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72345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

《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明清文学教案.docx

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教案

主讲人:

白显鹏 康相坤 王若明 马建平

元代文学

绪  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元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概况,了解元代文学的基本成就。

教学重点:

叙事文学的兴盛

教学难点:

大异于温柔敦厚的自然于显畅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

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

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国土空前辽阔。

《元史•地理志》: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对手工业的大力提倡,商人地位提高,城市规模扩大。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

“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其他城市之冠。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描写了杭州兴旺的景象:

“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

  (三)、文人处境不幸,宗教僧侣享有特权,思想领域活跃松动。

二、元代文学成就

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后面将列专章具体讲述,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不作重点讲述。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

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一)话本小说的兴盛

 

(二)戏剧的繁荣

    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二、戏剧演出和体制

 

(一)杂剧的体制

    杂剧简述  杂剧兴盛于元的原因

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

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

用北曲演唱。

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和“旦本”(由男主角唱者为“末本”,由女主角唱者为“旦本”)。

4.杂剧演出的三要素:

科、白、唱、综合歌唱、舞蹈、念白一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

末、旦、净、杂四大类。

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二)南戏的体制

元代的戏剧活动形成为两个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流行杂剧;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呈现出南戏和杂剧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

 

第三节元代的抒情文学

一、诗坛新样式——散曲

散曲之所以称“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二、元诗的风貌

 成就逊于唐、宋和清代,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

 

第四节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一、自然与显畅

二、大异于温柔敦厚

 

思考题:

1、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

  

第一章 关汉卿

 

教学目的:

通过关汉卿各类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元杂剧的风貌,对中西方戏剧的不同之处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关汉卿的杂剧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中西方戏剧的不同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一、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

二、俗不脱雅、雅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第二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一、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争论

主要有相对的两派观点

二、《窦娥冤》

(一)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

1、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

2、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

3、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4、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二)窦娥形象的意义:

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所获得的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1.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    

2.悲剧人物的设置   女性为主   见《中国戏曲文化概论》222页

 

第三节 关汉卿其他杂剧

一、《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二、《单刀会》与《西蜀梦》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

场上之曲  尽快入戏  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善于设置悬念

二、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艺术

 

思考题:

1、窦娥的性格的特征。

2、《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3、关汉卿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教学目的:

了解崔、张故事的流传与演变,掌握《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教学重点:

《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教学难点:

独树一帜的心里描写

 

第一节 王实甫及崔张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生平与创作

二、崔张故事的演变

(一)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

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二)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完全保存了《莺莺传》的内容的倾向,只是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四)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

1.王西厢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2.王西厢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

3.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4.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

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张生在爱情上始终如一的多情重义的性格,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5.《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所获得的“天下夺魁”的美名,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二、逻辑高潮与情感高潮

 

第三节《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

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

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

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

篇幅长而结构严紧,剧情虽系单线索而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

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

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

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长亭送别》赏析

1.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

  2.和表演密切的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3.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被誉为诗剧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西厢记》和《窦娥冤》比较

  相同:

  1.作者都是仕途失意的文人,都是熟悉当时生活的作家。

  2.都是旦本戏

  3.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

  项目         《窦娥冤》                       《西厢记》

  代表派别      本色                            文采

  杂剧体制      一人主唱,四折加楔子的典范        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扩大上有革新创造

  审美类型      悲剧                            喜剧

  故事内容      酿成冤狱的公案戏                男欢女爱的爱情戏

  主角身份      没有文化的弱女子                富有教养、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

  语言风格      质朴生动                        自然华美

  创作方法      两结合                            现实主义

艺术效果      酣畅淋漓震撼人心                花间美人光彩照人

 

思考题:

1、王西厢对董西厢反封建主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白朴和马致远 

 

教学目的:

了解白朴和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比较分析《梧桐雨》和《汉宫秋》。

教学重点:

《梧桐雨》、《汉宫秋》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关于“元曲四大家”

  周德清《中原音韵》:

“关、郑、白、马。

  何良俊《四有斋丛说》:

“马、郑、关、白。

  王骥德《曲律》:

“王、关、马、白。

  徐复祚《曲论》:

“马、关、白、郑。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

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综上所述,元、明、清三代及现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但关、白、马三人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与郑。

 

一、白朴的生平

二、白朴的名剧《梧桐雨》

   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

1.深沉的沧桑感    梧桐夜雨的意蕴     作品着眼点并不在爱情坚贞,也不在荒淫误国,而是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

 梧桐夜雨的意蕴 历来称道这一作品,主要是因为它的词曲优美及长于抒情。

三、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之一

故事的来源及在宋元时期的广泛影响。

在描写婚姻爱情剧中的特色:

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要求婚姻自主方面更主动、热情、泼辣、自信和坚定。

 

第二节马致远和《汉宫秋》

一、“曲状元”马致远

  贾仲明挽词云:

“万花丛李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钦羡。

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二、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

  1.取材于昭君出塞故事,但与历代题咏相比,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着重抒写家园衰败之痛,与《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2.《汉宫秋》第三折赏析

  

(1)末本戏,女主角王昭君有白无唱。

  

(2)汉元帝灞桥伤别的凄凉神情和复杂心理。

 3.[梅花酒]和[收江南]的独特意境和艺术技巧

关于民族感情的主题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艺术特色:

悲剧气氛的渲染,文辞优美,强烈的抒情性。

三、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消极创作倾向,及其中透露出来的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和对官场黑暗的指责。

神仙道化剧盛行的原因和马致远的创作在元剧同类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

1.比较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同和异。

2.白朴《墙头马上》人物形象的塑造。

   3.马致选《汉宫秋》的现实意义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教学目的:

使学生大致理解北方戏剧圈的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重要作家作品

 

第一节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所极力描写的受迫害者的复仇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作品颂扬了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正义精神,使作品充满了悲壮气氛,表现了壮烈的悲剧美。

关汉卿的“莫逆之交”杨显在当时戏剧界的重要地位。

他的《临江泽潇湘秋夜雨》所描写的男子富贵易妻,反映了封建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是元剧中两个较好的人神结合的爱情戏。

以浪漫主义手法批判了家长制婚姻,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幸福的大胆追求。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创作力极为旺盛的青年作家高文秀。

他的《黑旋风双献功》对李逵的形象的描写,具有粗人而细心用计的幽默特色。

《保成公径赴渑池会》所塑造的蔺相如的形象,具有不畏强暴、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私仇、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封建政治家的特色。

  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所表现的进步主题,肯定和赞扬梁山义军是人民利益的代表。

李逵性格体现了梁山英雄的共性和他独特的个性。

作品中用误会性的矛盾,刻划人物性格,既真实又具有喜剧特色。

以《李逵负荆》为代表的水浒戏,对长篇小说《水浒传》成书的影响。

   

  思考题:

   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悲剧意义。

 

第五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杂剧的衰微及其原因,了解南方戏剧圈的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重要作家作品

教学难点:

杂剧的南移与衰微

 

第一节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一、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一)杂剧的南移

 

(二)杂剧衰落的原因

 

第二节郑光祖

  南方戏剧圈成就最突出的作家是郑光祖

一、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

题材来源,作品用“离魂”这种幻想的形式发展了西厢故事的“私奔”的情节,强调了“形”、“神”的矛盾,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胜利。

二、《王粲登楼》抒发一知识分怀才不遇的愤懑,在元代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乔吉与宫天挺

一、乔吉的代表作《两世姻缘》

二、宫天挺的《范张鸡黍》,歌颂了生死不渝的友谊和信义,对不学无术而又追逐名利、卖友求荣之辈的指责,具有明显的讽刺现实意义。

      

 思考题:

   1、元杂剧衰微的原因。

2、郑光祖《倩女离魂》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第六章 元代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南戏的兴起及其发展的脉络。

通过《琵琶记》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南戏的特征。

教学重点: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难点: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

北宋末年始流行于浙江温洲一带,故称温洲杂剧或永嘉杂剧。

至南宋则盛行一时,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声腔,而后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剧种。

南戏上承宋词,下开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南戏的体制

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每本戏开始由副末开场,说明全剧大意,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三、宋元南戏现存状况

可以考见的宋元戏文名目共一百六十七种,其中有传本者十五种,全佚三十三种,辑得零星曲词者一百一十九种。

四、最早的南戏戏文

只留下剧目的有《赵贞女》、《王魁》二种,现有剧本流传下来的以《永乐大曲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最早期剧本。

早期南戏中男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心汉,是对封建社会中由男子特权和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反映。

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第二节 高明的《琵琶记》

一、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一)作品保持民间创作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倾向;蔡家的遭遇说明科举取士在民间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赵五娘对公婆的孝行,她的行为体现了普通平民妇女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美好品质。

(二)作者从宣扬封建教化出发,改编民间创作,加强了作品的封建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蔡伯喈的形象,为他开脱罪责,硬把他写成全忠全孝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赵五娘的性格越来越不真实,牛女的性格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是作者封建概念的图解;牛相专横逼婚有典型意义,但他的转变没有根据,作者对人物的改造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夫二妻和一门孝义受旌表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脱离现实的虚构和封建说教没有任何说服力。

其思想内容比起早期戏文《赵贞女》来,相差甚远,此剧被称为南戏复兴之祖,南戏之冠“传奇之祖”历来评价过高。

(三)《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

  1.书生负心婚变现象的普遍性

 2.“三不从”戏剧冲突的深刻性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3.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4.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第三节《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一、《琵琶记》的人物塑造

根据人物的地位和处境不同,有的曲辞朴素、本色,具有感人的悲剧气氛,有的华丽、典雅,具有富贵气;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

二、双线结构

关目安排双线进行,起到了对比作用,突出了戏剧冲突,加强了悲剧气氛,对南戏结构的日趋完善,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糟糠自厌》赏析

  1.用误会法构成戏剧冲突

  2.用浅显的语言,写最苦最深的感情

  3.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第四节 元代四大传奇

一、四大南戏

      元代末期,南戏复兴,大型剧作相继问世,《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被称为“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

艺术性虽不甚高,但故事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

二、《拜月亭》

为四大传奇中之佼佼者,艺术成就较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

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下来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

对王瑞兰的形象塑造,亦相当成功。

三、其他三剧

《荆钗记》在思想倾向上和《本厢记》的异同;《白兔记》对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的再现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浓厚的因果报应思想;《杀狗记》对“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的充分揭露,作品具有一定的劝戒作用,有极富表现力的说白,又杂有令人生厌的封建说教。

  思考题:

  1、南戏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2、南戏的体制。

   3、南戏复兴后有哪些大型剧作?

   4、《拜月亭》的艺术特色。

   5、《琵琶记》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和评价问题。

 

第七章 元代散曲

教学目的:

把握散曲的体制风格,理清散曲发展脉络。

了解重要作家作品,能分析一些经典作品。

教学重点: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一、散曲的兴起

在宋、金民间俗俚和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元散曲的兴起。

(一)称谓

  1.初称“街市小令”、“市井小曲”,也称“叶儿”。

时称“乐府”或“今乐府”。

2.“词余”。

貌似而神异。

2.       “散曲”术语的由来。

  4. “散曲”一词长期模糊、笼统使用的原因。

二、散曲的体制

1. 短小精炼的小令。

  2. 富赡雍容的套数。

以音乐分,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

  3. 介于令、套之间的带过曲、重头、换头、集曲等特殊形式。

三、散曲在形式上的特色

句式上增加衬字,极尽长短句之能事,使句法活泼、生动、接近口语,语意也复杂;在用韵方面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韵到底,可重复用韵。

   

第二节 元代前期主要散曲作家和作品

一、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的散曲。

二、马致远散曲

《天净沙――秋思》用色彩暗淡的萧索秋景来衬托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般涉调·借马》用讽刺、诙谐的笔调,塑造了一个爱马如命者的形象,开拓了散曲反映生活的境界。

《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曲,将咏史、叹世、归隐几种内容自然结合起来,表现有志难伸的悲哀,对争名夺利的厌倦,对人我是非的逃避,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是他散曲创作的主导倾向。

思想虽有消极的一方,但艺术性甚高。

马致元为散曲中的大家,对后世影响颇大。

 

第三节元代后期散曲创作

睢景臣的“制作新奇”、立意新颖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的揭露,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是散曲中别具风格颇为少见的佳作。

   散曲发展到后期,许多作家的作品内容既远离现实,语言也愈来愈追求典型工丽,逐渐丧失前期散曲朴素自然的特色。

张可久、乔吉的散曲创作,是这方面的代表。

   

 思考题:

1. 散曲的艺术个性

2.散曲的成就为什么逊于元杂剧?

   3.马致远散曲的成就和特色。

   4.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曲有何新奇?

 

第八章元代诗文

教学目的:

了解元代诗文概况,把握重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元代中期的诗歌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

一、元代诗文内容贫乏,题材狭窄的总趋势。

二、元代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和民族歧视,在个别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故国之思。

元末社会动荡,危机加深,少数作家所写的暴露现实和讽刺时政的作品。

 

第二节元代前期的诗歌

一、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二、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

三、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第三节元代中期的诗歌

一、“雅正”的文学思潮

二、“元诗四大家”   虞集七律《挽文山丞相》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

一、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二、杨维桢的“铁崖体”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思考题:

     元代诗文概述

明代文学 

绪论

 

教学目的:

介绍明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及文学概况。

教学重点: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是我国的明朝时期,前后长达二百七十多年。

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三、审美趣味的转变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一、王学左派的兴起

二、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一、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二、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三、雅文学欲俗文学的交融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一、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二、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三、文学论争欲文学创作的关系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教学重点:

章回小说;历时代的群体创作;战争描写

教学难点:

“拥刘反曹”倾向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与版本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

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

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

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一、关于罗贯中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

(一)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及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