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8824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1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乎广等上疏荐稚等曰: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①,备礼征之,并不至。

帝因问蕃曰:

“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

”蕃对曰:

“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

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

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临诀去,谓容曰:

“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众怪,不知其故。

林宗曰:

“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注】①玄䌲:

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B.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C.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D.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孺子是徐稚的字。

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

B. 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 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 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

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

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 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

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

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 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

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 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

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

②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答案】

(1)D

(2)D

(3)A

(4)①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

②(郭林宗等人)听说这件事,猜测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

【解析】【分析】

(1)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也”“诗云”“为”“当”。

(2)D文中的“庐”指古人为守丧而在墓前构筑的小屋,不是“房舍”的意思,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不同。

(3)A“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理解有误。

原文“屡辟公府,不起”意为“多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

(4)此题中的①“征”征召、“并”都。

②“能言语生”能说会道的年轻人、“轻骑”骑马。

故答案为:

⑴D;⑵D;⑶A;

⑷①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

②(郭林宗等人)听说这件事,猜测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

家里贫困,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吃。

做人恭敬节俭仁义谦让,身边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

多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是太守,按照礼节请他暂时代理功曹一职,他无法推辞,拜见完就回来了。

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了特别摆设一张坐榻,徐稚回去就悬挂起来。

后来徐稚因为有德被举荐,到家里拜他为太原太守,都不接受。

(汉桓帝)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人给皇帝上书推荐徐稚等人说:

“臣等听说善良的人是天地的准则,治国的依据。

《诗经》上说:

‘愿美好善良的贤才,生在这个王国里。

’上天造就有杰出才能的人,为陛下而出现,一定能担当辅佐盛世的重任,帮助陛下成就伟大的事业。

我们知道这些有才德而不愿意出来做官的人,豫章的徐稚、彭城的姜肱、汝南的袁闵、京兆的韦著、颍川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在世人中非常有名声。

如果提拔他们任以公卿之职,协助陛下处理天下大事,一定能捍卫并发扬盛大美好的国政,让日月增光啊。

”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

桓帝于是问陈蕃说:

“徐稚、袁阂、韦著哪个更优秀?

陈蕃回答说:

“袁阂生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接受教育。

韦著生长在多礼义之俗的京畿,就是所说的‘不用扶持自然挺直,不用雕刻自然成器’。

至于徐稚,生长在江南土地低洼贫瘠的地方,而特立杰出,应该是最优秀的。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没有就职。

等到黄琼去世归葬故里,徐稚于是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摆出了鸡和酒微薄的祭祀,哭完离去,不说出自己的姓名。

当时来参加吊唁活动的各地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听说这件事,猜测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

在路上追上,茅容为他摆上了饭食,一起说农事临告别时,徐稚对茅容说:

“替我传话给郭林宗,大树将要倒,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忙忙碌碌无暇安静地待着?

”等到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徐稚前往祭奠,在庐墓前放一束青草而离去。

众人怪异,不知其故。

郭林宗说:

“这人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啊。

《诗经》上不是说吗,青草一束,那人美如玉’。

我没有那么美好的品德来承受这样的赞美。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国桢,字克生,麻城人。

少雄杰自喜,善骑射。

举万历十一年进士。

除固安知县。

中官诣国桢请收责于民,国桢伪令民鬻妻以偿。

民夫妇哀恸,中官为毁券。

擢御史,会哱拜反,学曾师久无功。

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

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以三万骑犯定边、小盐池,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别遣宰僧以万骑从花马池西沙湃口入,为拜声援。

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

学曾令游击龚子敬扼沙湃口,而檄延绥总兵官董一元捣土昧铁雷巢,斩首百三十余级,寇大惊引去。

梦熊调度灵州,独国桢监军宁夏。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贼退据大城,攻数日不下。

国桢使间绐东旸、朝、承恩互相杀,以降其罪。

三人内猜疑,东旸、朝遂先诱杀承恩党文秀。

承恩亦与其党周国柱诱东旸、朝杀之,尽悬东旸、朝、文秀首城上,开门降。

如松率兵围拜家。

拜仓皇缢,阖室自焚死。

梦熊自灵州驰至,下令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慰问宗室士庶。

宁夏平。

学曾初夺职为民,叙功,以原官致仕。

学曾任事劳勋。

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

及宣捷,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志皋、位力为学曾解,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

国桢亦上疏言:

“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责诸将以振士气,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

”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

国桢既招降承恩,论功,擢国桢太仆少卿。

父丧归,未起而卒。

赠右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梅国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B.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C.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D.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县,指明朝以来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

知县为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B. 套寇,也称河套之患,指的是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河套地区的鞑靼骑兵。

C. 缢,文中指用绳、布匹等上吊而死。

我国古代用刀割脖子称为“刎”或“刭”。

D. 士庶,文中指的是士人和普通百姓,我国古代通常将普通民众称为“庶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国桢爱护百姓,尽心为民。

宦官让梅国桢向百姓收取债务,梅国桢假装让百姓卖妻来偿还债务,百姓夫妇为此悲伤哀痛,宦官因此毁掉了债据。

B. 梅国桢尽心国事,几次上奏。

学曾应变稍迟缓,梅国桢上奏章请求处罚众将领以振作士气;后来梅国桢又因此事上奏章,皇帝恢复了梅国桢的官职。

C. 梅国桢善用计谋,分化敌人。

梅国桢曾离间东旸、许朝、承恩,使三人互相斗杀,导致敌人内部猜疑,互相争斗,达到了使敌投降、平定宁夏的目的。

D. 梅国桢因功升迁,奉行孝道。

梅国桢招降承恩后,朝廷评议功绩,他因功被提升为太仆少卿;因父亲去世而回到家乡,没有等到被起用就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

②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

【答案】

(1)C

(2)A

(3)B

(4)①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

②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

【解析】【分析】

(1)“久”是修饰“围”的,表现围困时间之长,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

“趋”是奔赴的意思,地点为“南关”,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

句意:

贼被围困很久,食物吃完无从获得援助,而城墙遭受水的浸泡,更加严重倒塌。

梅国桢带领众将领奔赴南面的关口。

秉忠率先登上,梅国桢大声呼唤,众将领全部登上。

故选C。

(2)A项,“府州”错误,应是“县”。

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称作“知府”“太守”。

故选A。

(3)B项,“皇帝恢复了梅同桢的官职”错,结合“国桢亦上疏言:

‘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责诸将以振士气,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

’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分析,皇帝起先不听从,不久恢复了学曾的官职。

应是恢复了学曾的官职。

故选B。

(4)①“之”,代词,他们;“击之右沟”(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稍”,稍微、稍许;“挫”,受挫、失利;“趋”,奔赴。

②“之”,助词,的;“命”,命令;“窃”,私下里;“雪”,昭雪;“讥”,指责。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B;

⑷①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

②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梅国桢,字克生,是麻城人。

少年时高大雄壮自负,善于骑马射箭。

考取万历十一年进士。

任固安知县。

宦官前往梅国桢那里请他向百姓收取债务,梅国桢假装叫百姓卖妻还债。

百姓夫妇感到悲伤哀痛,宦官由此毁除债据。

提升为御史,恰逢哱拜叛乱,学曾的军队久无战功。

七月,学曾与梦熊、梅国桢一起确定计策,决开黄河大坝的河水灌注贼军,河水流到了城下。

当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率领三万骑兵侵犯定边、小盐池,任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另派宰僧带领一万骑兵从花马池西面的沙湃口进入,对哱拜接应支援。

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

学曾命令游击龚子敬把守沙湃口,而下文书征召延绥总兵官董一元去捣毁土昧铁雷藏身的地方,斩敌一百三十多人,敌寇大为惊慌,退却离去。

梦熊在灵州指挥调遣,惟独梅国桢在宁夏监军。

贼被围困很久,食物吃完无从获得援助,而城墙遭受水的浸泡,更加严重倒塌。

梅国桢带领众将领奔赴南面的关口。

秉忠率先登上,梅国桢大声呼唤,众将领全部登上。

贼退却而占据大城,梅国桢他们攻打了几天都无法攻克。

梅国桢使人伺隙哄骗东旸、许朝、承恩互相斗杀,用以减免他们的罪行。

三人内部发生猜疑,东旸、许朝于是先引诱并杀死承恩的同伙文秀。

承恩也和他的同伙周国柱一起引诱东旸、许朝并将他们杀死,把东旸、许朝、文秀的头颅全部悬挂在城上,打开城门投降。

如松带领士兵包围哱拜的家。

哱拜慌忙上吊,全家自焚而死。

梦熊从灵州赶到,下令将哱拜的同伙和投降者二千人全部杀死,慰问皇族和士人平民。

宁夏得以平定。

学曾当初削职为民,这时评定功劳的大小,(学曾)以原官退休。

学曾担负事务勤勉辛劳。

灌城招降的计策,原是他所谋划的。

等到宣布获胜,皇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赵志皋、张位尽力为学曾开脱,尚书石星和下属官员大多申辩学曾无罪。

梅国桢也上奏章说:

“学曾应变稍许迟缓,臣请求处罚众将领是为了振作士气,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

”皇帝起先不听从,不久恢复了学曾的官职。

梅国桢既已招降承恩,评议功绩,提升梅国桢为太仆少卿。

因父亲去世回乡,没有等到起用而去世。

赠官右都御史。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

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

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

“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乃疏奏其事。

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

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

岁久,民不堪。

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

“岂可辍官用,徇人情?

”拒之。

颇闻怨詈语,曰:

“此吾职,不敢废也。

”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

“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

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

叹曰:

“吾欲谢事久矣。

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

”因忧愤成疾。

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辽史·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

“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 “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 “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

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D. “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

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 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

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傜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 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

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 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

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鼎独曰:

“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②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答案】

(1)C

(2)A

(3)D

(4)①只有大公鼎说:

“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傜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解析】【分析】

(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公鼎”“朝”“大臣”“上”“一郡”“幸(幸运的事)”“他郡”“此”“天下”,虚词“之”“为”“者”“其”“于”,标志性词“曰”,A、D项,“一郡”作“获安”的主语,“获”为谓语动词,“安”为宾语,意思是“一个郡得到安宁”,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D两项;B项,“从之”的主语为“皇上”,承前省略,不是“天下”,意思是“(皇上)听从(采纳)了他的意见”,所以“从之”前必须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

正值大公鼎进朝,大臣告知皇帝嘉奖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

“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是很幸运的事;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惠通赐天下。

”又被采纳。

句子可以断开为: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故选C。

(2)A项,“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说法错误,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较多,赐同进士出身。

故选A。

(3)D项,“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说法错误,选项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揉在一起。

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

“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故选D。

(4)①中“独”,只有;“边障”,边境要塞;“甫”,刚刚;“大兴”,大规模做(兴办);“大兴役事”,大规模征傜役;“利国便农”,造福国家便利农业;“道”,方法。

②中的“时”,当时;“反侧”,指不安;“虑”,忧虑;“生变”,发生变乱;“布”,布施;“以”,目的连词,来;“安”,安定;“为之肆赦”省略主语“皇上”,翻译时补齐;“为”。

因为;“肆赦”,指大赦天下。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D;

⑷①只有大公鼎说:

“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傜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大公鼎为渤海族人,祖先世居辽阳率宾县。

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有志,长大后好学。

辽道宗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为沈州观察判官,当时辽东地区雨量过大,庄稼深受其害,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辽河两岸壮丁维护堤防,官府依照命令催促得很紧迫,只有大公鼎说:

“边境地区刚刚安宁,又大规模征摇役,不利于国家安定、发展农耕。

”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奏报朝廷,停止了这项工程,雨水也未造成灾害;沿河两岸千里之内的人无不喜悦。

改任为良乡县令,减省摇役,重视农桑,兴办孔子庙学,县民悦服并得到教化。

经多次迁升至兴国节度副使。

   当时隶属于鹰坊的人,以捉鸟为名,扰害乡间田里,时间长了,百姓都不堪忍受。

大公鼎向皇帝报告了这种情况,当即命令禁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