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9424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

《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docx

八年级上月考文言文复习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词语注释

岳:

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

华山;北岳:

恒山;南岳:

衡山;中岳:

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

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

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

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

怎么样。

齐、鲁:

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

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美好山色

未了:

不尽,不断。

青未了:

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

大自然。

钟:

聚集。

神秀:

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

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

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

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

心胸摇荡。

曾:

通“层”,重叠的意思。

涤荡胸襟

决眦(zì):

眦:

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

裂开。

入:

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

终当,定要。

凌:

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这是一首古体诗

作品译文

泰山是如此雄伟,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集中于泰山,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杜甫望岳[1]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

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岳:

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

不仅写出了山的雄伟,还抒发了作者的凌云壮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动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guópòshānhézài,chéngchūncǎomùshēn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gǎnshí  huā  jiànlèi,hènbié  niǎojīngxī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fēnghuǒ  liánsānyuè,jiā  shū  dǐ  wànjīn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áitóu sāogèngduǎn,húnyù  bú  shèng  zān

白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3].。

注释

国:

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

破碎。

深:

茂盛;茂密。

城:

长安城。

感时:

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恨别:

恨别的情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互文。

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烽火:

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家书:

平安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连三月:

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

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

值。

白头:

白头发,老态。

搔:

抓,挠。

浑:

简直。

欲:

想,要,就要。

簪:

一种束发的首饰。

译文

【韵译】

[4]

【现代文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

家在鄜(fū)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5]

古今异义

“国”破山河在

古义:

国都今义:

国家

“浑”欲不胜簪

古义:

简直今义:

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

古义:

信今义:

装订成册的著作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

"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

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

"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郁达夫《奉赠》诗之五:

"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

"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浑欲",简直要."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语句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

“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

“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

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诗题赏析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石壕吏

《石壕吏》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概述诗意画来源作品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2。

老翁逾墙走3,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4!

妇啼一何苦5。

听妇前致词6:

“三男邺城戍7。

一男附书至8,二男新战死9。

存者且偷生10,死者长已矣11!

室中更无人12,惟有乳下孙13。

有孙母未去14,出入无完裙15。

老妪力虽衰16,请从吏夜归17。

急应河阳役18,犹得备晨炊19。

夜久语声绝20,如闻泣幽咽21。

天明登前途22,独与老翁别23。

[2]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暮:

在傍晚。

投:

投宿。

石壕村:

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2)吏:

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

越过;翻过。

走:

跑,这里指逃跑。

(4)呼:

诉说,叫喊。

一何:

何其、多么。

怒:

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

哭啼。

苦:

凄苦。

(6)前致词:

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

上前,向前。

致:

对……说。

(7)邺城:

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

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

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9)新:

最近,刚刚。

(10)存:

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

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

姑且,暂且。

偷生:

苟且活着。

(11)长已矣:

永远完了。

已: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

家中。

更无人: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

再。

(13)唯:

只,仅。

乳下孙:

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

还没有。

去:

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

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

老妇人。

衰:

弱。

(17)请从吏夜归:

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

请求。

从:

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应:

响应。

河阳:

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

还能够。

得:

能够。

备:

准备。

晨炊:

早饭。

(20)夜久:

夜深了。

绝:

断绝;停止。

(21)如:

好像,仿佛。

闻:

听。

泣幽咽:

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

天亮之后。

登前途:

踏上前行的路。

登:

踏上。

前途:

前行的道路。

(23)独:

唯独、只有。

[2-4]

作品译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

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

“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我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3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

3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2-3]

 

基础介绍

文题介绍

《三峡》选自《水经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题目是作者加的。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1]

朗读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阙”通“缺”】处。

重(chóng)岩/叠嶂(zhàng),隐天/蔽(bì)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千二百里,虽/乘奔(bēn)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山的意思)/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

清/荣/峻(jùn)/茂,良多[2]/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zhuǎn)/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是cháng)。

全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2翻译

译文

三峡七百余里(的水路)之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和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有时侯皇帝的命令需要紧急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两地相隔一千二百多里的路,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有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挂在高处的泉水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啼,声音连续不断,凄凉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里回传,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人歌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点语句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

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的路,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觉得有那样快。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刷。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啼,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译: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为两岸的景物。

【林寒涧肃】

译:

树林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合叙句)

注释

自:

从。

七百里:

约现在的二百千米。

三峡: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略无:

毫无,几乎没有。

阙(quē):

通“缺”,缺口。

嶂:

直立像屏障的高山。

自非:

如果不是。

自,若,假如。

亭午:

正午的时候。

夜分:

半夜的时候。

曦(xī):

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

上。

陵:

丘陵。

沿:

顺流而下。

溯(sù):

逆流而上。

或:

有时。

宣:

宣布,传达。

白帝:

即白帝城,在重庆奉节。

江陵:

即今湖北江陵。

虽:

即使。

奔:

这里指飞奔的马。

御:

驾。

不以:

不认为,不觉得。

疾:

快。

素:

白色的。

湍:

急流。

回:

旋转,这里是回旋、回荡的意思。

绝巘(yǎn):

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

急流冲荡。

良:

确实,实在。

清荣峻茂: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属(zhǔ)引:

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续。

引,延长。

凄异:

凄凉怪异。

哀转(zhuǎn)久绝:

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绝,停止,消失。

巴东:

现在重庆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沾:

浸湿

一词多义

①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

自非亭午夜分(若,如果)

②绝:

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极高的)

哀转久绝(消失,停止)

③清:

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隙,中断,这里指缺口)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动词用作名词,奔马)

②回清倒影(清: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

名词用作状语,降霜的)

④空谷传响(空谷: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湍: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

省略句,省略定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