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5608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自主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

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有虚有实;(实:

国界、省界;虚:

气候区、植被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

和对外联系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3、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类型:

乡村区域和城镇区域。

4、空间分布形式:

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

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

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表现为一>二>三;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表现为二>一>三;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表现为三>二>一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人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①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且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②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涨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随堂练习】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

据此完成第1~2题。

1.北京东城区作为一个区域( C )

A.其边界是模糊的

B.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与区域外部没有联系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崇文区原为乡村地域,并入东城区后成为了城镇地域

B.西城区没有区域特点,所以并入了宣武区

C.崇文区与东城区之间没有差异,所以并入了东城区

D.东城区、西城区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省区在10年间( D )

A.第一产业比重加大

B.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缩小D.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

4.该省区最可能是( C )

A.吉林B.青海C.广东D.山西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5~6题。

5.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D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6.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D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阅读材料并完成7~8题。

7.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 D )

①国内生产总值 ②人均国民收入 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 ④资源蕴藏量

A.①②  B.③④C.①④D.②③

8.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 C )

A.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B.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C.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D.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整个非洲之角,人们正在挨饿。

冲突、粮食价格昂贵以及旱灾等灾祸,造成1100多万人处于极度贫困中。

几个月来,联合国一直发出警告。

我们原先不想用‘饥荒’这个词,但是,我们已承认这个急转直下的现实。

索马里部分地区的确存在饥荒,而且正在蔓延。

”这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洛杉矶时报》撰写的《索马里饥荒》的第一段文字。

索马里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之一。

阅读并完成9~10题。

9.索马里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________的阶段( A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B.工业化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D.城市化加速推进

10.下列地理事象符合索马里的是( A )

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

11.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处于区域发展阶段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是( A )

A.高科技B.劳动力C.资源D.能源

12.图中A、B、C三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

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

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C )

A.A—B—CB.B—C—A

C.C—A—BD.B—A—C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自主预习】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在下图中,用规定的图例画出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写出各

个经济地带包含的省市区的名称)

东部经济地带:

沿海12省区:

(注:

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中部经济地带:

9个省区:

西部经济地带:

10个省区:

 

2、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项目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_高,发展速度快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慢。

产业结构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以重型产业为主,其中,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工业化

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快。

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的60%;企业形式多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

工业化进程慢;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

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

科技教育水平

较高

较_低

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迅猛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

时:

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I4个沿海城市1992年全方位

空:

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

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

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

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二、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

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土壤

黑土、棕壤和钙质土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生产

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交通运输

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铁路网稠密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较低

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较高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山地水士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加快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好人地关系,治理污染。

 

三、西部大开发范围及意义

1、范围:

10+2+3

①属于西部地带10个省区;

②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和东部

地带的广西两个自治区。

③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

延边3个自治州(在右图上

用斜线画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条件:

①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②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3、措施:

①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②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③发展

科技教育,积极推进科技创新;④扩大对外开放;⑤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4、意义:

①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缩小东西

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②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堂练习】

1.下列城市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三个经济地带的是( D )

A.乌鲁木齐、西安、郑州  B.成都、武汉、南昌

C.沈阳、太原、西安D.昆明、长沙、福州

2.西部地带经济发展的优势有( C )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便利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技术水平较高

读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回答3~5题。

3.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 D )

A.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

B.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

C.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发展

D.内陆省会城市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

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

相比不是利用了( D )

A.交通便利    B.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C.劳动力资源丰富D.土地资源丰富

5.下列既属于沿边省区的省会(首府),又属于特大城市的一组是( B )

A.乌鲁木齐、拉萨、昆明B.哈尔滨、长春、兰州、乌鲁木齐

C.沈阳、长春、呼和浩特、昆明D.长春、银川、昆明、兰州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据此完成6~7题。

6.划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主要依据是( C )

A.经济发展速度B.经济结构

C.经济发展水平D.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

7.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一致的是( D )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

读图完成8题。

8.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自主预习】

一、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原因: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变化大。

2、三条线路及其优劣:

 

①、东线:

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优点:

有京杭运河现有河道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

工程量较少,建设成本低;

缺点:

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耗用大量电能,运行费用高

②、中线:

从丹江口水库、长江三峡水库调水,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优点:

可以自流、水质好;

缺点: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③、西线:

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开凿输水隧洞调水入黄河上游。

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

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优点:

水质最好,既可缓解华北缺水,又可缓解西北缺水;

缺点: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

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需水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止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问题

东线工程

调水对长江口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中线工程

移民任务大;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西线工程

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采取对策

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

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二、西气东输的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线路:

①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②西气东输主体工程经过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等省。

③西气东输主干线管道要穿越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和太湖平原等地形区。

2、意义:

(1)对资源调出区:

①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

地区的经济发展;②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对资源调入区:

①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②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输气管道经

过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而要求在施工中十分注意对当

地环境的保护

三、西电东送的原因、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原因:

(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①我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分布不均,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

②我国煤炭资源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

③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短缺。

2、线路:

 

北通道:

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省区)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

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西通道:

将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水电站有天生桥、岩滩、龙滩),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作为补充。

3、意义:

①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②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④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⑤减轻能源运输对铁路的压力。

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电站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火力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

四、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转移原因:

①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

②开拓市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产业转移规律:

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3、我国的产业转移

A、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

◆沿海向内地:

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

◆台湾向大陆:

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进行的产

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IT)产业

B、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随堂练习】

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箭头Ⅰ表示的是( B )

①资金 ②信息 ③劳动力 ④自然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B )

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

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3~5题。

3.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 )

A.火电、天然气和水电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4.西电东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5.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C.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D.该管线两次穿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

广东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

现在东莞约有3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完成6~7题。

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示意图

6.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7.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B.原料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转变

C.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

D.工业分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转变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C )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9.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B.当前世界各国的技术、资本、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C.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显得越来越“小”

D.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不受益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自主预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分类: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

自然因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

人为原因:

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②相对封闭的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进入

③气候干旱: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大风频繁

④土质疏松,植被稀疏:

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

2、人为原因:

①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

当等)导致草原破坏,沙漠扩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

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覆盖

率低;

②人为:

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

※南方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

人口压力大,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作用强

三、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