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23全.docx
《名词解释123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123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词解释123全
名词解释1
✓应激性:
✓生物体能够感受变化(温度,压力,光线)并作出有利于保护期体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称为应激性。
✓内环境:
✓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
✓生物体内新城代谢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条件(T,ph等)被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
生物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来保持内部条件的相对稳定,并且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个特性叫做稳态。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分。
✓原核细胞:
✓原核细胞(prokaryoticcell)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
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真核细胞:
✓细胞核具有明显的核被膜所包围的细胞。
细胞质中存在膜相细胞器。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与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运动有关的纤维网络。
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
✓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促进运输:
✓也叫自由扩散(freediffusing),特点是:
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渗透:
✓当利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时,浓度较低的溶液中的溶剂(如水)自动地透过半透膜流向浓度较高的溶液,直到化学位平衡为止的现象
✓胞吞:
✓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
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胞吐:
✓胞吐与胞吞相反,有些物质在细胞内被一层膜所包围,形成小泡,小泡逐渐转移到细胞表面,小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在一起,并且向细胞外张开,使内含物质排出细胞之外,这种现象叫做胞吐。
✓桥粒:
✓相邻细胞间的一种斑点状黏着连接结构。
其质膜下方有盘状斑,与10nm粗的中间丝相连,使相邻细胞的细胞骨架间接地连成骨架网。
✓精密连接:
✓精密连接是指两个相邻的细胞之间的细胞膜紧密靠拢,两磨之间不留空隙,使胞外的物质不能通过。
✓器官:
✓器官是动物或植物的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如心、肾、叶、花),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结构一起组成各个系统。
植物的器官比较简单,最高等的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而其他的植物并不是都有这六大器官的。
动物的器官十分复杂,数不胜数,很难具体地列出有哪些器官
✓组织: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由一群形态和机能相同的细胞,加上细胞质里组成的基本结构。
生物体的进化程度越高,组织分化就越明显。
种子植物有分生组织和永久组织;高等动物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有丝分裂;
✓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向两极,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通常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
✓细胞周期;
✓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包含G1期、S期、G2期、M期四个阶段。
✓染色体组型:
✓.色体组型(Karyotype):
描述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信息的图象。
这种组型技术可用来寻找染色体歧变同特定疾病的关系,比如:
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增加、形状发生异常变化等
✓同源染色体:
✓二倍体细胞中染色体以成对的方式存在,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并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含相似的遗传信息
✓减数分裂:
✓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产生四个单倍体细胞(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2n→n)的特殊细胞分裂方式
✓联会:
✓在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形成双阶染色体,即一对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但仅有两个着丝点,是减数分裂的重要特征.
✓联会丝复合体:
✓联会复合体(lianhuifuheti)减数分裂Ⅰ的偶线期中,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构。
它对于维持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稳定性,以及同源染色体的局部交换,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细胞分化
✓一个尚未特化的细胞发育出特征性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干细胞:
✓动物胚胎和成体组织中一直能进行自我更新、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
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
✓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生物学)。
在生物化学中也指一个代谢反应的终产物(或某些中间产物)对生化反应关键酶的影响
✓自养生物:
✓在同化作用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的一种新陈代谢生物类型。
✓异养生物
✓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只能从外界摄取的现成有机物制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的生物。
✓营养素
✓能提供动物生长发育维持生命和进行生产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元素或化合物。
✓代谢率
✓机体内通过有氧和无氧代谢活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热和机械功的速率。
✓基础代谢率
✓温动物在静止、清醒、空腹状态下,其热中性区内的代谢率
✓必需脂肪酸
✓能被细胞或机体以相应需要量合成或从其膳食前体合成,而必需由膳食供给的多不饱和脂酸。
对哺乳动物而言,亚油酸与亚麻酸皆是营养必需的。
✓必需氨基酸
✓体内合成的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其氨基酸种类与机体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有关,成人维持氮平衡必需的是亮氨酸、异亮氨酸等8种氨基酸,儿童生长必需的还有精氨酸和组氨酸。
✓胞内消化
✓整个摄食过程。
摄入,消化,吸收和排出都在一个细胞中进行,这种消化食物的过程叫做胞内消化
✓肺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入肺动脉,经过肺动脉得肺动脉在肺内的各级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内各级肺静脉属支,再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
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
肺循环的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体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两种循环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两种 其中体循环(大循环)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入主动脉,又经动脉各级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然后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壁,借助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
经过交换后,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再经过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血液沿着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
体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
体循环的途径:
动脉血从左心室泵→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完全双循环
✓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心搏、
✓由于心脏的收缩而引起的波动。
✓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一个心动周期中首先是两心房收缩,其中右心房的收缩略先于左心房。
心房开始舒张后两心室收缩,而左心室的收缩略先于右心室。
在心室舒张的后期心房又开始收缩。
如以成年人平均心率每分钟75次计,每一心动周期平均为0.8秒,其中心房收缩期平均为0.11秒,舒张期平均为0.69秒。
心室收缩期平均为0.27秒,舒张期平均为0.53秒。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
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
为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又称肋式呼吸法、横式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单靠肋骨的侧向扩张来吸气,用肋间外肌上举肋骨以扩大胸廓。
其甚者,吸气时双肩上抬,气息吸得浅,因此又称为肩式呼吸法、锁骨式呼吸法或高胸式呼吸法
✓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肺活量是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学生的必测项目。
✓变温动物
✓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恒温动物
✓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体温维持在较窄范围内变化的动物。
✓排泄
✓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肾单位
✓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管是细长迂回的上皮性管道。
通常分为三段:
第一段与肾小囊相连,称近端小管,依其走行的曲直,又有曲部和直部之分;第二段称为细段,管径细,管壁薄;第三段称远端小管,分直部和曲部,其曲部末端与集合管相连。
近端小管的直部、细段与远端小管的直部连成“u”字形,称为髓袢,又称Henle袢或肾单位袢(nephronloop)
✓肾小体
✓肾小体是肾单位的组成部分。
由血管球及其外围的囊(称“肾小囊”)构成。
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入球小动脉
✓入肾小囊后分支成毛细血管网,在肾小体内卷绕而成球状,构成血管球,然后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离肾小体。
肾小囊是双层薄壁的杯状囊,内层密贴血管球,上有小孔,有利于血浆中尿液的滤出;外层与肾小管上皮相延续,内、外两层间的腔隙称“肾小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
当血液流经肾小体时,血浆中的某些成分,经血管球壁和囊壁内层析滤出来,形成原尿。
故肾小体是滤尿的生理单位。
✓免疫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即机体区分自己与非己进而排除异己的功能。
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有害。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
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
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激素
✓由生物体特定细胞分泌的一类调节性物质。
通过与受体结合而起作用:
①处理激素之间以及激素与神经系统、血流、血压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②控制各种组织生长类型和速率的形态形成;③维持细胞内环境恒定。
✓内分泌
✓由无导管腺体产生的一种或几种激素,直接分泌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促进其生理、生化应答的现象。
✓神经元
✓神经元,又称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轴突
✓神经细胞长的突起。
可远距离快速传导神经脉冲,从细胞本体向其他细胞传递信号。
✓树突
✓神经细胞伸出的树枝状细胞突起。
接受邻近细胞的刺激传到细胞本体。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当一对测量微电极都处于膜外时,电极间没有电位差。
在一个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会显示出突然的电位改变,这表明两个电极间存在电位差,即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低。
该电位在安静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因此称为静息电位。
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膜内均较膜外低,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即为负值。
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锋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锋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90~130mV,动作电位超过零电位水平约35mV,这一段称为超射。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一般历时约0.5~2.0ms,可沿膜传播,又称神经冲动,即兴奋和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意义相同。
✓突触、
✓神经细胞的一种特化连接,神经递质信号分子可通过此连接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
✓电突触
✓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偶联(electrotoniccoupling),突触前产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这在甲壳类、鱼类中已有深刻了解,在哺乳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电流传递的突触。
一般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电位,由于电紧张使突触神经元解除分极,而形成兴奋性突触,但在金鱼的摩斯纳细胞(mauthnercell)中则见有抑制性突触。
✓化学突触
✓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特殊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来影响突触后神经元。
和电突触区别主要在于前神经元释放的物质不同,电突触是依靠突触前神经末梢的生物电和离子交换直接传递信息。
特点:
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 化学性突触是由突触前成份,突触后成份和突触间隙组成因为电突触的传导速度快,所以在人体保留下来,以便完成某些不是非常复杂但是要求速度的工作。
✓神经递质
✓神经末梢分泌的化学组分。
如乙酰胆碱等,可使神经脉冲越过突触而传导。
✓神经
✓在人体的神经系统里,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其中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给各个器官,或把各个器官的兴奋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
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构成
✓神经节
✓神经节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
表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其中含血管、神经和脂肪细胞。
被膜和周围神经的外膜、神经束膜连在一起,并深入神经节内形成神经节中的网状支架。
由节内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分布到身体有关部分,称节后纤维。
按生理和形态的不同,神经节可分为脑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两类。
脑脊神经节在功能上属于感觉神经元,在形态上属于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
植物性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
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附近或器官壁内。
在神经节内,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神经节通过神经纤维与脑、脊髓相联系。
✓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原胞体常聚集在一起,称为神经核。
✓白质
✓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三个组成元素之一。
在中枢部,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集聚而成。
它不含胞体只有神经纤维。
白质内又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束。
小脑灰质在外部,白质在内部。
而在脊髓中,灰质内部,白质包围在灰质外面。
✓灰质
✓脑、脊髓内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所以称为灰质。
灰质内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合一起称为神经核。
✓新脑皮
✓新脑皮是由侧脑室外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初生脑皮层(原脑皮),原脑皮的残余称为海马,在侧脑室内,仍为嗅觉中枢。
大脑皮层由发达的新脑皮层构成,它接受来自全身的各种感觉器传来的冲动,通过分析综合,并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而产生相应反映。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其位置常在人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cranialnerves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spinalnerves.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
将来自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信号向中枢内传递的纤维称为传入神经纤维,由这类纤维所构成的神经叫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sensorynerve;向周围的靶组织传递中枢冲动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纤维,由这类神经纤维所构成的神经称为传出神经或运动神经motornerve.
✓躯体神经
✓躯体神经系统又称动物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共同组成脊椎动物的外周神经系统。
这部分的神经可以通过意识加以控制,又被称为随意神经系统。
在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都有躯体神经系统的成分,控制躯体的随意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
✓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种,脏运动性神经纤维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感受器、
✓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区分为:
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大类
✓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物理感受器
✓凡是感受接触、压力、地心引力、张力、运动、姿势以及光、声、热等的感觉器都是物理感受器。
耳、眼、鱼的侧线、动物的平衡器等都是物理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化学刺激的感受器的总称。
化学感受器多分布在鼻腔和口腔粘膜、舌部、眼结合膜、生殖器官粘膜、内脏壁、血管周围以及神经系统某些部位
✓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
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将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适应
✓是指对持续的同一刺激所产生的应激性形态,特别是感受器的适应
✓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为分裂生殖(细菌及原生生物)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等)孢子生殖(蕨类等)营养生殖(草莓匍匐茎等),具有缩短植物生长周期,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的作用。
✓有性生殖
✓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双受精
✓双受精(doublefertilization)是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
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
✓世代交替
✓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世代交替指的是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囊胚
✓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受精卵经过卵裂被分割成许多小细胞,这些小细胞组成的中空球形体。
✓原肠胚
✓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胚层和中胚层移入胚胎内部的胚胎。
名词解释2
✓光系统:
✓光合生物中,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变为化学能的多蛋白质复合物。
✓光反应:
✓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
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等过程。
✓光合磷酸化:
✓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将ADP和无机磷(Pi)结合形成ATP的生物学过程。
是光合细胞吸收光能后转换成化学能的一种贮存形式。
✓碳反应:
✓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这两个高能化合物分别作为能源和还原的动力将CO2固定,使之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
✓环式光合磷酸化:
✓一种存在于光合细菌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机制,可在光能驱动下通过电子的循环式传递而完成磷酸化产能反应。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光合作用中与一种非环式的电子传递过程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
✓C3植物:
✓光合作用中同化二氧化碳的最初产物是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的植物。
碳三植物的光呼吸高,二氧化碳补偿点高,而光合效率低。
如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大多数作物。
✓C4植物:
✓光合作用中CO2同化的最初产物不是光合碳循环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而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的植物。
又称C4植物。
如玉米、甘蔗、高粱、苋菜等。
✓C3途径:
✓在卡尔文循环中,将CO2固定后直接形成三碳分子的途径。
✓C4途径:
✓在某些热带或亚热带起源的植物中,CO2最初固定于叶肉细胞,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将CO2连接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上生成四碳化合物——草酰乙酸,经胞间连丝运向维管束鞘细胞,参与卡尔文循环,合成同化产物的途径。
✓Calvin循环:
✓高等植物及各种光合有机体中二氧化碳同化的循环过程。
由核酮糖-1,5-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催化核酮糖-1,5-双磷酸的羧化而形成3-磷酸甘油酸的复杂生化反应。
产生的磷酸果糖可在叶绿体中产生淀粉。
✓光呼吸:
✓光合作用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吸收氧消耗ATP、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
✓分生组织:
✓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永久组织:
✓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停止分裂的组织包括保护、薄壁组织(如叶肉)、机械组织(如纤维)、输导组织(如维管束)和分泌组织(如分泌细胞等)。
✓共质体:
✓植物原生质体间通过胞间连丝相连接,使整个植物体的原生质连成为的一个整体。
✓共质体途径:
✓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质外体途径:
✓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所以这种移动方式速度快。
✓凯氏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