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7579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封建社会时期,皇宫之前,一般都是一种格局,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

这种格局主要受到周代什么制度的影响

A.分封制度

B.礼乐制度

C.宗法制度

D.王位世袭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布局体现出宗法家族观念,因此这种格局主要受到周代宗法制度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排除;D项是在夏朝就已出现,排除。

2.汉初,汉与匈奴作战常常处于劣势,后据《汉书》记载,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人才能抵挡一个汉军。

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启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

B.汉武帝加强了汉军的军事训练

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

D.匈奴缺乏军事训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等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提高了西汉军队的战斗力,故C项正确;AB项是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曾这样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这主要是评价中国的哪一时期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明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是指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文化开放而又兼容并蓄,故C项正确;A项是指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排除;秦汉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排除;明朝是1368年―1644年,故D项排除。

【点睛】首先明确“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4.明人徐有贞指出:

“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

宋人才盛过汉唐的基础是

A.理学的构建和普及

B.士大夫文化的深刻影响

C.市民文化的广泛普及

D.教育体系的新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优越的社会环境、成熟的科举制度、空前发达的图书业,为宋代人才辈出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AC项是宋朝人才辈出的表现,排除;B项是原因,但不是“基础”,排除。

5.古代官署皆有印信,作为自己权力的象征。

内阁专用印信是“文渊阁银印”。

《大明会典.翰林院》中记载“(银印)自宣德中特赐,凡机密文字钤(qian)封进呈,至御前开拆。

其余公务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而各衙门奏章文移,亦止曰行翰林院。

”,这说明了

A.内阁掌握机密事务

B.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C.内阁地位不独立

D.内阁没有自己的对外专属印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表明内阁只是个侍从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内阁掌握机密事务,故A项排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排除;材料“内阁专用印信是‘文渊阁银印’”说明D项错误。

【点睛】“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是解题的关键。

6.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

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从社会政治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制度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导致人地矛盾的激化

D.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可知,摊丁入亩制度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社会政治长远角度来看,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人民负担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增加,逃亡外地躲避赋税的情况愈演愈烈,从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故D项正确;清朝政府把许多本来与田地无关的课税,也并入田赋,造成了更深的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BC项是经济方面的影响,排除。

7.1869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出现了一个特殊司法机关叫做会审公廨(xie),它规定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

这一机关得以出现的最早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上海公共租界”“规定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可知,会审公廨是领事裁判权在华的延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是《南京条约》附件中的内容,故A项正确;BCD项都没有牵扯到“领事裁判权”,排除。

【点睛】明确“上海公共租界”“规定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所指的特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8.1876年,李鸿章在会见日驻清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时说:

“阁下赞赏模仿欧风,废弃旧来服制,犹如将自国的独立委身于欧洲的制度,岂不是遭人唾弃,羞耻之事?

”,这表明李鸿章

A.反对向西方学习

B.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C.主张中体西用

D.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1876年”“李鸿章”“废弃旧来服制,犹如将自国的独立委身于欧洲的制度,岂不是遭人唾弃”表明李鸿章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认为学习西方制度是“羞耻之事”,这说明李鸿章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李鸿章的民族意识,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态度,故C项排除。

9.晚清某条约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该规定

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反映了英国贸易逆差猛烈扭转

C.表明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体现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信息说明清朝对洋人贸易允许自由,体现出对闭关锁国政策改变,故D项正确;材料中属于对外贸易,不属于国内贸易政策,故A错误;贸易逆差此时没有逆转,故B项错误;处理中没有提及关税的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战争·《南京条约》

【名师点睛】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

(1)1840—1900年: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1—1945年:

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3)中国军民在每次外侵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探索史。

10.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他们的文化宣传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来进行的。

不过康有为、梁启超两人与严复在文化宣传上的不同之处是

A.直接引进西学

B.创立学会

C.创办新式学堂

D.创办报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梁直接引进西学,来宣传维新思想,而严复用西方的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故A项正确;BCD项是三人的共同之处,排除。

11.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一存续了1300多年的制度的被废除,给晚清政局带来的直接政治影响是

A.使中国精英阶层的思想得到解放

B.使中国精英阶层向现代文明靠拢

C.使清政府完全失去了对精英阶层的控制

D.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直接政治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直接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故D项正确;AB项是对精英阶层的影响,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

【点睛】“直接政治影响”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2.民国初年,不同阶层对“辫子革命”的态度不同,且抵制剪辫子的人不在少数,下面对抵制剪辫子行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对者从内心抵制中华民国

B.反对者认为辫子是中国政治的晴雨表

C.反对者把留辫子视作一种习惯

D.反对者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抵制剪辫子的人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内心中抵制民国政府,并把留辫子视作一种习惯,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辫子中无法看出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3.近代启蒙的根本含义是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

中国近代历次运动中抓住了这一主题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故D项正确;A项只学西方的科学技术,排除;BC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

14.1901年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改组为外务部,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转轨。

中华民国成立,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并轨。

中国外交体制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型与近代外交向现代外交转型正好在时间上重合和同步。

其中完成了向以条约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外交的转型是在哪一时期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外交时代完成了向以条约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外交的转型,使中国外交在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故C项正确;晚清政府时期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转轨,故A项排除;南京临时政府使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并轨,故B项排除;D项晚于C项,排除。

15.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合璧、满汉交融为特色,凸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势演变。

这主要反映了

A.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

B.女性审美意识的提高

C.女性权利意识的强化

D.女性自由意识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可知,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是由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造成的,故A项正确;BD项包含在A项之中,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女性权利意识的增强,故C项排除。

16.毛泽东回忆说:

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与国内哪一事件有关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到了1920年夏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故A项排除;C项是1921年,排除;D项是1924-1927年,排除。

【点睛】“到了1920年夏天”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

17.1924年《新青年》刊载了一则广告,看到广告后湖南的蒋先云、陕西的杜聿明、山西的徐象谦、河北的李运昌等青年纷纷前往广州,这则广告应该是

A.共产党三大开会的通知

B.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

C.国民党一大开会的通知

D.北伐军的招兵广告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24年”“前往广州”中可以看出,1924年许多青年纷纷前往广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建立了黄埔军校,故B项正确;A项是1923年,排除;国民党一大是1924年1月召开的,但是这些青年不可能去参加国民党一大,故C项排除;北伐开始的时间是1926年,故D项排除。

【点睛】“1924年”“前往广州”是关键信息。

18.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撰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的“军事斗争”部分,就专门提到了“边界红军的来源以敌军俘虏为多,设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由此可知

A.井冈山根据地日益巩固

B.当地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不高

C.国民党的军队不堪一击

D.当地土地革命已全面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28年11月25日”“来源以敌军俘虏为多”“兵员大成问题”中可以看出,当时井冈山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还没有全面开展,导致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不高,从而出现了“红军的来源以敌军俘虏为多”,故B项正确,A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故C项排除。

19.1928年至1937年,是近代中国史上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了8.7%,究其客观原因是

A.国民政府奉行国家主义

B.国民政府奉行自由主义

C.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深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28年至1937年”“客观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从而促进了1928—1937年中国社会经济,因此D项是客观原因,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没有实施过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故AB项排除;C项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1928年至1937年”“客观原因”是解题的关键限制条件。

20.近代中国许多民族企业的文化体现了“和”“合”精神,如:

华新纱厂的“互助合作”,永安企业集团的“同好相连、同舟共济”,美亚丝绸厂的“和衷共济”,这主要体现了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哪一特点

A.时代性

B.创新性

C.民族性

D.伦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许多民族企业的文化体现了“和”“合”精神,而“和”“合”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因此,这主要体现了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民族性,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

21.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因此,“惟我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

”这表明蒋介石

A.对日本的意图不清楚

B.决心抗战到底

C.对日本的阴谋十分明晰

D.准备积极备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表明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挑衅,并扩大侵华战争还熟悉不够清楚,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表明当时蒋介石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故BD项排除。

22.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

这个决议意在

A.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推动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故C项错误。

【点睛】“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3.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中共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中外舆论的广泛支持。

中共这一主张在当时

A.旨在夺取国民党的政权

B.提升了中共的声望

C.改变了国民党专政局面

D.意在建立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44年……中共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并不是夺取国民党的政权,而是要求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故A项错误;中共的主张获得中外舆论的广泛支持,这提升了中共的声望,故B项正确;当时国民党仍然坚持一党专政,故C项错误;1944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时间“1944年”,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中共影响力提高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4.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

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出现在辽沈战役结束后

C.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符合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故B项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指到1948年中共兵力装备好转,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建国后,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王纲解纽,武将跋扈,遂推行以文治国的国策。

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儒道之振,优于隋唐。

史称宋之政治,为士大夫政治。

士大夫政治之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

一是优礼士大夫。

二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士大夫政治如何对皇权加以制衡呢?

措施有二:

一曰理念,二曰制度。

材料二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

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

……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

表现在:

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大夫政治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

(1)原因:

统治着吸取前代的政治教训,为防止武人干政而重用文人治国;皇帝对士大夫高度重视;儒家学说的全面回归;北宋士大夫很注重个人气节和操守。

作用:

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2)依据: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特点:

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

(3)不同:

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政治制度。

从宋朝士大夫政治、美国1787年宪法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

(1)从材料“鉴于唐末五代王纲解纽,武将跋扈,遂推行以文治国的国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文人治国、皇帝的态度、儒学学说、士大夫阶层整体素质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

根据材料“士大夫政治如何对皇权加以制衡呢?

措施有二:

一曰理念,二曰制度”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制约皇权、决策的正确性、巩固统治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结合所学,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其特点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

(3)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要从社会制度上揭示两者的本质不同和制度立意。

可以答为:

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3月

全国兴起抵制日货运动

1915年9月

《青年杂志》创刊

1917年

张謇的大生纱厂获利76万两白银

1917年11月

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月1月

巴黎和会召开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

张謇的大生纱厂开始转盈为亏

请从以上表格中任选三个以上事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先摘录三个关联事件,再明确写出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事件:

1914年一战爆发,1915年全国兴起抵制日货运动,1917年张謇大生纱厂获利。

论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基本上卷入到了战争之中,因此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5年初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由此激起了全国民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此外,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如:

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也获利达到76万两白银

示例二:

事件:

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19年1月巴黎和会

论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此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1917年11月俄国爆了发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变为了现实,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由此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问题,主要围绕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等多方面作答,注意中外分开叙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起点,论述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2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聂耳1912年2月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贫苦的中医家庭。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经常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

不久参加反帝大同盟,并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活动。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民抗日救亡风起云涌,此时,聂耳结识了共产党员、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