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8289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4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历史期中测试(文科)2017.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8页;第Ⅱ卷第8页至第10页。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请在答题纸第1页左侧密封线内书写班级、姓名、准考证号。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的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48分)

1.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

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

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得民心者得天下

C.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顺乎天而应乎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宗法制规定周天子及诸侯的位置由嫡长子继承。

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违反了宗法制度,申侯以此为由起兵杀掉幽王。

故本题选C;A中没有体现君臣关系;B中的得民心者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信息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

2.《谷梁传》记载“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分封制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B.分封制强化了专制王权

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诸侯国实行了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析选项可知结合所学可知,A错误,其目的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B是指分封制的消极影响,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项;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大权,实行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正确;D是战国以后实行的经济形式,排除。

所以应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3.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和“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可知该思想为法家思想,①属燕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②属齐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③属秦国,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思想对其有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④属楚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4.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材料,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

可知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用

5.下图是某展览中的“东汉书信纸”展品,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据推测为家书的残片。

它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

以下对该展品的说明和论证,正确的是

A.纸最早发明于东汉

B.东汉时已出现印刷

C.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术

D.展品上的字体是草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对纸张特点的描述,可知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故C正确;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A错误;印刷术开始于隋唐之际,故B项错误;观察图片可知字体为隶书,故D项错误。

6.北魏冯太后说:

“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侥幸之人不能再侥幸了,苞荫之户不能再苞荫了。

所以本题答案是A。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背景

7.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私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商人的主体;流通领域出现纸币是在宋朝;“工商食官”出现于西周;大量市镇出现是在明清时期。

综上所述,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②④,故D正确,ABC错误。

8.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谈到: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说明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材料并例举古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官营专卖显然属于政府干预经济表现,因此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官营制度

9.“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

然而,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

上述材料划线处应填入的是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李煜的总体风格属于婉约派,而材料体现的是豪放派,故A项错误;柳永的风格也是婉约派,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故C项正确;题目的意思是问豪放派的开创者,辛弃疾虽然有豪放派作品,但是不是开创者,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学·宋词

10.在下列各项所描述的景象中,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的是

A.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

B.“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每晚“人物嘈杂,灯火照天”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市。

如耍闹之处,通晓不绝

D.(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答案】D

【解析】“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反映的是唐代商业发展情况,两市说明商业活动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宋代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D项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符合题意,故选D;ABC宋代都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南宋《梦梁录》中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

A.地理大发现

B.文化发展进程加速

C.欧洲的社会转型

D.欧洲的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由“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反映南宋时期已经在航海上使用指南针,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A正确;B是印刷术的影响,C是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排除;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D时间不符合题意。

12.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关键信息:

集大成、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

A、B、C、D项都是儒学代表人物,从“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判定是朱熹,C项正确。

1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

题干强调的是“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A项强调的是儒学思想的发展,故排除。

紧扣题干中的“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强调了程朱理学注重气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B项体现封建统治方面,故排除。

C项体现知识阶层方面,故排除。

因此本题选D。

14.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③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④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外的历史的比较能力。

主要使用排除法,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作为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其思想仍未跳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同时,新兴地资产阶级还未在中国兴起,故不可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②,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5.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史家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以上言论体现出司马迁的治史原则包括

①广集资料

②以史为鉴

③秉笔直书

④以小见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可得出广集资料;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大意是:

文章直白、所记载事情经过核实、不凭空加以赞美、不掩饰其过错。

也就是为符合实际的记载,秉笔直书;以史为鉴、以小见大,材料未体现,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16.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以为

A.军事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滞后

C.政治腐败

D.思想观念陈旧

【答案】A

17.下列条款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是

A.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B.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

C.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华民……以中国之法

D.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答案】C

【解析】A项条款《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破坏的是中国关税主权;B项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条款,列强欲获取公使进京特权;D项条款《南京条约》附件中的“利益均沾”特权;ABD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条款是《南京条约》附件中的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故C正确。

18.有学者认为:

“近代中国有海无防、闭关锁国、制海权的丧失,导致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和世纪悲怆。

”下列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的人物是

A.洪秀全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中国人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的实践始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其中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北洋水师——即后来的北洋舰队,故选B;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康有为、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这说明

A.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南京条约》并未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C.这场战争与鸦片战争并无联系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A

【解析】材料“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表明欧洲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故A正确;《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使中国关税自主权受到破坏,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扩大与继续,故排除C项;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故排除D。

20.19世纪60年代,北京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该对联的矛头指向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19世纪60年代”可排除C和D;依据“设同文馆”“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可知该派别应该是洋务派,故选A。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1.下列是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形势图的局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依据图中的进军路线,推测①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②1858—19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③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④1840—19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②①③,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2.对于下图两个文件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②都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

③都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④都体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都涉及到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前者主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都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所以①②正确,③只符合《资政新篇》,④只符合《天朝田亩制度》,排除③④,故选B。

23.“申江(上海黄浦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工业发展需要原料

D.苏杭地区传统纺织业力量薄弱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鸦片战争后,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造成“无复有心种菽粟”,表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B项“废止”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申江(上海黄浦江)繁华富丽压苏杭,并不能说明苏杭地区传统纺织业力量薄弱,排除D项。

点睛:

关键信息: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结合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知识分析解答。

2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年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归纳能力。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同外国商战;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

C项仅是章太炎的思想,A.C项不符合四人主张。

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社会思想理性化,B项全面反映了表中不同人物的共同思想倾向。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化的发展·共同点

25.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指的是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的就是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资本输出为主,而且《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国库空虚,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和经济投资,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陷入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依附地位,因此这一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6.《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

下列与这个皇帝的改革运动无关的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1898年”“鼓励改革运动”“全盘西化”可判断是戊戌变法运动。

结合所学知AB是戊戌变法的背景,D是戊戌变法的影响,均与戊戌变法有关;C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C。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27.孙中山以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为此,孙中山

A.反对学习欧美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主张平均地权

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干信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可知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虽然整体实力比较强大,但其实内部人民的生活比较困苦,社会革命一触即发,因此他强调要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项。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8.有学者认为:

1840年-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这里所说的“中国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①林则徐

②洪秀全

③张之洞

④严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1840-1895年间,林则徐打破传统夷夏观,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是空想的落后的,没有体现“近代观念”;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符合题干要求。

严复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活跃时间在1895年之后。

考点:

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

本题适合排除法

29.1895年7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

“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其结果是

A.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895年,洋务运动已失败A项错误,促进民族工业产生的是洋务运动B错误,C说法不准确,故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戊戌变法

30.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实行的三次自救运动。

这三次运动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学习西方的活动

②都加剧了社会矛盾

③都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

④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③错误。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都主张学习西方,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所以①④正确,本题选A。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清末新政。

31.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兴中会在①举行成立大会

B.革命党人在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C.中国同盟会在③宣告成立

D.孙中山在④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答案】B

32.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司卜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读经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工业

【答案】C

【解析】材料“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体现了陈独秀主张要将国民大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洗刷干净,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民主共和可以安稳”,于是开展新文化运动,故C正确;材料中的主张与推翻袁世凯、反对尊孔读经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BD。

点睛:

根据“民主共和可以安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结合陈独秀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回答。

33.1919年,中国近代著名漫画家沈伯尘画了《工商学打倒曹、陆、章》(下图)。

对这幅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号召各界联合起来打倒卖国贼

B.准确揭示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C.表明五四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

D.揭示五四运动是反帝的爱国运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漫画中工、商、学三股势力握紧拳头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共同打击曹、陆、章三个卖国贼,故选A,BCD在漫画中无法体现。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34.胡适认为:

“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

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A.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B.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准确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文化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政治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故选C。

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故选C。

35.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因此,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6.“清廷虽覆,而我竟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