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5-2016学年度新乡新誉佳高级中学9月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范围:
第一单元;考试时间:
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单选每题4分,总计60分)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关键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根据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是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的关键,本题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2.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D.重视教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公平竞争是科举制度的重要优点,正是由于公平竞争才使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
3.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B.隋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才是对皇帝权利的一种约束,一种限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
4.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
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
下列哪一组言论是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①“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
②“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
③“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
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首先一定要判断出材料中所说的机构是军机处,①③④均是对军机处的正确的描述,而军机处是不能掌佐天子执大政、总判省事的,本题可以用排除法,即凡是含②均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5.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的确能直接反映出来,答“时务”策等能够证明唐代科举制能够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是无法体现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唐代科举考试内容
6.“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强大B.郑伯不畏周王
C.分封制瓦解D.诸侯之间不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内容周王夺取了郑伯的政权,其原因是因为郑伯不再服从周王的统治,所以这表明分封开始瓦解,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分封制
7.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法律制度B.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奴隶制和封建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西周的过失在于实行分封制,而秦亡的原因在于实行了暴政,而不在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
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海内为郡县
8.下列史实违背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明武宗死后无嗣,由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后传位给皇后的长子
C.唐太宗李世民继太祖李渊位
D.清康熙帝曾越过大皇子指定二皇子胤礽为太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宗法制的核心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害了嫡长子李建成,后来登上了皇位。
故选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9.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通过表格所表现出的数据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10.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B.科举制不可能令人神经麻木,因而观点有误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帖子的主要问题是八股取士的时间有错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其实应该是“自隋以来,科举兴于世”,一开始也不是八股为试,所以关于科举制的史实肯定有问题。
科举制度其实也培养了大批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才,所以“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的评价也是有问题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1.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
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
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运行方式。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
唐中宗改用斜封及用墨笔,都体现了三省六部制这一机制对皇帝的制约,而不能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权高于皇帝,或具有民主性质。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
12.有学者评述道:
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
……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
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
提取材料信息“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说法错误,因为司礼太监仅仅是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
13.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成宗时
清康熙时
全国人口(丁)
5959万
5238万
5816万
2459万
官员
7500人
13465人
22500人
27000人
官民之比
1∶7945
1∶3927
1∶2613
1∶911
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官民比例中可以看出官员在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这说明国家要养活越来越多的官员,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故选D,A、C材料无从体现,B项说法错误,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行政成本的变化。
14.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最能体现其本质异同的是()
A.相同的是都属于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三省六部制和三权分立制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特点,但不同的是前者属于封建君主专制,主权在君;后者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故选B。
考点:
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点评:
通过本题的考查,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古代中国、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各自形成的必然性;各有优缺点,是不同区域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源头,都为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要坚持阶级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观点进行评价;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形成包容不同制度文化的心态。
15.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秦朝三公九卿制》
B.《论元代刺史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西汉中朝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明代内阁制与清代军机处差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B符合题意,因为刺史制度出现于汉武帝时期,与推恩令措施同时实行。
元朝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而A,B,D的描述皆正确,皆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制度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综合每题20分,总计40分)
16.观察下面四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四个时期?
(4分)这四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
(4分)
(2)图一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何不同?
(2分)各自的影响如何?
(2分)
(3)图三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
(1分)是如何解决的?
(1分)
(4)图四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关系?
(1分)简述其影响。
(2分)
(5)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3分)
【答案】
(1)西周、秦朝、西汉、元朝;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4分)
(2)不同:
图一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图二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分)作用和影响:
分封制在前期使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2分)
(3)王国问题。
(1分)解决: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1分)
(4)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分)行省制度的推行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元朝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2分)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分封制在中国古代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影响深远。
(回答出其中2个要点即可得3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为命题载体,综合考查历史学科的各项考核能力。
第
(1)问需要考生对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
(2)问考查考生分封制和郡县制两大地方行政制度的关系比较能力和对影响的认识能力。
第(3)问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4)问考查考生对元朝行省制度的分析、认识能力。
第(5)问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的规律性理解能力。
17.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
为什么?
(6分)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4分)
【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共同点:
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6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2分)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4分)
(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3分)
【解析】第
(1)问四位帝王在对待相权问题上措施不一,但实质上都是削弱相权,扩大君权。
回答第
(2)问要注意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意思是宰相有权往往会危机国君的统治。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是宰相的原因。
回答第(4)时注意关键词“有明之无善治”,意指缺乏全面的统治制度,政治腐败。
试题分析: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
材料一的信息说的是丞相的职能和地位。
此问要求学生回答秦朝、西汉、唐朝、北宋四个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从而得出君权与相权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四个时期的史实。
然后得出结论:
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消弱。
(2)此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回答。
“相之患”、“病及于国君”即丞相的祸患危机皇帝,“其故在擅专威福”危及皇帝的原因是丞相独揽大权,作威作福。
可见,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危及皇权,从而废除丞相。
再加上元朝的教训,加上明朝宰相胡惟庸弄权,又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皇权强化也势在必然。
(3)本问实际是考查了宰相与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的比较认识,可以从地位、产生方式、权限等方面比较。
同时注意结合材料三组织答案: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4)此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并运用基本知识来分析。
材料中黄宗羲否定明朝政治,认为明朝政治黑暗腐败,无可圈可点之处,就在于废除丞相。
理解黄宗羲观点要史论结合,要从史实中找根据。
比如废丞相后,君主专制加强,宦官地位上升,宦官政治是明朝一大特色,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内阁又不能统帅六部,朋党斗争不断。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设立丞相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