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9103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

《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docx

续茶经九之略清陆廷灿

九之略

【导读】

陆羽在《茶经》卷下的九之略写的是哪些茶具或者茶器可以省略,以及是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何种制茶过程、所用工具、煎煮茶的器具、饮茶的器皿等。

而陆廷灿《续茶经》的九之略写的是关于茶事的一些书目、诗篇、诗句这些内容。

可见虽然说《续茶经》是按照《茶经》的编次与体例来写作的,然而二者还是有很大不同,陆廷灿的《续茶经》不仅仅是整理了唐代之后《茶经》中所没有记录的文书,而且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也与诸多与《茶经》大相径庭的地方。

《续茶经》并不仅仅是《茶经》的续写,更是一部有独创性意义的专著。

 

【原文】

茶事著述名目:

《茶经》三卷,唐太子文学陆羽撰。

[1]

《茶记》三卷,前人。

(见《国史·经籍志》。

《顾渚山记》二卷,前人。

[2]

《煎茶水记》一卷,江州刺史张又新撰。

[3]

《采茶录》三卷,温庭筠撰。

[4]

《补茶事》,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磶之。

《茶诀》三卷,释皎然撰。

[5]

《茶述》,裴汶。

[6]

《茶谱》一卷,伪蜀毛文锡。

[7]

《大观茶论》二十篇,宋徽宗撰。

[8]

《建安茶录》三卷,丁谓撰。

[9]

《试茶录》二卷,蔡襄撰。

[10]

《进茶录》一卷,前人。

《品茶要录》一卷,建安黄儒撰。

[11]

《建安茶记》一卷,吕惠卿撰。

[12]

《北苑拾遗》一卷,刘异撰。

[13]

《北苑煎茶法》,前人。

[14]

《东溪试茶录》,宋子安集,一作朱子安。

[15]

《补茶经》一卷,周绛撰。

[16]

又一卷,前人。

《北苑总录》十二卷,曾伉录。

[17]

《茶山节对》一卷,摄衢州长史蔡宗颜撰。

《茶谱遗事》一卷,前人。

《宣和北苑贡茶录》,建阳熊蕃撰。

[18]

《宋朝茶法》,沈括。

[19]

《茶论》,前人。

《北苑别录》一卷,赵汝砺撰。

[20]

《北苑别录》,无名氏。

[21]

《造茶杂录》,张文规。

《茶杂文》一卷,集古今诗及茶者。

《壑源茶录》,一卷,章炳文。

《北苑别录》,熊克。

[22]

《龙焙美成茶录》,范逵。

[23]

《茶法易览》十卷,沈立。

[24]

《建茶论》,罗大经。

[25]

《煮茶泉品》,叶清臣。

[26]

《十友谱·茶谱》,佚名。

《品茶》一篇,陆鲁山。

《续茶谱》,宋庄茹芝。

[27]

《茶录》,张源。

[28]

《煎茶七类》,徐渭。

《茶寮记》,陆树声。

《茶谱》,顾元庆。

《茶具图》一卷,前人。

《茗笈》,屠本畯。

[29]

《茶录》,冯时可。

[30]

《岕山茶记》,熊明遇。

[31]

《茶疏》,许次纾。

[32]

《八笺·茶谱》,高濂。

《煮泉小品》,田艺蘅。

[33]

《茶笺》,屠隆。

《岕茶笺》,冯可宾。

《峒山茶系》,周高起伯高。

《水品》,徐献忠。

《竹懒茶衡》,李日华。

《茶解》,罗廪。

《松寮茗政》,卜万祺。

《茶谱》,钱友兰翁。

《茶集》一卷,胡文焕。

《茶记》,吕仲吉。

《茶笺》,闻龙。

[34]

《岕茶别论》,周庆叔。

《茶董》,夏茂卿。

《茶说》,邢土襄。

《茶史》,赵长白。

《茶说》,吴从先。

《武夷茶说》,袁仲儒。

《茶谱》,朱硕儒。

(见《黄舆坚集》)

《岕茶汇钞》,冒襄。

《茶考》,徐■。

《群芳谱·茶谱》,王像晋。

《佩文斋广群芳谱·茶谱》。

诗文名目:

杜毓《荈赋》

顾况《茶赋》

吴淑《茶赋》

李文简《茗赋》

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黄庭坚《煎茶赋》

程宣子《茶铭》

曹晖《茶铭》

苏廙《仙芽传》

汤悦《森伯传》

苏轼《叶嘉传》

支廷训《汤蕴之传》

徐岩泉《六安州茶居士传》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熊禾《北苑茶焙记》

赵孟熧《武夷山茶场记》

暗都剌《喊山台记》

文德翼《庐山免给茶引记》

茅一相《茶谱序》

清虚子《茶论》

何恭《茶议》

汪可立《茶经后序》

吴旦《茶经跋》

童承叙《论茶经书》

赵观《煮泉小品序》

诗文摘句:

《合璧事类·龙溪除起宗制》有云:

必能为我讲摘山之制,得充厩之良。

胡文恭《行孙谘制》有云:

领算商车,典领茗轴。

唐武元衡有《谢赐新火及新茶表》。

刘禹锡、柳宗元有《代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韩翃《为田神玉谢赐茶表》,有“味足蠲邪,助其正直;香堪愈疾,沃以勤劳。

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之句。

《宋史》:

李稷重秋叶、黄花之禁。

宋《通商茶法诏》,乃欧阳修代笔。

《代福建提举茶事谢上表》,乃洪迈笔。

谢宗《谢茶启》:

比丹丘之仙芽,胜乌程之御荈。

不止味同露液,白况霜华。

岂可为酪苍头,便应代酒从事。

《茶榜》:

雀舌初调,玉碗分时茶思健;龙团捶碎,金渠碾处睡魔降。

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有诗。

僧皎然《寻陆羽不遇》,有诗。

白居易有《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

皇甫曾有《送陆羽采茶》诗。

刘禹锡《石园兰若试茶歌》有云: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郑谷《峡中尝茶》诗:

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杜牧《茶山》诗:

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

施肩吾诗: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秦韬玉有《采茶歌》。

颜真卿有《月夜啜茶联句》诗。

司空图诗:

碾尽明昌几角茶。

李群玉诗:

客有衡山隐,遗余石廪茶。

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诗。

蔡襄有《北苑茶垄采茶造茶试茶诗》,五首。

《朱熹集·香茶供养黄柏长老悟公塔》,有诗。

文公《茶坂》诗:

携籝北岭西,采叶供茗饮。

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

苏轼有《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

《坡仙食饮录》:

有《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诗。

《韩驹集·谢人送凤团茶》诗:

白发前朝旧史官,风炉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

苏辙有《咏茶花诗》二首,有云:

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孔平仲《梦锡惠墨答以蜀茶》,有诗。

岳珂《茶花盛放满山》诗有:

“洁躬淡薄隐君子,苦口森严大丈夫”之句。

《赵抃集·次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诗,有:

“越芽远寄入都时,酬唱争夸互见诗”之句。

文彦博诗:

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

张文规诗:

“明月峡中茶始生。

”明月峡与顾渚联属,茶生其间者,尤为绝品。

孙觌有《饮修仁茶》诗。

韦处厚《茶岭》诗:

顾渚吴霜绝,蒙山蜀信稀。

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茸肥。

《周必大集·胡邦衡生日以诗送北苑八銙日注二瓶》:

“贺客称觞满冠霞,悬知酒渴正思茶。

尚书八饼分闽焙,主薄双瓶拣越芽。

”又有《次韵王少府送焦坑茶》诗。

陆放翁诗: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又《村舍杂书》:

东山石上茶,鹰爪初脱韝。

雪落红丝磑,香动银毫瓯。

爽如闻至言,余味终日留。

不知叶家白,亦复有此否。

刘诜诗:

鹦鹉茶香堪供客,荼靡酒熟足娱亲。

王禹偁《茶园》诗:

茂育知天意,甄收荷主恩。

沃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

《梅尧臣集·宋著作寄凤茶》诗:

团为苍玉璧,隐起双飞凤。

独应近日颂,岂得常寮茶。

又《李求仲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

忽有西山使,始遗七品茶。

末品无水晕,六品无沉柤。

五品散云脚,四品浮粟花。

三品若琼乳,二品罕所加。

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

又《答宣城梅主簿遗鸦山茶》诗云:

昔观唐人诗,茶咏鸦山嘉。

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

又有《七宝茶》诗云:

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

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又《吴正仲饷新茶》、《沙门颖公遗碧霄峰茗》,俱有吟咏。

戴复古《谢史石窗送酒并茶》诗曰:

遗来二物应时须,客子行厨用有余。

午困政需茶料理,春愁全仗酒消除。

费氏《宫词》:

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

杨廷秀有《谢木舍人送讲筵茶》诗。

叶适有《寄谢王文叔送真日铸茶》诗云:

谁知真苦涩,黯淡发奇光。

杜本《武夷茶》诗:

春从天上来,嘘咈通寰海。

纳纳此中藏,万斛珠蓓蕾。

刘秉忠《尝云芝茶》诗云:

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高启有《月团茶歌》,又有《茶轩》诗。

杨慎有《和章水部沙坪茶歌》,沙坪茶出玉垒关外实唐山。

董其昌《赠煎茶僧》诗:

怪石与枯槎,相将度岁华。

凤团虽贮好,只吃赵州茶。

娄坚有《花朝醉后为女郎题品泉图》诗。

程嘉燧有《虎丘僧房夏夜试茶歌》。

《南宋杂事诗》云:

六一泉烹双井茶。

朱隗《虎丘竹枝词》:

官封茶地雨前开,皂隶衙官搅似雷。

近日正堂偏体贴,监茶不遣掾曹来。

绵津山人《漫堂咏物》有《大食索耳茶杯》诗云:

粤香泛永夜,诗思来悠然。

(注:

武夷有粤香茶。

薜熙《依归集》有《朱新庵今茶谱序》。

 

【注释】

[1]陆羽:

(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2]《顾渚山记》:

陆羽著,今佚。

[3]张又新:

唐朝人,生卒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

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4]温庭筠:

(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

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三卷、《采茶录》一卷,编纂类书《学海》十卷。

可惜几乎全部亡佚。

[5]皎然:

唐代诗僧。

生卒年不详。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

南朝谢灵运十世孙。

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与陆羽是生死相依的忘年之交。

[6]裴汶:

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江南东道·湖州》记载:

“《新表一上》‘南来吴裴氏’:

‘汶,湖州刺史。

’《吴兴志》:

‘郁贤皓《唐刺史考·江南东道·湖州》:

“《新表一上》‘南来吴裴氏’:

‘汶,湖州刺史。

’《吴兴志》:

‘裴汶,元和六年自澧州刺史授;八年十一月除常州刺史。

’”古时茶坊间奉陆羽为茶神,   常将裴汶、卢仝配享两侧。

[7]毛文锡:

唐末五代时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

年十四,登进士第。

已而入蜀,从王建,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蜀亡,随王衍降唐。

未几,复事孟氏,与欧阳烔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昶所赏。

《花间集》中称为毛司徒,著有《前蜀纪事》《茶谱》。

[8]《大观茶论》:

原名《茶论》,又称《圣宋茶论》。

是宋代第八位皇帝赵佶写作的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全书二千八百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目。

[9]丁谓与《北苑茶录》: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北苑茶录》亦称《建安茶录》,宋代丁谓撰。

约成书于宋咸平二年(999),今已不传。

凡三卷,记述贡茶采制之法。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谓咸平中为闽漕,监督州吏,创造规模,精致严谨。

录其园焙之数,图绘器具,及叙采制人贡法式。

”宋代蔡襄《茶录》云:

“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

”据此,略知该书内容。

[10]蔡襄:

(1012-1067),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曾任龙图阁直学士等职,著名书法家。

《茶录》是蔡襄的茶学专著。

共两卷,附前后自序。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

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有宋代左圭《百川学海》本,明代华氏刊本、喻政《茶书全集》本,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本等十多种刊本。

该书有自序、治平元年后序、同年欧阳修序。

[11]黄儒:

字道辅,北宋建安(今福建瓯县)人。

《品茶要录》为黄儒所作的茶书。

约成书于宋嘉枯三年(公元1057年)。

全书近二千字,前后各有总论一篇,书中分为采造过时、白合盗叶、入杂、蒸不熟、过熟、焦釜、压黄、渍膏、伤焙,辨壑源沙溪等十目。

此书主要讨论采制搀杂等弊病,辨别很详细。

属茶叶品质鉴别的专门论著。

有明代程百二刊本、《说郛》本、《茶书全集》本、《夷门广牍》本等。

[12]吕惠卿:

(1032-1111年),字吉甫,泉州晋江人,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

《建安茶记》 亦称《建安茶用记》。

茶叶专著。

宋代吕惠卿撰。

约成书于宋元丰三年(1080)。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均载书目。

原著已佚,内容不可考。

[13]《北苑拾遗》:

宋代刘异的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约成书于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今已佚。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

“异,庆历初在吴兴采新闻遗事,附于丁谓《茶录》之末。

其书言涤磨调品之器甚备,以补谓之遗也。

”刘异的事迹已不可考。

[14]《北苑煎茶法》:

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作者不详。

约成书于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以前。

原书已佚,内容无考。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食货类》中曾予著录。

[15]《东溪试茶录》:

宋子安所作茶书。

首序论,次分总叙焙名,北苑(曾坑,石坑附)、壑源(叶源附)、佛岭、沙岭、茶名、采茶、茶病等八目。

[16]周绛《补茶经》:

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宋代周绛撰。

约成书于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今已不传。

一卷。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写道:

“绛,祥符初知建州,以陆羽《茶经》不载建安,故补之。

”“丁谓以为茶佳不假水之助,绛则载诸名水云。

[17]《北苑总录》:

共十二卷,兴化军判官曾伉录《茶经》诸书,而益以诗歌二首。

[18][21]熊蕃:

(生卒年月不详),字茂叔,生活于宋南渡前后。

福建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博学多才,善写文章,工诗赋,分章析句,极有条理。

因厌恶世俗,不应科举。

崇信王安石学说。

入武夷山,在八曲建独善堂,过隐居生活,人称“独善先生”。

平生嗜茶,熟知茶事,著《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制茶十咏文稿》三卷。

《宣和北苑贡茶录》亦称《宣和贡茶经》是熊蕃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根据其亲所闻见,于宋宣和三年至七年(公元1121~1125年)撰成,是研究宋代茶业的重要文献。

[19]《宋朝茶法》:

即《本朝茶法》,是一部关于茶税茶法专著,宋代沈括撰。

约成书于宋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

全文约一千一百字,主要记述宋朝茶税和茶叶专卖,对研究茶史和茶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朝茶法》原本是《梦溪笔谈》卷十二《官政二》中的后半卷“本朝茶法”条,经后人提出成为《本朝茶法》。

《本朝茶法》并没有包括《梦溪笔谈》中所有有关茶的内容。

在《梦溪笔谈》卷十二《官政二》中“国朝茶利”条另有宋朝茶税的重要纪录。

[20]《北苑别录》:

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宋代赵汝砺撰。

明代喻政《茶书全集》本误题熊克撰。

成书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

有元末陶宗仪《说郛》本、明代喻政《茶书全集》本及清代顾修《读画斋丛书》等刊本。

此书为赵氏任福建转运司主管帐司时,为补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而作。

全书正文二千八百余字。

旧注七百余字,清代汪继壕补注约二千多字。

书首有总序,次分御园、开焙、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纲次、开畲、外焙12目,综记福建建安御茶园址46焙沿革和茶园管理,贡茶的采制、种类、数量、装饰、价格,以及包装、运输过程等。

该书有赵汝砺自序及后序,还有徐煳、汪继壕跋。

赵汝砺:

宋朝人,淳熙年间曾任从政部郎福建路转运司主管帐司。

[22]熊克:

(约1111-1189),字子复,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熊蕃之子。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进士。

著有《四六类禀》三十卷,《文献通考》及《中兴小纪》等传于后世。

[23]范逵:

西晋鄱阳(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北)人,曾举孝廉,生平事迹不详。

[24]沈立:

北宋官吏,字立之,历阳人。

《茶法易览》亦称《茶法要览》是一部论茶专著。

宋代沈立撰。

约成书于宋嘉枯二年(公元1057年),今已佚。

《通志,艺文略》作十卷,未注明作者,内容不详。

据《宋史·沈立传》云:

“立著《茶法要览》,乞行通商法。

”“后罢榷法,如所请。

”同书《食货志》说:

“沈立亦集茶法利害为十卷,陈通商之利。

[25]罗大经:

(1196—1252后)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

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进士,博极群书,专事著作。

罗大经有经邦济世之志,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学评论有精辟的见解。

[26]叶清臣:

(1000─1049),字道卿,苏州长洲人。

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

累官两浙转运副使、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敢言直谏,好学,善属文,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述煮茶小品》亦称《述煮茶泉品》。

谈茶札记。

宋代叶清臣作。

约撰于宋康定元年(1040)。

系510字短文,谈饮茶之趣,茶叶之质,泉品之别清代陶埏重编《说郛》,当作专书收入,实不相称。

[27]庄茹芝:

撰有《续茶谱》(约成书于公元1223年以前),原书已佚。

[28]张源:

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人,生卒年代不详。

三十年隐居茶山,汲泉煮茗著书——《茶录》。

《茶录》是作者隐居深山博览群书,汲泉煮茗,研究茶叶30年写成的。

是实践的总结,而不是泛泛的抄录。

成书于万历年间(约1595年前后),全书约1500字,分为采茶、造茶、辨茶、藏茶、火候、汤辨、汤用老嫩、泡法、投茶、饮茶、香、色、味、点染失真、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茶、贮水、茶具、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二十三则。

篇幅虽不大,但内容包罗甚广,且多为切实体会,简明扼要。

《茶录》除了写明代茶叶的采制方法外,重点是写了明代的泡茶法。

详细的总结了当时泡茶茶艺,特别是炒青绿茶的冲泡技艺。

《茶录》的作者张源,是一个很有学识的平民百姓,长期隐居山间,汲水煮茗博览群书,自娱自乐,潜心研究茶叶30年,写成了高度概括、简明扼要、很有实践意义的《茶录》。

当时福建提学副使顾大典(隆庆年进士),对张源《茶录》做了引言,评价很高。

作者张源由于是平民,又长期隐居山林,生死年代不详。

[29]屠本畯:

字田叔,又字豳叟,号汉陂,晚年自称憨先生、乖龙丈人等。

浙江鄞县(今宁波)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30]冯时可:

字元成,号文所,松江华亭(今上海)人,约生于明嘉靖二十年左右,约卒于天启初年。

隆庆五年的进士,历任过广东按察司佥事、云南布政司参议、湖广布政司参政,贵州布政司参政等,著有《左氏释》、《上池杂识》、《雨航杂录》等。

[31]熊明遇(1580年—1650年),字良孺,号坛石,江西南昌进贤人。

工诗善文,当时颇享盛名。

著有《南枢集》、《青玉集》、《格致草》、《绿云楼集》等。

[32]许次纾:

字然明,号南华,家在钱塘,是明朝的茶人和学者。

有《茶疏》传世。

[33]田艺蘅:

明代文学家。

字子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作诗有才调,博学能文,为人高旷磊落,好酒任侠,善为南曲小令,老愈豪放,斗酒百篇,著有《大明同文集》、《留青日札》、《煮酒小品》、《老子指玄》及《田子艺集》等。

[34]闻龙:

字隐鳞,一字仲连,晚号飞遁翁,浙江四明人。

善诗,崇祯时举贤良方正,坚辞不就,卒年八十一,事迹见《鄞县志》及《宁波府志》。

该书撰于1630年前后,主要刊本有:

《说郛续》本;《古今图书集成》本。

全书无序跋,约1000多字,分为十则,主要内容为茶之炒制,收藏诸法。

【译文】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