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9086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1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docx

云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讲文言文阅读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讲 文言文阅读

(一)《论语》十二章(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每天

(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诚信(2013·普洱,2010·曲靖)

(5)三十而立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6)四十而不惑惑:

迷惑,疑惑

(7)不逾矩逾:

越过  矩:

法度

(8)学而不思则罔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9)思而不学则殆殆:

疑惑

(10)人不堪其忧堪:

能忍受

(11)逝者如斯夫逝:

往、离去斯:

代词,这,指河水

(12)匹夫不可夺志也夺:

改变

(13)博学而笃志笃志:

坚定志向。

笃,坚定

(14)切问而近思切:

恳切

(15)仁在其中矣仁:

仁德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3·普洱)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3.内容理解。

(1)(2013·普洱)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他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2)(2013·普洱)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醒人们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我们周围一定存在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存在有缺点、有错误的人。

我们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

要培养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以别人的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习:

温习

(2)吾日三省吾身 省:

自我检查、反省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何以战

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解析】A.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顺承,就,接着;B.均是介词,凭借;C.于此,在其中/助词,无实义;D.从/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

”是谈学习方法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是谈修身做人的。

B.“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愤进取。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解析】A.“博学而笃志”是讲学习方法的。

5.学习与思考是什么关系?

请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关系。

如果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疑惑不解,只注重其中一点,都会学无所获。

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二)曹刿论战(练习)

《左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师:

军队 伐:

进攻

(2)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

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谋:

谋划

(3)衣食所安 安:

指安身

(4)弗敢专也 弗:

不专:

独自享有

(5)对曰 对:

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6)虽不能察 察:

明察

(7)必以情 情:

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8)忠之属也 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

(9)战则请从 从:

跟随

(10)齐师败绩 败绩:

大败

(11)公将驰之 驰:

驱车追赶

(12)既克 既:

已经

(13)一鼓作气 作:

鼓起

(14)彼竭我盈 竭:

穷尽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5)难测也 测:

推测,估计

(16)惧有伏焉 伏:

埋伏

(17)望其旗靡 靡:

倒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011·西双版纳)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2011·玉溪)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

(4)彼竭我盈,故克之。

(2010·昭通)

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3.内容理解。

(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②军事方面: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2)有人认为《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

请简述理由。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指挥才能,但他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取信于民,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

战前不知道如何备战,战时不知道如何指挥,战后不知道取胜原因。

因此,鲁庄公“鄙”。

(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虽然他为一介布衣,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遍   遍:

遍及、普遍

(2)神弗福也 福:

赐福,保佑

2.(2019·衡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肉食者谋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

C.战于长勺  所恶有甚于死者

D.登轼而望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解析】A.代词,代这件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凭借;C.在/比;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却。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4.(2019·衡阳)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解析】B.长勺一战,显示了曹刿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并没有体现他的远大抱负。

5.(2019·衡阳)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二)

【甲】见【原文呈现】。

【乙】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②。

宋人既③成列,楚人未既济④。

司马⑤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⑥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⑦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⑧,不禽⑨二毛⑩。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B11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B12,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 ①宋公:

宋襄公。

②泓:

泓水,河流。

③既:

尽,全部。

④济:

这里指渡过泓水。

⑤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⑥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⑦门官:

护卫官。

⑧重(chóng)伤:

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⑨禽:

同“擒”。

⑩二毛:

头发花白的人。

B11阻隘:

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B12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鄙 鄙:

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2)公伤股股:

大腿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10·玉溪)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3.【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

既济而未成列)”。

(用文中句子作答)

4.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附【乙】文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全部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

“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说:

“不行。

”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

“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也不俘虏头发花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险要的地势。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三)鱼我所欲也(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死亦我所恶 恶:

讨厌,憎恨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

所以,因此患:

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假如,假使

(5)贤者能勿丧耳 丧:

丧失

(6)蹴尔而与之 蹴:

踩踏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优厚的俸禄

(8)乞人不屑也 不屑: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9)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有什么益处

(10)妻妾之奉 奉:

侍奉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2015·云南)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15·云南,2012·曲靖)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肯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015·云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3.内容理解。

(1)(2015·云南)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2015·云南)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则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一)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妻妾之奉     奉:

侍奉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停止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舍生而取义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D.为宫室之美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B.介词,比;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为了/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

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解析】A.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

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示例】南宋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

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或举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例子)

(二)

(2019·昆明模拟)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题目。

【甲】见【原文呈现】。

【乙】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

给,送。

②子:

你,代词。

③履:

鞋子。

④一言:

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讨厌,憎恨

(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祸患,灾难

(3)蹴尔而与之蹴:

踩踏

(4)今谓人曰谓:

对……说

2.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

A.能谤讥于市朝    B.欲报之于陛下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D.是贵义于其身也

【解析】A.介词,在;B.介词;给;C.介词,从;D.与例句中的“于”均为“介词,比”。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4.【甲】文运用比喻论证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中心论点。

5.【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

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为什么?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附【乙】文参考译文:

墨子说: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如果)现在对某人说:

‘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这人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

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

又说:

‘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这人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

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

(可是)为了争论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所以说: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四)富贵不能淫(练习)

《孟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真正,确实

(2)以顺为正者 顺:

顺从 正:

准则,标准

(3)与民由之 由:

遵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3.内容理解。

(1)孟子在文中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礼、义。

(2)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父命之    命:

教导、训诲

(2)富贵不能淫 淫:

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妾妇之道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又何间焉

C.以顺为正者咨臣以当世之事

D.安居而天下熄已而夕阳在山

【解析】A.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怎么,哪里/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C.都是介词,把,用;D.连词,表承接/“已而”连用,表示“随即、不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张仪之流。

B.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没有遵守仁义道德的原则。

C.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是赞扬妇女应教育好子女,对长辈尽孝道。

D.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解析】C.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是指顺从的行为,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可见孟子对“妾妇之道”持批评的态度,而不是赞扬。

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间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选拔、任用

(2)百里奚举于市 市:

集市

(3)空乏其身 空乏:

财资缺乏

(4)行拂乱其所为乱:

扰乱

(5)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常常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征验、表现喻:

了解、明白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指在国内法家:

守法度的大臣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指在国外敌:

匹敌、相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013·大理)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017·昆明)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11·曲靖)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内容理解。

(1)文章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

(或:

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先经受磨炼。

)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下面的句子中得到的启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示例】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通过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

(一)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管夷吾举于士 士:

狱官

(2)发于声发:

显露、流露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潭西南而望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既克,公问其故

C.管夷吾举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B.因此,所以/原因,缘故;C.从/比;D.结构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第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就将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解析】B.“先提出中心论点”表述有误。

5.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因为任何一个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