨论、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分。

期中成绩:

占比20%主要考核形式为撰写一篇与本门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小论文。

题目不限定,主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或比较了解的内容来完成。

期末考试成绩:

占比60%主要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内容的理解、掌握、运用,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面考试的形式为闭卷,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是非判断、经典著作评价、论述、材料分析题等。

七、说明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整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框架,将各民族的内容统合于这一框架内。

由于各民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有先后,存在的时间有长有短,在实际讲述时,为了对这个民族的起源、发展有一较完整的轮廓,对某一民族的历史会集中在强盛时所处的时代叙述。

在教学中,注意平衡内容、史料方面的取舍,既要有比较清晰的中华民族发展脉络框架,又要兼顾各民族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

在教学中,将历代民族政策方面的内容穿插在具体处理民族关系时所涉及的民族历史中,不作单独的章节安排。

制订人:

刘瑞俊审核人:

2017年12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