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7788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2.“如何治国”是历代统治者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

春秋时期的管子认为,“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这里管子主要强调的是

A.君主的才能B.制度的建设C.人才的任用D.创新的意识

3.《左传·昭公七年》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材料反映了

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三纲五常”的原则D.“天人感应”的思想

4.《通典》记载:

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注重公平正义③重视宗法伦理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前后的东海郡《集簿》的前3行:

(第1行)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了西汉中央行政设置情况B.县、邑、侯国是上下级的关系

C.这里的候国是分封制产生的D.这里的县邑长官是由地方选出的

6.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

”其目的在于

A.缓和三省矛盾B.分割宰相权力C.评议皇帝得失D.加强君主集权

7.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

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

8.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

“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上谕亦有二:

……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材料说明军机处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

……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

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

……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

“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

”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之一李秀成论“天朝十误”指出“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相谭(湘潭),此时林绍璋在相谭(湘潭)全军败尽。

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七、误王不问政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B.所言不符合历史事实

C.其中第一误是导致太平天国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

D.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1.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说: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直到民国,苏南农村说到‘长毛’,仍然鲜有好话。

”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12.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

“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13.《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14.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国纪年的变革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15.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

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

叩其故,则曰:

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16.著名史学家唐德刚说: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至少一千年吧)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这里的“今后”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以后B.辛亥革命以后C.北伐战争以后D.新中国成立以后

17.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

“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

”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

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

18.某文件宣称:

“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

”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19.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会议认为,自北伐军攻克九江、南昌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已发生“各种危险倾向”,“其中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惧而日渐向右。

”……会议要求“一切群众组织和运动,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

”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认为应当

A.扶助国民党左派领袖B.继续大力开展工农运动

C.争取国民革命领导权D.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

20.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

“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

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

”此话针对的是

A.北伐战争的失误B.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

C.军阀纷争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21.下图是抗战时期的一幅政治宣传画。

该画旨在

A.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B.呼吁全民族共同抗日

C.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D.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22.傅吾康曾说:

“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

统一

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

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

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

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矛盾

D.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

23.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

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

叩其故,则曰:

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24.下列记述从中共诞生到改革开放八十余年风雨历程的长诗,其中所述事件发生在1921年中共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是

①中共二大,制定党纲。

反帝反封,指明方向②星星之火,燃烧井冈。

总结经验,三篇文章

③统一战线,救国良方。

张杨兵谏,中共影响④三大战役,改变力量。

占领南京,人民解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26.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说明

A.“一国两制”的方针开始提出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D.毛泽东处理台湾问题的灵活性

27.“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政策D.多边外交战略

28.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

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29.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30.下图拍摄于1971年4月,据此判断当时中美两国

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资料图片)

A.成为经济战略同盟B.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C.揭开了关系正常化的序幕D.仍然处于互相敌视状态

31.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

“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2.游艳丽在《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中论述: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下列解读与材料不符的是

A.过于倚重苏联使新中国的发展走了弯路B.加剧了中美的紧张对抗

C.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D.不利于中国利用更多的外部条件和良机发展自己

33.2010年3月4日李肇星说:

“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坚决不能接受的。

”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认识有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回归中国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结果③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4.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湖南常德钱继才写了三组《中国共产党之歌》诗词,立党、建军曲,兴国三部曲,守业进行曲。

下列选取部分应列入守业进行曲的是

A.先烈二一聚嘉兴,南湖航船起征程B.工农掌握枪杆子,劳苦大众闹革命。

C.推翻旧制民作主,共产党人掌政权。

D.祖国花甲溢富光,巨变源于开放。

35.波默罗伊等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写道: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的措施有

①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④废除债务奴隶制

A.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6.“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

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

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处其死刑。

”该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

A.司法审判程序存在问题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D.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37.亚里士多德说: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民自治构成了民主性的奴隶制社会B.公民意识决定了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

C.公民组织包括了本邦的奴隶和外邦人D.公民权利保证了城邦社会的长盛不衰

38.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

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

这一官员的做法

A.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B.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39.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该段规定反映出罗马法

A.法律条文内容明晰,具体B.缺乏可操作性

C.完全保护平民的利益D.仍是一种习惯法

40.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

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

……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

”材料最能说明

A.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

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41.19世纪末,中国一位官员在出使某国后感叹,“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意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人才学问相承以起”。

该官员称赞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42.“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

”这说明议会改革

A.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B.消除了不平等现象

C.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D.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43.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这主要源于

A.邦联制原则B.中央集权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联邦制原则

4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

”这一规定旨在

A.保持国会绝对权威B.加强联邦政府权力C.防止封建君主专制D.保障民主共和政体

45.1989年美国《道德改革法》规定:

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

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

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该材料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什么原则

A.反对私有制B.天赋人权C.人民主权D.暴力革命

 

班级姓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6.(10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

“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

……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

……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

……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印度]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

……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

……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

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印度]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是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

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

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美]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觐:

宗教多样性探索》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甘地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甘地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

(2分)

 

高二历史选修班小周练20150521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A

C

C

D

A

B

A

A

A

D

D

A

D

B

D

D

A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D

C

D

D

B

A

C

C

D

C

D

D

D

B

A

D

A

B

41

42

43

44

45

B

A

D

D

C

46.(10分)

(1)思想:

崇尚真理;实行非暴力;宗教宽容。

(任答两点2分)

实践:

食盐进军、绝食、文明不服从运动等。

(2分)

(2)原因:

制止暴行;制止宗教冲突;保护了穆斯林。

(任答两点2分)

积极作用:

有利于缩小分歧,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缓和矛盾,推动地区和平。

(2分)

(3)不回避宗教分歧;摒弃暴力冲突;真诚和平对话;寻找共识;宽容彼此(任答其中两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