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课件总结.docx
《社会医学课件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医学课件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医学课件总结
第一章社会医学概论
一为何要懂点社会医学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的支柱:
生物医学,医学心理,社会医学。
因此,社会医学是现代医学三大支柱之一。
医学目的:
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与促进健康、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医学的对象是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
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
当前医患矛盾突出。
医学工作者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及生物属性的研究,忽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
二学习的目标
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了解生活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
三社会医学的概念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疾病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他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成就,是社会学与生物医学间的交缘学科。
学科的交叉性质决定,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例如社会调查,心理测量等。
社会学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社会原因及社会后果。
社会医学关注的是与健康、疾病相关的人类社会行为和后果。
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理论、方法,研究健康、疾病问题。
社会医学的社会学属性,决定该学科的社会实践性。
社会医学研究成果是直接指导社会卫生实践,社会医学研究的问题均来自社会实际。
四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主要指标有疾病指标,心理测量,社会支持,生命质量等。
找出问题。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特别是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社会经济、社会文化、行为与生活方式等。
3制订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通过卫生立法,卫生规划,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社区卫生服务等手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五社会医学的作用(任务)
1改变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观念的影响,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了解社会卫生状况,制订卫生策略,提高人群生命质量。
3指导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例如,吸毒,艾滋病等。
第二章医学模式
第一节医学模式的概念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医学模式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佳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第三节现代医学模式
一.产生背景
(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2)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
(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二.内容
1基本内涵
(1)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价值
(3)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2.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3.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概述
一与健康相关的社会因素(socialfactors):
1环境:
自然环境(physicalenvironment)、社会环境(socialenvironment)
2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素质)
3文明程度(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
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泛影响性,非特异性:
影响广泛,效应不确定
–恒常性:
作用持久
–积累型:
效应非一次形成
–交互作用:
互相影响
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健康
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形式
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
经济水平包括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保障、卫生服务的各方面的内容
一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Domestic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NationalProduct):
-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
-出生率、粗死亡率
二 经济水平(economiclevel)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改善营养
—提高生活质量,疾病谱改变
—增加卫生投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三 健康促进经济:
–健康状况影响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健康劳动力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健康可促进教育收益的实现
–健康减少疾病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重要部分
四 经济发达带来的问题:
–环境污染与破坏
–心理压力与不良生活方式
–社会负性事件增多:
现代社会病(车祸、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网瘾、家 庭功能弱化)
–流动人口
五 社会阶层(socialclass)与健康:
–社会阶层的定义:
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不同国家社会阶层的不同划分
–社会阶层与健康的关系:
不同阶层的人健康状况和问题不同
–财富、权利、威望
–社会经济阶层最重要
–影响因素:
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
–良好的社会应该为低阶层的人提供提升其阶层的机会
六 营养(nutrition)与健康
–评价指标:
居民食物热量及食物营养结构
–营养不足(subnutrition):
全身免疫力下降,某种营养素缺乏导致疾病
–营养不均衡:
营养素比例不恰当,营养过剩
–营养素摄入障碍:
不合理烹饪,饮食搭配不合理
–社会营养政策与健康:
国家有义务为全体人民提供足够的粮食以保证基本需求;由于粮食生产利润低,须由国家补贴生产。
粮食政策:
农业补贴、种植种类导 引导食物消费:
健康教育、营养研究
第三节文化因素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第六次报告中指出:
一旦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起码的需求,有条件决定生活资料的使用方式,文化因素(culturalfactors)对健康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
一 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二 文化的组成:
-文化的认知成分:
知识和信仰
-文化的规范部分:
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文化的符号部分:
语言和文字
三 文化特征:
–历史性,现实性,渗透性,继承性,社会性
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
–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稳定性
三 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
–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a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手段。
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家庭、社会、自我(学习)教育
b教育具有两种职能:
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的智能规范;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的行为规范
c从健康的角度看,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健康生活的能力及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folkcustom)对健康的影响:
a风俗也称为习俗,它是逐渐形成的社会风尚、习惯
b风俗习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c有益于健康的风俗习惯和不利于健康的风俗习惯
–宗教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a有利健康的方面:
宗教信仰常常使人对自己难以解决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一定的归宿,把自己的人生曲折或难题归于天命,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b有害健康的方面:
宗教信仰的强大心理驱动作用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有时是有害自身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第四节社会生活环境与健康
一社会制度与健康——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形态
–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中的规章制度
二社会制度与健康——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特点
–双向性
–普遍性、稳定性
–变异性
–强制性
三社会制度与健康——影响途径
–分配制度:
财富分配、卫生资源分配
–影响卫生政策:
政治制度决定了各阶层人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影响人的行为:
通过各种政策影响人的行为
四社会关系与健康:
–社会支持与健康:
亲情、友情、人际关系网络、社会凝聚力
–家庭与健康:
家庭结构、家庭的变故、家庭功能、家庭关系
–退休、失业与健康:
五人口与健康:
–数量:
•增加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
•加重卫生事业负担
•加重环境负担
–人口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人口素质:
•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流动:
传染病、融入新社区、生活习惯改变、增加流入地卫生资源消耗
第五节医疗保健制度与健康
指医疗保健费用的负担形式,相应卫生服务组织、管理方式和实施过程
类型:
自费、公费、集资
保险的类型:
社会保险(socialinsurance),商业保险(commercialinsurance)
第8章 卫生服务研究
8.1 概述
8.1.1 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卫生服务研究:
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卫生服务研究基本程序:
计划、实施及评价三个环节。
卫生服务研究领域中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
1.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2.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重点研究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供给、卫生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8.1.2 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
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
1.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经验的迅速推广
2.卫生服务研究范围、内容和对象的进一步拓展
3.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方法的发展
4.多学科融合参与卫生服务研究格局的形成
8.1.3 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1.卫生系统研究
2.卫生工作研究
3.防治效果评价
4.行为医学研究
8.1.4 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3.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1)卫生人力
(2)卫生机构
(3)装备和供应
(4)知识和技术
4.卫生系统和组织结构与功能
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8.1.5 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
(1)考察卫生服务发展的变动规律,预测卫生事业发展趋势
(2)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状况和水平
(3)分门别类研究卫生事业的特点,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及效果
2.分析性研究
研究卫生服务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医疗保健制度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经常应用。
3.实验性研究
以社区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干预试验。
如缺氟地区采用饮水加氟预防龋齿等。
4.数学模型方法
应用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联系及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如卫生人力、病床需要量的预测等。
5.系统分析法
运用系统分析技术,综合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提出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和优化选择。
6.综合评价法
7国12地区的卫生服务研究,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7.投入产出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8.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
常规卫生信息登记报告系统
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
一次性、重复性、连续性横断面调查
8.2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
8.2.1 基本概念
1.卫生服务要求
卫生服务要求(healthserviceswant)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2.卫生服务需要
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perceivedneed)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
3.卫生服务需求
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1)有效需求不足
(2)过度需求
患者过度需求
供给诱导需求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卫生服务利用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5.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联系
8.2.2 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
1.疾病指标
2.死亡及其构成指标
3.残疾指标
4.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
5.心理指标
6.社会指标
7.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的指数
8.2.2.1 反映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量水平的指标
1.死亡指标
(1)婴儿死亡率
(2)孕产妇死亡率
(3)平均期望寿命
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居民健康水平及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敏感指标
2.死因顺位及构成
3.死亡年龄、性别、职业、医疗保障制度、受教育程度等
8.2.2.2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的指标
1.疾病频率指标
(1)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或‰
患病:
自觉身体不适并就医;自觉身体不适未就医,但自我医疗;自觉身体不适未就医,但休工、休学或卧床1天以上
(2)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l000‰
慢性病:
调查的前半年内经诊断有慢性病;半年以前经诊断有慢性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措施
(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
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
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2.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1)两周卧床率=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l00%或1000‰
(2)两周活动受限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3)两周休工(学)率=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4)两周患病天数=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
失能率、残障率以及两周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等。
8.2.3 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
8.2.3.1门诊服务利用
(1)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2)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8.2.3.2住院服务利用
(1)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2)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3)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l00%
8.2.3.3预防保健服务利用
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
采取卫生机构登记报告和家庭询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可通过比较居民实际接受的服务与按计划目标应提供的服务量进行测量与评价。
8.2.4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
1.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
两周指标平均值乘以26,再除以调查人数,就可得出全年每人每年患病、休工(学)及卧床人数或天数,因病伤门诊和住院人次数,以及医药费用等。
2.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3.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8.2.5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2.社会经济因素
3.文化教育
居民受教育程度高会增加卫生服务需要量。
居民受教育程度高对卫生服务利用的长远影响可能是降低利用量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
积极的预防保健服务在长期会减少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
在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量也较低。
5.医疗保健制度
6.气候地理条件
某些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7.行为心理
如吸烟和饮酒。
8.婚姻与家庭
有配偶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少于独身、寡鳏及离婚者
家庭护理可以减少医疗服务需求。
8.3 卫生服务资源
8.3.1 卫生人力资源
卫生人力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规范化医学教育和培训的人员。
1.数量
1949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50.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0.93人;医生总数为36.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0.67人;护士(师)总数为3.3万人,每千人口拥有0.06人。
到1999年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445.9万人,每一千人口拥有3.64人;医生总数为204.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1.67人;护士(师)总数为124.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1.02人。
2.结构
(1)年龄结构
(2)专业结构
医学专业70%,中医中药15%,药学5%,预防医学4%;口腔、儿科、营养、检验、放射卫生、生物医学工程及卫生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护理人员缺乏。
1990年湖北省医生与防疫人员比为11.42;2000年为9.91
(3)职称结构
高、中、初比例为1:
1.7:
1,中等发达国家1:
3:
1
3.分布
8.3.2 卫生人力规划
1.卫生人力需求预测方法
(1)健康需要法
需要量是指排除了社会经济、医疗保险和费用、教育水平、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影响居民利用卫生服务因素后,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客观需求。
然后根据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和卫生人员工作量来确定卫生人员的需要量。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种资源不受制约的理想条件的基础上,而对实际的是否能够实现预测的结果不予以考虑。
它的预测结果可能会超过目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
卫生需要量法适用于某种类型的卫生服务,如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等。
(2)健康需求法
这种方法与“健康需要法”不同之处在于它考虑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情况,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水平来预测未来需要的卫生人力数。
(3)服务目标法
确定预测年的卫生服务产出量,然后制定目标年每类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标准,前者除以后者可得目标年的卫生人力数或用医疗设备人员配置比例算出目标年卫生人力数。
主要从服务提供的角度确定目标,而不是从服务对象的需求或需要角度出发,这是与健康需要法及健康需求法的区别。
(4)人口比值法
预测目标年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卫生人力与人口的比值;根据人口测算模型测算目标年的人口数,将预测的卫生人力/人口的比值乘以目标年的预测人口数就得到目标年的卫生人力数。
另外,还有定性预测方法、统计模型预测方法(时间序列、多元回归、灰色模型、组合预测等)
2.卫生人力供给
卫生人力存量、未来增加量及流失量
3.卫生人力管理
(1)卫生人力政策和规范
(2)调节卫生人力需要或需求
(3)卫生人力的监督和指导
(4)卫生人力的激励
(5)卫生人力的使用和评价
8.3.3 卫生费用
卫生费用研究的内容:
费用的来源和流向;费用的构成和特点;费用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公平;影响费用的因素及变动趋势等。
1.卫生费用来源
2.卫生费用分类
3.卫生费用评价指标
(1)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
(2)人均卫生费用
(3)政府财政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百分比
(4)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百分比
(5)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
(6)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
(7)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8.4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8.4.1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内容的主要特征
适宜程度,足够程度,进度,效率,效果,影响
8.4.2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重要性,有效性,特异性,敏感性,代表性,可靠性,可获得性
8.4.3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1)派克:
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资源投入量、服务产出量、工作过程、结果、效益、效果七个方面评价
2)劳埃姆:
项目目标评价、医疗服务需要量评价、卫生服务利用接受能力评价、卫生资源评价、工作活动和态度评价、工作过程评价、结果与效果评价、费用与效益评价8个方面评价
3)萨盖特:
卫生服务是否有效;公众能否利用到有效的卫生服务;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充分、可靠;费用是否低廉4个方面评价
4)世界卫生组织
将人群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资源3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以人群健康需要量、卫生服务利用量和卫生资源投入量3类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组成8种组合,以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服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制订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卫生
服务
利用
高需要
低需要
高资源
低资源
高资源
低资源
高
低
A型(平衡型)
资源分配适宜
C型
资源利用率低
B型
资源利用率高
D型
资源投入低
E型
过度利用
G型
资源投入过度
F型
资源利用率高
H型
资源分配适宜
第九章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9.1社会卫生状况及评价
一、社会卫生状况:
是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情况。
二、社会卫生状况评价
三、人群健康状况指标
单一型指标,复合型指标(减寿人年数、无残疾期望寿命、活动期望寿命、伤残调整生命年、健康期望寿命)
四、卫生政策的概述
指卫生发展的战略与策略、政策、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
五、卫生政策的特点
1.利益和价值倾向
2.目标取向
3.合法性、权威性和强迫性
4.功能多样性
5.过程及阶段性
六、卫生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七、政策问题界定
1.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
2.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3.政策的倡导者
4.自然灾害
5.政治时机
6.新的政治角色进入
7.社会文化的影响
8.重要人物的影响
八、政策议程
1.确定政策目标:
卫生政策目标,是政策制订者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状态和衡量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指标。
(1)政策目标具体明确
(2)政策目标有效协调
(3)政策目标与手段要统一
2.设计政策方案:
方案的设计是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设想、分析、初选、评定、淘汰等环节。
一般把这个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大胆寻找和精心设计。
3.备选方案的选定:
(1)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
(2)能最少地消耗各种政策资源;
(3)能对多种风险具有最大的应变性;
(4)能在政策实施中最小负面效应。
4.方案的论证:
一是再次检验政策提出的理由,促使提出者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结论,反思分析的方法;
二是达成相互理解和基本共识,接受所认同的政策主张。
5.方案的合法采纳:
政策方案需要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予以审定,即合法化,它才具有约束力。
在我国,与卫生相关的政策分为法律、条例和部门规章三个等级。
卫生相关法律需要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
卫生相关条例需要国务院签署生效;
部门规章则由卫生部颁布。
九、政策的实施
1.确定政策目标
2.设计政策方案
3.备选方案的选定
4.方案的论证
5.方案的合法采纳
十、利益相关集团分析
主要的,次要的,机构的
直接的,间接的
主体,客体
受益者、受害者、策划者
应该如何识别他们?
谁来识别他们?
十一、21世纪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1)健康善存在着普遍的不公平性
首先,表现在国家之间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