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死书系列之三生命的意义在于忍受苦难《活出生命的意义》札记.docx
《读生死书系列之三生命的意义在于忍受苦难《活出生命的意义》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生死书系列之三生命的意义在于忍受苦难《活出生命的意义》札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生死书系列之三生命的意义在于忍受苦难《活出生命的意义》札记
“读生死书”系列之三:
生命的意义在于忍受苦难?
——《活出生命的意义》札记
生命的意义在于忍受苦难?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札记
《活出生命的意义》,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吕娜译,此书在美国发行73版,900万册,全球有20多种译本。
也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真能静下心来仔细思想,便会有一个问题总在心头——寻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精神分析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EmilFranklM.D.)医生,之所以要用一本书来讨论“意义治疗”,却不只是因为这点,而是因为他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幸存者,集中营的经历,使他更加懂得意义对于生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忍受苦难的时候,意义就更加凸显了。
那么读完此书,是否真的只能总结出“生命的意义在于忍受苦难”这一真理来呢?
恐怕并不那么简单。
一先简单的说一下集中营,其中故事丰富多彩,然而此处仅举两点。
其一,弗兰克尔医生本人,他虽在被关进集中营的一开始,就失去了他耗尽半生精力的学术手稿,关于此时的心理反应,他在书里说了一句“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经过了惶惶不安与绝望之后,他又开始想办法记录下手稿中的某些关键词,念念不忘的就是重写他的著作,这件事情与他无时不刻的对妻子的回忆、思念,应当是同样重要的精神支柱。
其二,1944年的圣诞节期间,那是集中营中死亡率最高的时候,原因在于那些人本来天真地以为圣诞节前可以回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便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了信心,这就注定要走向毁灭,精神沮丧严重减弱了身体的抵抗力,于是生病、死亡。
尼采的话,也被弗兰克尔医生多次提及“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确实是这样的,对比书中所举例的各种人与事,便会发现意义的重要性。
他说:
生命的意义,没有唯一的答案。
“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
确实,必须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然而这个“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也必定也是不同的。
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却不等于“没有答案”。
意义不是“含糊的东西”,而是实在的、具体的,因为任何一个“你”,也都是实在的、具体的。
在此书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指出: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
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生命意义的答案,不但每个人都不同,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一天、每一刻也都应当是不同的。
用书中话说,便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再用中国古人的话说,便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而且,这一使命,或者说任务、责任,不只是特定的,这个完成责任的机会还是唯一的,因为生命只有这唯一的一次,不可能重来。
如果一个人,认识、理解到了自己的使命、责任,对自己的生命意义作出了回答,他也就会“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了。
这种责任,也许只有少数人方才一直有着清醒的意识,对于多数人来说则是模糊的、潜藏的,直到人的死亡方才显现出来,也即所谓的“盖棺定论”。
更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却总是浑浑噩噩的,并不想去思考自己会有什么独特的责任,更不想去思考自己的生命,应当会有什么意义。
二对于责任这个话题,弗兰克尔医生还强调:
“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意义,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从内心出发,在世界当中去实现,这也就是“人类存在之自我超越”。
超越,不只有宗教意义上的对于终极意义的超越,还有对生命本身、对如何活着的超越。
在书中“超越”,也即“发现生命意义”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让每个人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也就使他有可能完成其创造性的作品,享受到人类之爱。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
他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
你必须承认……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
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发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意识上的觉醒,必须要认识的“自己是不可替代的”,自身存在的意义是唯一的,命运(责任与使命)是唯一的,实现责任与使命的机会也是唯一的(说唯一,当是指与世界、与他人比较而依然,至于具体则包含着多重的、丰富多彩的内容)。
而这种责任与使命,可能来自“创造性的作品”,也就是“事业”,这是第一种发现或实现意义的方式;也可能来自人类之爱,或者说“所爱的人”,这是第二种方式。
还有第三种方式,就是“经受磨难”,将“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也许某些人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种“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这是他的“独特的机会”。
在该书之中,对这三种方式有过多次总结,其中最为简明的是下面这一段:
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确实,这里的第一种最容易理解,也就是成就或成功,因创造而成功,便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超越。
第二种可以看到书中另一处的进一步解释: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这里说的“去爱某个人”,很容易理解。
至于“体验某种事情”,则与第一种意义在“事业”上的实现有相似性,不过我理解弗兰克尔医生的意思,当是强调即便在所从事的“事情”上头并未有着足够的“创造性”也同样可以获得意义,只要是体验着的,而且这个事情也可以是“自然和文化”。
简单的说,就是爱上一些什么东西,在其中获得体验的满足感,也就是一种生命的意义。
所以说,“爱”,无论是爱上人或物,也都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超越。
再看第三种:
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
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他能够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
“处于绝境”,也就是承受重负、承受苦难。
这种绝境、厄运,如果真的已经无法改变,那么必须去坦然面对,并将之当作自己独特的责任,从而也能在其中进行“自我超越”,“悲剧转化为胜利”。
也就是说,对于重负、苦难的的忍受,如果不只是逆来顺受的无助感,而是超越的精神,那么便是比创造什么事物、关爱什么人或物,更伟大的生命的意义,因为这是最困难状态下的改变自己、超越自己。
弗兰克尔医生的这本书,其实真正要说的便是这第三种的意义了。
三接下来一个严峻的问题出现了,也许有人会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痛苦,自讨苦吃。
这样子说,显然是荒唐的,或者,至少在表述上产生了错误。
弗兰克尔医生说: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
……首要的是创造性地去改变让我们遭受磨雅的境遇。
其实人的一生,无论生在帝王家,还是生在平头百姓家,只要他的心灵不是麻木的,只要他还有所追求,必然会遭受痛苦,只是或大或小,各有各的体验罢了。
所以有着承受苦难的态度,却并不是要去体验不必要的痛苦。
弗兰克尔医生真正要说的,就是万一需要承受苦难,则需要有一种态度,也即“创造性地去改变”。
换句话说,也就是激发自己的潜能,寻找将灾难、厄运转化为胜利、成就的途径:
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
那时要的是,能够见证人类潜能之极致,即人能够将个人的灾难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
也可以说,就是在绝望之中寻找希望,其中便会有创造,也有爱。
或者说,对于苦难的态度(消极、退缩,便是放弃生命),方才是最有创造与爱的一种对于生命的超越,对于自我的超越。
所以,需要讨论的是,假如经历了苦难的挣扎,经历了创造与爱之后,又无法继续活下去,那么所做的一切努力,有意义吗?
集中营中的人,也经常这么问:
“我们能从集中营活着回家吗?
如果不能,所有这些苦难就都没有意义。
”继续活下去,但是一切都已改变,那么怎么办呢?
从集中营中出来之后:
一些犯人发现没有人在等他。
他发现那个记忆中给予他力量的人已经死去!
当他踏上电车,奔赴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家乡,正如多少次梦见的那样,摁响了门铃,却发现那个该开门的人没有出现,而且永远不会出现!
这些人,也许会再次失去意义,却没有勇气再次寻找新的意义。
类似的还有此书后半部分的一个典型案例:
那一次是来自东欧的一个拉比找到我,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他的第一任妻子及其六个孩子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送进了毒气室,而现在的妻子又不能生育。
我觉得生育不是生命唯一的意义,因为要是那样的话,生命本身就没有意义了。
本身没有意义的事情,仅仅通过使其延续下去,并不能赋予其任何意义。
需要反问的是,生育(传宗接代)是不是生命唯一的意义?
如果是,那么人与其他的生物,又有什么区别?
除了生育,生命本身就没有意义了。
那个拉比是个正统的犹太人,犹太人认为“死后假如没有亲生儿子为自己念诵祈祷文,这是人一生之中最大的不幸”,这种担忧其实是表面现象而已。
于是弗兰克尔医生对他说:
“你能够利用多年遭受苦难的经历去净化自己,以便你也能像孩子们那样纯洁,能像他们那样在天堂里拥有崇高的地位,这难道不正是你活着的意义吗?
”《圣经·旧约》中说过“上帝保存着你所有的眼泪”,一切的痛苦,其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假如其中有着创造与爱,有着一种乐观精神的话。
所以,弗兰克尔医生真正想要告诉人们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就是面临悲剧,如何乐观地走出来。
他还说:
所谓“三重悲剧”在意义疗法中包括了以下三种因素:
(1)痛苦;
(2)内疚;(3)死亡。
……虽然生活充满了悲惨的因素,但它如何能够保持潜在的意义呢?
总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就是假定在任何情况下生活都是有意义的,即便在极为悲惨的境地也是如此。
而这反过来又假定人的创造力会将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或建设性的因素。
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任何给定的处境,面对灾难而保持乐观。
人类总是有能力
(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
(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3)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
三重的悲剧,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特别是最后一重“死亡”,无论是一介布衣,还是一代圣贤,终有一死。
于是他指出,生活之中的悲惨(无论大小),都是对与潜在意义的激发,面对一切的悲惨、苦难都说“是”,都要假定“生活都是有意义的”,于是创造力就会将潜在的意义激发,“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或建设性的因素”。
于是乎,如果你痛苦,那么就将苦难转化为成就(实现成就的必要经过);内疚,那么就将罪过作为改过自新的机会(至少是提供了机会);死亡,那么就将短暂的生命、生命的短暂,作为担负责任的动力(正是因为死亡在前头等着,所以不得不及时行动起来)。
在这里,“乐观”一词,还有必要结合着“死亡”再做一点说明:
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
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
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
“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
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悲观的人,最大的恐惧便是死亡的终将到来,被撕掉的日历,好比是失去了的生命。
所以弗兰克尔医生要说,其实每撕掉一张日历,都应当“在背面记几行日记”,其实有没有形成文字的日记并不重要(当然坚持写日记的人,必然会对生命的意义更有体会),重要的是过往的每一日,其实都应当是“充实的日子”,应当是“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所以“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需要珍惜的是已经有过的“现实性”,也就是“做过了”的事业与“爱过了”的人或物,还有“勇敢地承受过痛苦”,因为痛苦激发了生命的潜在力量,从而超越了本来的生命,有了更多的创造与爱!
斯宾诺莎在其代表作《伦理学》一书的最后一句话这样说:
“所有伟大事情之难以实现,一如其难以找到。
”弗兰克尔医生在书中说了那么多,集中营内外的故事与道理,但是每个人、每个阶段的生命都是不同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如果难以找到而终究找到,那么必定是历经磨难的,必定也是伟大的。
“读生死书”系列,为本人在杭州师范大学的公选课“生命哲学漫谈”配套系列读书札记,将会在每年开课期间陆续推出,欢迎诸位批评指正。
本系列其他文章:
“读生死书”系列之一:
重读《我与地坛》
“读生死书”系列之二:
福柯论无名者的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