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表现
政治上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
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一】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
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资料;
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直接原因:
义和团运动
侵华
国家
日本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
时间
1894~1895年
1900~1901年
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尖锐。
(2)概况:
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
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
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
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
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4)评价:
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
(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5)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
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中国人民的继续抗争与探索
视角一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战争
[例1](2018·重庆高考)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故D项正确。
由“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可知导致条约签订的战争中,列强数量较多,排除A项;由“从沿海前往首都”可知导致条约签订的战争中列强到达了北京,可以排除B项;由“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可排除C项。
[答案]D
[拓展归纳]
全面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近在眼前。
(2)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洋务运动破产。
(4)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视角二考查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例2](2018·福建高考)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空壳”“辛亥革命成果”。
从时间上看,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都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前,不属于“辛亥革命成果”,排除含有这两个内容的选项,答案为D项。
[答案]D
[拓展归纳]
从多种史观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社会史观:
影响社会习俗的变迁。
视角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例3](2018·新课标全国高考)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甲午战争后在经济上中国人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崇重农抑商政策。
张謇是晚清状元,毅然挂冠经商,兴办实业,这冲破了传统的“商为末业”观念,因此A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表达B项;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表达;D项也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A
[拓展归纳]
1、实业救国思潮的含义及评价
(1)含义:
中国近代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经济思想。
主要是指19世纪末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提出的以发展实业来使国家富强的思想。
(2)评价:
①进步性:
实业救国思潮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疯狂掠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爱国思潮。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进步性。
②局限性:
实业救国思潮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改良的论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近代思潮。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不推翻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无从发展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四点启示
(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
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对中国市场的占领,使中国丧失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条件。
(2)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
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正是抓住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及科技革命都为我们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机遇。
(3)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
近代官僚资本的垄断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大障碍。
当前建立公平、公正的经营投资环境,是推动我国民族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条件。
(4)提供充足的资金,以科技为先导。
近代中国民族经济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是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依赖性强。
可见,民族经济假设要发展,不但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健全的金融体制,同时要注重技术的研发,增强国际竞争力。
[演练命题热点]
1、(2018·南京模拟)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以下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选C材料表达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
《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2、下图是湖北省某中学一个高一学生关于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
A、使中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C、使得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析:
选C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
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应是指辛亥革命。
在思想领域,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结论不符合史实,D项结论中“封建制度”应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以下哪点最贴切
()
A、民主革命第一枪
B、谁再想做皇帝,都做不成了
C、自由尽是新风尚
D、世界风暴新源泉
解析:
选D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应该把它放在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中去分析,作为被压迫地区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世界风暴新源泉最贴切。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点击命题角度]
视角一维新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例1](2018·天津高考)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假设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明清时期,统治者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其他“蛮夷”的“天朝上国”。
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戊戌变法期间”“《醒世歌》”可知,其表达的思想是希望国人放弃“天朝上国”观念,学习西方新知,进行变革,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拓展归纳]
1、近代各种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社会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
思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
思潮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社会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三民
主义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新文化
运动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了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2.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洋务派继承了林那么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
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发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保国,以制度强国。
(2)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扩大,使之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为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兴民权、改革政治制度上具有一致性,但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与维新派、革命派在反封建上具有一致性,但激进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来救国图强,并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视角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例2](2018·福建高考)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核心词语“打倒偶像”和“启蒙”的把握,与之对应的主要内容分别是民主与科学,答案为D项。
[答案]D
[拓展归纳]
1、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
背景
宣传
手段
特点
内容
意义
维新变法思潮
19世
纪末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同顽固派展开论战
将维新变法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
民主共和思潮
20世
纪初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国留学生显著增加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与保皇派进行论战
批判封建思想,宣传革命主张,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提倡三民主义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新文化运动
1915~
1919年
袁世凯尊孔复古,倒行逆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启蒙思想传播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
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与旧伦理道德
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和旧文学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2)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3)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4)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视角三全面认识三民主义的内涵和演变
[例3](2018·海南高考)1918年1月,孙中山说:
“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假设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那么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信息与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反映了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假设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那么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C项正确。
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确立三大政策”是在20年代;B项说法错误,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错,1918年国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
[答案]C
[拓展归纳]
1、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实质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地位
三民主义的前提
三民主义的核心
三民主义的补充
进步性
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表达了反帝和民族独立的要求
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弊端,主张从本国国情出发,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强烈的民生意识
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主要反对君主专制政体,没有将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加以反对
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群众基础
2、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
(1)1902年前后,梁启超率先主张“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
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这说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诞生了。
(2)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将狭隘的民族主义发展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的民族主义,使中国的民族主义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斗争相结合,领导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3)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这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一战后,中国民族主义同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的趋势开始出现,并呈现出多元化、群众化的特点。
[演练命题热点]
1、(2018·海南高考)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那么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解析:
选B此题考查维新思想的发展。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的是康有为维新学说的特点,即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故B项正确。
2、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
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那么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
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有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选D材料反映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也就是维护儒家思想;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学说相结合,不可能对儒家思想彻底否定;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对儒家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
而新文化运动那么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方近代文化,答案为D。
3、(2018·安徽宿州质检)孙中山先生说:
“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
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
”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解析:
选D此题考查三民主义。
根据“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排除A、C两项。
根据“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的信息与C选项相符,应选C。
民生主要出于经济目的,不是政治目的,排除B。
技能五提升高考开放型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放型试题在全国、上海、北京、天津、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