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挑解读.docx
《宁波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挑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挑解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挑解读
宁波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挑战杯”的通知
一,比赛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创新性人才,学校将于2007举办宁波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同时该项赛事也将作为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校内预选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见附件1)。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二,参赛对象:
宁波大学在籍的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作品类型有限制,不能参加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比赛)。
三、 竞赛内容:
1、科技发明制作。
(1)包括各种类型的发明创造,包括硬件制作和软件编写。
具体分为两类:
科技制作A类:
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科技制作B类:
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2)必须是以学生为主的构思发明。
(3)运用现代化科技,制作精细,作品应用价值大。
2、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参加。
(2)若作品已经发表,必须是2005年10月以后发表的。
(3)论文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1)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共六个专业。
(2)为使这类作品能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参赛人员可以在《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目》(附件2)范围内选题。
(3)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
此类作品请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4)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四、参赛要求: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国家据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成果。
1,个人作品
个人申报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
(即作者只能有1人或2人)
2,集体申报作品
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申报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即作者可以是3人或3人以上)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
参赛作品可以是近年来我校学生完成的课外学术科技或是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单位举办的其它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报名范围之列。
五、参赛者需要上交的材料:
1,作品申报书(参赛者必须提交作品申报书一式3份,并上交作品申报书的电子文档。
作品申报书必须详细认真填写,申报材料内不得出现学院、导师、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信息,否则后果自负)附件三
2,宁波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报名汇总表(由于申报材料都要匿名的,所以每位参赛者必须提供一份自己情况的汇总表,以确定身份验证)附件四
六、截止时间
1,材料上报时间:
(3月5日—3月12日)参赛作品预报名阶段,由参赛者认真填写《作品申报书》,按期上交,不得逾期。
2,学院初赛阶段:
(3月12日—3月21日),各学院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并将初评成绩汇总排序后上报校团委,于3月21日前将所有报表的书面材料(学院盖章)及电子版一并上交校团委。
3,学校决赛阶段:
(3月22日—3月30日)学校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选择本次竞赛将由竞赛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奖时综合考察作品的创造性、学术水平、社会效益等方面因素,评出金奖、银奖、铜等和优秀奖。
对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并根据竞赛结果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相关要求确定我校向浙江省组委会报送的参赛作品;
4,重点培育阶段:
(3月30日—4月15日),根据专家评委反馈意见对获得省级参赛资格的作品进行进一步完善,并填写相应的作品申报书。
附件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附件2: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
附件3:
作品申报书
附件4:
参赛作品报名汇总表
宁波大学生命学院学工办
二00七年一月十六日
附件
附件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
竞赛于1989年首办,每两年举办一届,至2005年11月已举办九届。
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为宗旨,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充分展示了我国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积极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
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著名科学家对竞赛给予了亲切关怀。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目前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
组委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修改章程等竞赛重大事宜,竞赛的具体组织工作主要由承办单位在主办单位的指导下完成。
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的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可申报参赛。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3件,其中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得超过1件。
各类作品先经过省级选拔或联合发起高校直接报送至组委会,再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预审,评选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进入终审决赛的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该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经过不断地发展,参赛作品不仅在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上有所提高,而且逐步从单纯的学术研究转向着眼于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和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课题。
附件2: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
这份参考题目,供参赛同学在选题时参考。
有些题目较大,可以灵活掌握,选取某个侧面确立课题。
重点方向: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三农”问题
4、基层选举5、基层法律服务6、环境保护与发展7、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8、社区医疗服务9、食品安全
一、哲学类
1.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2.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3.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4、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
二、经济类
1、失地农民的现状调查
2、社会大众食品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3、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调查
4、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5、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6、农村税费改革调研
7、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8、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9、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10、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1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
12、城乡就业形势和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三、法律类
1、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
2、司法改革研究
3、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4、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保护
5、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6、律师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7、中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社会学类
1、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2、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向及原因分析
3、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4、社会公益捐赠行为调查分析
5、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6、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7、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8、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9、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10、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11、城市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改变及其社会意义
五、教育类
1、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2、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3、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
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5、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6、高校后勤社会化调查分析
7、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8、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9、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10、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
2、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3、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4、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5、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变的研究
6、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7、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8、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9、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10、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附件3:
编号:
宁波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说明
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申报材料内不得出现学院、导师及项目负责人相关信息。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同时将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前的“□”改为“■”。
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打印。
4.编号由竞赛主办单位统一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字数在8000字左右(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
7.作品申报书须按要求由各学院分团委统一报送。
8.其他参赛事宜请向竞赛主办单位咨询。
B1.申报作品情况(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说明:
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作品分类请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填写。
作品全称
作
品
分
类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
术
论
文
文
摘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
鉴定结果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
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一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
B2.申报作品情况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说明:
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作品全称
作品所属
领域
()A哲学B经济C社会D法律E教育F管理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
品
摘
要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影视资料□集体组织□自发□其它
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省(市)县(区)乡(镇)村(街)
单位邮编姓名电话
调查单位个人次
B3.申报作品情况(科技发明制作)
说明:
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表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3.作品分类请按照作品发明点或创新点所在类别填报。
作品全称
作品分类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必须说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作品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
请提供技术性分析说明和参考文献资料)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
作品所处
阶段
()A实验室阶段B中试阶段C生产阶段
D(自填)
技术转让方式
作品可展示的
形式
□实物、产品□模型□图纸□磁盘□现场演示
□图片□录像□样品
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
专利申报情况
□提出专利申报
申报号
申报日期年月日
□已获专利权批准
批准号
批准日期年月日
□未提出专利申请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说明:
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
2.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
F.参赛作品文字及图片材料
G.专家评审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宁波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报名汇总表
上报学院(盖章):
序号
作品类别
作品全称
作品具体分类/作品所属领域
属于个人项目/集体项目?
作者姓名(学院+学历+年级)
指导教师姓名
推荐者
姓名
填表说明:
1、作品类别包括: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
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仅限本专科学生参赛;科技发明制作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科技发明制作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2、作品具体分类只针对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包括机械与控制(含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含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含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生命科学(含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含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作品所属领域只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
3、个人项目的第一顺位作者为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量),其他人员为合作者(不得超过两人,不进入最终获奖名单之列);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项目第一顺位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必须由学历最高的作者担任),其他作者必须按学历高低排列。
个人项目的申报者及合作者、集体项目的所有作者必须是2007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在职的在校中国籍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4、作者学历包括:
专科、本科、硕士。
5、指导教师填写1人,必须是为该项目研发工作提供有效指导的本校教师。
如未确定可暂不填写。
6、推荐者填写2人,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
如未确定可暂不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