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进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
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
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进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
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认阶级意识,进而否认“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
1、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无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认,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革命文学论争】
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后期太阳社、创造社之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起因:
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
鲁迅、茅盾等进行还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性质:
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结果:
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
影响:
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两个口号”论争】
1、1935年,党中央根据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1935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解散左联。
1936年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从延安到上海。
鲁迅、冯雪峰、胡风等商量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进行补救。
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
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鲁迅著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反对并批评了左的关门主义和右倾偏向。
2、1936年10月,由于鲁迅、茅盾的努力,代表文艺界各派别的21人签名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标志着左翼文学界经过论争到达了新的团结,显示了抗日救亡新形势下文艺界的广泛团结。
两个口号论争得到了积极的结果,为过渡到下一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的思想条件。
【抗战文艺运动】
1、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是全国规模的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并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几十个分会;文协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创刊,1946年停刊,是抗战时期历史最久的文艺刊物;
2、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
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煽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3、抗日战争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国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
【解放区文艺运动】
1、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左翼作家及大批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使解放区文学运动蓬勃兴起。
2、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942年以前以延安为中心先后建立起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种文艺团体,开展大众化抗日宣传活动如街头诗、街头剧等;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新秧歌运动蓬勃发展,作家的思想面貌和文艺思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涌现了一大批语言和形式大众化的中、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抒情诗、长篇叙事诗、话剧和新歌剧等,显示了解放区文学的崭新面貌。
【上海孤岛文艺运动】
其时空界限是: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是4年零1个月,地域是原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整个上海及上海四周的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这两个外国租界犹如汪洋中的一块孤岛。
就在这块孤岛上,掀起了有声有色,规模影响较大的抗战文学运动。
以历史剧和杂文创作最为活跃,并出版了《鲁迅全集》、《海上述林》等著作,对鼓舞全民抗战斗志,提高民族自信心,抗击敌后反动文化势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延安文艺座谈会】
1、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极其艰苦的相持阶段。
严峻的形势要求文学对民族革命战争以更好的协助。
当时解放前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文艺思想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学习提高,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缺点,于是,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2、会上,毛泽东作了“引言”和“结论”的两次发言,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精辟论述了如何服务的问题,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界观;
3、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新文艺尤其是解放区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1、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会师了。
这是继往开来的大会,是总结和发动的大会。
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新的人民的文艺》和《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主题报告,郭沫假设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总报告,指出新文艺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艺”。
2、大会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当代文学发展阶段。
【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
《祝辞》指出:
“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预。
”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
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表达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社团
【南社】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
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他使文学走出象牙塔与现实相结合,成为激励后人报国图强的强打精神力量。
【春柳社】
1907.2,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在东京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
主要成员:
李叔同、曾孝谷、陆镜假设、欧阳予倩等。
搬演了《茶花女》;改编并演出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最早改编的话剧。
春柳社在公开发表的《演艺部专刊》里宣称,他们所要创造的,主要是借鉴西方的,以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戏”。
1912年,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组成了“新剧同志会”。
1914年在上海建立了“春柳剧场”,大张旗鼓地组织职业性演出活动。
【新潮社】
1、于1919年在北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罗家伦、俞平伯、叶圣陶、冰心等,他们主张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
2、代表作品及刊物有:
《新潮》
3、影响:
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文学研究会】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2、重要刊物: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3、理论主张:
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4、主要奉献: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在当时和以后都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创造社】
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假设、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
《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等;
3、理论主张:
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等,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4、创造社的作品,尤其是郭沫假设的诗歌和郁达夫的小说,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文学研究会成为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
5、1925年五卅后是创造社后期,宣传和倡导革命文学。
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新月社】
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2、重要刊物:
《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看作是他们对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的理论主张;4、以《诗镌》为阵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对提高新诗的艺术性和对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
5、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原则,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1年新月派诗人又创办《诗刊》,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的阵容及诗作创作成就。
【湖畔诗社】
1、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四人,被称为“湖畔诗人”;
2、湖畔诗人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此外,还有专心致志作象征诗的李金发等,形成新诗中的象征诗派。
【民众戏剧社〔上海民众剧社〕】
1921.5,成立于上海,汪仲贤首先提议,并联合了陈大悲及新文学界中的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等人。
这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
同时创办了《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理论主张:
①第一次在中国倡导了民众戏剧的观点;②极力主张创作自己的、适合我们社会的戏剧;③在舞台艺术方面,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念、表演技巧、导演制度等;④在剧团体制方面,倡导非营业性质,不受资本家操纵,并独立于国家的支配存在,具有艺术实验性质自由喜悦。
1922.1,民众戏剧社的活动中心由上海转移到了北方,扩建为新中华戏剧协社。
【上海戏剧协社】
1921冬—1933,是接受“爱美剧”理论的影响,在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演剧团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成员最早有应云卫、谷剑尘等,后来欧阳予倩、洪深加入,增添了活力。
1922.1,民众戏剧社转移到北京后,上海戏剧协社成为南方“爱美剧”活动的主力军,直到1933年,长达12年之久。
其中洪深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①女演员登台演出;②提出严格的剧场管理制度。
洪深是早期中国戏剧奠基人之一。
【南国社】
1926年,田汉与唐槐秋合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又将其扩大为“南国社”。
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话剧团体,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
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特色。
【语丝社】
1、1924年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2、《语丝》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奉献。
【莽原社】
1、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还有高长虹、向培良等;
2、《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
1、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主要成员还有韦素园、台静农等,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
2、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狂飚社】
1、1926年,高长虹、向培良等从莽原社分裂出去,与高歌、尚钺等另组狂飚社,出版《狂飚》周刊及狂飚社丛书;2、狂飚社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浅草社】
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
【沉钟社】
1、1925年《浅草》停刊,浅草社同人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刊物,至1934年停刊;2、沉钟社是致力于创作的团体,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老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弥洒社】
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山源等,创办《弥洒》月刊,文艺思想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成员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是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
2、左联的成立,推动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先后出版《北斗》《萌芽》等刊物,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和培养青年文学作者等,同时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对中国革命、对新文学作出了重大奉献。
3、1936年由于形势变化,左联自动解散。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
1、1927年以后,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中国现代戏剧运动也从“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
1930年左联成立后,艺术剧社、南国社、青鸟剧社等联合组成左翼剧团联盟,是年8月改名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
2、剧联成立后,在学生、工人中组织成立剧社,开展戏剧演出活动,推动戏剧的大众化建设。
【中国诗歌会】
1、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会刊《新诗歌》,除上海总会外,还在北平、广州等地建立分会,各自出版诗歌刊物;
2、诗歌会在诗的内容方面提出“要抓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是一个自觉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1、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
大会推举老舍、郭沫假设、茅盾等为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
2、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创刊,1946年停刊,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3、文协在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厅〕】
1、1938年4月在武汉成立。
郭沫假设主持,阳翰笙任该厅秘书,田汉掌管艺术宣传的第六处处长;
2、第三厅领导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宣传活动,并组织各种戏剧、电影演出,到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使文艺工作者扩大了视野,丰富了创作题材。
【中国文艺协会】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陕北后,为了继续苏区的文艺传统,推动抗日救亡文艺运动的发展,于1936年11月22日,在陕北保安成立,是我党在陕北成立的第一个文艺团体。
流派
【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19世纪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因该派创办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
2、鸳鸯蝴蝶派提倡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趣味,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文学思想,其创作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的《玉犁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坏的支流是黑幕小说,这些都受到了文学研究会的严厉批判和抨击;
3、在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营利为目的,大量制作,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
【学衡派】
1、1922年,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啸等,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在《学衡》杂志上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称文学革命者“浅陋”,鲁迅、茅盾等著文批驳。
【甲寅派】
1、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称为甲寅派;
2、章士钊维护封建教育,压迫北京女师大学生运动,提倡读经,在《甲寅》上举古书为例,赞美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
鲁迅、郭沫假设等批判了这一封建复古思潮。
【小诗派】
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新诗坛的一种诗歌创作现象,主要诗人是冰沁、宗白华、徐玉诺、刘延陵以及何值三等人。
他们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日本的俳句影响,以短小的诗行抒写个人“零碎的思想”,或把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诗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
新格律诗派因此逐步形成,由于新格律诗派源自于新月社,所以也称为新月派。
新格律诗讲究三美:
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诗流,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代表诗人为“诗怪”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
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
冯乃超《红纱灯》加强了诗的色彩感,被称为“轻纱诗人”。
穆木天、王独清还发表《谭诗》等文阐述自己的象征诗理论见解。
初期象征派几乎与新月派同时出现,他们并没有结成一个团体,也没有专门的刊物,只因都师法于法国象征诗派,才形成有共同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的流派。
【“自由人”】
指30年代初《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他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
他一方面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实在是反民族的文艺”,另一方面也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由此引发了和左联的思想论战。
【“第三种人”】
指30年代初《现代》的苏汶。
文艺主张有着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
左联曾和他展开论辩,批评了他的文艺倾向。
通过辩论,左联也检讨了理论上和策略上“左”的错误。
【论语派】
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以创办《论语》刊物而得名,后又办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京派】
1、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艺术风格在本质上有较为一致之处;
2、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等;
3、“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底蕴,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并有所发展变化。
【新感觉派〔海派〕】
1、也称海派小说,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穆时英被认为是该派最成功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
2、新感觉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1〕在快速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3〕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建立;4〕思想上有一部分存在相当突出的颓废悲观乃至绝望色情倾向。
【现代派】
19C末20C初,广泛流布于欧洲。
现代派思潮是破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思潮运动,它使人们放弃熟悉的内容和形式。
它首先是人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或不合理,对知识、理性、个性、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语言本身都产生普遍的疑心,于是,现代派作家开掘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追求梦境和抽象的瞬间感觉。
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想象、意象、通感等。
布局谋篇往往颠倒,时间没有了先后顺序,空间也失去了清晰的界线。
【现代诗派】
1、1932年《现代》大型文学杂志出版,在杂志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
2、现代派追求的是“纯诗”,诗歌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
【社会剖析派】
三十年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题材多取自于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的剖析与再现,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到达形象而准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
茅盾是这个流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