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docx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第一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联想教学
七年级语文中的联想教学从教多年,我对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感触颇深,尤其是许多课文中的联想,我认为不可忽视。
课堂上,不少教师常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上,而对联想这一手法的分析和训练比较少。
其实这一环节引导到位的话,会把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带入语文兴趣的大门,会让他们在对语文基础的掌握上获益匪浅。
所谓“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它在初中语文中运用很广泛,其运用的技巧和艺术值得中学生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七年级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联想的知识,开发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联想能力。
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空的约束,思接千载,把本来相隔久远,相距甚远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
七年级课文中有许多运用联想的典范,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写景物时打破时间的局限,在描绘春花图时由桃花、杏花、梨花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联想,既丰富了写景的层次,又开拓了美的境界。
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结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
如《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散文,他在描写雪后山景时写到: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表现了山的秀美动人,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由花衣被吹动进一步联想到肌肤,生动地写出了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丰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
可见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比喻联想,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加强形象化的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点可通过仿写来进行,如在教《春》时,我训练学生仿写最后三个排比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春天像小姑娘?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
”经过启发,学生能联想到春天像仙女、像画家,像魔术师,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在春天绚丽多姿的景象中徜徉,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得到美的陶冶。
联想,不仅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且能够帮助作者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和升华。
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散文,作者沿着紫藤萝这条线索,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由紫藤萝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由花儿自衰到盛联想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联想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不仅现代文章用这一艺术手段,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沈复在《童趣》中把夏蚊成雷联想为群鹤飞舞,以烟喷蚊联想成鹤唳云端,花台草木联想成树林和野兽。
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童趣,可见丰富的联想不仅符合七年级孩子的特点,也使文章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
运用联想,不仅能升华主旨,还能构思全篇,如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1、2句通过问句形式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联想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描写联想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
雅?
?
”可见整首诗歌的构思都是联想在起作用。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时期,联想和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利用教材中那些联想丰富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怎样运用联想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联想不仅有以上作用,作者还能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愿望。
任何事物总是有对立面的,运用事物的对立面作对比联想,可以使截然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如由美想到丑,有善想到恶,由渺小想到崇高,由悲苦想到幸福,由黑暗想到光明,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作者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奇丽的美妙境界,作者正是因为不满人间的黑暗,才联想到天上的光明,在诗的第三、四节中,诗人又由天上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以及自由的生活,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大胆创造,描绘了幸福美满的婚姻,自由安详的生活,这些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联想,生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封建统治和压迫的不满和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
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联想,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知晓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并起到教育自我的作用。
另外,特征和本质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发生联想,作者也能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了表现自己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惜在对蝈蝈的称呼上下功夫,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联想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联想到“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联想到“蝉的屠夫”,由于蝉和狩猎者、囚犯、屠夫特征相似,作者通过不同的联想来变换不同的称呼,不仅使行文灵活,给人深刻的印象,更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课文中这些联想,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启发,不仅能把握文章脉络。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和学到相关的一些表达艺
七年级处于小学和中学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喜欢联想,但缺乏一定的经验。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意义,利用形式各异的训练,培养他们联想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第二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七年级语文中的联想教学七年级语文中的联想教学
从教多年,我对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感触颇深,尤其是许多课文中的联想,我认为不可忽视。
课堂上,不少教师常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上,而对联想这一手法的分析和训练比较少。
其实这一环节引导到位的话,会把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带入语文兴趣的大门,会让他们在对语文基础的掌握上获益匪浅。
所谓“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它在初中语文中运用很广泛,其运用的技巧和艺术值得中学生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七年级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联想的知识,开发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联想能力。
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空的约束,思接千载,把本来相隔久远,相距甚远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
七年级课文中有许多运用联想的典范,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写景物时打破时间的局限,在描绘春花图时由桃花、杏花、梨花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联想,既丰富了写景的层次,又开拓了美的境界。
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结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
如《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散文,他在描写雪后山景时写到: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表现了山的秀美动人,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由花衣被吹动进一步联想到肌肤,生动地写出了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丰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
可见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比喻联想,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加强形象化的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点可通过仿写来进行,如在教《春》时,我训练学生仿写最后三个排比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经过启发,学生能联想到春天像仙女、像画家,像魔术师,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在春天绚丽多姿的景象中徜徉,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得到美的陶冶。
联想,不仅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且能够帮助作者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和升华。
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散文,作者沿着紫藤萝这条线索,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由紫藤萝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由花儿自衰到盛联想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联想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不仅现代文章用这一艺术手段,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沈复在《童趣》中把夏蚊成雷联想为群鹤飞舞,以烟喷蚊联想成鹤唳云端,花台草木联想成树林和野兽。
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童趣,可见丰富的联想不仅符合七年级孩子的特点,也使文章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
运用联想,不仅能升华主旨,还能构思全篇,如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1、2句通过问句形式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联想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描写联想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可见整首诗歌的构思都是联想在起作用。
再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作者由香瓜子所处环境没有生长条件联想到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由小飞蛾面临严重威胁时的极力挣扎联想到凡是生命都有求生欲望,由静听心跳联想到两种人生态度。
文章就是在这三个联想的基础上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这些联想同时也是文章的写作思路,起了谋篇布局的作用。
过后我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表达对文章生命的感悟。
第二天我打开作业本一看,有同学举出了小草春风吹又生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天星桥石缝中树根的例子等等。
这样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练了笔,又活跃了思维,还收获了一些哲理。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时期,联想和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利用教材中那些联想丰富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怎样运用联想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联想不仅有以上作用,作者还能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愿望。
任何事物总是有对立面的,运用事物的对立面作对比联想,可以使截然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如由美想到丑,有善想到恶,由渺小想到崇高,由悲苦想到幸福,由黑暗想到光明,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作者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奇丽的美妙境界,作者正是因为不满人间的黑暗,才联想到天上的光明,在诗的第
三、四节中,诗人又由天上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以及自由的生活,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大胆创造,描绘了幸福美满的婚姻,自由安详的生活,这些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联想,生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封建统治和压迫的不满和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
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联想,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知晓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并起到教育自我的作用。
另外,特征和本质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发生联想,作者也能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了表现自己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惜在对蝈蝈的称呼上下功夫,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联想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联想到“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联想到“蝉的屠夫”,由于蝉和狩猎者、囚犯、屠夫特征相似,作者通过不同的联想来变换不同的称呼,不仅使行文灵活,给人深刻的印象,更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课文中这些联想,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启发,不仅能把握文章脉络。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和学到相关的一些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
七年级处于小学和中学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喜欢联想,但缺乏一定的经验。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意义,利用形式各异的训练,培养他们联想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第三篇:
浅谈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谈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经常听到同行老师抱怨,初中的语文很难教,特别是我们这里的学生,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面很狭窄,从而造成他们文学感悟能力低下,理解不深入,在阅读教学上,他们走进文学作品,更不要说理解文章里面的思想内涵了。
过去我也有同感,然而这段时间我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上,从学生那里仔细摸索,获得了有益的启示,阅读教学还真的别有一番情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七年级学生阅读层面狭窄,理解能力较弱,但不失天真纯朴,热情好奇,求知欲旺盛,富有童心童趣,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总喜欢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来判断理解作品,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
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他们的思考、发言积极,甚至无所顾忌,所谓“童言无忌”即指这个意思。
他们敢于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直接的表达出来,而并不担心别人的反应,这一点非常可贵。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搭建说话平台,帮助学生学会与文本沟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生活距离,满足学生的各种提问,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描述生动形象,故事美丽奇幻,语言优美凝练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体验,才能满足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的欲望。
语文教材要充分利用,课外书目推荐也要适时跟进,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求知的欲望,阅读的兴趣,都让他们读,作阅读体验。
可是,毕竟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为他们“寻点搭桥”,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帮助他们走进文本。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
所谓“寻点搭桥”,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
寻找一个最佳突破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能够体悟文本的内涵。
那么,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
教师首先自己要吃透文本,轻松自如的驾驭文本。
应树立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则要准备一桶水的意识,多方查找搜集资料,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这样教师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阅读榜样,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探究和体悟,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
“寻点搭桥”教师为先。
“寻点搭桥”法不光是建立在文本之上,而且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
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呢?
就学生方面,能够在文章中读到自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眼前的时代特征,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视为文本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了。
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创建这个点。
我在教《归园田居》时,针对诗歌主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个结合点:
第一是让学生说说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什么;第二是让学生说说诗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
课堂就集中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前者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让学生有话可说,后者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尝试的结果是学生的课堂情绪十分高涨,阅读体验十分丰富,效果也十分明显。
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七年级学生的优势(转载请注明来源)资源在于他们热情、好奇、思维活跃,富有求知欲,主要体现在联想想象能力强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视觉、多方位的联想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从实际中来,文学形象有虚构性,但这些虚构的艺术典型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中可以看到整个人生社会的面貌。
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理解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作家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至极的皇帝的形象,联想丹麦王国那个时代和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昏君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事,还要联系今天的社会某些虚伪的阴暗面,让学生交流起来,就有话可说了,批判
的主题也不难理解了。
在结束本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想想回宫以后,皇帝表现会怎样?
还可以让学生写《皇帝新装》的续篇。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会把握得更深刻的。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景、情、趣、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再造想象。
好的作品往往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情、趣、理来打动读者,文本的景、情、趣、理当然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塑造来展现的,学生感悟时,是一个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变化过程,进而再产生联想创造新的思想认识。
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花开有声,芳香四溢。
面对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也许你曾经迷茫而无助,但只要你深入课堂,立足学生,仔细聆听,你会发现,那里花开有声,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就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他们的纯真、热情、好奇且渴求知识,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走出迷雾,柳暗花明。
第四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那些快乐的日子》习作评点人教版《那些快乐的日子》习作评点
那些快乐的日子
童年的生活多么快乐,多么美好,首段抒发感情,表达对童年生
多么愉快。
童年的伙伴多么有趣,我们经常到一些荒郊野外去玩。
春天的时候,我们到河边去玩,河的两旁有许多树和小草,我们找来一些瓦砾和一些泥巴而且采来一些花做装饰品来过家家。
我们玩着玩着小欣突然说:
“我去打一点水来吧,”说完她就跑到河边去打水。
她刚要打水就被滑了一跤掉到河里去了。
我和伙伴们听到她的喊叫声都跳到河里去救她。
童年的友谊多么美好啊!
夏天,我们在稻田里帮爸爸妈妈抱稻穗到打谷机上。
看到我们头上的汗水和泥水,爸爸总是心疼地准备好几个大西瓜犒劳我们。
最少不了的是夕阳下山的时候,男孩子们跑到河里去游泳,听到看到男孩子们有谁被耍哭了。
我们急忙去喊他们的爸爸来修理他们,谁叫我们女孩子不被允许下水呢!
活的美好回忆,感情强烈。
建议第二段合并到第一段后面,后句改成“难忘我们在荒郊野外的点点滴滴。
”“河边”前加“小”从春天写起,可见条理清楚。
一年四季都有快乐,童年充满快乐!
小小心灵珍视友谊,更珍惜生命。
还好只是小河。
要注意安全。
“爸爸妈妈”改成“家里”“心疼地”后面加上“在田埂边”使人好像看到几个滚圆碧绿的大西瓜,透着甜,透着清凉。
小动作透露女孩子的心不甘。
小孩子的调皮增添了夏日生活的快乐。
用心爱心专心1
秋天,我们经常到山上去收集一些落叶做
标本,有时还用两根绳子挂在树枝上,用一块为什么收集落叶?
枝头将落的叶子怎样?
绿叶不也做标本吗?
两事写得简略了些“快乐”不
毕竟是南方。
雪不是经常下,
这样写好像是北方,建议改成
“总盼着下雪,这样我们可以
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
。
。
。
。
。
”
最后半句划到下一段,加上
“回忆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
自己。
。
。
“
大城市”不恰当改成“县城”
“更加”改成“有时”
“他”改成“他们”
结尾照应前文。
使结构完整,
深化了中心木板搭在上面荡秋千,明显。
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
冬天我们经常在一起跳绳来取暖,有时候还会在一起跑步,我们有时在一起打雪仗,堆雪人,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东西,那时的生活多么轻松愉快啊!
现在,我己是中学生了,而且,我小时候的几个最好的朋友现在都不在家乡,他们都转到大城市的学校去了,这使我更加寂寞更加无聊,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至今,想起小时候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小时候的生活多么快乐啊,多么怀念小时候那段
些快乐的日子!
评后语:
小女孩审题清楚,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写成一天、一次快乐的经历。
思路清晰,条理较清楚,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来写,使人感觉快乐充满了整个童年。
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活。
体验生活,这样可以避免犯常识错误。
注意词语的锤炼,句意的准确,如果有更精简的细节描写,文章会增色不少。
用心爱心专心2
第五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浅谈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
内容摘要:
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的基础。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阅读教学的主体----朗读;阅读教学的关键----质疑;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阅读教学的收获----展示。
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阅读的正确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平。
关键词:
阅读教学学习方法朗读质疑创新展示
本人所在的南亩山区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见识比较狭窄,阅读能力和水平很一般。
在多年的农村教学中,发现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
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中总是注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
在课堂上拼命的讲一些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条条筐筐。
总是不断的灌输学生的一些知识,忽视如何具体的在阅读理解和兴趣的培养。
理论很多,而学生答题的效果就不好。
现在,新课程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正如培根所说: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古人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方法很重要,实践也是重要。
所以,教师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事多年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经过积极探索新编语文教材的教法、学法,在阅读教学方面略有收获。
现就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探讨如下:
一、阅读教学的主体---朗读
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不会电脑,对于电教化的知识接触较少。
阅读水平也很肤浅。
而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中学,还没有适应中学的语文教学。
在语文阅读中需要循序渐进,多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去把握。
好的是农村的孩子勤奋,吃苦耐劳。
读书的兴趣很好,兴致也很高。
所以多从兴趣方面入手。
用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朗读。
就是从读书中悟出一些方法,提起兴趣。
在读声中开始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
多读成为孩子们对文章的基本认识。
多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在朗读当中品位一篇优美的文章,感悟她的语句,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
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
对于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简单获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
一直以来我多总结为,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
一定要先想办法让学生去朗读。
在早读和晚读中,督促他们多去朗读,大声的读。
甚至要求去背诵相关的优美散文,古文就一定要求多背。
那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让语文课堂飘荡着朗朗的读书声,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阅读教学的关键---质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
“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综合的结果。
学习思考,思考就是要质疑,如何去阅读思考,去把握文章的内涵呢?
阅读了思考到了什么问题,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