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885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docx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

《新华文摘》2012年第3期P112-114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

杜道明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

无论是端庄雍容的皂家苑囿,还是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抑或古色古香的名山寺观,古代的造园家们都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才华,经过艺术的剪裁和提炼,在有限的空间里造就出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

那些精美的牌匾对联、亭台楼榭、曲院回廊、假山叠石与荷池画舫等,无不精心设置,巧妙安排,将大自然的万千美景和审美意蕴浓缩其中,构成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化境。

一园名、对联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和中国绘画一样,都注重把命名、题咏与景物的安排结合在一起。

作为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通过门额、牌匾、石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园名和景名,不仅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题和深化意境的作用,使园林生出许多情趣,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而且园名本身也状物写景、抒怀言志,或富含深奥哲理,或充满诗情画意,或含蓄蕴藉,或画龙点睛,使人在吟赏玩味之余,启迪智慧,增添游兴,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其实,园名最初只是一个符号标志,便于人们称呼而已,所以常以地名或人名代替。

如西晋的石祟在河南金谷涧的别墅叫金谷园,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都是这样命名的。

也有用园主人的姓氏、官职来命名的,如董氏东园、沈尚书园等,与此相对的则是以义命名,如宋代司马光在洛阳筑园,取名“独乐”,有独善其身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后来的命名,或出自典籍,或出自文人诗赋,或取汉字的谐音,都是为了表达园主人对前代名士的仰慕、归隐林下的志向等,突出了园林的主题思想及主旨情趣,同时引领游人的审美体验,去领悟感性风景所蕴藏的深厚内涵。

如江苏吴江同里镇的退思园,本是清朝末年兵备道任兰生遭弹劾罢官还乡后所建,园名“退思”,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有退而思过之意。

除以标题似的园名体现造园家的主观情趣和统领全园的创作风格之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局部景点的命名则往往是景随名出。

比如徜徉于苏州留园,在“涵碧山房”赏青山绿水,在“闻木樨香轩”闻桂花飘香(桂花别名木樨),在“清风池馆”沐浴明月清风,在“壕濮亭”观鸟兽禽鱼……移步之间,一个个景点便随名而出。

名称和周围景色浑然一体,将游客带入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之中。

这些和谐、有序的安排,大大增添了园林的整体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和局部景点的命名,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发游人的形象思维,从而由物境进入审美的境界。

高度凝练、概括而又深邃的园林命名,总是以其丰富隽永的美学蕴含,引领游客进入造园家所极力表现的艺术境界之中,击领略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并获得美的享受。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大量地应用于园林之中。

这些对联既能造成古朴、典雅的气氛,又起着烘托园景主题的作用,给以综合审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文化风景线。

而且对联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常常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这对游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济南大明湖的北岸,铁公祠西圆门两侧镶嵌着一副名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是由清代诗人刘凤诰吟咏,大书法家铁保书写,被人刻在条石上的。

济南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花,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这副对联正是它风景的最好写照,而且对仗工稳、平仄协调,二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传诵。

镇江的焦山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山半腰有座“别峰庵”,小巧玲珑,四周绿树翠竹掩映,环境特别幽静。

庵中有两间书斋,曾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读书处。

门旁挂有郑氏手书的一副对联:

“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在郑板桥看来,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

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少”,正是镇江焦山这类文人园林的突出特点。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对联.虽仅片言只语,却意蕴隽永,对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些对联有的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有的抒发情怀,令人神往;有的切合主题,启人心智,所以成为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境”是一个由“意”与“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

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

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擅长诗赋。

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叉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

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每逢月夜,皓月当空,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

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

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跟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而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就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园林意境的产生,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景物。

这些景物由建筑、山石、水体、花木构成,是有形、有限、有比例的,是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由景所产生的人的想象空间,却是无形、无限,无比例的。

园林意境的产生,同样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的参与。

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的审美对象,无论造园家如何精心设计、布局,唯一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刺激游客的“心”,促使其生情、生意。

唯有心物契合,情景合一,园林的意境方能酝酿生成。

游人或抚绕孤松,或驻足花丛,或信步闲庭,或揽风亭

台……通过身临其境的领悟,在有限的园林实景中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无限意蕴,使整个身心完全陶醉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审美意境之中。

园林景物对游人情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人的眼、耳,鼻三个感官。

作用于眼睛的主要是园林的景点,这些景点的构成要素是建筑、山石、水体、花木等。

园林艺术的魅力,一方面在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在于观赏者的想象再创造。

作用于耳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园林以声音为特点的景点上。

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借声音现象传达个人的情感意绪,从而给自然声音现象赋予动人心弦的情感美特征:

秋雨梧桐就是人间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的典型;残荷雨声代表着一种忆旧怀亲的伤感愁绪;雨打芭蕉则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

意境的化出,更将声音之美引向了一个特殊高妙的境界。

作用于鼻的信息,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

游览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能看到美丽韵景色,还能闻到醉人的芳香:

春天有扑鼻的桃李芬芳,夏日有袭人的荷花清香,秋季有浓郁的丹桂飘香,冬天有浮动的腊梅晴香。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一山一石都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一块小石,便有山壑气象;一勺清水,便有江海气象;一草一木,便有森林气象,一座建筑小品,实际上代表了造园家的人格理想。

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置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叉一村”的境界。

因此园林的布局设景,总是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幽深、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多多,最本质者在于意境之美。

置身园林,时闻弦外之音;游毕而归,每有不尽之意,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无穷魅力。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之美

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的诸多因素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动态美了。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

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

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

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龙游般的云墙,好像在跌宕起伏中蠕动;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在飘动的白云的映衬下,就连顽石也好像在“动”;即使是晴空万里,也照样富有动感,因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山叠石的审美标准之一就是“皱”,它指山石的表面有凹凸的褶皱,外形起伏不定,既有明暗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

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昵?

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

它使房顶四角就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

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凤、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无一不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讲究多个方位的变化。

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术的设置,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高低错落的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观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视角多变,美不胜收。

中国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

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

假如人们在竹下、花间流连,或“万竹引清风”,或“秋风动桂枝”,在这里,风也成了园林动景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

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

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之所以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活动离不开时间的流动,离不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离不开晨昏昼夜的时辰变化,也离不开阴晴雨雪的气象变化。

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才使人们对园林的欣赏有了更深的动态美感。

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最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动态变化。

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

比如用花表现季节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用树表现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用山石表现的,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

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置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

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南京的四季郊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