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6185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docx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财政学》作业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

财政金融系

专业班级:

金融11-2

*******

学生学号:

************

*****************

 

山东科技大学

 

1政府

1.1政府的概念

1.2有关政府的讨论

1.3政府活动

1.4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其原因

2市场

2.1市场的概念

2.2有关市场的讨论

2.3市场活动

2.4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其原因

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3.1中国与西方经济发展过程的探索

3.2政府与市场各自发挥的作用

3.3个人的观点

 

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议论的焦点。

本文结合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与政府对经济调节的特点,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关键词:

政府市场关系

1政府

1.1政府的概念:

政府是在一国范围内,拥有社会公共权力,掌管社会公共事务并依据一定行政原则行动的政治组织。

1.2有关政府的讨论

(1)政府有机论:

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政府是该有机体的心脏,个人只有在有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时才有价值。

这些目标有政府来决定。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过多的强调政府的利益,即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先国家,再集体,最后才是个人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一种有机体的政府观。

(2)政府机械论:

政府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而创立的东西,处于舞台中心的是个人,没有了个人,也就没有了政府。

(3)政府契约论:

国家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为了摆脱丛林式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社会中的个人经过谈判。

签订契约成立国家,保护各自的利益。

国家是公民之间自由达成契约的结果。

(4)诺思的国家理论:

国家带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

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的国家;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了掠夺性的国家。

1.3政府活动

(1)提供法律制度。

(2)政府生产政府直接经营铁路,电力,学校,广播电视等部门。

(3)影响私人生产:

补贴与税收,如农业税,农业补贴;政府贷款,如政策性贷款。

(4)购买产品和服务,如采购办公设备,够没武器,投资于基础设施等管制企业;如对广告,价格,污染的管理。

(5)收入再分配:

实物和现金转移,如城镇低保制度;午餐项目;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隐性再分配政策,如地铁补贴。

1.4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其原因:

(1)信息失灵:

由于各种产品技术的多样性及发展性,由于缺乏收集信息的动力刺激,由于存在广泛的私人利益以及信息的时效性。

(2)目标选择失误:

无论政府机构还是政府官员,都有其特定的行为目标、偏好和自身利益。

(3)管理失控:

政府官员都有自己的利益,且缺乏竞争、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

监督信息的不完备使得监督失去有效性。

从而降低了政府机构的效率。

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是有限的信息。

第二是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的有限性。

第三是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

第四是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也有的想把事情办好,但由于种种局限不容易办到,或者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2市场

2.1市场的概念:

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2.2有关市场的讨论

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市场体系是由各类专业市场,如商品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等组成的完整体系。

同时,在市场体系中的各专业市场均有其特殊功能,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

2.3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其原因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

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

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

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2)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

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

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

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

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

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

(4)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

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

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

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

再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

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

这种现象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危害。

还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过度使用等。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是不完全竞争,包括自然垄断,如:

行业巨头垄断起来联合上涨;世界铁矿石价格。

第二是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第三是外部性,有些相关因素不是经济主体可以控制的,如污染和创新。

第四是公共产品。

第五是分配上的马太效应。

第六是信息不完全性。

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市场和政府是调节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的机制,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3.1中国与西方经济发展过程的探索

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在经济自由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主的经济学家主张实行自由经济即完全由市场调节,政府不干预经济,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从1929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始料未及的经济危机,经济出现大萧条,一派“繁荣”景象被打破,这时以凯恩斯主导的经济学派应运而生,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缓解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这时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自由主义经济,主张自由经济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此后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从中国明清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五四运动后,中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新中国成立一段时间后,由于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即经济完全由政府掌控,对经济实行统一管理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于1956年~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党和国家把经济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因此而不断深化,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转化,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财政,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走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市场化改革大大加快。

2001年加入WTO后从更深层次进行改革,与国际接轨,中国经济得到大发展。

结合我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最终各个国家都走上了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相结合经济体制。

我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是国家放松对社会各种资源和各类经济主体的管制开始的,国家管制的放松意味着政府从一些领域中退出,很多职能由国家交给了社会。

在转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还要摆正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手段和市场调节手段的关系,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问题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2政府与市场各自发挥的作用

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来探索市场与政府各自发挥的作用。

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目标就是:

在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将市场和政府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市场主体有机运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相机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从作用范围上,政府活动的界限应在市场失灵领域,而市场机制的调节应在政府失效领域;

(2)从作用层次上,政府活动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而市场机制主要在微观经济层面上;(3)从公平与效率准则的实现上,政府主要致力于社会公平,市场主要致力于效率。

市场失灵是政府存在的理由。

市场本身能够通过价格来调整供需关系从而让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不应该插手。

但是由于每一种商品市场都具有外部性,而一些外部性是不利的,比如能源市场的自我调整只能保证生产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它不会考虑到生产能源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其他人从而让社会的总福利降低,所以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减弱外部性的不利影响,来维护市场的正常运作,但是不能直接去控制市场,不然肯定会导致无效率。

罗斯福新政前自由放任的美国和计划经济下的苏联就是左右两个极端的例子,它们的后果就是政府没找好自己的位置所导致的。

市场是满足人民生活的一个系统,还有一个系统是政府。

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中直接介入竞争性领域的“生产建设财政”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所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

企业,作为经济行为的主体,其行为的动机是利润最大化。

它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牟利的目标。

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为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

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而不是盈利。

这是因为:

(1)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力。

(2)一旦政府出于营利的目的而作为竞争者进入市场,市场与政府分工的基本规则将会被打乱。

(3)只要政府活动超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界限而延伸至竞争性领域,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同作为其管理或服务对象的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便有了亲疏之别,包括对财政收支在内的整个政府行为,就免不了对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差别待遇。

其结果,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收支活动,会因厚此薄彼而违背市场正常和正当竞争的公正性。

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摆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以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的,计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不应该完全抛弃。

总之,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也要重视和发挥国家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把计划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把各自的弊端降低到最小,从而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效果达到最优化水平。

3.3个人的观点

个人认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目前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命脉,并且国有经济具有盈利性和市场性。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

我认为我国是以政府主导多一点的经济体制,市场同样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政府的作用是消除对改革的阻碍和反抗,因为我国仍有着大量的地方需要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提升市场,弥补市场调节失灵,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经济是不行的。

我国要将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手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中国的经济得到光明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财政学》(第三版)邓子基主编

《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的功能分析》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四期

老师的p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